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中百十年校庆专版(修改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越百年的执着与风骨

金华一中百十年办学回眸

本报记者张莺

1902年,一所被命名为“金华府中学堂”的学校在现浙江省金华市区酒坊巷创立了(后曾更名为“浙江省立第七中学”、“金华中学”,也就是现在的金华一中),那些照亮了中国文化星空的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国画大师黄宾虹,一代报人邵飘萍,著名语言学家、共产主义运动先驱陈望道,文史专家、清华大学著名教授吴晗,诗坛泰斗艾青,文艺理论家冯雪峰等都曾在此校就读;这里还“出产”了著名经济学家千家驹,著名画家张书旗,国家航空工业创始人之一、西北工大校长季文美,原北京大学党委书记王学珍,原暨南大学校长何炳松,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黄文虎,中科院学部委员朱王葆、毛汉礼、李正武,朱岗昆……

办学百十年来,金华一中,这面堪称浙江中西部教育的旗帜,在“勤奋、严谨、朴实、进取”的校训指引下,为国家培养了近4万名毕业生,其中包括19位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4000多名海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和教授,改革开放以来毕业的博士就有400多人。英才辈出,名人荟萃的背后,是金华一中百十年积淀下来的、已经融入每一位金中人血液里的士人风骨与执着精神——崇文重教、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自强不息!

历史篇:回首百十年,踏遍青山人未老

艾青、吴晗、陈望道等人的雕塑,静静地伫立在金华一中校园的花丛中,仿佛要向后来者诉说母校给予了他们精神滋养。艾青在他的传记里这样写到:中学时代受到民主进步思想的影响,曾和同学一起上街游行,捣毁了公开卖鸦片的“禁烟督察署”,毕业时,他和同学们一起到郊外迎接革命军队,并参加了在学校操场举行的军民联欢。此后虽历经坎坷,但这位“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爱国诗人,始终走在坚持真理、追求光明的道路上。艾青说这一切都缘于母校深远的教育,在他年少的心灵深处,播下了进步的思想种子。

对此,校友王学珍也深有体会,他无数次回忆母校时都会深情地说:“人生有许多重要的时期,中学阶段就是其一。我是1940年春天进的金华一中,时值抗战,社会动荡,学校辗转迁徙,居无定所。但金中人从来不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流连诗话、徜徉科苑的是我们;出入城乡,痛诋敌伪的是我们;‘先立人,后立业;为中华勤教苦学’是每个金中人的内心守则。金中校园,不仅是我人生起航的港口,也是我们校友生命中永远眷恋的精神家园。”

和王学珍一样,在母校,曾经的校友们度过了一段永生难忘的岁月,其意义不在于学校让他们学到了多少新知,重要的是母校传递给他们的那份勤苦的精神、坚韧的品质和做人的风骨,就像春雨浸润,自然恒久,受益终身。学校的诚朴和沉毅熏陶着一代又一代学子。

“凡教育,以立人为本;凡学校,贵在其有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精神。教育出不了人才,是失败的教育;学校缺乏人文情怀,与荒漠无异。而人才、历史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者,当是一所学校的代代名人。”高亚军,浙江省功勋教师,1993年至今一直担任金华一中校长,他对学校的历史和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

高亚军校长告诉记者,金华一中的前身可追溯到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丽泽书院,可谓源远流长。从“金华中学堂”到“浙江金华第一中学”,从金华古子城酒坊巷,流亡到澧浦、缙

云乡下,迁回酒坊巷后又迁到蒋堂农村,从蒋堂迁回到城区八一南街,再迁到今日的金东新校址。几经变迁,几多沧桑,金中人把一次次的动荡和变迁,当作一种考验、挑战和机遇,并在每一次的风云变幻中,取得了卓越的发展和进步,使得金中薪火传衍,弦歌相继,教泽绵绵,人才辈出。

数据也许更能说明一切:1933年全省各府立中学生在杭举行会考,当时的金中总成绩名列全省第一;1958年,学校从市区迁到农村蒋堂,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全校师生用自己的双手耕种上千亩农田、山地,修建道路、操场和校舍,条件虽苦,但成绩斐然,1960年至1962年,金中高考升学率连续三年名列全省第一,名震学界;恢复高考后,金中历年高考成绩均名列省市前茅;1995年学校从地处农村的蒋堂重新迁回城区,在艰苦的迁建过程中,学校仍然以优异的考核成绩令人信服地通过了专家组的评估进入首批省一级重点中学行列,1996年城区的第一届毕业生再一次创造了高考奇迹,上计划线人数、升学率、上重点线人数等均居全省首位;连续十几年,金一中的教学质量长盛不衰,一直名列全省前列。金中培养的学生深受高校欢迎,近年来连续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资格,成为清华大学等二十多所全国著名大学的优秀生源基地校。

骄人的业绩既是朴素厚重的学校文化和校风遗训的精神濡养,更是一代又一代甘于奉献的师生员工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必然结果。百十年来,一代又一代德高望重的先辈们励精图治,严谨治学,留下了灿烂的印记:1927年初,当年“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方豪北大毕业后来金一中担任校长,学校贯彻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广延名师,形成了一支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同时,制定了校园发展规划,实行民主办学。一时间,教师勤教,学生苦学,学校声名远播,求学者络绎不绝,学校成为30年代浙江中部规模最大的中等学校。成立于1927年的自然科学研究会首开中学学生社团先河,在胡步蟾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到普陀、金华北山采集标本,举办成绩展览会并出版《自然》会刊,向世人宣传科学精神。从此,“五·四”民主科学之花在金华一中的校园里娇艳地绽放!

还有金兆梓、邵飘萍、张书旗、何柄松、王宗元、毛颖可、毛应铎等等,他们既是金中著名的老师,又是学有专长的学者,他们的治学思想和事迹,已经成为金中历史传统和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

现代篇:展望未来,而今迈步从头越

百十年的风雨兼程,百十年的沧桑辉煌,需要的不仅仅是高瞻远瞩的目光,还有一个自觉负重的肩膀。艰苦奋斗的金中人用一以贯之的淳朴和坚实,牢牢地把握住了学校成长的各个阶段,直面挑战,把握机遇,一步一步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如今,金华一中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所占地432亩、学生人数2700余人、57个教学班、建筑新颖、设施一流、环境优美、气势宏大、极具浓郁人文气息的现代化花园式学校。学校拥有一支师德优良、专业化程度高的教师团队:232名教职员工中,高级教师占103人,一级教师64人,省功勋教师1人,省特级教师4人,省教坛新秀9人,市教坛新秀15人。

第一次跨越:从农村到城市的蜕变

自1958年迁自蒋堂——这个离金华城区20余公里的农村小镇以来,金华一中用实力和成绩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金华一中也感到陷入了农村办学的困境:在蒋堂这样一个远离都市即非政治文化中心,亦非经济信息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