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心脑血管疾病监测总体方案及工作手册

合集下载

死因监测、肿瘤随访及心脑血管事件监测管理工作计划

死因监测、肿瘤随访及心脑血管事件监测管理工作计划

死因监测、肿瘤随访及心脑血管事件监测管理工作计划一、概述死因监测、肿瘤随访及心脑血管事件监测管理工作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工作内容,对于及时发现疾病风险和及时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制定一份科学合理、全面细致的工作计划,对于保障人民裙众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死因监测1. 对死因的监测范围监测范围包括自然逝去、事故逝去和暴力逝去等各类死因。

2. 监测方法采用现代化的医学技术,确保对死因的准确监测和分析。

3. 数据收集通过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和公安机关等部门合作,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体系,确保死因数据的真实有效。

4. 数据分析对死因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死因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肿瘤随访1. 随访对象的确定确定随访对象,包括已经确诊为肿瘤患者以及患有肿瘤家族史的人裙。

2. 随访周期制定随访周期,保证对患者的定期随访,并且对家族史患者进行定期筛查。

3. 随访内容随访内容包括病情观察、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的评估等内容,旨在早期发现和治疗肿瘤。

4. 数据管理建立肿瘤患者档案,并进行规范化管理和数据录入,为今后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四、心脑血管事件监测管理1. 事件监测范围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发作、急性心肌梗死、中风等各类心脑血管事件。

2. 监测手段借助现代医疗设备,对心脑血管事件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3. 数据分析对心脑血管事件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病率和影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

4. 事件处理对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患者进行及时救治和康复随访,提高事件的处理及时性和有效性。

五、总结死因监测、肿瘤随访及心脑血管事件监测管理工作计划是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关注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重要举措,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贯彻执行到位,不仅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危险,还能为相关疾病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希望各级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能够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共同致力于健康我国建设。

六、提高工作计划的执行效果1.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死因监测、肿瘤随访及心脑血管事件监测管理工作的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明确责任部门和具体职责,为工作的正常运行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

心脑血管工作计划(共3篇)

心脑血管工作计划(共3篇)

心脑血管工作计划(共3篇)心脑血管工作计划(共3篇)第1篇:心脑血管工作计划篇1:心脑血管病工作计划心脑血管病工作计划脑卒中和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部分,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死率高和复发性高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地的负担,1对新发现的心脑血管疾病按规范要求进行登记、审核、核实、报送,定期开展漏报调查。

2对本辖区的心脑血管疾病病例进行确认、核实,及时订正、补充病例信息,对漏报病例进行补充调查。

3(1)收集辖区内新发心脑血管疾病个案信息,上报乡镇卫生院。

对上级反馈的心脑血管病人进行定期随访,定期指导具体的康复方法(2)协助云阳医院对本辖区居民中的心脑血管疾病进行随访核实,对漏报病例进行补充调查。

篇2:年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计划年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计划一、背景心脑血管疾病的新发病例报告工作是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研究工作的一项基础工作,长期系统地对辖区内的心肌梗死和心脏性猝死、脑卒中(包括原发性脑实质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进行报告,有助于动态了解脑卒中和心肌梗死发病、死亡的变化规律,探索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

为切实做好我中心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特定年度工作计划:二、开展培训:为让中心所有医务人员了解、熟悉此项工作,确保正常有序的开展,上半年开展一次专题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报告的病种、报告对象与范围、报告方法与方式、责任报告人、报告流程等。

三、目标指标:漏报率10%,报告信息完整率95%,报告信息准确率95%,报告及时率95%。

四、督查慢病科要对所有报告卡进行质量核查,定期对各科室上报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应报尽报。

公卫一科年1月10日篇3:心脑血管科年工作计划为了更好地为病员服务,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医疗水平和医疗质量,特制定本计划。

一、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学_医德医风规范,加强岗位责任管理,做到人人明确,恪尽职守,关心国家大事,学_时事政治。

(心脑血管工作实施方案通知) 2

(心脑血管工作实施方案通知) 2

xx〔xxx〕xx号xxx卫计委关于印发《xxx开展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各乡镇卫生院、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影响我县居民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主要疾病,同时也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疾病。

为建立健全我县心脑血管事件登记报告工作,加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推动全县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持续深入开展,现将《社旗县开展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xxx年xx月xxx日xxx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方案2015年xxx死因监测数据表明,心脑血管疾病是我省城乡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

