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松病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地松病害
湿地松主要病虫害防冶:
一、松针褐斑病,是一种可致毁灭性的病害,可在4-6月、8月中旬-9月中旬,对感病松林每隔15天喷1%等量式波尔多液,75%百菌清500-6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人工防治。

二、马尾松毛虫。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0-30毫米,翅展36-56毫米。

体灰白、黄褐或灰褐色,前翅有3-4条不显著的波状横纹,近外缘有9个黑斑,翅中央有1个白点。

(卵)近圆形,长1.5毫米,粉红色。

(幼虫)体色有黑白与红黄两型;胸部背面有2丛深蓝色毒毛,腹部各节背面有蓝黑色片状毛,体侧有白色长毛;各龄头宽体长见表。

(蛹)长20-35毫米,暗褐色,节间有黄绒毛。

茧灰白色,后期污褐色,有棕色短毒毛。

防治方法:要狠抓越冬代防治。

松毛虫越冬前和越冬后抗药性最差,是一年之中药剂防治最有利的时期,用药省、效果好。

常用药剂有50%马拉硫磷乳剂或50%马拉硫磷乳剂,90%晶体敌百虫2000倍液,2.5%敌百虫粉剂每亩3公斤;超低容量喷雾可使用2.5%溴氰菊酯每亩1毫升、20%杀灭菊酯或20%氯氰菊酯每亩1.5毫升、50%敌敌畏油剂、25%乙酰甲胺磷油剂或杀虫净(40%敌敌畏+10%马拉硫磷)油剂,用量均为每亩150-200毫升;亦可采用20%伏杀磷每项亩10毫升。

以及20%灭幼脲1号胶悬剂10000倍液,即用原药7-10克。

也可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三、松梢螟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长10—16mm,翅展26—30mm;雄成虫略小,全体灰褐色。

