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现状_问题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
现状、问题及对策
张美文
(南京晓庄学院经济法政学院,南京 210017)
摘 要:家族企业自产生以来始终在世界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族企业在成长中存在着诸如企业主创业意识滞后于事业发展,企业管理未能达到规范化,宏观环境制约其正常演化等众多问题。必须从企业管理水平、企业文化、制度环境等多个方面促进中国家族企业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家族企业;宏观环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2006)10-0043-02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现状
1.改革开放后家族企业的发展历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包产到户,将家庭还原成为了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从而使得传统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在中国大量出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了判断是非得失的三条标准,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五大报告又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理论的突破和政策调整,使得家族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快速发展起来,并且在填补市场空缺、解决农村和城市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启蒙市场经济观念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期间的家族企业创业者,除白手起家型以外,还有两种情形:一是双轨推动型,即一部分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技术管理人才,受经济大潮的涌动和双轨体制的诱惑,“下海”创业;二是知识创新型,即一批受过良好教育,拥有比较扎实的科技功底的人才,充分利用自己的科技专长,成功地将自己的科技成果转化成商业性产品。
2.以家族企业为主体的私营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在当代中国的宏观经济中,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以家族企业为主体的私营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国家工商总局提供的数据,近十年间,以家族企业为主体的私营企业增长了33倍多,年均增长28.87%,总数达到300.55万家;注册资本由68l亿元增加到35305亿元,增长了52倍,年均增长48.41%;从业人员由372万人增加到4299万人,增长了近12倍,年均增长27.72%;产值由422亿元增加到20083亿元,增长了48倍,年均增长47.15%;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190亿元增长到10603亿元,增长了近56倍,年均增长49.5l%。
二、中国家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创业型企业主的能力滞后于事业的发展。成功的家族企业背后,一定有一位出色的企业主。由于过去私营企业的进入成本较低,许多企业主自身素质并不高,他们的成功主要是凭借胆识和毅力,把握住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机遇和市场缝隙。企业内部没有也不必要设立更多的管理层次,而基本是企业主说了算,个人承担一切责任和创业风险。在这些企业里,权力大于制度,一切都是模糊的、易变的,这对企业的继续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2.企业管理不规范。家族企业由于家庭与企业相混,必然给管理带来很多问题。企业主受面子的影响,受亲情的影响,受元老的影响,受观念的影响,不能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办事,无法做到奖罚分明,使管理陷入混乱,使制度留于形式,这对企业发展的危害将是致命的。
3.企业经营者的继承问题浮现。当家族企业规模超出个人能力掌控时,就需要突破家族制,但与他人分享所有权和经营权又会面临很大的风险,而且随着创业者步入老年,经营者的继承问题也开始浮现出来。在转轨期,私营企业主出于种种考虑,要么不敢放权,要么用尽全部“激励手段”但却没有收到良好效果。
4.未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家族企业发展壮大,
收稿日期:2006-06-13
作者简介:张美文(1968—),女,江苏镇江人,南京晓庄学院经济法政学院讲师,硕士。
43《经济问题》2006年第10期 Oct.,2006 N o.10
离不开家族成员和非家族成员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不少家族企业创业者在追求个人、家庭或者小范围利益的同时,却没有处理好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不仅没有形成“利己、利他”的“双赢”格局,反而陷入“唯己、损他”的“困境”。有的家族企业成员间出现派系分化以至于展开斗争,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导致企业衰亡,败坏了家族企业整体的社会形象。
5.宏观环境制约着家族企业的正常演化。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新矛盾和原有体制转型中的老问题交织在一起,制约着家族企业的正常演化和发展。其主要表现:一是观念和认识上仍然滞后,对家族企业的发展持怀疑态度。二是对以家族企业为主体的私营企业政策环境仍然不平等,在市场准入、资源获得方面都受到程度不等的歧视。三是政府没有建立起以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为目标的管理体系,对私营经济的鼓励、支持、引导政策和规范工作还难以到位。四是家族企业发展缺乏外部资本市场的支持,家族企业向银行间接融资难,上市直接融资更难。五是“三乱”不止,不少政府部门把以家族企业为主体的私营企业作为摊派各种费用的对象。
