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低体温护理措施

预防低体温护理措施
预防低体温护理措施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复杂手术在临床开展,围手术期“低体温” 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有文献报道,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50 %~70 %[1 ]。

低体温可影响凝血功能、药物代谢、肾脏功能和心肌收缩力,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手术病人的危害较大。即使是轻度低体温(临床上将中心温度34~36 ℃称为轻度低体温[2 ]) 也可以导致很多并发症[3 ,4 ]。

现对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的原因、低体温对机体的危害及预防低体温发生的各种方法和护理措施综述如下,旨在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

1 低体温的影响因素

1.1 麻醉因素全身麻醉时,麻醉剂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温度调节,抑制血管收缩和寒战的程度是抑制出汗的3倍[5 ]。

研究表明,全麻下人体核心温度的变化可由原有的012 ℃增加至4 ℃,高达正常体温调节阈值区间的20 倍[6 ]。

另外,全身麻醉后气管直接与外界空气相通,丧失了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滤过、加温和湿化作用,使大量冷而干燥的空气直接进入肺部,通过呼吸带走体内大量热量,导致体温下降。区域阻滞麻醉产生的神经阻滞阻断了麻醉区域神经的传出和传入,既干扰温度感受器,又抑制正常的温度调节反应如出汗或血管收缩和寒战,体热由深部向外传导,使体温下降。

肌松药使全身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消除肌紧张及肌肉运动的产热,而导致体温下降。

1.2 环境因素

Morris 证实,若手术室的室温低于21 ℃时,病人往往出现体温过低[7 ]。近年来,随着无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室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 ℃。由此可见,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对流的两个因素,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更容易导致病人体温下降。

1.3 机体散热因素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消毒液的蒸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迅速。手术时间长,体表暴露面积大,手术切口大,肠管、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使水分从手术中蒸发,都是重要的散热原因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病人身体上的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导致机体热量的散失[9 ]。

1.4 输液输血的因素

大量快速输注冷晶体或库血可使体温下降。据观察,在室温下输入1 u 4 ℃冷冻库血或1 L 冷晶体液可使体温下降0125 ℃[6 ]。有报道[10 ],500 ml 库存血在5~10 min 被输入人体会使体温降低015~1 ℃。因此,大量输入未复温的液体或血液可明显降低机体温度。

1.5 年龄因素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体温易随室温下降。如< 1 岁婴儿常温下手术1 h体温可下降015 ℃;手术 2 h以上可下降3~4 ℃。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低,

体温下降的发生率也较高。

1.6 自身因素病人紧张、恐惧、害怕等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病人术前禁食8 h左右,如果自身体质较差,会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导致抵抗力减弱,手术引发的冷刺激易引起体温下降[7 ]。

2 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

2.1 寒战的发生率增加

人体体温调节系统通常保持中心体温接近37 ℃,患者中心体温约降低1 ℃,就会出现寒战,这使机体耗氧增加,心血管系统供血需求增加[11 ]。

低温引起寒战可显著增加氧耗和二氧化碳生成。在全麻恢复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复温的患者,寒战发生率约40 % ,寒战引起的肌肉活动增加使耗氧量增加4816 % ,寒战增加患者不适感,以及引起伤口疼痛,而需增加止痛剂用量。

2.2 手术切口的感染率增加; 有研究表明,轻度体温降低可直接损害骨髓免疫功能,尤其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释放作用,减少多核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移动,减少皮肤血流量,抑制组织对氧的摄取,增加伤口感染率[12 ]。Kurz 等[13 ,14 ]报道,择期大肠切除手术病人在手术期间发生低体温,相对于未发生低体温的病人伤口感染率增加 3 倍,住院时间延长20 %左右。

2.3 影响凝血功能轻度体温降低可使循环血中血小板数减少,降低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血因子的活性,并且激活血纤维蛋白溶解作用系统。从而导致出血时间延长[15 ,16 ]。严重低温可导致DIC。在一项临床观察中揭示:出血时间与皮肤温度成反比,出血量与伤口温度成反比。实验证明,围术期体温降低显著增加失血量和对输血的需要。而另一方面,低温又导致静脉瘀滞和局部组织氧供减少,进一步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

2.4 对心血管的影响轻度低温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

外周阻力增加和血液黏稠度升高,会增加心脏做功,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

Frank 等对接受胸部、腹部和血管手术的高危心血管病人进行了研究,发现体温较低的病人相对于正常体温者的围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300 %[17 ]。

2.5 影响机体代谢

低温可降低代谢率和氧的供给,体温每降低 1 ℃,约降低机体需氧量7 %[18 ]。低温会使麻醉药在体内的代谢减慢,导致术后清醒时间明显延长。

当氧传送不足,甚至不能满足低温时低氧化代谢的需求,可引起乳酸性231蛇志Journal of SNA KE (Science & NAture are KEy to health) 2009 年第21 卷第2 期Vol . 21 No. 2 ,2009酸中毒。

216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低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极其明显,体温每下降 1 ℃,脑血流量减少 6 %~7 % ,出现意识障碍、判断力损害和模糊[19 ]。

3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3.1 心理护理

由于术前病人情绪的波动在术中容易发生低体温,因此加强手术前的心理疏导有助于预防低体温的发生。手术室护士参与术前讨论及术前访视,了解病人的病情,对病人进行综合评估,针对性地制定术中护理方案[20 ]。

同时通过访视时面对面本论文交流,可消除病人对手术室和工作人员的陌生感,缓解病人的焦虑情绪, 使其处于最佳生理和心理阶段,减轻病人因为精神因素导致对冷刺激的阈值下降。