心脑血管疾病不仅严重影响居民的健康,而且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为了解我县心脑血管疾病流行趋势,需要长期系统地对辖区内的心肌梗死和心脏性猝死、脑卒中(包括原发性脑实质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进行监测。

脑卒中和心肌梗死新发病例监测工作是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可以动态了解脑卒中和心肌梗死发病、死亡的变化规律,有助于探索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为分析评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流行和预防控制效果、卫生决策、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也为评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后慢性病防控效果提供基础数据。

为规范开展全县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根据《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试行)和《全国慢性病及其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管理工作规范》,特制定本方案。

一、报告对象报告地区的户籍居民,在各级医疗机构诊治的符合本方案诊断标准的脑卒中和心肌梗死新发和死亡病例。

二、报告病种(一)脑卒中1、脑梗死(ICD-10编码,I63):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分水岭脑梗死。

2、脑出血(ICD-10编码,I61):指非外伤性脑实质或脑室内出血。

3、蛛网膜下腔出血(ICD-10编码,I60):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2015年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疾病指南更新要点

2015年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疾病指南更新要点

2015年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疾病指南更新要点2015年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疾病指南更新要点10月15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了2015版《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以下简称《指南更新》),2015《指南更新》是基于国际证据评估流程,由来自39个国家的250位证据审查专家共同参与完成。

指南更新要点如下:新AHA 建议级别和证据水平分级体系2015《指南更新》中使用的建议级别和证据水平,均依据AHA的最新定义。

最新版定义中的3级建议有所更改,3级:无益,当证据显示,有高质量或中等质量研究(证据水平LOE分别为A或B)表明某项策略的效果并不优于对照组时,不常使用。

证据水平也有所更改。

LOE B 现分为LOE B-R(随机研究)和LOE B-NR(非随机研究)。

LOE C 现分为LOE C-LD(有限数据)和C-EO(专家意见)。

总的来说,复苏学的证据水平和建议级别都较低,2015 版的所有建议中仅1%(315条建议中有3条)基于最高证据水平(LOE A),仅25%的建议(315条建议中78条)被认定为1级(强建议)。

2015《指南更新》中的大部分建议(69%)都只有最低证据水平的支持(LOE C-LD 或C-EO),将近一半(315条建议中有144条,45%)被定为2级(弱建议)。

急救系统和持续质量改进2015《指南更新》为利益相关方提供了一个审视救治体系的新视角,区分了院内心脏骤停(IHCA)和院外心脏骤停(OHCA)。

要点包括•救治体系通用分类•将AHA成人生存链分为两链:一链为院内救治体系,另一链为院外救治体系•检视有关心脏骤停救治体系的最佳证据的评估,集中在心脏骤停、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卒中问题上。

非专业施救者心肺复苏2015《指南更新》建议中,有关非专业施救者实施成人心肺复苏的关键问题和重大变更包括下列内容:•院外成人生存链的关键环节和2010年相同,继续强调简化后的通用成人基础生命支持(BLS)流程。

心脑血管监测管理规章制度

心脑血管监测管理规章制度

心脑血管监测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心脑血管监测工作,确保对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监测和管理,本规章制度制定。

第二条:心脑血管监测是指对患者心脑血管系统进行监测和评估的一种医疗过程,旨在及时发现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第三条:全院相关科室和医护人员均应严格遵守本规章制度,做到准确执行、及时记录、保密安全。

第二章心脑血管监测设备的管理第四条:全院应购置符合国家标准的心脑血管监测设备,并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

第五条:医护人员使用心脑血管监测设备前应接受相关培训,熟悉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

第六条:医院设备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心脑血管监测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发现问题及时报修,并及时更新设备。

第七条:医护人员在使用心脑血管监测设备时,应按照设备的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三章监测流程的管理第八条:医院应建立完善的心脑血管监测管理流程,包括预约、登记、分诊、监测、诊断、治疗等环节。

第九条:患者进行心脑血管监测前,应填写相关表格,并进行必要的检查,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适合进行监测。

第十条:医院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制定合理的监测计划,确保监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四章监测结果的管理第十一条: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监测结果,及时制定治疗方案,并定期对患者进行复查和评估,追踪监测的效果。

第十二条:医院应建立电子病历系统,记录患者的监测结果和治疗方案,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十三条:患者的监测结果属于隐私信息,医院应加强保密管理,严禁将患者的监测结果泄露给未经授权的人员。