三、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对策
1.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建立适应家族企业发展要求的产权制度,不断推进管理创新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准是家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企业制度和生产方式是管理创新的基础,家族企业也需基于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的框架来进行创新。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不但涉及生产管理,还涉及到研发、营销领域的活动。家族企业必须遵循这一特点和规律进行管理创新。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辅相成,一方面要善于利用技术创新的最新成果来推动管理创新,另一方面,也要用优秀的管理创新成果为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推动技术创新的更新发展。家族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要探索建立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互协调、互相促进的运行机制。
2.构建富于家族特色的企业文化。当前,我国大多数家族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为树立与维护家长制权威服务,没有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为此,家族企业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重构富于家族特色的企业文化。
(1)要突出家庭亲合力的特色。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突出家庭的亲合力特色,要以家族成员之间信任度高、目标容易统一、经营中“道德风险”行为概率小的特点,来培育企业精神、价值观念、文化氛围以及广大员工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2)坚持不断创新。家族企业成功之后容易滋生事业和文化上的自满心理,不自觉地排斥新文化、新观点、新理念的进入,这势必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家族企业必须在进行管理创新的同时,进行文化创新,把现代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家族企业文化中。(3)构建平等、和谐的人文氛围。良性的企业文化要尽力消除企业内部存在的不平等现象,要在企业中提倡平等、公平、公正意识,教育和管理好所有家族成员,与其他非家族成员真诚沟通,同甘共苦,和谐共处。
3.妥善解决企业继任者的选择问题。找到一个合适的继任者是关系到家族企业生存与经营的关键问题。继任者的选择主要有两种模式可以供家族企业借鉴:一是子承父业。对于家族企业的继任者来说,首先面临的是信任问题。在家族观念强烈的中国,家族企业文化决定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信任感要强于对外部人员的信任感。再加上国内职业经理人市场尚不完善和成熟,缺少职业经理人的市场组织体系和道德约束体系,这就直接影响了职业经理人的形象和可信任度。二是职业经理人。一些家族企业开始尝试选择职业经理人作为企业的继任者,首先考虑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当分离,通过引进具有良好职业操守、素质的职业经理人来克服家长决策、任人唯亲、封闭式产权等家族企业的弊端。其次,家族内缺少可以胜任的继任者,甚至多个子女经常为争夺接班人位置而产生争执,从而导致企业分崩离析。针对这种情况,理性的企业家应当选择职业经理人。虽然这种委托代理存在着“内部人控制”、“集体叛变”等道德风险,但是克服这种风险的过程,也就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与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4.创造有利于家族企业成长的良好制度环境。首先从法律上保障家族企业的合法权益。发展市场经济的前提就是要产权明晰,以法律的形式保护公民的财产。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提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但是与这方面具体配套的政策法规还远未跟上,实际执行过程中发生偏差的事例时有发生。其次要放宽市场准入。对私营经济给予平等待遇的重要环节是市场准入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这一重大突破对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家族企业拓宽其经营领域无疑会起到有利的助推作用,应该加快贯彻落实。最后改善融资环境。必须加快国有银行的改革步伐和各类金融要创新的速度。家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向金融机构提出融资申请,争取以最小的成本解决发展中所需资金问题。
除此之外,企业还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和企业家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强调企业承担责任、服务社会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共识。国内有些家族企业在前期的经营活动中存在着不规范行为以及一些“问题富豪”的频频出现,使得社会对家族企业产生了一些看法。为了消除个别现象对整个家族企业形象造成的消极影响,国内家族企业应当在谋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勇于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回报社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社会公信力和良好的声誉。
(责任编辑:戎爱萍)
44
张美文: 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