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语文六上26碧螺春 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碧螺春_冀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碧螺春_冀教版

26.《碧螺春》教案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学会5个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用“关于”、“如果……那么……”造句。

3、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知道我们江苏太湖生产地一种名茶叫什么吗?(碧螺春)二、范读课文(听录音)听课文录音,提出学习要求:为什么茶叶的名字要用上“春”呢?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全班交流)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写生字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1、抄写生字词2、练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二、精读课文1、学习第一段“久负盛名”什么意思?说明了碧螺春什么?2、细读第二段(1)采摘茶叶也有一番技巧,第三、四自然段就是写了清晨,采茶姑娘在茶园里采摘嫩芽的情景,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这幅画面,然后说一说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很美,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2)集体交流:从“空中弥漫……茶树丛中”“太阳升起来……染上一层金色”中感受江南春光的无限美好;从“披着晨雾……结伴向茶园走去”“不时传来银铃般的欢笑声”“采茶姑娘……摘下一片片嫩叶”中体会采茶姑娘的勤劳和灵巧及采茶时兴奋、愉快的心情。

(3)制作茶叶更有一番讲究,阅读第五自然段,你看了制作碧螺春茶有什么感受?(交流时谈感受,抓动词“揉、搓、捺、抓、揉捻、搓团”)3、品读第三段(1)引读:如果说——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种新奇的感觉的话,那么——品尝碧螺春茶就更有一种陶醉的感受了。

《碧螺春》教学案例

《碧螺春》教学案例

《碧螺春》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6课《碧螺春》教学内容分析:《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传统文化吐幽香”中的第一课。

本课通过名茶碧螺春,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俭的真实反映。

可以这么说,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

《碧螺春》一课介绍简洁明了,描写细致入微,用词准确生动,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课文依次介绍了碧螺春的传说、采摘、制作、品尝碧螺春以及人们对碧螺春的评价和喜爱。

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劳动人们的赞美。

文章结构紧凑,前后连贯,层次清晰。

读过之后,让读者不免在头脑中勾勒出这样的图画:清晨采茶图、入夜炒茶图、月下品茶图。

不免和外国友人一样心生感叹:在清新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重点难点1.了解这篇课文讲了碧螺春的哪些内容。

2.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体会表达的有序性,描写的细致准确。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六、八自然段。

3、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了解有关茶文化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1、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2、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

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词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茶乡人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及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学生情况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还不算太多,本课就是有关驰名中外的中国茶文化的科普读物,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

本课教学力求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得以主动发展。

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26碧螺春 教案

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26碧螺春  教案

26 碧螺春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会写霞、弥、捷、烫、纤、腥、瓷、汤、津、赢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

3.了解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和品尝的过程,了解课文中介绍的有关茶文化的知识,感受茶乡人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碧螺春茶的喜爱和对茶乡人们的赞美和热爱。

4.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致与准确,并积累相关的词句。

5.搜集关于碧螺春和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对茶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课前搜集关于碧螺春和茶文化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1.师:你平时喝茶吗?家里有喝茶的吗?他们都喝什么茶?关于茶你还了解到什么?师生共同交流关于茶的知识。

2.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名茶,它的名字叫——碧螺春(板书课题)这个名字带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师:嗯,第一感觉很重要。

那么,学完了课文之后,我相信你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提出不懂的词语。

教师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来理解词语。

可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借助实物、图片,师生共同解答。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读后评议。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按顺序写了碧螺春的哪些方面?2.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即先讲了碧螺春的产地,然后用一个传说介绍碧螺春名字的来历,接着依次介绍了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品尝以及人们的评价与喜爱。

重点点拨课文的第五和第七自然段起到概括作用,特别是第七自然段是过渡段,体会过渡段能使文章前后连贯,结构紧凑,衔接自然。

四、讲传说。

1.学生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了解这个传说。

2.自己试着讲讲这个传说。

3.指名讲一讲。

五、学写生字。

冀教版《碧螺春》教学设计

冀教版《碧螺春》教学设计

冀教版《碧螺春》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探究碧螺春的来历和工艺一、教学目标:1.了解碧螺春的来历和工艺;2.培养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和热爱;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1.了解碧螺春的来历和工艺;2.正确使用茶具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发扬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学准备:1.投影仪或电视机;2.茶具和茶叶。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茶叶”的起源及分类;2.展示碧螺春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步骤二:了解碧螺春的来历和工艺(20分钟)1.通过视频或PPT向学生介绍碧螺春的来历和工艺;2.学生观看后,进行简单的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步骤三:品尝碧螺春(30分钟)1.给学生准备好碧螺春的茶叶和茶具,进行现场品尝;2.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茶具的方法,如洗茶、沏茶、品茶;3.学生可以自由品尝,同时记录自己对碧螺春的感受和评价。