触角丝状,雄虫触角有细毛,基部有鳞片状突起。

前翅灰褐色,有3条灰白色波状横带,中室有1 个灰白色肾形斑纹,径脉分4支,R3、R4基部合并。

后翅灰白色,无斑纹,M2与M3共柄,足黑褐色。

卵椭圆形,有光泽,长约0.8mm,黄白色,将孵化时变为樱红色。

幼虫体淡褐色,少数为淡绿色。

头及前胸背板褐色,中、后胸及腹部各节有4对褐色毛片,背面的两对较小,呈梯形排列,侧面的两对较大。

蛹黄褐色,体长11—15mm,腹部末节背面有粗糙的横纹,末端有一块黑褐色的骨化皱褶狭条,其上生有细长臀棘6根,其端部卷曲,中央两根较长,两侧4根较短。

防治措施:
1 加强幼林抚育,促使幼林提早郁闭,可减轻危害。

修枝时留茬要短,切口要平,减少枝干伤口,防止成虫在伤口产卵。

2 利用冬闲时间,组织群众摘除被害干梢、虫果,集中处理,可有效压低虫口密度。

3 在母树林、种子园可用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幼虫。

4 灯光诱杀成虫。

四、松梢小卷叶蛾。

可采用人工捕杀,或采用85%敌敌畏乳剂100~200倍液喷射嫩梢及烟雾剂等防治,
五、松材线虫主要是通过“松褐天牛”来传播,目前尚无
良策。

树木一旦感染该病,40天后就会死亡。

有些地方用管氏肿腿蜂进行生物防治,效果不错,肿腿蜂则是天牛幼虫及蛹期的天敌。

杀死幼虫及蛹来切断松材线虫传播途径。

六,湿地松粉蚧。

危害症状:
受害的松梢轻者抽梢,针叶伸展长度均明显地减少。

严重时梢上针叶极短,不能伸展或顶芽枯死、弯曲,形成丛枝。

老针叶大量脱落可达70%-80%;尚存针叶也因伴发煤污病影响光合作用。

球果受害后发育受限制,变小而弯曲,变形,影响种子质量和产量。

松针褐斑病:
分布及危害分布于河南省南部和西部山区,危害湿地松、火柜松、日本黑松、马尾松、黄山松等。

症状在感病针叶上,最初产生退色小斑点,多为圆形或近似圆形,后变为褐色,并稍扩大,直径1.5-2.5mm。

2、3个病斑联接也可造成3-4 mm的褐色段斑,发病重时,在同一针叶上常有较多的病斑,就会形成绿、黄、褐色相间的斑纹。

在发病盛期,病斑产生数日后,病斑中即产生黑色小疱状的病症——病菌的无性子实体,初埋生于针叶表皮下,成熟时黑色分生孢子堆破表皮外露,当针叶枯死后,无病斑的死组织上也能产生子实体。

当年生针叶感病,多于第2年5-6月枯死脱落,新生嫩叶感病,常不表现典型病斑,针叶端部迅速枯死,不久在枯死部产生黑色小点状的子实体,病害自树冠下部开始发生,逐渐向上扩展。


病松树常只有顶部2-3轮枝条梢头保持部分绿色,不久即行整株枯死。

马尾松和黄山松一般只有少数针叶感病,产生不如上述典型的褐色段斑,在林间较少产生子实体,但在人工保湿下较易产生。

少数感病重的马尾松,发病针叶上病斑接近典型症状,也可使针叶端枯死。

病原子囊菌中松针座腔菌Scirrhia acicola(Dearn) Siggers,但它的有性阶段在我国尚未发现。

无性阶段为半知菌黑盘子孢目的松针座盘孢菌Lecanosticta acicola(Thiim) sydow。

分生孢子在12-32℃下均能萌发,但在20-28℃下萌发良好,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2-32℃,20-28℃下生长良好,菌落生长缓慢,在25℃时,单孢分离4天后出现白色菌落,直径0.7-0.9mm。

5天后菌落底部变淡褐色,10天后菌落表面变淡墨色,同时形成黑色子座,11-12天后子座上长满漆黑色的分生孢子堆。

18天后的菌落直径约7mm。

发病规律病菌的子实体可以在树上病叶或落叶上越冬,病组织中的菌丝体也能越冬。

分生孢子借雨水冲溅飘扬而传播,据测定日降雨量在1.7mm以下时,没有孢子释放。

降雨量达6.7mm时,雨水中即含有大量孢子。

分生孢子在水中约束48小时后达最高萌发率,芽管自气孔侵入,潜育期在20天以上。

林间发病率自3月下旬至11月上旬均有增长,但以4月下旬至7月上旬发展迅速,9-10月增长也
较快。

7月中旬至8月中旬因气温偏高,雨量少,湿度低,所以病发展缓慢。

防治措施:
1 检疫。

我省湿地松和火炬松造林面积逐年扩大,范围广,目前松针褐斑病发病尚不普遍,因此,防止病害进一步蔓延扩展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检疫对象主要是苗木,最好进行产地检疫。

种子园应防止接穗带病。

感病松柴(枝)应就地处理,不能外运。

2 营林措施营造混交林,小片隔离林分可以抑制病害蔓延,小片之间相距可在100m以上,营造国外松林时,应清除林地及其附近原有可能成为侵染的各种松树。

对最初的发病中心,应及时清除病株(病叶)或同时进行修枝以清除和减少侵染来源。

重病林分应选其他适宜的树种进行更新。

3 化学防治据室内药效测定多菌灵,甲基托布津。

退菌特和百菌清等对松针褐斑病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有极好的抑制作用。

前三种杀菌剂对菌落生长抑制作用也很强。

用多菌灵作林间喷洒防治试验也有一定效果。

但在应用于生产防治时还需作进一步试验。

化学防治试验宜在苗圃和幼林中进行,于4-6月施药3-4次,9-10月施药1—2次。

4 抗病优树选择在严重发病的湿地松林中,常发现有些植株感病极轻或不感病,选择抗病优树的枝条作接穗,通过嫁接建立抗病种子园是防治松针褐斑病很有前途的一种措施,应努力扩大这方面的试验研究,及早应用于生产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