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明太祖通过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并设锦衣卫,大大提高皇权,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等,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因此应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

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并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

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文。这种高压专制、严格控制的奴化训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但又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发展。因此其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以及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二、教法建议

1.鉴于本课重点在于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因此对于朱元璋的身世及其攻灭元朝、建立明政权的情况,可简单介绍,不可占用过多时间。

2.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知识并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明太祖加强君权”这一内容。

3.在学习“设三司,废丞相”这一措施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并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或先引导学生回忆元朝行省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的相权威胁君权的史实,再总结得出“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君主权力”的结论。

4.在讲述“锦衣卫特务机构”这一知识点时,由于教材补充材料较多、较生动,教师可充分加以利用,说明特务机构的功能在于监视官员、平民的活动及生活。

5.在学习“八股取士”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必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四书”“五经”“八股文”等概念,例如可摘录一篇典型的八股文请学生阅读,使其对“八股文”有相应的感性认识。对于“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并利用教材“动脑筋”思考题,力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

6.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加强君权对当时的社会有何作用?”经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得出“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的历史结论。

7.“靖难之役”这一知识点并非本节教学重点。进行一般性介绍即可。

8.教师可展示明朝初年中国政治形势图,请学生思考:“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什么?”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得出“此举意在加强边防,是有利于明朝统治的举措,也是充满勇气的行为”的结论。然后讲述明成祖继续削藩、增设东厂的举措,说明这些措施是明太祖强化君主专制的继续和发展。

9.结合明成祖及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可通过以下提问作为本节学习的小结:“明朝君权加强的特点是什么?”或者“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是前代未曾出现过的?说明了什么问题?”经过学生思考回答,得出“明朝时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这一历史认识。

三、学法指导

1.鉴于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尾声阶段,因此本课的学习应注意前后联系。可进行联系、对比、总结的内容较多,教师虽不必面面俱到,但应选择一二内容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形成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

2.对“八股取士”这一内容可进行课堂讨论,既可围绕该知识点,也可就整个科举制度展开。教师在讨论时可补充一些形象而典型的材料,如“范进中举”等,再结合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内容及作用,指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及历史作用,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评价历史现象。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2.女孩:“明朝的科举考试标准化、规范化,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好办法。”男孩:“不对。明朝的科举制度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想一想:哪一种说法对呢,为什么?

双方各有道理。如果仅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这的确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但是由于各种规定过于僵硬死板,以文体束缚了内容的发挥,加之命题内容的狭窄,也确有束缚思想的作用。尤其是儒生们把考试做官作为自己学习的终极目的,只知道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更背离了考试的初衷,败坏了学风。

【练一练】

C

【活动与探究】

1.议一议:明朝前期从哪些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政治方面: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廷;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对臣民进行监视;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执行削藩政策。文化方面:八股取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