3.2 调节室温手术室内温度控制在22~25 ℃,湿度在40 %~60 % ,新生儿及早产儿手术室室温保持在27~29 ℃。

3.3 覆盖物

在接送病人时注意病人保温,冬天加盖毛毯、棉被,不要过多暴露病人。由于躯体暴露热量容易散失,而且体表温度比中心温度下降速度更快,因此实施麻醉及手术时应尽可能减少身体暴露面积,注意肢体保暖,尤其对于小儿、老年人及危重病人[21 ]。有试验表明,单层覆盖物即能有效降低散热的30 % ,不施手术部位用保暖性能好的被服或手术巾遮盖,使之与周围的冷空气隔离,尽量避免弄湿被服,保持手术床的干燥[22 ]。对于手术部位皮肤,采用含碘的 3 M手术粘贴巾粘贴在切口周围裸露的部位,保护皮肤,减少皮肤散热,减少手术中无菌单对皮肤的冷刺激[23 ]。

3.4 电热毯的应用

(1)电热毯:在手术前将电热毯铺在手术床上,在电热毯上面铺一层橡皮布和一次性单巾,防止漏电,病人睡在电热毯上,术中根据需要随时调节适宜温度。

(2)循环水毯:术前将循环水毯铺在手术床上,病人睡在水毯上,通过调节水毯的温度而调节病人体温,水毯温度可调节在30~41 ℃。

(3)充气式保温毯:充气式保温毯通过对体表施加一定温度的高对流气体,加上四肢用保温毯缠绕,一方面能提高外周皮肤温度,减少体内热量向外周转移;另一方面隔除体表热量向周围环境扩散[19 ]。有效预防了术中低体温的发生,是目前较新的保暖措施。

3.5 减少因消毒液蒸发带走的热量因为乙醇在皮肤上能迅速蒸发、吸收和带走大量的热量,可使体温在短时间内降低。因此,在手术消毒过程中不采用挥发性的消毒液,可用Betadine 等消毒液代替挥发性的消毒液[23 ]。

3.6 输入复温的库血、液体实验表明,术中若静脉输注大量低温液体可诱发寒战,短时间内输入大量 4 ℃的库血,不但可造成低温,还可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有研究表明,静脉输注的液体复温至37 ℃可以预防低体温的发生[24 ]。

因此,进行输液、输血前用加温器将液体、库血进行复温,是最简单、最有效地预防体温下降的方法(但有些药物如青霉素、维生素C等不能加温) 。

3.7 呼吸道的加温热化气体,利用呼吸蒸发器加热吸入氧气,预防呼吸道散热,可减少深部温度继续下降。在全身麻醉病人中应用湿热交换器(人工鼻)能保持呼吸道内恒定温度和湿度[25 ]。

3.8 防止体腔热量散失对于手术时间长、胃肠管等腹腔脏器长时间暴露

者,术中使用温热盐水纱布覆盖肠管;需行腹腔冲洗者,使用温热液体冲洗体腔等,以减少体热的散失[26 ]。

3.9 加强手术过程中对病人的体温检测采用合理安全的体温监测方法,在手术过程中巡回护士要加强对病人皮肤温度的观察,对早期出现低体温者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手段进行适当的保暖。

4 小结

目前,通过手术前和手术过程中控制体表和体腔的散热,采取多种护理措施营造从体内到体外温暖舒适的内外环境,可有效的防止病人术中发生低体温。其积极意义在于有效地防止了由于低体温带来的并发症,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缩短了病人的住院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经济压力,有利于早日康复。

同时,医院也增加了医疗资源的使用率。运用护理手段不仅能有效干预术中低体温的发生,而且方法简单、易行,适宜在临床推广。同时也提高了手术室护理质量,深化了护理内涵。

[参考文献]

[ 1 ] 刘小颖,吴新民.围手术期低体温[J ]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 ,23 (9) :7122714.

[ 2 ] 赵书娥,尹灵朔,赵莉.围手术期低体温及护理[J ]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 ,18 (1) :12213.

[ 3 ] Hasegawa K,Negishi C ,Nakagawa F ,et al . The efficacy of car2bon2 fiber resistive2heating in prevention of core hypot hermiaduring ma2jor abdominal surgery[J ] . Masui ,2003 ,52 (6) : 6362641.

[4 ] Mat suzaki Y,Mat sukawa T ,Ohki K,et al . Warming by resis2tive heat2ing maintains perioperative normot hermia as well asforced air heating[J ] . Br J Anaest h ,2003 ,90 (5) :6892691.

[ 5 ] 卿恩明,赵文度,王学勇. 麻醉与低体温[ J ] .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2004 ,5 (1) :89.

[ 6 ] 赵晶,罗爱伦.麻醉与围术期体温调节[J ]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3 ,1 (10) :887.

[ 7 ] 安刚,薛富善.现代麻醉学技术[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804.

[ 8 ] 曾宪英,陈佳英.外科病人术后低体温相关因素及其护理措施[J ] .黑龙江护理杂志,2000 ,6 (11) :68.

[ 9 ] 邹小芬,姜剩勇. 1 例硬膜外麻醉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病人的护理[J ] .当代护士,2004 ,2 (3) :55256.[10 ] 钱丽,王守娥,宋文,等.腹部手术患者术中体温变化观察[J ] .临床护理杂志,2005 ,4 (4) :49250.

[11 ] 王明山,王世端,王爱娟,等.不同温度静脉液体对术中体温及热量的影响[J ]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2 ,16 (9) :461246.

[ 12 ] Kurz A ,Sessler D I ,Lenhardt R. Perioperative normot hermiato re2duce t he incidence of surgical2wound infection and short2en hospital2ization[J ] . N Engl J Med ,2001 ,334 :120921215

[ 13 ] 胡兴国.围手术期的轻度低温[ J ] . 国外医学?麻醉学分册,2000 ,21 (4) :2252227.331蛇志Journal of SNA KE (Science & NAture are KEy to health) 2009 年第21 卷第2 期Vol . 21 No. 2 ,2009

[ 14 ] 许文.手术后低体温的原因分析及其护理[J ] .黑龙江护理杂志,2000 ,6 (4) :18.

[15 ] Schmied H , Kurz A , Sessler D I ,et al . Mild hypot hermia in2creases blood loss and t ransfusion requirement s during totalhip ar2t hroplasty[J ] . Lancet ,2002 ,347 :2892292.

