馅饼历史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馅饼文化

在中国古代,饼是各种面食的总称,由面粉制作的食物,大多

可称作饼。

上古时期,祖先们以稷、黍、麦、菽、稻(五谷)等各种粮食为

主食,由于尚未发明磨盘,吃面食的现象很少。

至西汉初年,有关面食的文字记载就多了起来。相传汉高祖刘

邦登基后,将其父刘太公接至长安皇宫里安享清福,可本是山野村

夫的老爷子过不惯锦衣玉食的皇家生活,整日里闷闷不乐。无奈中,儿子一道谕旨,按老家的格局,在京城里建了一个村邑。不仅街道

房屋、狗窝鸡舍一仍其旧,就连酒肆饼铺也原样复制,可见当时吃

饼的习俗已经十分盛行了。

魏晋以后,饼的花样渐渐多了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种是笼屉蒸熟的,也就是蒸饼。开始时是死面的,之后人们

发明了发面的方法,面饼就变得松软可口多了,这就是今天馒头的

雏形。但蒸饼这个称呼却一直延续了很久,直至北宋时期,宋仁宗

的名字叫赵祯,蒸与祯字音接近,为了避皇帝老子的名讳,于是蒸

饼就改叫炊饼。《水浒》中,武大郎沿街叫卖的就是这玩意儿。之

后人们又在其中夹了馅,就成了今天的包子。

另一种是在火上烤熟的,叫做炉饼。后又撒上胡麻(芝麻),

故又叫胡饼或麻饼,也就是今天的烧饼了。经过改进后,又出现了

馅饼。

还有一种是直接下到水里煮熟的,叫汤饼。就是把面揉制好了,直接揪下来,放到水里煮熟就可以食用了,又经过长时间的演化,

就成了今天的面条。

此外还有油炸的油饼、春饼、月饼之类的,都是在原先饼的基

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

手抓饼源于台湾,台湾手抓饼千层百叠,层如薄纸,用手抓之,面丝牵连,其外层金黄酥脆,内层柔软白嫩。故名手抓饼。台湾手

抓饼采用传统的清宫秘技与现代加工工艺相结合而成,它不但极具

生产效益;抓饼时十里飘香、口感外酥内嫩、色泽金黄、满街飘香。闻着香、吃着更香,令人垂涎的香气飞入寻常百姓家中。

中国饼文化是黄河文化的一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以下就最具

代表性的“月饼文化”和“博饼文化”详细阐述。

月饼文化

月饼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演变中形成的,而作为一

种有特定历史文化含义的专有名词大概就是十几年的事。十多年来,月饼无论从它的包装装潢、媒体宣传,或是“过中秋吃月饼”等无

不包含着历史传说、民间传闻,还突出着诗、书、画的文化韵味。

追溯月饼的来历,我们还要从糕点说起。平日糕点属于一种附

带食品,到了年、节,特别是中秋节,“糕点”(月饼)就成了喜庆

礼品及金秋良宵桌上摆放的吉祥佳品。在历史长河中,糕点以其独

特传统的地方色彩形成了。京式、广式、苏式、滇式、潮式、闽式、宁式、高桥式等体系。

我国糕点制作历史悠久,相传在殷商时代周武王伐纣派闻太师

带兵出征。闻太师深知“兵贵神速”的用兵之道,为了减少埋锅造

饭的时间,命令部下做了一种叫“糖烧饼”的干粮,这种糖烧饼就

是最早的糕点,这也是我国糕点的起源。后来有的地方曾有供奉闻

太师的庙宇,并把闻太师尊为糕我国从历史上就有中秋“赏月”、

吃“月饼”的习俗。中秋赏月的习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中秋最早只是“祭月”节令。赏月大约是从东汉开始形成。东

晋权臣庚亮有“南楼赏月”诗关于“吃月饼”历来说法不一,有一

说法是为纪念元代末期高邮人张士诚在圆饼中夹小纸条串联民众在

中秋之夜起义抗金,才开始吃月饼。实际上唐代以来随着中国的统

一和疆域的扩大,人们慢慢摆脱了以前的封闭状况。由于人口流动

性增大,“居家团圆”已不是任何时候都可能享受到的。李白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他远

在异地的思乡之情。“团圆”对人们来说日显珍贵。赏月、吃月饼

也更多地融入了感情月饼象征团圆。明《酌中志》说:“八月,宫

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起,即有卖饼者……至十五日,家家

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

分用之,曰团圆饼也。” 色彩。南朝梁元帝赋有《江上望月》诗。

博饼,是厦门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

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厦门人对历史的一种传承。相传,中秋博饼,是郑成功屯兵厦门时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

励鼓舞士气而发明的。于是,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如今厦门独

具特色的民间习俗。很多人一直以为博饼的“博”该是“搏”,有

战斗的意味,后来才知原来是博彩的“博”。古人用“博”字自有

其道理,在古代,“博”是一种棋戏,后泛指赌博运动。当然,沿

袭到现在,博饼不再有赌博的意味,而是成为厦门人中秋聚会的保

留节目。当骰子在大瓷碗里落下,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响声,当欢

声笑语从人们的心地飘出,各个眼底洋溢着快乐的微笑时,那种其

乐融融的感觉总是特别温馨。中秋博饼,讲究的就是一个开心,是

博一个好兆头,大多数人都愿意相信,博中状元的人,一年运气总

是会特别好,这当然是因为博饼活动里倾注了人们的感情寄托。所以,厦门人总是对中秋节格外重视,甚至有“小春节,大中秋”的

说法。很多外乡人来厦门,都会被这种带有浓厚节日色彩的风俗所

打动。一样的月光,不一样的中秋;一样的中秋月,不一样的月饼

文化。欢迎大家到厦门来体验这独特的中秋文化,月饼在厦门的博

饼风俗中,有一个自己的名字,美曰:会饼。这是中秋博饼必不可

少的“道具”之一。传统的会饼是由大小不一的月饼汇聚而成的,

一套会饼计有:状元饼1个,对堂饼2个,三红饼4个,四进(士)饼8个,二举(人)饼16个,一秀(才)饼32个。特别有意思的

一点是,在会饼中,“三红”饼的味道最好,这来源于一个有趣的

传说:永乐二十二年(1442年)甲辰科殿试,状元名孙曰恭,明成

祖觉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字,不吉利,于是将第三

名的邢宽易改为状元。在厦门人的说法中,这状元不一定是“才高

八斗”之辈,第三名反而有真才实学。因此,状元饼的味道也就一般,而三红饼总是味道最好。现在,博饼依然是厦门人最钟爱的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