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元朝的大一统

第11课《元朝的统治》习题 3(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第11课元朝的统治同步测试卷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 1.“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这是描述的哪个朝代的疆域() A.北魏B.金C.元D.清 2.“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这反映出元朝为有效统治全国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行省制 3.有关“河南江北行省”的文献资料最早可能出现在() 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 4.元朝在地方上的最高行政机构是() A.行省B.州C.郡D.县 5.元代开始实行的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 C.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D.抑制了民族融合趋向 6.《元史·地理志一》中称:“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实质上说明元朝时() A.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B.政府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C.边疆与内地的差别消失D.边疆地区人民负担沉重 7.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元朝设置管辖琉球(今台湾)地区的机构是() A.安西都护府B.宣政院C.澎湖巡检司D.台湾府 8.西藏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西藏置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开始于() A.汉朝B.唐朝C.元朝D.明朝 9.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③都重视农业生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0.西藏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元朝设置的管理西藏的机构是() A.西域都护B.三司C.巡检司D.宣政院 11下图是某朝疆域图残片,依据图片信息,这应该是() A.秦朝疆域图B.唐朝疆域图C.元朝疆域图D.清朝疆域图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 元朝的统治教案【最新整理】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1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知道元朝辽阔的疆域范围;知道行省是元朝设立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制度影响深远;知道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设立的行政机构;元朝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元朝疆域图(1330年)》,学会联系地理信息掌握元朝统治的一系列治理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元朝在西藏、台湾设置行政机构,实行有效管辖,再次表明西藏、台湾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时期,我国再次出现民族交融高潮,元朝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塔寺 有人说,一段历史就是一本书,书中记载着多少悲欢离合;有人说,一个朝代就是一本书,书中描绘了多少繁华落寞。今天,让我们追随历史,细细品味,感受元朝作为我国首个少数民族统一政权的时代特色,领略元朝那疆域空前辽阔的威武雄风。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 1.阅读教材《元朝疆域图(1330年)》,在对比教材P7《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感受一下元朝疆域的范围面积,说说元朝的基本情况。 提示: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2.想一想,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提示: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超越汉朝和唐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 3.民族交融表现及影响。 提示:表现:(1)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2)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 (3)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影响: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过渡:回忆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思考元朝是如何有效管理辽阔疆域的。 目标导学二:行省制度的建立 1.再次阅读教材《元朝疆域图(1330年)》和“行省制度”一目,思考下列问题: (1)元政府为什么要建立行省制度?其具体内容如何?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含课件) 新疆石河子市第五中学陶希宁 832000 点击下载:本课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主要的基础知识有: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光 武帝时出现的“光武中兴”的局面。 通过学生对诗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对汉初经济发展状况文帝、景帝采取措施的历史短剧的表演培养学生口头表 达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通过学生对汉初经济发展状况,文帝景帝时采取措施等历史剧的表演培养学生口头表 达能力和认知事物的能力。 通过影像、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由学生阅读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诗文来导入新课;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表现汉初经济的发展状况加深学生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理解,通过学生表演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短剧帮助他们记忆“文景之治”这一重点内容。通过影像资料解决武帝实行分封诸侯的背景原因的解释。通过画图的形式解决学生对武帝分封诸侯过程的理 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汉初高祖、文帝、景帝时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原因措施结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经过汉武帝大一统有关知识的学习说明了大一统是西汉全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通过学生对汉武帝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点