[16 ] Hoch J ,Mikulenka V ,Spunda J ,et al . Perioperative hypot her2mia and it s sequelae[J ] . RozhlChir ,2001 ,80 (4) :2012205.

[ 17 ] 黄宇光,译.保持围手术期体温正常[J ]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2003 ,6 (4) :203.

[ 18 ] 蔡文训,甄胜西,董振明. 围术期非人为低温[ J ] . 河北医药,2001 ,23 (7) :5392540.

[ 19 ] 钱文静, 钱倩健.浅谈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危害及防护[J ] .家庭护士,2007 ,5 (4C) :55.

[ 20 ] 穆燕.肝脏移植术中病人保暖的意义及措施[J ] .临床护理杂志,2005 ,2 (4) :39.

[ 21 ] 崔福荣,谷巧月,石玉芳.外科手术中病人低体温原因分析及护理[J ] .山东医药,2004 ,44 :3.

[ 22 ] 王郁.全麻术中综合保温措施效果的研究[ J ] . 重庆医学,2005 ,5 (9) :859.

[23 ] 吴治敏,岳蕤,曾俊,等.肝移植麻醉手术期间低体温的研究与护理[J ]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 ,21 (9) :98.

[ 24 ] 陈云超,兰雨雁.婴幼儿围手术期低体温及其护理进展[J ] .南方护理学报,2003 ,10 (5) :20221.

[25 ] 韦华,邓劲松,张日英,等.湿热交换过滤器预防心脏手术中病人低体温[J ]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6 ,8 (4) :114.

[ 26 ] 孙育红,陆冠宇. 术中病人体温变化的研究[ J ] . 护理研究,2004 ,18 (12A) :211822119.

手术中低体温症的预防措施

手术中低体温症的预防措施 “低体温症”发病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有些人体内产热少,体温调节功能差,在寒冷环境中从皮肤丢失的热量多,不能使体温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特别是老年人和婴儿,对温度的变化不那么敏感,有时即使室温相当低,也可能感觉不到,因而保温防护能力差。当体温下降到35℃以下时,就会发生“低体温症”。 严重的“低体温症”常有意识障碍、颈项强直、血压下降、心动过缓或心律不齐。有人统计,60岁以上的老人在气候特别寒冷的冬季,死亡率要比一般冬季高60%,其中“低体温症”是一个重要因素。 低体温症症状,按逐渐加重的顺序为: 1. 控制不住的颤抖。 2. 无法完成复杂的动作,特别是手不听使唤,步伐不稳。手指敏捷度下降60%左右,握力下降30%左右。 3. 神志不清,言语含糊。 4. 剧烈颤抖。 ? 5. 不合常理的举动,例如,脱掉外衣而不知道其实很冷。 6. 停止颤抖。此时进入非常危险状态。 7. 皮肤发白,变青。 8. 瞳孔放大。 9. 心跳和呼吸剧减。 10. 肌肉发硬。 11. 在32℃时身体进入“冬眠”状态,关闭手臂和腿部的血流,急剧降低心跳和呼吸频率。 12. 在30℃时身体进入新陈代谢几乎停止的“冰人”状态,看似死亡了,但仍然是活的。

术中低体温原因及预防 身体中心温度(体核温度)低于36℃,称为低体温。手术患者心理紧张、焦虑,术中内脏或肢体大面积、长时间的暴露,大量室温液体的输注和反复长时间的术区的冲洗等均可导致术中患者体温的下降,术中低体温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现就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原因及预防综述如下。 | 1 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原因 患者自身的因素 手术前患者要常规禁食禁饮,加上病人自身体质较差,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患者紧张、恐惧的情绪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了回心血量以及机体的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的发生;应激情况下产热率往往不如散热率高,均导致机体散热加快。尤其老人及小儿,老年人术中低温是因为代谢率低、体温调节易受干扰;同时,衰老时机体成分发生变化,有机成分下降,机体水含量减少,进而使机体热储降低,围手术期更易发生低体温;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另外,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薄,血管丰富,易散热。 麻醉因素 麻醉药物对中枢用于维持正常体温的自我调节系统有抑制作用,麻醉时周围血管扩张增加散热,肌松药通过消除肌震颤而阻碍产热。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在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的控制下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全身麻醉时,全麻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对低温反应的阈值降低约℃。可见麻醉后,患者的体温呈现下降的趋势。气管插管后,气体不经鼻腔、上呼吸道的加温加湿作用,低温干燥的气体直接进入肺内,使中心体温下降 1℃~2℃。 术中的低温环境 随着手术室建筑设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室采用空气净化层流设备。室内空气的快速对流,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手术室的温度过低,会导致病人体热过度散失,当室温<21℃时,患者散热增加,使用层流设备可使对流散热比例升高到61%,而蒸发散热为91%。因此体温下降的幅度与手术室环境温度有关。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复杂手术在临床开展,围手术期“低体温” 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有文献报道,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50 %~70 %。 低体温可影响凝血功能、药物代谢、肾脏功能和心肌收缩力,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手术病人的危害较大。即使是轻度低体温(临床上将中心温度34~36 ℃称为轻度低体温) 也可以导致很多并发症 现对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的原因、低体温对机体的危害及预防低体温发生的各种方法和护理措施综述如下,旨在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 1 低体温的影响因素 1.1 麻醉因素全身麻醉时,麻醉剂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温度调节,抑制血管收缩和寒战的程度是抑制出汗的3倍。 研究表明,全麻下人体核心温度的变化可由原有的012 ℃增加至 4 ℃,高达正常体温调节阈值区间的20 倍。 另外,全身麻醉后气管直接与外界空气相通,丧失了上呼