第五章监测质量和安全的管理第十四条:医院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监控体系,对心脑血管监测的质量和安全进行定期评估,确保监测过程的合规性和效果性。

第十五条:医护人员在进行心脑血管监测时,应穿戴干净整洁的工作服,严格执行消毒措施,保证监测过程的卫生安全。

第十六条:医护人员在进行心脑血管监测时,应保持专注和认真,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确保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015心脑血管疾病监测总体方案及工作手册

2015心脑血管疾病监测总体方案及工作手册

2015心脑血管疾病监测总体方案及工作手册2015 心脑血管疾病监测总体方案及工作手册一、引言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等。

这些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提高公众的健康水平,制定了本监测总体方案及工作手册。

二、监测目的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状况和变化趋势。

掌握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分布情况。

评估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效果。

为制定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内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情况。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措施,如健康教育、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四、监测方法建立监测网络,包括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采用统一的监测标准和方法,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定期收集和整理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

五、监测指标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暴露率。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措施覆盖率。

六、监测质量控制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包括监测人员培训、监测数据审核、监测设备校准等。

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对监测数据进行质量评估,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七、监测数据分析和利用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撰写监测报告。

1. 2. 3. 4.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1.将监测数据反馈给相关部门和机构,为制定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利用监测数据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

八、监测组织和实施成立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监测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明确各部门和机构的职责和任务,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实施。

加强监测人员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九、监测经费保障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确保监测工作的经费投入。

XX医院《心脑血管事件监测实施方案》2015.6.13 - 副本

XX医院《心脑血管事件监测实施方案》2015.6.13 - 副本

医院文件签发单- 1 -医院文件医院办发[2014]43号☆医院关于印发《心脑血管事件监测实施方案》的通知全院各科室:根据《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区创建四川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府办发〔2014〕号)的文件精神及工作要求,为做好我区心脑血管疾病监测登记,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医院心脑血管事件监测实施方案》(详见附件),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附件:《医院心脑血管事件监测实施方案》医院2014年7月20日- 2 -附件《医院心脑血管事件监测实施方案》一、工作目标及指标(一)工作目标对辖区内的急性心肌梗死(I21-I22)、冠心病死亡(I20-25)心脏性猝死(I46.1)、脑卒中(I60-I64)(包括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病例进行报告。

(二)工作指标1.辖区内基层医疗机构报告覆盖率100%、心脑血管疾病事件报告发生率不低于死亡率。

2.心脑血管疾病事件报告卡与心脑血管疾病事件报告登记簿符合率100%。

二、职责分工(一)医务科负责制定我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实施方案;对参与报告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开展工作督导和质量控制,根据报告情况开展漏报调查;收集、审核、汇总、分析相关数据,制作总结报告。

(三)监测单位监测单位包括医院。

监测单位负责制订本单位的工作计划,对涉及到报告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

落实专人收集、审核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汇总心脑血管事件登记簿,负责每月上报至区疾控中心。

三、工作内容(一)心脑血管事件报告- 3 -1.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医院、发现心脑血管病例的医务人员发现心脑血管病例的医务人员为报告人。

门急诊明确诊断的由诊治医生负责填写报告卡;住院明确诊断的由临床医生负责填写报告卡。

2.报告对象:急性心肌梗死(I21-I22)、冠心病死亡(I20-25)、心脏性猝死(I46.1)和脑卒中(I60-I64)(包括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病例。

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计划心脑血管病

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计划心脑血管病

治疗效果评估
通过定期监测,评估治疗措施的有效 性,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复发预防
监测患者康复情况,及时发现复发的 迹象,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降低 复发风险。
03
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计划
监测对象与目标人群
监测对象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
目标人群
年龄在35岁以上的成年人,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
04
心脑血管疾病监测的实施方案
建立监测体系
确定监测对象
明确监测范围,包括特定地区、 人群和目标疾病,确保全面覆盖

制定监测指标
根据心脑血管疾病的特征,制定科 学、合理的监测指标,包括发病率 、死亡率、患病率等。
建立数据收集系统
建立高效的数据收集系统,确保数 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包括医疗机 构、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数据 来源。
人员培训不足
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 操作和管理,如果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将 无法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和方法,影响监测 工作的效果。
能力提升需求迫切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心脑血管 疾病监测人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 能,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以满足监测工作
的需求。
06
心脑血管疾病监测的未来展望
分类
心脑血管疾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两类,急性疾病包括心肌梗死、 脑卒中等,慢性疾病主要包括高 血压、冠心病等。
症状与影响
症状
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因疾病类型和严 重程度而异,常见症状包括胸痛、胸 闷、心悸、头痛、肢体乏力等。
影响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 康问题之一,可导致长期残疾、认知 障碍和死亡。
病因与风险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事件监测实施方案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事件监测实施方案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事件监测实施方案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监测数据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控工作提供了连续的、重要的科学依据,为补足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数据的空白,更科学、全面地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控工作提供证据。