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解决方法是通过学生短剧表演再现文景之治时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合作解决难题“汉武帝的大一统”中分封建侯国知识点是通过画图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是通过学生表演和影像资料共同解决。 难点 如何理解“大一统”的含义方法是通过论由史出的方式,由教师引导,分析再由学生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资源 诗词图片影像多媒体课件 学法指导 1、阅读能力学习历史的基本功,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本课通过诗词影像,旨在使学生学会和了解使用史料,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中获得有效信息,加 深对课文的理解。 2、在本课重点子目讲完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从汉武帝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理 清学生思路,让初一的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依据史实,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过程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案 新人教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和对台湾、西藏的管辖。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收集、整理资料,从多方提供的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②通过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帮助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的能力;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元政府对西藏和台湾的有效管辖,帮助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一切分裂势力的阴谋都不可能得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并与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树立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元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难点:行省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准备 《元朝疆域图》《元宣政院印与澎湖巡检司印》等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一、导入新课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占领了除日本、东南亚、南印度和西欧以外的整个欧亚大陆,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 自主探究:元朝的疆域十分辽阔,元朝统治者是如何对它进行治理的呢?元朝在行政制度方面又有什么新的建树和发展? 二、感知理解 (板书)第11课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 图片展示:《汉朝疆域图》、《唐朝疆域图》、《北宋疆域图》、《元朝疆域图》 史料研读: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史·地理志》 提问:材料说明了元朝疆域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提出问题:那么这个空前辽阔的帝国疆域到底有多大呢? 学生回答: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教师提问:阅读《元朝疆域图》,想一想: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时期。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教师过渡: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统治者们又该如何管理这么辽阔的疆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元朝的行省制度。 (二)行省制度 教师引导:中原王朝统一全国之后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秦朝时实行郡县制;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时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等等。元朝建立后,也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为了巩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忽必烈采取了一些不同于蒙古贵族在漠北的统治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史料研读: “世祖即位……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权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元史·百官志》 思考:元朝中央机构有哪些?各自分管什么事务? 学生讨论后回答: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检察事务。 教师补充:中书省:元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中央的最高行政机关,总理全国政务。长官为中书令,由皇太子兼领,是虚衔。中书令之下设左右丞相,是实际宰相,下设平章政事及参知政事等。中书省下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共同处理政事。 枢密院:是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总理全国军事。长官为枢密使,由皇太子兼领,也是虚职。由枢密副使掌军务,下设同知枢密院事等。枢密院不仅掌理军机且管宫禁宿卫及军官选授迁调事项。但地位低于中书省。

元朝的大一统教案

----------------------------------------------------------------------------------------------------------------------------- 10.元朝的大一统 【教学内容分析】 1、元朝的统一,结束了300多年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朝代。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元朝的历史,主要涉及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以及元朝对西藏地区的管辖等。元朝统一全国,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分立状况,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元朝的版图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大体确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西藏地区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就是从元朝开始的。元朝所实行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亦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能够了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等历史史实。 2 通过对忽必烈建元朝,联系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史料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纵向归类的方法总结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 3 能分析说明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 4 通过利用“元朝疆域”图,说明元朝行省制度设立的情况,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地图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课文中的史料和图片以及教师补充的资料,学生知道成吉思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皇帝,他性格坚强,好勇有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 2 通过对忽必烈建立元朝和行省制度的学习,学生知道忽必烈是元朝的杰出皇帝,他积极适应少数民族对全国统治的需要,开创了很多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相关历史(如成吉思汗历经坎坷成为一代天骄、忽必烈创立新的政治制度),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少数民族作用的认识,树立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对文天祥事迹的了解,分析《过零丁洋》一诗,使学生感受并学习文天祥崇高的气节和反抗斗争精神。 【重点与难点】 一、本课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及元朝开创的行省制度。 二、本课难点:对人物的评价,主要是对成吉思汗的功绩和对文天祥抗元的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学过的朝代中,哪些是统一的王朝? 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个统一的王朝——元朝。 播放PPT,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图中所反映的内容,说明蒙古族的生活生产情况? (回答要点:游牧、狩猎。) 一、蒙古的兴起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那你知道蒙古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呢? 出示材料补充: ---------------------------------------北社中学政史地组教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原创参赛】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本帖最后由 werous6 于 2010-6-30 18:30 编辑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原创洮南市万宝镇煤窑中学:李淑芬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汉武帝推行大一统的条件,措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结果。 (2)通过探究“汉武帝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对比秦皇汉武的主要政策,谈谈为什么秦很快亡了国,西汉却出现了鼎盛局面?”等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 )思想教育目标: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适应社会历史的发展。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教材重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为主 学习方法:以表演法、讨论法为主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秦朝的暴政表现在那几个方面,结果如何? 导言上节课秦朝的暴政令我们触目惊心,为了使今天这节课你和我轻松的走过,我先邀请同学们观看一段音乐电视好吗? 播放汉武大帝主题曲《最后的倾诉》,提问:这是哪部电视剧的恢宏场面? 生答:略 师:这部电视剧展现了汉武帝刘彻长达54年的铁腕统治,由于他的文治武功,是西汉王朝出现了大一统的鼎盛局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大一统的汉朝。 新课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师:我记得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那么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又是站在哪三位巨人的肩上取得的呢?下面同学们找出这三位巨人。 (一) 学生讨论:

屏幕展示:三位巨人即三位皇帝在位时期,西汉面临着一种怎样的经济形势呢?这种局面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师:这三位皇帝面对这种局面是怎样做的呢? 生:略 师:历史上把这种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社会生活,恢复元气的政策,叫做休养生息政策。 (二)学生讨论: 我国现在是否依然执行这一政策?举例说明。 生:略 师:汉初统治者实行的这一政策,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呢?同学们齐读。 屏幕展示:《秦始皇河汉文帝的陵墓》 结论:成由俭,败由奢。 师:汉初六七十年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屏幕展示:《汉武帝》像有学生简介 师:汉武帝刚一上台就面临一个非常棘手的诸侯国问题,那么汉初的诸侯国问题是怎样形成的呢? 西汉初年,刘邦为了确保六十天下,分封一些同性子弟到各地做诸侯王,随着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受封的诸侯王实力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巩固。汉文帝时为了解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采取了一些软弱措施,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汉景帝时开始着手削躲诸侯国的封地,但引发了“七国之乱”。视频“七国之乱”片段。虽然被平定了,但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困扰。汉武帝时王国问题更加严峻了。请同学们看书举例说明。 生:略 师: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是怎样做的呢? 生:略 师:我们用一幅图来表示刚才同学们的叙述 展示: 作图示意:假如一个诸侯王拥有封地是这么大: 他有四个儿子,根据汉朝的推恩令,他的封地就变成了如下图: (阴影部分)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诸侯王的封地和以前相比有何变化? 生:诸侯国的势力削弱了,没有力量与中央抗衡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设计-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设计 七下第11课《元朝的统治》 【课标要求】 通过宣政院管理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并入中国版图。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朝的疆域概况; 2、掌握元朝行省制度建立的史实;知道西藏在元朝时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3、知道元朝加强对台湾等地区的管辖。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行省制度 学习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教材解读】 知识点一元朝的疆域 (1)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2)元朝疆域的范围是:“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3)元朝疆域的特点是:版图我国历史上最大。 知识点二行省制度 (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元朝把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 (3)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 知识点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元朝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蒙古统治者早在进攻南宋的同时,就开始对西藏地区用兵和招降。 (3)后来蒙古贵族代表与吐蕃的上层政教代表共同议定,吐蕃各地归附蒙古。此后,蒙古统治者开始在西藏调查户口,设置驿站。