吸道对吸入气体的滤过、加温和湿化作用,使大量冷而干燥的空气直接进入肺部,通过呼吸带走体内大量热量,导致体温下降。区域阻滞麻醉产生的神经阻滞阻断了麻醉区域神经的传出和传入,既干扰温度感受器,又抑制正常的温度调节反应如出汗或血管收缩和寒战,体热由深部向外传导,使体温下降。 肌松药使全身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消除肌紧张及肌肉运动的产热,而导致体温下降。 1.2 环境因素 Morris 证实,若手术室的室温低于21 ℃时,病人往往出现体温过低。近年来,随着无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室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 ℃。由此可见,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对流的两个因素,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更容易导致病人体温下降。 1.3 机体散热因素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消毒液的蒸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迅速。手术时间长,体表暴露面积大,手术切口大,肠管、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使水分从手术中蒸发,都是重要的散热原因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病人身体上的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导致机体热量的散失。 1.4 输液输血的因素

低体温的急救与复苏

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舌下温度36.3--37.2 直肠温度36.5--37.7(比口腔温度高03.--0.5)腋下36.0--37.0 (比口腔温度低0.3--0.5);体温如果低于35.0 称为体温过低有生命危险;体温如果低于36.0 但大于35.0 只能说明你的体温过低。体温是指机体内部的温度。正常人腋下温度为30 ̄37度,口腔温度比腋下高0.2  ̄0.4度,直肠温度又比口腔温度高0.3 ̄ 0.5度。 人体的温度是相对恒定的正常人在24小时内体温略有波动,一般相差不超过1度。生理状态下,早晨体度略低,下午略高。运动、进食后、妇女月经期前或妊娠期体温稍高,而老年人体温偏低。体温高于正常称为发热,37.5 ̄38度为低热,38 ̄39度为中度发热,39 ̄40度为高热,40度以上为超高热。人体温度相对恒定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如体温高于41度或低于25度时将严重影响各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甚至危害生命。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神经中枢调节的,很多疾病都可使体温正常调节机能发生障碍而使体温发生变化。临床上对病人检查体温,观罕其变化对诊断疾病或判断某些疾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全身性冷伤亦称凉僵、属冻结性冷伤。是身体长时间暴露于低温寒冷环境引起的体内热量大量丧失,全身新陈代谢机能降低,正常中心体温无法维持:由于体温过低,最后意识丧失、昏迷.发生冻僵,重者冻亡。严重低温(体温低于30℃ [86篎])可以引起脑血流及氧需求显著降低、心输出量减少、动脉压下降,由于脑功能明显受抑,低温患者可出现类似临床死亡的表现。 心跳骤停时,低温可对脑和其它器官发挥保护效应。如果患者在不出现低氧血症的情况下快速降温,氧耗和代谢降低就发生在心跳骤停和器官缺血之前。尽管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但在低温性心跳骤停发生后获得完整神经系统恢复的复苏是有可能的。尽管只根据临床表现很难监测患者的脉搏和呼吸强度,但也不排除可以根据临床表现进行救命性治疗。一旦可能,就尽快转送患者到可监测复温程度的医疗中心。 严重的意外低温是重大的但可以避免的疾患。严重的意外低温平时不多见,较多发生在气温突然降低,暴风雷袭击,海上或高空失事,堕入冰水中等意外事件。如在高山雪地作业的勘探队员或侦察员;于寒区遇险的飞行员;高山探险员;在海洋中遭受暴风雷意外袭击落水的海员、渔民等,时有发生。此外,在寒区野外迷路,机俄,疲劳,酗酒,精神不正常;或着单薄或身体虚弱等情况下也偶可见到冻僵。在同样的条件(气温、受冻时间等),冻僵轻易发生于低温水,这是由于水的导热性比空气大得多,机体散热量远远超过了产热量,短时间内体温即可迅速降低至冻僵。在内陆省份,低温与精神疾患、贫穷、吸毒、酗酒等密切相关。在某些乡村地区,90%以上低温引起的死亡与血中酒精浓度升高有关。低温的成功治疗需要在每个机构对急救人员进行最佳培训并建立适当的复苏方法。 1.低温的病理生理 机体对寒冷反应的病理生理过程,分为机体代偿和机能衰竭两个阶段。 (1)机能代偿阶段 主要表观在人体受冻之初,一方面用增强机体代谢,产热量增加,用以维持机体的中心温度,放心跳如快、血压上升,呼吸次数增加,肌肉收缩,出现寒战。另一方面表现为外周血管收缩,毛孔关闭,停止排汗,以减少散热。如继续受冻,四肢皮肤温度逐渐降低,皮肤发凉,苍白,尔后中心体温下降。当直肠温度降至33℃时寒战停止,固肌肉内糖原缺乏,肌肉活动减少。关节和肌肉发硬,大小便失禁,血压下降。当直肠温度降至30℃时.知觉迟钝.昏迷,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手术室护士应高度重视手术病人在术中可能发生低体温,采取合理措施、选择合适的保暖方式,预防手术病人发生低体温,以减少因低体温给病人带来的危害。对术中发生低体温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防止低体温并发症的发生。 1. 调节手术间的温度 在手术病人进入手术间前30 min,应将手术间温度调节在22 ℃~24 ℃,湿度保持在40%~60%。可根据年龄不同进行调整,如果是婴儿、小儿和老人手术时,可适当调高室温,保证病人体温的正常,减少病人因为冷空气发生低体温,避免因低体温造成伤口疼痛、感染和寒战的发生。 2.使用保暖棉垫 手术病人在手术期间,可根据病情需要和手术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的保暖棉垫,当做上腹部手术时可用上肢棉垫套住外展的上肢,用下肢棉垫盖住双下肢爱心小坎肩围住患者的颈肩部;用当做下肢手术时,可用上腹部棉垫盖住上腹部,穿上爱心小坎肩暖住颈肩部,用上肢棉垫套住外展的上肢等等的保暖方法,确保病人在手术期间温暖、舒适。 3. 冲洗液加温 手术需要冲洗时,低温液进入人体内需要吸收机体的热量,从而增加机体额外热量的消耗,使体温下降。因此,