为规范做好监测工作,根据《xxx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事件监测实施方案》及《xxx2023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事件监测实施方案》(附件1),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方案。

具体内容如下:一、总体目标建立我院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事件监测工作制度,收集病例资料并落实报告。

二、活动范围全院各科室,重点是临床科室。

三、监测内容(一)报告病种1.脑卒中(I60-I64):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梗死及未分类脑卒中,不包括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外伤性、代谢性、中毒性、肿瘤性(新生物性)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致神经系统异常表现的疾病。

2.急性心肌梗死(I21-I22)。

3.心绞痛(I20):心绞痛只报告接受过PTCA(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或支架植入和/或CABG(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病例。

4.心脏性猝死(I46.1)。

(二)报卡内容。

见附件1中“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

(三)报告对象。

本院诊断涉及病种的所有患者。

(四)监测要求1、报告规则(1)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仅报有手术治疗的病例)以发病28天为期,按一次发病事件记录为一个病例;发病28天以后,若再次急性发作,应按又一新发病例进行报告。

(2)心脏性猝死按照定义、诊断依据进行监测报告。

(3)合并上述疾病时,按病种分别予以填报。

(4)以上疾病报告急性发病病例,急性发作后存活和死亡病例均需报告。

既往的、陈旧性或处于恢复期的病例不属于报告范围。

2、填写要求。

监测报告须文字清晰、正确、符合逻辑,内容齐全,疾病诊断与诊断依据准确可靠。

对发现有误的病例信息应及时进行核对、订正。

3、报告时限(1)首诊医生在病历归档后10个工作日内,填写《报告卡》上报医务科。

2.《报告卡》由医务科汇总保管,以备核查。

2015年长清区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材料

2015年长清区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材料

济南市长清区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2015年度)长清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o一六年三月济南市长清区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2015年)一、监测目的了解长清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水平及其分布特征,为济南市长清区心脑血管疾病监测系统提供基础数据,为评估及干预措施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范围长清区三、监测内容(一)监测病种(ICD-10编码)1、脑卒中⑴脑梗死(I63):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分水岭脑梗死。

⑵脑出血(I61):指非外伤性脑实质或脑室内出血。

⑶蛛网膜下腔出血(I60):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⑷未分类脑卒中(I64):临床有明显症状,且医师已作卒中诊断,但由于各种原因(如未作影像学检查,遗失详细的病历)而无法明确归为上述⑴⑵⑶类的卒中病例。

2、冠心病⑴急性心肌梗死(I21-I22):28天(包括28天)以内的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发作。

⑵缺血性心脏骤停(冠心病猝死)(I46):指急性症状发作后,短时间内以意识突然丧失、由心脏原因引起的突然死亡。

不是由医疗干涉、触电、溺水或其它严重的生理损害引起和自发性心脏骤停,而推测是继发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原发室颤引起的,没有明显的心脏瓣膜病或心肌病。

除上述疾病外,以下疾病或由于以下各种情况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则视为非监测病种,不需要开展相应的监测工作: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⑵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⑶冠心病发病;⑷严重的颅(脑)外伤;⑸肿瘤,如原发性或转移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恶性或良性);⑹代谢障碍或体液与电解质紊乱所致的昏迷,如:糖尿病、低血糖、癫痫、低血容量、中毒、药物过量、尿毒症或肝脏疾病所致者;⑺颅神经炎,如面神经炎的周围性面瘫等;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脓肿,肉芽肿,脑膜炎,脑炎及其它任何累及脑膜的感染;⑼药物,如应用抗凝血药物引起的出血;⑽其他,如脑梗死后继发出血;抢救引起的出血;28天(包括28天)内原发灶的复发等。

心脑血管疾病监测总体方案及工作手册

心脑血管疾病监测总体方案及工作手册

心脑血管疾病监测总体方案及工作手册1. 引言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脏病、高血压、中风等。

这些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及时掌握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管理措施,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可行的监测方案及相应的工作手册,以指导相关人员进行监测工作。

