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
在赏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书读罢,依旧荡气回肠,热血沸腾,思绪仍沉浸在宁宁凄惨绝命的一段。
昏暗的洞桥下一曲慷慨悲歌奏响,却无人驻足,无人倾听。
每个人都在忙碌着自己的事务,为生计而奔波,与命运作斗争,垂死挣扎。
宁宁的离去,地球还会照样转,即使那群开枪的人,也会照样活,无带一丝愧疚与怜悯,继续寻找着他们下一个目标。
有很多人说,《北京人在纽约》全方位地展示与揭露了北京人,中国人,亦或是说大了,外族人,在纽约,在美国受到的坎坷,波折与不公平对待。
是的,这就是纽约,污秽,冷漠的地狱。
可如此,还不如说:“是的,这就是人性。
”
国由城构,城由人构,人由心构,心由性构。
人性如此,又何以谴责。
那份自私,那份冷漠,那份无情,那份污浊,那份贪婪,那份堕落,那份野心,难道不是早早就刻印在了每个人的基因上了吗?当然,你会说,不是,就如王起明的妻子郭燕,可当真为贤妇。
而我,同样也会说,不是。
因为我始终坚信,人之初,性本善,而糟粕一面则都是在之后,在社会环境的浸泡下所塑造而成的。
就拿婴儿来说,有哪个婴儿一出生就会杀人的。
书中还有一幕令我记忆犹新,深受触动。
在宁宁中弹身亡前,她说道,她要回家,回老家。
曾经,她是多么地厌恶那个家,可当生命走到尽头,可当一切灾难降临之时,她心中,家,那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仍是不可撼动的。
这个家显然并不是王起明和
郭燕所建立的家,而是落叶归根,一切都未曾遭污染,依旧纯洁,善良,美好的家。
人心向善,这是天地大势所趋。
可如今的勾当,则是一代代“进化”的产物。
若我只比你多出那么一点心眼,便能获得更多的利益,那么,何乐而不为呢?如此,一代代下来,那种算计人心的计量便以几何倍数飞跃似的增长,一直到,人心难料,世事多艰。
好的,你说纽约是地狱,那在我看来,有人,有利益的地方都是地狱,包括北京。
很多人认为华人在美的不平是最核心的悲剧,但在我看来,人性中的阴暗,则是整部作品中致使各种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则是整部书,乃至是整个社会最大的悲剧,而它的悲剧主要在于,你无法改变,只能选择去随从。
而你能做的只有明确,坚守你的初衷,留住本心,就如郭燕一样,在富足奢华的生活过后,依旧能如初到纽约时,做一名勤勉的织衣女工。
这才是所谓的“出淤泥而不染”。
面对湘院楼女总管的挑逗和毛衣店男老板的调情,王起明与郭燕采取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应对方式。
起初,两人都恪守本心,严于律己,慎独,可面对无尽的诱惑,王起明动摇了,随之而来的是婚后出轨。
但郭燕呢,仍尽职尽责地扮演自己小媳妇的角色,不惜屡次委屈自己来周全王起明。
常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
郭燕,当之无愧。
王家的这片天地中,可以说每一寸土地上都有郭燕的身影。
“别的'我不可怜,我就可怜了咱们的老板娘。
”一次次,竭尽全力去为王家在纽约这个繁华的街市中打下一片天地,可到最后,却绝望地发现,物是人非,世态炎凉,人心炎凉。
舍己为人,可最终却恍然发现……
“人”根本就不是“人”了。
还是那首曾经的歌谣:
如果你爱他,
就把他送到纽约,
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
就把他送到纽约,
因为那里是地狱;
到底是天堂还是地狱,一切都取决于人心,人性。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这是《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经典作品中最广为流传、最深切、最让人沉思的一句经典语句。
这句话被标识在《北京人在纽约》这本书的封面,可见它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心中便悄然升起一个大大问号,难道这句话不矛盾吗?连我小时候都可以写出这样的语句来,难道作者就这水平?可是,在我读完这部小说时,我知道我错了!我懂得这也许是曹桂林先生在美奋斗十多的最大感想,充分概括了中国第一批赴美淘金的人们在国外生活的事业与情感历程。
在我所知,这部小说还被改为了电视剧版《北京人在纽约》,并且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
的确,这部小说无论是语言方面的功力,还是情感方面的交流都能够深深吸引人们的眼球,引起共鸣,给人的心灵来一次彻头彻尾的救赎。
从古至今,美国的西方文化传统与中国的东方文化就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是行义的生存,而美国则是利己的主义,由此可见,这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中西方价值观有着巨大的差别,首先体现在人们对金钱的不同认知上。
在踏上美国这片令人向往的国土之前,王起明、郭燕夫妇对人对事都抱着万分的热情,并且是典型的、具有传统观念的中国人,这些传统的思想在他们的脑海中可谓是根
深蒂固。
虽然他们也急切需要金钱,但他们仅仅把它当作是一种促进自身事业发展的方法,一种精神有寄托、生活有着落的经济基础。
他们对于金钱甚至一切的美国文化可以说是一概不知。
但从实质上说,金钱文化就代表这美国文化的本质,就像小说曾非常贴切地道出了美国文化的内涵“这就是美国文化,赤裸裸的拜金文化。
”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没钱就意味着失去一切,甚至生命和感情,可以看出金钱在美国已然成为一种文化。
为了充分理解这一点,小说的开头姨妈借钱这事给他们夫妇两上了生动的一刻,让他们初来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就感到世态炎凉、幻想破碎。
姨妈不是把他们接回家里热情款待,而是当晚就把他们扔到了破烂到无法想像的地下室里,还随手扔给了他们九百美元的债务。
这一场景,足够让他们回味一辈子,且受教一生。
然而,最讽刺的、也是最升华的地方就是小说的最后,王起明又给了帮助抚养他女儿的恩人邓卫上了同样一课。
因此,可以说这种做法与中国的金钱价值观是完全相悖的。
所以,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想要维护自己的高傲自尊是没有一丝可靠性的。
最终,在不同文明的碰撞下,王起明也变成了当初自己所鄙弃的冷漠无情的一类人。
他们身处的岁月价值观的动荡,注定了他们想“活在美国”的信仰只是凑合在一起,随时破碎。
【《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