对手术过程中需要进行的胸腹腔及其他部位冲洗时,使用温度适宜的冲洗液进行冲洗,以减少机体散热,防止低体温发生。 术中低体温是手术常见的并发症。预防和处理低体温的发生,是手术室工作人员必须重视的工作,手术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和差错都会直接或间接给病人带来极大的伤害。加强对手术病人安全的保障,积极采取有效的保暖措施,给病人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有效防止手术病人术中发生低体温,使病人能够顺利通过手术期,从而提高手术护理质量。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

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的预防与护理 一.低体温概念: 人体正常的体核温度介于36℃至38℃之间。虽然低体温被定义为体核温度小于36℃,但是它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这三个等级: (1)轻度低体温是指介于34℃至35℃之间的体核温度。 (2)中度低体温是指介于30 ℃至34℃之间的体核温度。 (3)严重低体温是指低于30℃的体核温度。 二、低体温影响的原因 1、低温环境环境温度较高,体温略高,反之体温略低。如果环境体温太低,则可造成体温过低。通常情况下,手术间应该保持室温22~24摄氏度,手术间相对湿度在40%~60%。 2、大量输液输血由于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较多,需要通过静脉通道大量的输入库血和液体,可达每分钟100~200ml,若加压可达500~600ml。大量的、快速的冷液体进入病人体内,可导致低体温的加重。 3大量的冲洗在施行胸(腹)腔大手术时,体内脏器及切口直接暴露于环境温度下,术中用大量的未加温的盐水冲洗体腔,导致机体热量散失,并且覆盖在病人身体上的被单在冲洗时浸湿,进一步导致热量的散失 三.低体温的危害 1、血液系统的改变体温下降可出现多方面的血液系统异常,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凝血障碍,导致极差的预后。低体温主要是通过对凝血酶和血小板的影响引起凝血功能障碍。 2、心血管功能改变轻度低体温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和血液黏稠度升高,会增加心脏做功,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 3、代谢紊乱低体温可降低代谢率和氧的供给,体温每降低1℃,约降低机体需氧量7%。尽管低体温时人体可通过降低机体代谢率减少对氧的需求,但低体温引起的氧传送功能的下降可导致机体严重缺氧,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4、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低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极其明显,轻度出现意识错乱,进而出现淡漠、判断障碍、异常行为,严重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一.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腋温 ~~ 口温 ~~ 肛温 ~~ (二)体温过高即发热 1.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 低热: ~~ 中度热: ~~ 高热: ~~ 超高热: 41度以上 2.发热过程 (1)体温上升期:病人主要表现为畏寒、皮肤苍白、无汗、皮肤温度下降,有些病人可出现寒战。体温上升有骤升和渐升两种方式。如体温在数小时内迅速升至高峰称骤升,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疟疾;如体温在数小时内逐渐上升称渐升,见于伤寒。 (2)高热持续期:病人表现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尿量减少。 (3)退热期:病人表现为大量出汗和皮肤温度降低。退热有骤退和渐退两种方式,骤退时由于体温急剧下降,大量出汗体液丧失,年老体弱和心血管病人易出项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阙冷等虚脱或休克现象,应严密观察并及时给予处理。

3.常见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度,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常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等。 (2)弛张热:体温在39度以上,24小时内温差不超过1度,但最低体温仍超过正常体温。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度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体温或正常以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间歇,体温又升高,并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等。 (4)不规则热: 4.护理措施 (1)降低体温:可根据病情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如体温超过39度可冷敷头部;体温超过度可用温水或乙醇擦浴已达到降温的目的。根据医嘱给予药物降温时应注意药物剂量,防止退热时大量出汗引起虚脱或休克。采取降温措施30分钟后应测体温,并做好记录和交班。病人出现寒战时应该注意保暖。 (2)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病人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2次。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高热病人因呼吸加快,皮肤蒸发水分及出汗,体液大量丧失。应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摄入量不能低于2500~~3000ml (4)补充营养:及时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5)休息:发热病人由于消耗多,进食少,应减少活动,适当休息。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1 低体温的影响因素 1.1 麻醉因素全身麻醉时,麻醉剂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温度调节,抑制血管收缩和寒战的程度是抑制出汗的3倍 ,全麻下人体核心温度的变化可由原有的012 ℃增加至4 ℃,高达正常体温调节阈值区间的20 倍。 ,全身麻醉后气管直接与外界空气相通,丧失了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滤过、加温和湿化作用,使大量冷而干燥的空气直接进入肺部,通过呼吸带走体内大量热量,导致体温下降。区域阻滞麻醉产生的神经阻滞阻断了麻醉区域神经的传出和传入,既干扰温度感受器,又抑制正常的温度调节反应如出汗或血管收缩和寒战,体热由深部向外传导,使体温下降。 肌松药使全身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消除肌紧张及肌肉运动的产热,而导致体温下降。 1.2 环境因素 ,若手术室的室温低于21 ℃时,病人往往出现体温过低。近年来,随着无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室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 ℃。由此可见,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对流的两个因素,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更容易导致病人体温下降。 1.3 机体散热因素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消毒液的蒸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迅速。手术时间长,体表暴露面积大,手术切口大,肠管、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使水分从手术中蒸发,都是重要的散热原因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病人身体上的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导致机体热量的散失。 1.4 输液输血的因素 大量快速输注冷晶体或库血可使体温下降。据观察,在室温下输入1 u 4 ℃冷冻库血或1 L 冷晶体液可使体温下降0125 ℃。500 ml 库存血在5~10 min 被输入人体会使体温降低015~1 ℃。因此,大量输入未复温的液体或血液可明显降低机体温度。 1.5 年龄因素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体温易随室温下降。如< 1 岁婴儿常温下手术1 h体温可下降015 ℃;手术 2 h以上可下降3~4 ℃。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低,体温下降的发生率也较高。 1.6 自身因素病人紧张、恐惧、害怕等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病人术前禁食8 h左右,如果自身体质较差,会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导致抵抗力减弱,手术引发的冷刺激易引起体温下降 2 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