2. 监测目标及内容(1)监测目标:了解特定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风险因素及相关病情的变化趋势。

(2)监测内容:包括人口基本信息、疾病患病情况、生活方式、健康指标及相关医疗服务利用情况等。

3. 监测人群选择(1)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在老年人中更为普遍;(2)高危人群:包括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肥胖人群等;(3)特殊人群:如职业暴露人群等。

4. 监测工作流程(1)制定监测计划:确定监测目标、人群选择、监测内容和监测周期等;(2)建立监测档案:建立人口基本信息档案,收集相关信息;(3)开展调查工作:采用问卷调查、生物学检测等方法,获取信息;(4)数据录入与分析:将数据进行录入和整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5)结果评估与报告:对监测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和人员报告。

5. 数据收集方法(1)问卷调查:编制调查问卷,并进行访谈或电话调查,获取人口基本信息、生活方式及疾病相关信息;(2)生物学检测:包括血压测量、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心电图等。

6. 数据分析与评估(1)数据整理与录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录入;(2)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等;(3)结果评估:通过与既定指标进行比较,评估监测结果,并分析潜在的风险因素。

7. 监测结果应用(1)制定健康管理方案: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健康管理方案,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咨询和指导;(2)公共卫生干预:以监测结果为依据,制定有针对性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提升整体人群的健康水平;(3)健康政策制定:监测结果可作为制定相关健康政策的参考依据。

心脑血管监测例会制度(5篇)

心脑血管监测例会制度(5篇)

心脑血管监测例会制度1、在诊疗过程中发现确诊患者后,诊治医生须填报《六安市金安区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卡》,要求规范、工整、字迹清晰、信息完整。

2、防保科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对确诊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核实,采集病史,并建立档案,进行定期随访。

3、网络直报人员在接到报告卡后,要认真仔细审查、核对、整理,与每月____日前报区疾控中心。

5、病案室做好原始患者的病例的保存与管理,协助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6、防保科要定期检查各科室的心脑血管疾病报告情况,并对预防保健科网络直报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心脑血管监测例会制度(2)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例会目的:明确开展心脑血管监测例会的目的,例如定期评估患者的心脑血管健康状况,监测治疗效果等。

2. 例会频率和时间:确定例会的频率和时间,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每周、每月或者每季度举行。

3. 例会人员:确定例会的参与人员,通常包括心脑血管专科医生、护士、医学技术人员等相关人员。

4. 例会内容:明确例会的内容,例如患者心脑血管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讨论治疗方案和调整,分享相关病例和经验等。

5. 例会形式:确定例会的形式,可以采用线下会议、线上视频会议或者电话会议等方式进行。

6. 例会记录和报告:确定例会记录和报告的方式,例如通过会议纪要记录会议内容,并将重要信息汇总形成报告,保留在档案中。

7. 例会改进和反馈:定期评估例会的效果和改进空间,提取参与人员的反馈意见,持续优化和改进例会内容和形式。

以上是心脑血管监测例会制度的一般内容,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心脑血管监测例会制度(3)是指为了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管理,提高患者的健康管理水平,医院或医疗机构在实施心脑血管监测和治疗过程中,制定的会议制度。

以下是心脑血管监测例会制度的一般内容:1. 例会目的:明确例会的目的,如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评估疗效等。

2. 例会召开周期:确定召开例会的周期,如每周、每两周或每月等。

心脑血管疾病防控实施方案

心脑血管疾病防控实施方案

心脑血管疾病防控实施方案心脑血管疾病是当前我国居民健康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其高发、多发、病死率高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制定科学的防控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一、加强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和关键。

通过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健康教育讲座、健康知识手册等形式,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知识,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二、推广健康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方式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倡导健康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糖分、高盐分的食物摄入;提倡适量运动,保持适当体重;戒烟限酒,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三、筛查高危人群针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开展定期体检和相关筛查工作,及时发现患病风险,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降低患病率和死亡率。

四、规范治疗管理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的规范治疗管理,提高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对患者的跟踪管理和健康指导,确保患者得到规范、及时的治疗和康复。

五、加强科研与技术支持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的科研与技术支持,推动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康复技术的创新,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水平和治疗效果。

六、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的心脑血管疾病监测体系,加强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掌握疾病的发展趋势和变化,为科学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七、加强社会协作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协作。

政府、医疗机构、科研单位、媒体、社会组织等各方应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工作。

总之,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科研单位、媒体、社会组织等各方的积极参与和协作。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保障人民的健康。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基因检测手册

