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概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概论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应用话语体现理论说服力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以话语为中介实现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信息传递以获得沟通理解、接受认同的过程。

作为传导、输送、转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直接相关。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语境的变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话语差异和冲突愈益明显,由此导致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价值的式微消解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通过创新实现范式转换,摆脱话语困境,以实现其价值诉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释义
“范式”(Paradigm)一词,来自希腊文,原意是“共同显示”,由此引出模式、模型、范例等含义,在拉丁语中它有“典型范例”的意思。

1962年,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范式理论。

尽管库恩在使用“范式”一词时,前后常常有差异,但他仍然表达了一个基本思想:范式主要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手段、方法、标准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

就此而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无疑有其自身所关注的“元”问题与“核心”问题,有其自身的基本理论、观点与方法,也有其学科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价值、目标、技术与方法论等,这些要素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特有的基本范式。

基于对库恩范式理论的理解,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界定为:由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质、规律、体系等方面共同约定或者全部承诺构成的整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方法、共同的目标和规范、共有的信念。

具体地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是指一定时期内,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联
合状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带有支配地位的看法,包括对“为什么说”、“说什么”、“如何说”等根本问题的比较一致的看法。

一定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都以其独特的形态存在,具有相对稳定性。

从内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涵涉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即具有理论与实践两种品格。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并不仅仅只是形而上层面的思想观念、理论和规律,还蕴含形而下的应用操作层面,具有实践指向性的内涵和特征,所以能够成为联结、沟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与话语实践的桥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语境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
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范式变化的核心是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的转变。

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彰显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因为理念是主观观念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的本质性反映,包括对事物发展状况、发展规律、发展趋势等核心问题的理性认识。

形而上理念层面的主要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点、价值观念和标准所形成的信念,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本质、功能、作用、目标以及发展理念和价值诉求等宏观的问题。

理念受观念的制约,又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从形而下的操作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指涉实践层面,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方式、话语传播、话语形式、话语交往、话语内容、话语载体、话语权分配等微观问题。

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两个层面中,理念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不易发生变化。

一旦理念发生变化,那么,整个范式便发生一次“格式塔转换”。

范式是理论的灵魂,理论是实践的指针。

只要实践在变,理论就得变,只要理论在不断创新,范式就得不断转换。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实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观点、理论体系和总体方法等方面的整体性变革,即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重构。

需要指出的是,范式的转变绝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或者是一系列范畴的转变问题,而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转变,是整个思维模式的变革,它是整体的,而非局部的。

不同的范式之间拥有不同的前提假设、概念体系、理论方法和社会背景。

因此,范式的转换是哲学观点、理论体系和总体方法的整体性的革命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主要内容
在全球化、信息化、络化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常常困绕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是:他们发现用自己的职业话语与受教育者对话变得越来越困难,尽管他们还在不断言语,但无人聆听,没有对话,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陷入失效的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失效消解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根据库恩的范式转换理论,科学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解决问题的过程,当既有的概念、方法和理论不能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时,就必须进行概念、方法和理论的重新整合和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实困境催生其范式的转换,重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诉求必须通过创新实现范式转换,以重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范式。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转换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创新。

(一)话语理念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观念起统领作用的核心观念,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

理念问题说到底就是对事物本质的厘定问题,也就是确定、指认、廓清其本体的问题;而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传统的超越和对现实的反思,是以其对“本体”的寻求来实现的。

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的厘定是建立在对本体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原追问的基础上。

从本体来看,人
是语言的存在物,“惟语言才使人能够成为那样一个作为人而存在的生命体”1,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其逻辑起点和归宿都是人。

显而易见,无论是话语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其本体都是“人”。

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本原来看,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本原的直接体现。

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本原的话语指向终端,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由其社会职能决定。

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直接相关。

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创
新的原点。

理念的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灵魂。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的创新必须反映和符合时代特征及社会背景,以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为支点,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转换应确立以实证方式关注个人的现实生活需求与理想的方式关怀人生终极意义相统一的理念,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彰显“平等”“和谐”“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人文情怀。

要把话语创新置于真实的人和社会生活背景下,以引领受教育者全面自由发展作为话语创新的终极目标,设置符合受教育者接受规律和心理、情感、利益需要的话语体系,在融合“意义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基础上,拓宽主体间的对话语境,从而向受教育者说出可理解和信赖、能听懂和信服的语言,实现主体间自由交流的可通约性,最终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视界融合”。

(二)话语内容的创新话语内容的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
核心。

从逻辑本源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一致性。

从学科设置的宗旨看,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思想政治
教育话语内容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指向而展开,体现出其意识形态性。

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还有非意识形态的属性,尤其是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过去的政治话语、文件话语、权力话语纠缠中超越出来,其非意识形态的一面凸显出来。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必须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要围绕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要求来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要把
政治性内容的教育纳入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轨道上来,使政治性话语与生活性话语相融合,把整体性、全局性的宏观话语内容与个别的、具体的微观话语内容结合起来,以扩大和融合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共识域”。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命力在于“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为此,要结合当今社会
建设和发展中出现的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等问题,善于从政治、经济、文化、络、生活等领域的话语资源中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话语,在坚持主旋律的基础上,拓宽话语内容的外延,使每一个新生的领域都能及时充实到思想政治教
育话语体系中。

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推进其现代性转换的同时,要不
断拓展其内涵,延长其概念的解释链条,在此基础上创构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想政
治教育话语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创新还要注重吸纳非本体的话语资源,以世界眼光和科学态度,充分借鉴和吸纳其他学科直接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新概念,将反映人类社会进步的普适性范畴和话语具体化、学科化,使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耦合和对接,以拓展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