(4)元朝建立后,在西藏设置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西藏正 1、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结束大分裂之后的大一统局面? 2、行省制度建立的目的和意义各是什么? 目的:为了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 意义: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明清及后来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 3、回顾元朝及以前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史实?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人教 新课标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重点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2、能力目标:思考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汉武帝。 3、情感目标: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鼎盛局面。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鼎盛局面。 三、学习方法: 比较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合作。 四、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教训,。文帝景帝还提倡以身作则。文景时期,重视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文帝、景帝这一时期的统治为“”。 2、汉武帝在位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接受的建议,削弱势力,诸侯国越分越小。接受的建议,“”。把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均受到排斥。武帝还大力推行在长安举办。以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 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3、思考:“动脑筋”: 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铃木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后来把他的墓叫做“下马陵”。武帝在那儿下马说明了什么?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文景之治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第二子目:汉武帝的大一统 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二。 活动与探究 (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1名代表,选其中一道题竞答;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 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措施:奖励________、提倡_______、重视___________ 文景之治 作用:奠定了汉代________的雄厚物质基础,为汉武帝时期西汉鼎盛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客观: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 原因 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大一统政治:削弱________________ 措施 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太学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元朝的统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和对台湾、西藏的管辖。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整理资料,从多方面提供的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2、通过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帮助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的能力;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元政府对西藏和台湾的有效管辖,帮助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一切分裂势力的阴谋都不可能得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并与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树立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的意识。 【教学重点】 元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教学难点】 行省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一住就是17年。他回国后著有《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向欧洲人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东方世界。据说,哥伦布就是读了这部游记,才对黄金遍地的东方大国产生了由衷向往。(展示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行纪》图片) 教师设问:你知道元朝繁荣的原因有哪些吗?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元朝在政治上实行何种制度? 二、新课学习 一、元朝的疆域 图片展示《元朝的疆域》。 再展示汉朝和唐朝的疆域图,提问: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疆域有什么拓展?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而在汉唐时期,这些地方都不在领土范围内。元朝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展示白塔寺图片。 教师展示材料: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 提问:这次“遂一天下”与前朝相比,有何突出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元朝。 二、行省制度 教师引导:为了巩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忽必烈采取了一些不同于蒙古贵族在漠北的统治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1)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第11课《元朝的统治》习题 4(含答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练习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 A.秦朝 B.隋朝 C.西夏D.元朝 2.下列关于元朝疆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 B.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范围内 C.南逾阴山,北越海表 D.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3.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 A.尧舜时禅让制 B.西周的分封制 C.秦朝的郡县制D.元朝的行省制 4.下面是历史上某一朝代行政区划图(局部)。有关该朝代历史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新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B.西藏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C.取得雅克萨反击战的胜利D.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5.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古代之所以能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与不断的制度创新分不开。下列制度创立于元朝的是()A.世袭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 6.元朝时,现在的北京人归哪个行政区管辖?() A.尚书省 B.辽阳行省 C.澎湖巡检司 D.中书省 7.我国台湾省在元朝时期的名称是() A.流求 B.琉球 C.夷州 D.澎湖 8.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下列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 ①铁木真统一蒙古②马可?波罗来华③回族形成 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⑤建立行省制度。 A.①②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⑤ D.①②③④

9.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下列不属于其进步性表现的一项是( ) A.实现了国家统一 B.加强了民族融合 C.推行行省制度 D.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10.我国元朝时开始实行行省制,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关于行省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②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③对明清以及后来政治制度有深远影响④有利于各民族的接触和联系进一步加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1.阅读下列材料: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在外者,则有行省,有行台……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元史?百官志》 请回答: (1)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该制度的主要内容。 (2)该制度有何重大影响?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学课文,注意在课本上勾划要点,明确答案后立即记忆) (一)阅读教材67—68页“文景之治”一目, 1、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经济形势?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 西汉初年的形式(文景之治的原因): (1)西汉初年,__________ 萧条,国家_________。 (2)形成西汉初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_____的暴政和______长期的战乱造成的。 2、面临这种形势,汉初几代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汉初的统治者(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 (1)吸取_________ 的教训 (2)减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重_________________ (3)提倡________________ (4)重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得的效果:粮仓_____________铜钱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上把汉文帝,汉景帝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68—69页“汉武帝的大一统”一目,思考: 汉武帝在位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他接受的建议,削弱势力,诸侯国越分越小。 接受的建议,“”。把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均受到排斥。武帝还大力推行 ,在长安举办。以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 ____、____、_____、____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三)阅读69—70页小字,了解东汉的统治。 ⑴公元_______年,外戚_________夺取政权,西汉灭亡。 ⑵公元_______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 ________称帝,定都 ______,史称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光武帝。 ⑶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_____” 二、合作交流 1、归纳西汉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哪些宽松的政策才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第11课《元朝的统治》习题 1(含答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一、单项选择题 1.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王朝。她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以下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 ①建立了蒙古国②将西藏纳入行政版图③灭掉西夏政权④开凿了山东的会通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2.新疆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我国最早在这两地开始有效管辖的朝代分别是() A.西汉和元朝 B.西汉和唐朝 C.东汉和元朝 D.东汉和唐朝 3.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注重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努力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元朝时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而设置了() A.宣政院 B.安西都护府 C.驻藏大臣 D.伊犁将军 4.国家统一,民族和谐,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以下几组名词中,正确反映元朝社会发展状况的是() A.澶渊之盟、宣政院、行省制度 B.回族、宣政院、行省制度 C.达赖、伊犁将军、驻藏大臣 D.大都、中书省、伊犁将军 5.关于元朝行省制度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大都由中书省直接管辖②今东北地区直接由中书省管辖③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④“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 6.元朝建立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是() A.行省制 B.三省六部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7.阅读《元朝疆域图》,从中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A.江浙行省管辖范围与今天省大致相当 B.通过设置行省加强了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C.南海诸岛及台湾地区均在元朝版图之内 D.辽阔的疆域造成元朝出现地方割据局面 二、非选择题 8.仔细读图,完成问题。 图1 图2 图3 (1)请你自上而下填出图1中空格部分的政权名称和建立的民族。 (2)图2中南宋和金政权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和平相处的?请你评价一下这一途径。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案设计