步骤四:交流分享(20分钟)1.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交流,分享自己对碧螺春的感受和评价;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表达对碧螺春的情感和认识,可以进行诗歌创作、绘画等方式;3.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意见。

步骤五:创新设计(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碧螺春的特点与文化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2.学生可以进行茶具的设计、茶叶的包装设计等;3.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后,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并进行互相评价和交流。

步骤六:总结讨论(10分钟)1.学生进行总结,回顾今天学到的知识和体会;2.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

六、教学延伸:1.学生可根据所学知识,选择其他名茶进行品尝和比较;。

罗湖区四小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碧螺教案冀教版

罗湖区四小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碧螺教案冀教版

您配合我做一个实验吧,老师让我明天上交实验过程报告呢!这次实验在我的升学成
绩中占有一定分量啊。"老爸一听和学习有关,赶紧说:“好吧好吧,我帮你。"一听这
话,我迅速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道具,先把鱼缸顶部用塑料袋罩上,并且捅一个小孔便
于小鱼呼吸,把吸管从小孔里插进去,然后严肃地对老爸说:“爸爸,从现在起,您每吸
2。注重实践、综合、开放。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泡茶、品尝。在品茶的过程中让学生 真正感受到碧螺春特有的韵味。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深化文本的意蕴。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关于"、“如果……那么……”造句。 3.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 心灵手巧。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 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茶具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了解了碧螺春名字的由来,它的采摘、它的制作更有着一道道工艺,要是 能亲自品尝一下碧螺春,更是让人回味无穷。课文同样以优美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些过 程,请大家课后细细品读课文语言,体会其中的乐趣。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词语。 七、板书: 碧螺春 由来 采摘 焙茶 品尝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披文入情
1.播放《中国茶》MTV。 师述:茶,是中国的特产,提起龙井、毛峰、绿杨春、铁观音这些名茶,更是名闻遐迩。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苏州吴县盛产一种以“蜷曲成螺,碧绿清香" 而驰名的茶,它就叫“碧螺春”。(板书课题:碧螺春)

【语文】冀教版六年级语文冀教上册26.碧螺春【说课稿】

【语文】冀教版六年级语文冀教上册26.碧螺春【说课稿】

26.《碧螺春》说课稿一、说教材《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久负盛名的碧螺春茶名字的由来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的生动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的热爱。

课文可分四段。

文末引用了外国诗人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这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借此既抒发了感情,又深化了中心。

本文条理清楚,内容生动,语言优美,描写细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训练。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6、8自然段。

情感目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背诵,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

教学难点: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主体真正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本课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以优化课堂教学: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现代网络技术能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信息,能极大地丰富课程资源,它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舞台。

《碧螺春》这篇课文的内容较生动,也是学生十分兴趣的。

学生的兴趣来自对采茶和制作茶叶的兴趣。

遵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精心编辑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利用网上相当丰富的有关焙茶的信息资源,创设了一个有美丽风光,轻松活泼的学习课文的良好情境,我想比单一的读文、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诵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文文字优美,读来琅琅上口,意味深长,针对学生实际,了解学生实际朗读水平,有效地指导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集体朗读、自由朗读、形式灵活多样。

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课文当中巧妙的艺术构思,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美的意境,凝练的语言,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在思想意义,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掌握。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碧螺春_冀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碧螺春_冀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因此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教学要求: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仿照,才能不断地把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专门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晰,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如此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觉有的幼儿不用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夸奖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用心听,用心记。

平常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如此幼儿学得生动爽朗,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经历,又进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确实是训练幼儿的观看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畴,让幼儿在观看事物、观看生活、观看自然的活动中,积存词汇、明白得词义、进展语言。

在运用观看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看于观看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看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碧螺春教学案例

碧螺春教学案例

《碧螺春》教学案例【教材理解】《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传统文化吐馨香”中的第一课。