(三)话语方式的创新话语,在哲学意义上可以作为主体实践的一种形式。

既然是一种实践形式,那么话语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关系范畴。

因此,从逻辑根源上讲,它从哲学范畴的主体间性那里获得了存在的根据。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转换要立足于关系性和共时性的视角,使之走向多元对话和开放建构的新范式。

话语理解的过程不仅指向规范意义的澄明,而且涉及主体之间的相互沟通。

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其不同的社会角色、地位以及对文化资本的占有程度不同,教育者的话语处于强势地位,受教育者的话语则处于弱
势境遇,由此形成的劝导式、控制式的话语方式内在地彰显着主体地位的不平等,言说者与听话者无法进行平等的话语交流。

由于主体间缺乏真诚的交往意向和理解与沟通,导致师生间关系的隔阂与隔膜,最终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被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目标不是在控制与被控制的基础上形成“强迫的共识”,而是在平等对话交流的基础上的达成“协商的共识”。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在的价值诉求是提升教育对象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在这一价值目标下催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应该充分契合道德发展的科学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
本真价值,应该充满人文关怀和人性价值。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合理分配话语权,避免话语霸权和对受教育者话语权的“假性赋予”;要从传统的单
向度的权力格局走向络状的新型权力格局,从教师独享话语权力到师生共同拥有话语权;要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和他们独特的生命体验,通过开放式的、自由平等的话语交往激发个体的道德理性。

因此,创设一个平等对话、互不排斥、兼容并包的教育学术生态,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创新的应然诉求。

只有在这样一种理想的话语情景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才能实现其“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话语形式的创新从话语形式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现为文本话语和实践话语两种形式。

相应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的创新体现在文本话语的创新和实践话语的创新。

其中,实践话语的创新是文本话语创新的基础,文本话语创新为实践话语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文本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核心内容,从宏观上可分为教材话语和理论话语两大类型。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转换必须实现文本话语的创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指向从理论主义倾向向大众化教育思维转化,要把不符合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教条主义的文本话语中解放出来;把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基本内容的理论文本体系,转换为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本真诉求、符合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内容的文本话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精神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和国际意识教育等文本话语新内容。

文本话语的创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针,以充分体现社会大众的广泛接受性为话语指向;要注重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党的历史文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材等文本中提炼新的话语,挖掘其中的精髓,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文本话语,即后文本话语,并使其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的基本构成逻辑。

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表达方式,话语不仅反映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而且带有鲜明的时代性。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只有根植于实践并通过实践才能展现其生命力。

然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缺少从实践中提炼具有学科原创意义的话语,而过多地借鉴了其他学科的话语。

因此,创新实践话语,使之与理论话语形成一定的张力,这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话语的创新要结合现时代的实践,体现出话语思维的大众化,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外延,使之向不同语境如络语境、文化语境、生活语境、和谐社会语境和国际语境延伸,以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

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进路
新的理念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转换撑起了创新空间,然而,如何跨越新旧理念整合的现实障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转换?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从“文本”到“人本”的进路必然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显现出一种深层构架。

“文本”一词,来自英文text,它最初表示编织的东西,后来演变为任何书写下来的话语。

本文所指的“文本”,是指用概念、范畴、原理所建构起来的一个抽象的“理论世界”。

这是一个逻辑的、符号的、冰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的情感需要的丰富性和生命体验被逻辑与理性的单向度所遮蔽,由此造成人的生命活动的机械、刻板与僵化。

究其原因,由于近代科学发展中科学理性的兴起,过分注重于科学的标准而忽视了价值理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成了像自然科学教育一样的知识传授或认知开发的过程,其基本途径是通过系统性的课程与教学,传授和灌输思想政治理论与价值观,由此形成了基于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形而上学话语范式,即文本话语范式。

文本话语范式的特点是知识化、教条性、封闭性、泛政治化、理想化,其表现形式是价值取向的片面性、话语内容的狭隘性、话语主体的单一性、话语方式的“独白”。

文本话语范式因其疏离
日常生活,忽视教育、养成、体验和感化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创生的根基。

改变这种状态的根本在于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中注入人的要素,构建一种基于“生活世界”的人本话语范式。

人本话语范式,是“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中的体现和应用,它将“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理念、话语目标、话语原则、话语内容、话语交往、话语形式等方面确立人本向度;把“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关照现实的个人的地位与价值、人的独立与自由、人的尊严与人格、人的现实权利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等;把引导和满足人的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把实现人的价值、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把理解、关心和尊重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把激发人的主体意识,培养人的主体精神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重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必须立足于人本向度,使思想政治教育本真价值的诉求得以复归。

为此,必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研究,把思想政治教育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接受者为中心,把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研究从“话语文本中心论”转向“话语接受者中心论”,了解和掌握教育对象产生话语的心理结构,关注他们对话语的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态度。

这是因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受教育者具有主体选择性,这种主体选择性体现为对话语信息的感受、选择、判断、认同、内化和践行的能动性。

传播学认为,话语从传递、接收到理解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在整个传递过程中,话语信息会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发生变异。

作为具有一定目的性和指向性的言语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遵循受教育者的主体选择性规律。

由于受教育者的成长背景、生活经验和经历不同,认知模式和接受图式不同,因而从同一话语信息中生成的意义也就存在差异。

要消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话语差异和矛盾,就必须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契合受教育的话语环境,使话语符合不同年龄、不同成长背景的人的身心特点。

在话语内蕴上,教育者要将积极的情感因素融注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营造融洽的言说场景,重视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取向和接受融洽度追求。

要以“生活世界”为支点,创制“亲近性”文本,实现从学术话语向生活话语转换,从政治性的话语向大众话语转换,从“形而上”的抽象话语向“形而下”的具体话语转换,消除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话语差异和冲突,最终实现话语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