《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民族分化政策。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2.文天祥坚持抗元的正义之举及被俘后不畏威胁、坚贞不屈、从容赴死的崇高气节已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象征,其宝贵的精神遗产将光照后人,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3.元朝的统一和行省制度的施行,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融合。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元朝完成国家统一的原因,正确认识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及对文天祥抗元斗争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本课的难点:如何理解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重、难点的解析:成吉思汗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统一了蒙古各部。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元朝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行省制度的建立对明、清以及后来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促进了民族融合。 教学手段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板书和资料。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欣赏歌曲《草原风情》,这首歌反映了哪个民族的生活?(蒙古族)提到蒙古族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大草原、羊群、蒙古包……)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从

12世纪时开始不断征战,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建立起强大的元朝。他们是如何兴起、壮大并统一全国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 (配音乐出示课题) 第13课元朝的统治 一、蒙古的兴起(板书)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显示北朝民族《敕勒歌》配音朗诵)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古朴的北方民歌,把我们带到了一望无际的蒙古大草原,勤劳勇敢的蒙古族是如何兴起的呢? (放录像,介绍蒙古族的由来及发展) 师提问:蒙古人过着怎样的生活?是什么原因使蒙古族的经济发展起来的? (生看录像,结合教材回答) (1)过着游牧和狩猎生活;(2)与其他各族的经济联系加强,促进了蒙古各部的社会发展。 师:非常好!请同学们继续看大屏幕。 (出示《蒙古秘史》中的一首诗歌):星天旋转,诸国争战,……没有逃避的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师:这首诗形象地描述了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这种战争给蒙古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那么当时人们最渴望什么? 生:渴望统一,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教师在肯定学生答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 要想完成统一,必须有一个强大的中心力量来领导,还应有一位强有力的核心人物,这位时势造就的英雄人物就是——铁木真,即后来的成吉思汗(放录像,显示成吉思汗

七年级历史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教案1人教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主要的基础知识有: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光武帝时出现的“光武中兴”的局面。 通过学生对诗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对汉初经济发展状况文帝、景帝采取措施的历史短剧的表演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通过学生对汉初经济发展状况,文帝景帝时采取措施等历史剧的表演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认知事物的能力。 通过影像、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由学生阅读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诗文来导入新课;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表现汉初经济的发展状况加深学生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理解,通过学生表演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短剧帮助他们记忆“文景之治”这一重点内容。通过影像资料解决武帝实行分封诸侯的背景原因的解释。通过画图的形式解决学生对武帝分封诸侯过程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汉初高祖、文帝、景帝时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原因措施结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经过汉武帝大一统有关知识的学习说明了大一统是西汉全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通过学生对汉武帝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点 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解决方法是通过学生短剧表演再现文景之治时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合作解决难题“汉武帝的大一统”中分封建侯国知识点是通过画图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是通过学生表演和影像资料共同解决。 难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练习题(新课标人教版带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练习题(新课标人教版带答案)第11课元朝的统治 1.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 3.今天的 x疆、x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4.元朝建立后,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5.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 ,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确立了行省制度。 6.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7.元朝建立后,对 x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交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从此, x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世祖即位之初……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中统元年(1260年),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 “崇本抑末”一语反映了元世祖怎样的农业政策?重农政策(重视农业、重视农桑)。 随堂巩固案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 D ) A.秦朝 B.隋朝 C.西夏 D.元朝 2.下列关于元朝疆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 B.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范围内 C.南逾阴山,北越海表D.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3.(白银市中考)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 D ) A.尧舜时

