解读自然惩罚法则(4) 让孩子感受错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自然惩罚法则(4)让孩子感受错误
卢梭认为:“儿童所受到的惩罚,这应是他的过失招来的自然后果。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不应立刻就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指责,而应让孩子自己承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给孩子心理上的惩罚,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心情的不愉快甚至是痛苦,从而让孩子自我反省,纠正错误。

1
对小孩子来讲,经常批评反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比如,孩子把玩具毁坏了,家长批评一顿,马上又给买新的;衣服撕破了,训斥一通,马上又换一套新的。

这样做,即使是批评再严厉,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因为孩子的“核心利益”没有受到损害,没有从中亲身体验到自己行为过失的危害,就不会产生“非改不可”强烈愿望。

特别是小孩子,一般对家长的批评并不记恨在心,事过境迁之后,挨批评的事很快就会忘记,印象不会深,在行为上往往是“依然故我”。

2
有些父母在看到孩子犯了错误以后,不是打就是骂,好
像只有这样才能出口气,才算是对孩子进行了教育;
有些父母则对孩子的惩罚没完没了,罚站动辄就是一上午,打孩子会把孩子的屁股打成青一块紫一块;
还有一些父母则常会把自己犯下的错误推卸到孩子的身上。

这种从身体和心理上折磨孩子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不容易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孩子犯了错误后,家长可以施加不是太过分的惩罚,而且这种惩罚也不是感情用事。

只有在孩子必须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时,惩罚才有意义。

例如,当孩子打伤了别人的孩子,他就要为打伤孩子赔礼道歉;如果孩子故意毁坏了东西,就得从他的零花钱中扣除损失,或者罚他额外干活,以抵偿损失。

父母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泄父母心中的恶气,而是为了加深孩子的印象,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要努力去改正这些错误,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有时候,父母的强迫、命令会给孩子带来反感,从而无法达到自然惩罚的目的。

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去感受错误。

例如,一个孩子不爱惜家里的东西,今天又把椅子弄坏了。

爸爸毫不留情地让他连续几天站着吃饭,让他体验体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劳累之苦。

一个孩子打破了他所用的东西,莫要急于添补,让他自己感受到需要它。

例如,当他打破了自己房间的玻璃窗,便让风日夜吹向他,让他体验打破玻璃的后果。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会不由自主地运用自己的“权力”,强迫孩子做事。

这种权力无非是身份、年龄或体力的差别,孩子当然无法在这些方面去与大人抗争。

强迫孩子做事会导致他们用其他的方法来抗争,很难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运用“权力”教育孩子是一种很武断的教育方法,孩子不听你的话,并不是挑战你的权力地位,他们只是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自主权。

4
在孩子道德品质的教育中,家长应该更多地采用自然惩罚,而尽量少地使用人为惩罚,人为惩罚可作为自然惩罚的补充。

如果孩子把一盒玩具拿出来,丢得满屋都是,丢得满地都是,或者早晨出去散步,回业后把采回的鲜花丢得满屋都是,或者给布娃娃做衣裳,碎布,剪刀扔下就不管了。

自然惩罚的原则是让孩子自己去收拾,并告诉他如果不这样的话,下一次就得不到这些玩具或不许再去散步。

其实,孩子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不懂事,他们只是控制能力差一点而己,因此,有时要把孩子当做成人看待,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教他学会承担责任,学着约束自己。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过错负责,都要承担它是后果。

这是父母在教育
孩子的时候一定要着力培养的良好习惯。

尤其是在集体活动中,孩子更要尽职尽责,有条理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否则就会给自己和大家带来麻烦。

5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忌讳的是家长的“唠叨”。

一个人的话无论如何动听和感人,但如果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唠叨个不停,一下子要把人的耳朵灌满似的,再耐心的人也会心生厌烦。

这种情况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例如,有的父母对孩子的健康过分担心,如天气冷了怕感冒,天气热了怕出汗。

孩子要上学,外面刮风了,父母就反复劝诫孩子要多穿衣服,早起时说,吃早饭时又说,孩子出门时还说。

这让孩子觉得很罗唆。

实际上父母过分的叮咛,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因为过于“唠叨”而容易使孩子感到腻烦而听不进去,或者听得太多感到麻木。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人的机体在接受某种刺激过
多的时候,会出现自然的逃避倾向。

这是人类出于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心理反应。

由于人的这个特征,在受到外界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的情况下,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就会引起人们心理极不耐烦或产生逆反情绪。

心理学上将这一现象称作“超限效应”。

还有一些父母,喜欢对孩子进行过多的大而空的说教。

孩子即使认为父母的话在理,也由于在短时间内遭遇“集中轰炸”,而感到难以承受。

这也是许多青少年爱“顶牛”的原因。

为避免这种超限效应的出现,让孩子感受错误,承受自身过失带来的后果就是最好的办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