本课通过名茶碧螺春,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悠久的茶文化。

《碧螺春》一课介绍简洁明了,描写细致入微,用词准确生动,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课文开头,仅用一句话点明了碧螺春的“久负盛名”,引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还介绍了碧螺春的主要产地。

接下来,课文依次介绍了碧螺春的传说、采摘、制作、品尝碧螺春以及人们对碧螺春的评价和喜爱。

【设计理念】从教材中提炼美的因素,茶乡的环境美,采茶的姑娘美,劳动时的场面美,炒出来的茶美,品茶的意境美。

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活动。

从整体诵读,梳理记叙顺序到反复练读,感悟重点的语句,再到研读课文,感悟茶文化的魅力,以此点燃情感,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境界。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学会5个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用“关于”、“如果……那么……”造句。

3.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教学重难点】: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

1.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可见,茶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上节课,我们读《碧螺春》,已经知道了“碧螺春”是一种茶叶的名字,谁能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地说说这个名字的由来?2.这节课我们来品《碧螺春》。

碧螺春久负盛名,一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出示这一句)3.同学们,让我们轻声读一读,细细品一品,你是否能读出些什么?4.师:同学们,刚才是你们的真实感受,相信走进课文后你们会有更多的体会与认识。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碧螺春》名师教案冀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碧螺春》名师教案冀教版

碧螺春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用“关于”、“如果……那么……”造句。

(3)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2.过程与方法:(1)加强理解、体验、感悟,通过读、听、看、练、议的最基本的语文教学形式,让学生与文本紧密的接触,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感悟文本,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茶艺,激发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2)注重实践、综合、开放。

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泡茶、品尝。

在品茶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碧螺春特有的韵味。

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深化文本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茶乡人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及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重难点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披文入情。

1.播放《中国茶》视频。

师述:茶,是中国的特产,提起龙井、毛峰、绿杨春、铁观音这些名茶,更是名闻遐迩。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苏州吴县盛产一种以“蜷曲成螺,碧绿清香”而驰名的茶,它就叫“碧螺春”。

(板书课题:碧螺春)2.碧螺春驰名中外,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大屏幕出示诗句)看了这句话之后,你有什么感受?3.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朗读全文,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提出自学要求:(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熟读每句话。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碧螺春》教案设计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碧螺春》教案设计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碧螺春》教案设计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碧螺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久负盛名的碧螺春名字的由来,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六、八自然段。

2、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了解有关茶文化的信息。

3、了解茶乡人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

4、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和拓展资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致与准确。

教学过程:一、整体回顾,期待美1. 先板书好,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碧螺春,这节课让我们来品读《碧螺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碧螺春这篇课文共向我们展示了三幅画面,回忆一下,哪三幅画面?老师随即在黑板上板书:清晨采茶、入夜焙茶、月下品茶。

首先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足迹一起走进江南明媚的春光,走进清晨采茶图。

教师泛读,同学们欣赏。

师:多美的景色啊!看那铺满金光的茶园,闻闻淡淡的花香,听听江南女子银铃般的欢笑声,真是人在画中游啊!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感受一下,你觉得哪句美,就多读几遍。

交流我觉得这句美,哪美。

1、你怎么理解“翠绿欲滴”?2、看茶山景色,描述看到的景色。

一个字就是绿,一个词就是翠绿欲滴。

(绿、空气清新、天高云淡、等)。

每到采摘季节,春意盎然,满山苍翠,茶香百里。

真是“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碧螺春》语文教案

《碧螺春》语文教案

《碧螺春》语文教案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碧螺春》这篇文章,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1.1.2 让学生在阅读和欣赏中,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语言的魅力。

1.1.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知识点讲解2.1 课文内容分析2.1.1 文章背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创作背景等。

2.1.2 文章主题解读:通过描绘碧螺春的制作过程,表现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韵味。

2.1.3 文章结构分析:引言、、结尾等部分的作用和关系。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目标3.1.1 让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碧螺春的制作过程和中国茶文化。

3.1.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关键信息。

3.1.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目标4.1.1 能够理解并描述碧螺春的制作过程。

4.1.2 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的文学特色。

4.1.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关键信息,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重点5.1.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碧螺春制作过程的描述。

5.1.2 文学手法的分析和欣赏,课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5.1.3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以上教案内容仅为参考,具体实施时还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进行调整。