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基因检测手册
分类
药物名 称
基因
多态性 rs号
试剂 编号
证据等级
类型
基因型
CC
MTHFR
677 C>T
rs180113 3
068
3
疗效
CT
TT
心脑血 疾病预防 管疾病
风险
AA
MTRR
66A>G
rs180139 4
040
3
疗效
AG
GG
频率 临床意义(From Pharm,与CT和TT基因型患者相 比,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活性正常,叶酸和同型半 胱氨酸代谢正常,血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低,心脑 血管事件(原发性高血压、出血和缺血性卒中、心肌 梗死、冠心病)的发生风险较低。
平,这种改变可能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MTRR基因的 66A>G是一种错义多态性,此突变可导致高度保守的甲硫氨酸转 变成异亮氨酸,研究证明这种变化可导致甲硫氨酸合成酶还原酶 活性降低,造成叶酸代谢受阻同时阻碍同型半胱氨酸转化成甲硫
氨酸,引起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 研究结果提示,中大剂量叶酸可降低同型半胱氨酸36%。大剂量 叶酸治疗明显改善了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且价格低廉,使用安 全。辛岳等进行了叶酸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脑梗死患者中的应 用研究,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给予不同剂 量的叶酸,A组2.5mg,1次/天,B组5.0mg,1次/天,2组均同时联 合服用维生素B6 10mg,1次/天,维生素B12 0.5mg,1次/天。分别 于治疗前(入院48h内)、治疗15d后采血检测同型半胱氨酸浓度。
结果表明,各组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治 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剂量叶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概要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概要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概要心血管病是指发生在心血管系统中的各种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

这些疾病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致死因素之一,并在中国造成了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全面了解中国国心里血管病的现状及进步趋势,中国心血管病探究中心于2015年发布了《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

本文将简要概述该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心血管病在中国的流行病学现状依据报告显示,心血管病在中国已成为主要的疾病肩负之一。

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逐年增加,其中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类型,其患病率在过去几十年中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高血压也是中国居民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大约有1/4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

此外,报告还指出,心脏衰竭、脑卒中、心律失常和风湿性心脏病也在中国呈现不同程度的高发态势。

二、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报告指出,中国人群中存在一系列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缺乏体育练习。

过量的饮食摄入高糖、高盐、高脂肪食物,以及长时间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成为导致心血管病患病率增加的重要原因。

此外,吸烟、饮酒、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也是中国居民患心血管疾病的常见危险因素。

三、心血管病的防治策略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心血管疾病肩负,报告提出了一些防治策略。

起首,加强心血管病的宣扬和教育,提高大众对心血管病的熟识和预防意识。

其次,改善饮食结构,缩减盐和糖的摄入,增加蔬果和全谷物的摄入量。

同时,乐观推广体育练习,鼓舞每天进行适度的体力活动。

此外,加强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管理和控制,缩减心血管病的发生。

最后,提高医疗体系的水平,提供更好的心血管病诊断、治疗和管理服务。

四、心血管病探究与将来展望报告还强调了心血管病探究的重要性,通过加强科学探究和技术创新,不息提升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

将来,需要进一步深度了解心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和流行病学特点,开展多中心临床探究,优化心血管病的防治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心脑血管疾病监测总体方案及工作手册

心脑血管疾病监测总体方案及工作手册

心脑血管疾病监测总体方案及工作手册
一、引言
心脑血管疾病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它包括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多种疾病,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监测能力,开展早期预防和干预,制定本总体方案及工作手册,以指导相关工作人员有效开展监测工作。

二、总体方案
1. 目标及原则
根据现实情况和需求,本总体方案的目标是建立完善的心脑血管疾病监测体系,提高监测效率和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为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案的实施应遵循科学、客观、准确、可操作的原则。

2. 监测内容和指标
心脑血管疾病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疾病的监测。

具体指标包括患病率、死亡率、发病趋势、高危人群筛
查等。

通过监测指标的变化,可以评估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做出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3. 监测方法与工具
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本方案提供了一套标准的监测方法与工具。

监测方法包括定期抽样调查、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机构数据统计分析等。

监测工具包括问卷调查表、检测设备、数据库等。

相应的培训和技术支持也应提供给相关工作人员,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4. 监测机构与人员
监测工作应由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和协调,监测机构包括公共卫生部门、医疗机构等。

监测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监测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工作手册
1. 概述。

