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佰》电影观后感最新5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八佰》电影观后感最新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关于《八佰》电影观后感(一)

因为疫情,已经有半年多没有走进电影院,昨天拿着读书打卡兑换的电影票终于观看了2020年第一场电影—八佰。实实在在地被感动哭了,怎么能这么好。

电影出现的人物众多,能被记住的角色多达十几二十个,却一点不凌乱,很多情节点通过个体以及几个群体间自由切换的视角下得以完整顺畅呈现,不得不说,管虎导演为这个故事选取的视角以及所做的视角转换是一剂叙事的良药。一部热血沸腾的爱国教育片,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华夏热血儿郎的家国情怀!

淞沪会战末期,中国军队西撤,只留下四百二十余人固守上海。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八百壮士”愿为和平、奔赴沙场,发出了不当亡国奴的怒吼。他们以血肉之躯誓死坚守,彰显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气节。开头,一条河隔着四行仓库和租界。河的这边断壁残垣满目苍痍,河的那边万家灯火歌舞升平。八百壮士,真实又热血。不是神剧,他们是真实的人,会死,会害怕,也想逃,一堆男人在一起也想讨媳妇,也看着对面一河之隔的美女眼神发直。这群真实的人,守着一个仓库,守护上海群众的信念。明知是死,还拼尽全力的样子,有着让人无法直视的美。我们都知道现实,可是若在现实里完全丢失了理想,就真的有点无趣,是吧?!

战场的刻画从小角色入手,角色有成长,最后家国之情是自然的流露。电影首先展示他们是普通的真实的人,伴随着他们亲历了一些事情,最后都成长为英雄。坚韧的抉择与觉醒在重压下更显弹性,每一个底层士兵的人性被解析重构,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民族气节未曾改变。我歌颂每一位英雄。

关于《八佰》电影观后感(二)

《八佰》,其实是四行仓库保卫战。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演习,当晚炮轰宛平城,29军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后,八年抗战开启。

8月,日军入侵上海。

国民政府先后调80万人东进,和日军展开“淞沪会战。”2个月后,国军伤亡30余万人,决定撤退。

至此,日军“三个月”的宣言,彻底失效。

“淞沪会战”结束后,蒋介石命令顾祝同,派出88师留守,一来拖延日军进攻速度,二来展示中国形象,赢得国际社会支持。

大军兵败如山,留下多少都无济于事。

最终,留下的只有一个加强营,再配备必要的特种部队,总共400多人,对外宣称有800人,驻扎在四行仓库。

他们的领导人,是中校团副谢晋元。

他们用麻包堵住大门,将楼底的门窗全部封死,然后沿仓库两侧构筑沙袋工事,防止日军偷袭。

一座小小的仓库,成为30万日军中的血肉碉堡。

他们血战6天,于11月1日才撤入公共租界,43天后,“南京大屠杀”爆发。

这是上海最后的抵抗,也是中国人不屈的勇气。

在名将如云的史册中,他们只是没有名字的小人物,但无数的小人物,才拼起波澜壮阔的抗日战图。

在民国,四大家族贪腐是真的,国军将领派系斗争是真的,小人物用血肉抵抗日军的钢铁洪流,也是真的。

一切历史红线,可以用来审判大人物,但绝不应该否定小人物的奋斗。他们只是被历史洪流裹挟,然后给出自己的答案。

我不喜欢黑暗的民国,但尊敬每一个为国家、为民族牺牲的勇士。

关于《八佰》电影观后感(三)

《八佰》电影真实的再现了当时战争的残酷,我们中华民族因为日本人的侵略所承受的灾难。我作为一个曾经的军人,看电影的过程中,热泪横流,特别是看到我们的战士视死如归,身上绑着炸弹往楼下跳的时候,我止不住我的泪水。抗日战争,我们中国人军队死了几百万。就是因为有这些英勇的勇士,才有我们的今天。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这些视死如归的勇士。中国有八百壮士的精神,中国才不会亡,我们中华民族才不会亡。

我记得以前有读过一本《世界战争史》,书中有序,其中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这个世界,平静安宁的时候不多,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战争。中国现在经历了一些和平时期,但是战争危机始终就是在家门口,特别是现在,如果不居安思危,当

战争来临时,可能就会措手不及。95年前,一个小小的日本,就让我们中国大乱十年。《八佰》电影真实的再现了当时复杂的情况,河的一边是我军和日本人的殊死搏斗,另外一边是上海法租界灯火通明,歌舞升平,和平的生活依旧。我唯一感到安慰的是,在和平的法租界,我同胞奋勇支援一河之隔的我孤军将士。

历史记载:法租界这边的上海童子军战地服务团少女杨惠敏将一面12尺长的国旗裹在身上所穿着的童军服底下,冒着战火危险将国旗送至四行仓库。当代表国家尊严的国旗在四行仓库上空飘扬时,租界上观战的民众欢声雷动,齐声高呼“中华民族万岁!”“抗战必胜!”等口号,许多人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可见当时中国民心未死。

95年了,今天能够重新看到八百壮士的电影,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一定会鼓舞我们的人心。在这里,我不能不提我大伯陈保仁:我大伯陈保仁,客家人,广东兴宁市蓝田岭人,解放前就读国立中山大学,可能是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第十九届1945年毕业,后来投笔从戎,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和二广纵队的政治部工作,大约在1950年病逝。现在政府里面没有他的记录,深圳市龙岗区葵涌镇沙鱼涌海滩的东纵北撤纪念墙名单,没有他的名字。我在这里再一次的恳请大家帮助寻找我大伯陈保仁的资料,让他的英名刻在深圳市龙岗区葵涌镇沙鱼涌海滩的东纵北撤纪念墙,让后人记得他。如同当时参加革命的许多勇士一样,可能他有改名,但是他在家里的名字就是叫陈保仁,请大家帮助寻找。

关于《八佰》电影观后感(四)

6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置身于82年前那个特殊战场,苏州河两岸,一边是繁华的英美租界,一边是四百多名士兵浴血奋战的四行仓库。管虎不愧是老辣的导演,用最简洁的空间重建,即实现了对整场战役的全方位还原,解决了战争片最困难的微观战场与宏大叙事之间的矛盾。这样举重若轻的结构,甚至连《敦刻尔克》也无法做到。

如预期中的,《八佰》中的确不乏“燃”点、“泪”点,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我对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壮怀激烈的想象,但是这种填补因为审慎而让我刚看完时甚至微微有点不满足,觉得导演在对这场战役的正面褒扬也即“热血”的叙事上稍显吝啬,让人看到了更多热血之外的多角度审视。然而回头细想时,又恰好是这些多角度的审视让战役更加真实和耐人回味。

比如说,影片一开始就是从逃兵的视角进入的。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开场。几个老百姓以及逃兵误打误撞被编入了四行仓库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524团”(其实是第一营,为了对外营造仓库内有一个团的守军的假象,在通讯中用“524团”代替第一营)。这些人中有从乡下来的青年和孩子,本来想见识大上海的繁华,被误当成逃兵抓起来,送进四行仓库;也有积极领饷消极上阵的老兵油子,“不幸”成了敢死队的一员。这些本来习惯于置身事外的形形色色的中国人,被迫经历这场特殊战役的洗礼,成为热血写就的“八佰”。

关于《八佰》电影观后感(五)

这是一部耗时耗力远超普通人想象的电影。在开机前的18个月,摄制团队在华谊兄弟电影世界(苏州)园区内等比例复制了1937年上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