教案《碧螺春》语文教案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学课件6.1.1 包含课文原文、图片、视频等丰富的视觉教学资源。

6.1.2 使用PPT或类似的演示软件制作,便于展示和操作。

6.1.3 课件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6.2 茶文化道具6.2.1 准备茶叶样本、茶具等实物,让学生直观感受茶文化。

6.2.2 选择高质量的茶叶样本,确保学生能够清晰识别。

6.2.3 茶具应包括茶壶、茶杯、茶盘等,以便进行现场演示。

6.3 学习资料包6.3.1 收集与碧螺春相关的文章、诗词等资料,供学生拓展阅读。

《碧螺春》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碧螺春》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碧螺春》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碧螺春》教学设计《碧螺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了解有关茶文化的信息。

2.了解茶乡人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

3.通过分析课文,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词句。

教学重点:了解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品茶,体会文章表达的有序性。

教学难点: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同学们,上一课我们解决了字词问题,对课文内容和结构有了大概了解。

谁来给大家讲讲关于“碧螺春”的传说?请同学讲一讲。

文章还介绍了哪几方面内容?(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品尝、赢得人们喜爱)二、重点段落赏析(顺序颠倒,从品茶谈起)1.月下品茶。

(1)师:同学们,你们对那一部分最熟悉呢?——品茶。

(请同学读相关段落)师:谁告诉我泡碧螺春茶需注意什么?生:倒上七八十度的温开水,然后分别放入一小撮碧螺春茶。

生:先放水后放茶。

师:请同学们从色、香、味、形四方面找一找相关词语。

生:色(嫩绿透亮,碧绿清澈)生:香(清香、扑鼻而来、浓郁、飞溢四周)生:味(清新爽人、甜津津、回味无穷)师补充:因为碧螺春是和各种果树套作种植的,所以碧螺春的清香不同于一般的茶的香味,它的清香中有一丝丝淡淡的花香,还有一丝丝淡淡的水果香,花香果味,沁人心脾。

生:形(青螺入水、旋转、飞速下沉、叶芽伸展、茸毛轻舒、一旗一枪、极其动人)师:有这样独特的色、香、味、形的碧螺春,怎能不让人爱不释口呢?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听我朗读这些句子,你来品味一下碧螺春独特的色、香、味、形。

夕阳西下,一套青花瓷茶具,一小撮碧螺春茶……(2)师:品茶的感觉真好,我们就像作者一样被陶醉了。

作者陶醉仅仅是因为碧螺春有独特的色香味形吗?是不是只要有好茶就一定会被陶醉呢?品茶还需要有什么呢?生:夕阳西下,明月初升。

在院中摆上一张桌子,几个人团团围坐…… 生:朋友相聚,品茶谈心,那份真诚的情谊随着浓郁的茶香飞溢四周。

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碧螺春》教学设计

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碧螺春》教学设计

26 《碧螺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传统文化吐幽香”中的第一课。

本课通过名茶碧螺春,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

本课介绍简洁明了,描写细致入微,用词准确生动,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课文开头,仅用一句话点明了碧螺春的“久负盛名”,引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还介绍了碧螺春的主要产地。

接下来,课文依次介绍了碧螺春的传说、采摘、制作、品尝碧螺春以及人们对碧螺春的评价和喜爱。

文章结构紧凑,前后连贯,特别是第七自然段是过渡段,既承上概括了前面的内容是关于碧螺春的制作的,又概括出下面要写的内容是关于品茶的,过渡非常自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正确认读“篓、煞”等11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霞、弥”等10个要求会写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六、八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1.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词句。

2.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再现文中采茶、焙茶、品茶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茶农劳动的甘苦以及江南春光的明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我国的茶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焙茶的过程,感受茶农劳动的甘苦以及江南春光的明媚。

教学难点:感受品茶的意境,理解“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教学准备:搜集关于“碧螺春”茶的资料,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总第课时)课时任务: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围绕碧螺春写了哪些主要内容;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的苏州盛产一种以“蜷曲成螺,碧绿清香”而驰名的茶,它就叫“碧螺春”。

今天,我们就透过中国名茶——碧螺春,领略我国茶文化的魅力。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和兴趣。