心脑血管监测年度工作计划

心脑血管监测年度工作计划

心脑血管监测年度工作计划引言心脑血管疾病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监测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心脑血管监测工作,制定2019年度工作计划,以期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疾病负担。

一、背景介绍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以动脉硬化、心肌梗塞、心绞痛、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主要的致死原因。

在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在快速增加。

心脑血管监测工作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

本工作计划将重点围绕心脑血管监测领域的工作安排,以期为减少心脑血管疾病提供有效的监测手段和干预措施。

二、目标及任务1.目标: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监测能力,促进患者及高危人群的情况掌握及干预,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死亡率及残疾率。

2.任务:(1)建立完善的心脑血管监测平台:整合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监测资源,建立综合化平台。

(2)推进心脑血管疾病筛查和早期诊断技术:推广应用心脑血管疾病的高灵敏、高特异的监测技术。

(3)强化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加强对心脑血管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三、工作内容及计划1.建立完善的心脑血管监测平台(1)完成心脑血管监测设备及技术的调查与评估,确定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监测设备和技术。

(2)建立心脑血管监测信息平台,实现各类监测数据的互联共享。

2.推进心脑血管疾病筛查和早期诊断技术(1)针对高危人群及老年人群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筛查,并开展重点人群的监测工作。

(2)推广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技术,提升筛查和监测的准确性。

3.强化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1)加强对监测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形成完整的监测数据库。

(2)建立心脑血管监测数据分析团队,开展监测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工作。

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方案

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方案



I22.0 I22.1 I22.8 I22.9
前壁的随后性心肌梗死 下壁的随后性心肌梗死 其他部位的随后性心肌梗死 未特指部位的随后性心肌梗死
非监测病种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 (3)冠心病发病; (4)严重的颅(脑)外伤; (5)肿瘤,如原发性或转移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恶性或良性); (6)代谢障碍或体液与电解质紊乱所致的昏迷,如:糖尿病、低血糖、癫 痫、低血容量、中毒、药物过量、尿毒症或肝脏疾病所致者; (7)颅神经炎,如面神经炎的周围性面瘫等; (8)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脓肿,肉芽肿,脑膜炎,脑炎及其它任何累及 脑膜的感染; (9)药物,如应用抗凝血药物引起的出血; (10)其他,如脑梗死后继发出血;抢救引起的出血;28天(包括28天) 内原发灶的复发等。
监测工作要求———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报告单位 :
全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均为报病单位,包括 县及县以上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企业医院,收治 地方病人的部队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 中心(站),村卫生室。
监测工作要求———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报告人 主管医生为第一报告人,各单位要指定本院
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负责部门和总负责人,
各医疗单位定期开展查重,避免因多名医生诊断重复上报, 根据数据库信息,确认为相同的病例时,将重复上报的病例予以 剔除。
监测工作要求———质量控制 (3)
5、做好补漏工作
(1)医院可以通过定期查阅病史或出入院情况等资料,进行查漏。村卫生 室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作为基层监测点,通过居民健康体检、社区随访 等途径发现并补充报告符合监测病种的病例。 (2)各级医疗单位上报人员应每月与死因监测系统进行核对,发现脑卒中、 冠心病死亡病例无发病报告卡后,应及时进行补报工作。

医院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管理制度及流程

医院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管理制度及流程

医院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管理制度及流程一、目的和意义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为了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医院需建立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管理制度,加强心脑血管事件的监测、报告和分析,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本制度旨在规范医院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高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的质量和效率,为医院和相关部门制定心脑血管疾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与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相关的科室、部门和工作人员。

包括临床科室、检验科室、影像科室、急诊科、ICU等与心脑血管事件监测相关的科室,以及医院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工作小组等相关部门。

三、组织架构与职责1. 成立医院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工作小组,由医务科、临床科室、检验科室、影像科室、急诊科、ICU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和修订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管理制度,指导、协调和监督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工作。

2. 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工作小组设立负责人,负责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工作的具体实施和协调。

3. 各相关科室应设立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联络人,负责本科室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的收集、整理和上报工作。

四、监测内容与方法1. 监测内容:心脑血管事件包括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等。

监测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疾病诊断、治疗措施、病情转归等。

2. 监测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病历查阅、访谈等方式收集心脑血管事件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上报。

五、报告流程与时间要求1. 报告流程: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按照“发现-报告-审核-反馈”的流程进行。

各相关科室在发现心脑血管事件后,应立即填写心脑血管事件报告表,并将报告表提交给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工作小组。