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及预防

摘要:目的:分析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原因,采取正确的复温方法,避免并发症发生。方法:选择160例全身麻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80例,观察术中体温的变化。结果:观察组采取综合复温措施,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低体温与多种因素有关,采用综合复温措施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低体温;复温;预防 人体通过体温调节系统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患者在手术中,由于环境温度的变化、麻醉剂的作用、体腔长时间的暴露、术中大量的输液输血等原因,造成患者体温低于正常。身体中心温度(体核温度)低于36℃,称为低体温[1]。为了测量方便,对手术操作影响小,采用的是测量鼻咽部温度为主,能迅速反映体温的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手术中出现低体温的80例全身麻醉患者作为观察组,男37例,女43例,年龄20~86岁,平均(56.35±10.25)岁,其中年龄>65岁者有51例;手术时间4~8 h,平均(5.62±1.06)h。选择同期手术类型相同的80例全身麻醉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 1.2.1 对照组保温方式:采取单纯体表保温,使用热水袋、加盖被单,常温液体进行输液。1.2.2 观察组保温方式:采取综合保温措施,主要内容如下:①术前:加强术前访视,消除紧张、恐惧心理;调节好室温;事先铺置好加温水毯,将温度调至36~40℃;手术所用仪器、设备准备充分。②术中:加温输液;库存血复温后输入;术中使用加温后液体冲洗胸腹腔及切口;医务人员积极协调配合,尽量缩短手术时间。③术后:随访患者有无围手术期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研究对象在麻醉开始时、麻醉后60 min、麻醉后120 min、手术结束时的体温变化情况,并进行比对。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两组患者鼻咽部温度变化:在麻醉开始时两组体温变化无显著差异,在麻醉后60 min、麻醉后120 min、手术结束时观察组体温分别为(36.9±0.5)℃、(36.8±0.1)℃、(36.5±0.3)℃,对照组体温分别为(36.5±0.4)℃、(36.0±0.3)℃、(35.3±0.6)℃。两组患者体温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采取综合复温措施,能保持术中体温的恒定,有效地预防低体温的发生,而对照组有发生低体温的潜在危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3 讨论 3.1 低体温的原因分析:①自身因素:低体温与患者年龄、情绪、病情有明显相关性,术前紧张、焦虑,会使患者对冷刺激的阈值降低。②“冷稀释”作用:手术过程中患者输入大量与手术间等温的液体、未加温血液、以及术中应用大量未加温的腹腔冲洗液,则起到了“冷稀释”作用[2]。短时间内输入大量4℃的库血,不但可造成低温,还可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3]。③机体散热:手术开始时使用皮肤消毒剂;胸腹手术时,体腔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手术中常规用湿盐水纱布包裹肠管、擦拭血迹;使用大量室温液体冲洗体腔,均可致散热增加。④术中的低温环境:层流洁净手术室室内空气的快速对流,当室温<21℃时,患者散热增加,使用层流设备可使对流散热比例升高到61%,而蒸发散热为91%[4]。⑤麻醉的影响:麻醉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又可以引起外周血管扩张,使散热增加;机械通气时吸入气体的温度和湿度未经适当调整等均可使体温降低。⑥医护人员保暖意识淡薄:在进行各项

新生儿低体温的护理

新生儿低体温的护理 低体温是指身体的核心温度低于36.0℃。新生儿由于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薄,容易散热,且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导致低体温。低体温可导致患儿缺氧,严重者可引起重要脏器组织损伤。有文献报道,当患儿体温低于32.0℃,病死率达20%~50% 保暖由于新生儿体表面积与体重的比例比成人大2~3倍,加上他们的皮肤稚嫩,毛细血管丰富,故体温容易散失,另一方面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又不成熟,当环境温度变低,保温措施不够,热量摄入不足,或因疾病因素,如围生期窒息、感染、败血症等均易发生低体温。新生儿需采取一定的保暖措施:(1)新生儿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0~24℃,早产儿或出生体重在2.5kg以下的新生儿室内温度应略高,为25~28℃,可使用空调。(2)衣物及被褥保暖,新生儿衣物及被褥应以纯棉织物为首选,在穿着及包裹前要事先在暖气或炉火上预暖。包裹时不要太紧,以免影响新生儿的四肢活动。(3)热水袋保暖,水袋内水温应为40~60℃左右,热水袋口盖一定要拧紧。将热水袋放置在包被之外,不能直接贴于皮肤,以防止烫伤新生儿。(4)新生儿在换尿布、洗澡、喂养、医护人员检查时均应注意做好保暖。 3.2复温处理低体温最重要的是复温,尽早结束低体温对身体重

要器官的损伤,对减少新生儿死亡率十分重要。复温方法主要包括:热水袋复温、远红外辐射台复温、保暖箱复温。有研究表明:保暖箱复温较远红外辐射台复温速度控制好,能达到理想的复温曲线,同时复温过程中肺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低[3]。一般认为新生儿低体温应逐渐复温,争取体温在12h内升至36.5℃为宜,复温最长一般不超过24h,否则机体寒冷损伤时间过长,预后较差[4]。但是如果复温太快,体温骤然上升,则外周血管扩张,内脏供血不足,并可致中枢缺血,也会导致凝血因子消耗过多,易发生DIC及肺出血。本组对轻度低体温患儿用缓慢复温法,对体温在30.0℃以下的重症低体温儿用快速复温法,效果良好。 3.3喂养、补液、给氧 3.3.1喂养鼓励产妇让患儿早吸吮,产后30min即开奶。对不能吸吮者,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儿往往吸吮无力,可用滴管、小匙或插胃管鼻饲,以母乳为佳,其次为牛奶。对入量不足者可静脉滴注葡萄糖液,必要时可加用氨基酸、血浆等。低体温儿供给足够热卡,从50Cal/(kg·d)开始随体温上升增至100~120Cal/(kg·d)。 3.3.2补液较重低体温儿、禁食者可静脉输注10%葡萄糖液或1/5张电解质液,必要时可加热输液,液量控制在60~80ml/(kg·d),且滴速勿过快,以防心衰、肺出血及高血糖。有休克、酸中毒者需纠酸