《大一统的元朝》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大一统的元朝》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这一课的内容以政治史为主,并不复杂,应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和学生思考为主,注意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是件的评价是本课的关键。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的等历史史实。 通过课本中的史料和图片以及教师补充的资料,让学生知道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的皇帝,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 知道忽必烈是元朝的杰出皇帝,开创了很多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通过对文天祥事迹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他坚贞不屈的品格。 (二)能力目标 在教师的帮助下,正确认识对元朝统一的意义与文天祥抗元斗争的评价,学会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通过对元朝民族大融合的了解,联系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史实,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纵向归类的方法总结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相关史实,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少数民族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文天祥事迹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正气之心,感受英雄人物临大节而凛然不屈的浩然之气。 教学重点: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开创的行省制度。 教学难点: 评价成吉思汗的功过和对文天祥抗元的认识。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用毛泽东的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引入,辅以成吉思汗陵的图片或塑像图片导入。 【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备注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首先要介绍蒙古族的兴起,着重介绍蒙古族是一个 游牧民族,可出示一些图片,说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 惯,增强学习兴趣,同时也从这里说明,蒙古族生活和 生产的不稳定,部落之间战争频繁,百姓生活苦难。引 导学生认识到,铁木真统一蒙古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行为,应该给予积极和肯定的评价。 介绍蒙古建立的一些基本情况 时间:1206年; 地点:斡难河源; 建立者:铁木真,尊为“成吉思汗”; 建立的意义: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对促进蒙古社会的发 展有积极的意义。 制度:军政合一(这里要讲清建立这种制度的原因) 为了增加趣 味性,可搜集一 些铁木真成长的 小故事进行补 充,也说明他从 小就有坚忍不拔 的毅力,可生华 对学生进行思想 教育,教育他们 要养成不怕困 难,坚强勇敢的 品格。 忽必烈建立 元朝 1、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队相继灭西夏、金、降服 畏兀儿和吐蕃,攻占大理,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指图 讲解,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2、忽必烈继位后,1271年正式定国号为元,次年定 都大都。(让学生找到大都)1276年,元灭南宋,1279 年,元统一全国。(让学生区别清这三个时间)然后指出, 补充两个思 考问题: 1、文天祥为 什么令人尊敬? 2、《马可·波 罗游记》给中国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教案(含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塔寺 有人说,一段历史就是一本书,书中记载着多少悲欢离合;有人说,一个朝代就是一本书,书中描绘了多少繁华落寞。今天,让我们追随历史,细细品味,感受元朝作为我国首个少数民族统一政权的时代特色,领略元朝那疆域空前辽阔的威武雄风。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 1.阅读教材《元朝疆域图(1330年)》,在对比教材P7《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感受一下元朝疆域的范围面积,说说元朝的基本情况。 提示: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2.想一想,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提示: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超越汉朝和唐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 3.民族交融表现及影响。 提示:表现:(1)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2)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 (3)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影响: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过渡:回忆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思考元朝是如何有效管理辽阔疆域的。 目标导学二:行省制度的建立 1.再次阅读教材《元朝疆域图(1330年)》和“行省制度”一目,思考下列问题: (1)元政府为什么要建立行省制度?其具体内容如何? (2)中书省位于何处?相当于现在的哪些省区? 2.目的:为了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 3.内容 (1)元朝的中央机构 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展示秦朝、唐朝和元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结构示意图) (2)元朝的地方机构 4.讨论:行省制度的建立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师生共同总结:(1)是对秦朝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在以后的明清时期继续沿用,奠定了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基础。(2)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一些边远地区设立行省,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管理,客观上促进了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目标导学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指导学生在《元朝疆域图(1330年)》找到台湾和西藏的位置,回顾元朝之前与台湾及汉藏两族交往的史实。 2.对台湾的管辖 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1)回顾历史上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提示:230年,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等去过夷洲;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 (2)元朝是如何管理今台湾地区的?这一措施有何意义? 提示:管理措施: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意义: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3.对西域的管辖 (1)请大家回顾一下,西域是什么时候归属中央政权的? 提示:西汉时期,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