2. 时间要求:心脑血管事件发现后应在24小时内完成报告表的填写和提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堰卫字〔2015〕号
堰门镇卫生院
2015年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实施方案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负担不断增加,为有效识别、预防并控制此类疾病及与之相关的危险因素,堰门卫生院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结合本镇的实际情况制订本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 建立持续、高效的堰门镇心脑血管疾病监测系统。

2. 掌握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动态和流行趋势。

3. 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在不同人群和地区的分布。

4. 为制定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对象
所有堰门镇居民。

三、监测范围
㈠监测病种(ICD-l0编码)
1. 卒中
⑴脑梗死,I63
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包括血栓性脑梗死及栓塞性脑梗死。

⑵脑出血,I61
指非外伤性脑实质或脑室内出血。

⑶蛛网膜下腔出血,I60
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⑷未定型卒中,I64
临床有明显症状,且医师已作卒中诊断,但由于各种原因(如未作影像学检查,遗失详细的病历)而无法明确归为上述⑴⑵⑶类的卒中病例。

2. 冠心病
⑴急性心肌梗死,I21-I22
28天(包括28天)以内的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发作。

⑵冠心病死亡,I20-I25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8天(不包括28天)后的死亡和其它各种类型冠心病的死亡。

其他,如脑梗死后继发出血;抢救引起的出血;28天(包括28天)内原发灶的复发等。

* ICD-l0编码只是提供初步的筛选标准,具体情况仍应结合本方案的各项要求。

四、监测网络及职责
村卫生室及院内各科室作为监测点,负责报告符合监测病种的就诊或住院病例。

防保科进行核实、录入本辖区的病例信息,协助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漏报补报及漏报率调查,并完成本辖区各类监测报表的统计上报等工作。

五、监测内容及方法
在全镇范围内进行脑卒中发病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死亡及冠心病死亡信息的收集、核实及上报。

1、信息收集
本院各科室及各村医定期进行发病死亡信息的收集工作。

对符合上报条件的门、急诊(留观)及住院患者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居住地址、联系电话、诊断、ICD 编码、是否新发、发病日期、死亡日期、预后等)进行汇总,定期上报至防保科。

防保科在明确诊断报病病种后,及时填写心脑血管病发病
死亡相关信息,并汇总整理录入后,定期上报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信息录入
在核实完毕后,应定期由防保科统一录入数据库,录入时需确保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并妥善保存整个工作流程中所有的原始资料(书面及电子文档)以便核对和质控。

3、质量控制
⑴报病质控
①查重
信息收集汇总阶段,应尽可能避免重复上报。

对前期无法避免的重复,应在数据录入后,根据数据库信息,在确认为相同的病例时,将重复上报的病例予以剔除。

②补漏
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病例的漏报补报工作。

③纠错
对于在核实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明显错报病例,应进行及时更正。

⑵信息质控
在每次上报前,应对信息填写的完整性、清晰度及报病病种的正确性进行初步质控。

要求字迹清晰可辨,重要信息无填写错误及缺漏,无明显错报情况出现。

否则应及时联系责任医生进行完善。

4、统计上报
⑴常规上报
将收集、核实的病例信息及汇总后的相关统计报表在规定时间内统一上报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⑵漏报补报
因各种原因导致无法在规定时间内上报的病例,在年终应进行统一补报,并做好相关记录。

六、各类资料统计
1. 人口统计
以户籍人口为准,按公安部门的人口登记资料统计平均人口数,填报人口统计表。

2. 发病率、死亡率统计
发病率和死亡率一般以年为观察期间,根据本区心脑血管疾病年报表及人口统计表,分别计算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3. 发病统计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及卒中发病的期限均定为急性发病后28天,28天(包括28天)内如有新发展或第二次急性发作均不另登记,但应在备注中写明;如28天(不包括28天)后有新发展或急性发作则另行登记一次。

4. 死亡统计
急性心肌梗死及卒中死亡发生在急性发病28天(包括28天)
以内的为急性心肌梗死及卒中死亡。

发病28天(不包括28天)后的死亡如无再次急性发作,则列为冠心病死亡及脑血管病死亡。

七、时间节点
1. 月报表:每月2日前上交上一个月的统计报表。

2. 年报表、漏报补报报表及工作总结:每年3月1日前上交。

3. 漏报率调查:每年年初进行,完成上一年的漏报率统计工作。

堰门镇卫生院
2015年3月1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