手术室患者低体温预防及护理对策

手术室患者低体温预防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在手术室的患者术中出现低体温的预防及护理对策。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需要行手术处理,在术中进行有效低温预防。结果:通过有效预防及护理对策,仅出现5例低温患者,经过针对性处理,均恢复正常体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对策是有效防止术中低体温发生的有力保障。 标签:手术室;低体温;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5-0102-01 体温是人体主要的生命体征之一,人体正常体温在36 ℃~37 ℃,体温低于36 ℃属于低体温,在手术期间低体温的发生率相对较高[1]。由于医疗技术和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在临床手术中越来越重视体温的指标。保持术中患者的体温正常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对2010年5月-2011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患者进行有效低体温的预防及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5月-2011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需要进行手术。其中男20例,女40例,年龄25~65岁。其中行妇科手术5例,产科手术28例,骨科手术8例,外科手术19例。 1.2护理方法 1.2.1术前心理护理患者情绪过于激动容易引起术中的低温,因此要加强术前的心理护理。医务人员要以热情、耐心、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开导患者,倾听他们的心声,讲解医疗技术的先进,让患者充分了解与信任医务人员,关心体贴患者的疾苦,协助患者解除各种顾虑,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手术。 1.2.2控制室温皮肤散热是患者热量丢失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调节室温,从而减少辐射与对流,来预防患者低温。在一般情况下,室温应调节在23 ℃~25 ℃,湿度45%~65%为最佳。 1.2.3覆盖物的使用在接送患者期间要注意保温,尤其是冬天,多使用棉絮、毛毯等,尽量不要让患者的肢体暴露在外面。在手术过程中和实施麻醉后,需要减少肢体暴露,注意保暖。采用覆盖物可以降低身体的散热率,让其与冷空气隔离。有条件的术中可以使用电热毯维持患者的体温。 1.2.4输血、输液前加温处理没有经过加热处理的液体与血输入明显可以降低患者的体温。因此,在进行输液、输血前采用加热器把液体与库血进行加热,这是一种较为有效、简单的预防体温下降的方法。不过有一些药物不能加温,需谨慎处理。 1.2.5防止体腔热量散失部分手术时间比较长,一些腹腔脏器长时间暴露在外,容易导致体温下降,可以采用温热盐水纱布覆盖,用温热液体冲洗体腔,从而降低体热的散失。 1.2.6呼吸道加热把气体热化,取呼吸蒸发器加热吸入氧气,有效的减缓呼吸道的散热率。尤其是全麻患者使用湿热交换器,从而来维持体温。 1.2.7术中严密监测采用常规的体温监测法,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若出

术中低体温危害

时间: 主讲人: 参加人员: 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危害 临床上一般将体温在34℃~36℃称为低体温。有文献报道,50%~70%的手术患者出现低体温,由于麻醉剂的作用,再加上体腔、静脉输血输液、膀胱和腹腔的灌洗等原因,一般体质的患者,在手术中体温降低1℃~2℃对机体虽有干扰,但可耐受,不致造成太大伤害,然而对于病情重、体质弱,尤其是老年人及小儿,术中低体温可使机体耗氧增加、心率增快、免疫功能受损,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手术中有必要了解体温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低体温的原因分析 1.1 自身因素病人因精神因素、恐惧、紧张、害怕等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通常情况下,病人术前需禁食12h左右,再加上灌肠等肠道准备,如果自身体质较差,会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导致抵抗力减弱,术中易引起低体温。 1.2 环境因素近年来,随着无菌技术的发展,大多数手术室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由此可见,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的对流这两个因素,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导致机体热量的流失。 1.3 麻醉因素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均可对机体体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机体在麻醉状态下,体温调节中枢抑制,外周血管扩张,肌肉松弛,产热减少,均是术中低体温的诱发因素。 1.4 体表散热因素手术中体表散热主要与以下三方面有关。(1)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消毒液的挥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迅速。(2)由于手术时间较长,体表暴露面积大,肠管、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使水分从手术中蒸发,都是重要的散热原因。(3)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e9311499.html,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作者:基香莲孟芙兰王克玲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1期 摘要:低体温是手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过去常常被忽略,近年来,术中低体温的造成的危害逐渐被重视,严重的影响到患者术后的恢复,所以怎样才能预防围手术期的低体温,是我们手术室护士工作的重点之一。 关键词:低体温;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 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1-0130-02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开展的手术也越来越复杂,手术难度增加的同时手术时间也在延长。在手术室的温度,手术的时间,麻醉等等因素的影响下,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而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会引起术后的出血和感染,严重的影响病人术后的恢复,[1]先将我院预防低体温的措施进行阐述。 1 低体温发生的原因 1.1 环境因素 在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是恒定的,温度保持在22-24℃,湿度保持在50%-60%之间。患者入手术室,需要暴露手术视野,进行消毒,手术人员进出手术间,增加开关门的次数,造成患者体温散失,导致体温下降。 1.2 麻醉因素 药物可改变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麻醉药物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或影响传入路径的活动并扩张血管,增加散热,降低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因而导致体温降低。全麻药不但抑制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而且还干扰机体随环境变化的体液转移反应;肌松药使骨骼肌麻醉,从而使骨骼肌产热的功能丧失。 1.3 手术因素 手术时视野暴露,手术时间的长短,手术部位意外的地方的暴露,术中使用的冲洗液冲洗腹腔,[2]冲洗管连接部位滑脱,造成被单浸湿等等都会带走大量的热量。 1.4 “冷稀释”作用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一.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腋温 36.0~~37.0 口温 36.3~~37.2 肛温 36.5~~37.7 (二)体温过高即发热 1.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 低热: 37.5~~37.9 中度热: 38.0~~38.9 高热: 39.0~~40.9 超高热: 41度以上 2.发热过程 (1)体温上升期:病人主要表现为畏寒、皮肤苍白、无汗、皮肤温度下降,有些病人可出现寒战。体温上升有骤升和渐升两种方式。如体温在数小时内迅速升至高峰称骤升,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疟疾;如体温在数小时内逐渐上升称渐升,见于伤寒。 (2)高热持续期:病人表现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尿量减少。 (3)退热期:病人表现为大量出汗和皮肤温度降低。退热有骤退和渐退两种方式,骤退时由于体温急剧下降,大量出汗体液丧失,年老体弱和心血管病人易出项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阙冷等虚脱或休克现象,应严密观察并及时给予处理。 3.常见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度,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常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等。 (2)弛张热:体温在39度以上,24小时内温差不超过1度,但最低体温仍超过正常体温。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度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体温或正常以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间歇,体温又升高,并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等。 (4)不规则热: 4.护理措施 (1)降低体温:可根据病情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如体温超过39度可冷敷头部;体温超过39.5度可用温水或乙醇擦浴已达到降温的目的。根据医嘱给予药物降温时应注意药物剂量,防止退热时大量出汗引起虚脱或休克。采取降温措施30分钟后应测体温,并做好记录和交班。病人出现寒战时应该注意保暖。 (2)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病人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2次。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高热病人因呼吸加快,皮肤蒸发水分及出汗,体液大量丧失。应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摄入量不能低于2500~~3000ml (4)补充营养:及时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5)休息:发热病人由于消耗多,进食少,应减少活动,适当休息。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第十五章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是评估生命活动质量的重要征象,也是护士评估病 人身心状态的基本资料。临床上称为生命体征。 第一节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是人体新陈代谢和骨骼肌运动等过程中不断产生热 能的结果。 一、体温异常的护理 (一)正常体温: 成人安静状态下:舌下(~℃)、直肠(~℃)、腋下(~℃) (二)生理性变化 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运动、用药等因素而出现生理性波动,但其变化 范围很小,一般不超过~℃。 1. 昼夜变化 2. 年龄差异 3. 性别差异 4. 运动状态 5. 用药作用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埋 (一)体温过高 发热:由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中枢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体温超出正 常范围。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或一昼夜体温波动在l℃以上即可称为发热。 1、程度判断: 低热:~38℃、中度热:~℃、高热:~℃、超高热:℃以上 2、发热过程: 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退热期 3、热型:

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体温过低,体温35℃以下称之为体温不升。 4、护理措施 (1)降低体温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方法。 (2)加强病情观察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 (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鼓励患者多饮水。 (4)补充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5)休息能减少能量的消耗,有利于机体康复。 (6)预防并发症 (7)心理护理 (二)体温过低 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为体温过低。若体温低于35℃以下称为体温不升。体温过 低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常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 1. 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 轻度:32~35℃ 中度:30~32℃ 重度:<30℃,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致死温度:23~25℃ 2. 临床表现 体温过低时病人常有体温不升、皮肤苍白、四肢冰冷、呼吸减慢、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感觉和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等。 3、护理措施 (1)环境温度提供合适的环境温度,维持室温在22-24℃左右。 (2)保暖措施给予毛毯、棉被、电热毯、热水袋,添加衣服,防止体热散失。 (3)加强监测观察生命体征,持续监测体温的变化,至少每小时测量一次,直至体温恢复至正常且稳定。同时注意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 (4)病因治疗去除引起体温过低的原因,使体温恢复正常。

术中低体温

低体温在术中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摘要据统计,50%~70%的手术患者出现低体温[1],临床上般将体温在34℃~36℃称低体温[2,3]。低体温的发生对患者生理代谢和器官功能的恢复有诸多不利。如何预防手术中低体温的发生,是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现对低体温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如下。 关键词低体温的危害低体温原因的分析低体温的预防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术成为治疗多种病变较可靠的一种治疗手段。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随着手术例数的不断增加,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也不断提高,低体温给患者带来的危害日益显现。由于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麻醉药物及麻醉设施的使用,手术室温度的设置,消毒液的挥发,术中器官或肢体长时间的暴露,大量体液的丢失,较低温度液体和血液的输注,反复的冲洗以及无菌单的浸湿等原因均可导致术中患者体温的下降,尤其是体弱、病重、器官衰竭的老年患者、发育不完善的小儿更易发生低体温。术中低体温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如耗氧量增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诱发心脏病、药物代谢率降低导致对肾脏和肝脏的损害、延缓患者的复苏、降低免疫力、由此术中感染率大大提高、影响伤口的愈合。可见维持患者术中体温的平稳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以及加快术后的恢复有着重大意义。 1、低体温发生的原因 1.1患者自身原因 术前患者因恐惧手术而紧张,导致患者精神差、食欲差、睡眠质

量差,再加上大多手术术前长时间的禁饮食,以及患者对于手术室和医务人员的陌生感和对手术的担心与忧虑,往往患者会表现为紧张、寒战、四肢冰冷,患者体内储存能量会被大量消耗。加之冬季保暖不到位,热量无法保障,因而出现体温的下降。尤其是体弱,病重,器官衰老,机体含水成分较少的老年人和机体发育不完善的小孩,更易发生体温的下降。 1.2术前准备和麻醉药物 1.2.1术前患者被接入手术间,环境的改变,周围人员的陌生,以及术前静脉通路的建立和术前尿管的留置,无论疼痛还是对操作人员的陌生都是加剧患者紧张的因素,都会导致散热加快,使患者体温的下降。 1.2.2机体在正常情况下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保持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可使体温恒定在37±0.2℃,麻醉前患者身体大面积的暴露,较低温度的消毒液和消毒液的挥发都会加快皮肤的散热,同时麻醉药物通过中枢和外周作用降低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使全身血管扩张、肌肉松弛,致使产热减少散热增加。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均可对机体体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机体在麻醉的状态下,低于体温的药物和冰凉的气管导管插入以及干燥寒冷的气体从呼吸道进入体内,均是术中低体温的诱发因素。 1.3手术环境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手术室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Morris证实,若手术室的室温低于21℃时,患者往往出现体温过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