通过查阅碧螺春的资料,为学习下文做好了铺垫。

冀教版碧螺春教案

冀教版碧螺春教案

冀教版碧螺春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碧螺春的产地、制作工艺和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碧螺春的产地和特点。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投影仪、PPT课件、碧螺春茶叶样品、相关图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导入问题:你们喜欢喝茶吗?你们知道碧螺春茶吗?2.引入新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碧螺春教案》。

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碧螺春茶呢?”Step 2:呈现与讲解(10分钟)1.利用PPT展示碧螺春茶的产地、原料、制作工艺和特点,并解释其中的关键词。

2.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计一张小海报,介绍碧螺春的一些特点,如外形、口感、功效等。

要求小组成员合作,互相讨论,提出不同的意见。

Step 3:小组合作(30分钟)1.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和设计,准备介绍碧螺春的小海报。

2.学生展示小组成果,互相评价和学习。

Step 4:展示和评价(10分钟)1.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小海报。

2.其他小组成员对展示的小海报进行评价和点评,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Step 5:总结与扩展(10分钟)1.老师总结学生们的讨论,给出汇总和评价。

2.扩展讨论:除了碧螺春茶,你们还知道其他什么中国名茶呢?六、板书设计根据学生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板书设计,概括学生们对碧螺春茶的认识和了解,并加上一些相关的图片。

七、课后作业1.撰写一份关于碧螺春茶的小报告,描述这种茶的特点、制作工艺和品饮方法。

2019精选教育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碧螺春冀教版.doc

2019精选教育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碧螺春冀教版.doc

26.《碧螺春》教案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学会5个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用“关于”、“如果……那么……”造句。

3、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知道我们江苏太湖生产地一种名茶叫什么吗?(碧螺春)二、范读课文(听录音)听课文录音,提出学习要求:为什么茶叶的名字要用上“春”呢?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全班交流)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写生字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1、抄写生字词2、练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二、精读课文1、学习第一段“久负盛名”什么意思?说明了碧螺春什么?2、细读第二段(1)采摘茶叶也有一番技巧,第三、四自然段就是写了清晨,采茶姑娘在茶园里采摘嫩芽的情景,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这幅画面,然后说一说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很美,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2)集体交流:从“空中弥漫……茶树丛中”“太阳升起来……染上一层金色”中感受江南春光的无限美好;从“披着晨雾……结伴向茶园走去”“不时传来银铃般的欢笑声”“采茶姑娘……摘下一片片嫩叶”中体会采茶姑娘的勤劳和灵巧及采茶时兴奋、愉快的心情。

(3)制作茶叶更有一番讲究,阅读第五自然段,你看了制作碧螺春茶有什么感受?(交流时谈感受,抓动词“揉、搓、捺、抓、揉捻、搓团”)3、品读第三段(1)引读:如果说——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种新奇的感觉的话,那么——品尝碧螺春茶就更有一种陶醉的感受了。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6课碧螺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6课碧螺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6课碧螺春传授目标1.能明白“篓、煞、嘹、捷、烫、搓、捺、捻、腥、瓷、撮”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学会“霞、弥、捷、烫、纤、腥、瓷、汤、津、赢”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六、八自然段。

教具准备:西席准备多媒体课件。

传授历程:一、发言导入。

同砚们,你们身边的人有哪些人喜欢喝茶?都喝什么茶?你知道哪些关于“茶”的知识?生:爸爸、爷爷喜欢喝茶。

生:大红袍。

生:茶叶分为六大类:乌龙茶、绿茶、红茶、白茶、黄茶和黑茶。

本日我们来明白我们江苏太湖的名茶“碧螺春”。

板书课题:碧螺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发起学习要求:为什么茶叶的名字要用上“春”呢?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全班交流)生:因为古代有常用“春”字来代称茶的习俗。

生:本文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碧螺春茶的采摘、制作和品尝三个生活场景。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要领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自读、小组读、分段读)三、印象字形,指导书写。

1、查抄生字的自学环境(1)出示生字卡片,“篓、煞、嘹、捷、烫、搓、捺、捻、腥、瓷、撮”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指导书写会写的10个生字“霞、弥、捷、烫、纤、腥、瓷、汤、津、赢”。

给这几个字组词。

重点指出“津”的读音:jīn,“纤”的读音:xiān(2)临写,小组评价。

四、作业。

背诵课文第四、六、八自然段。

讲堂作业新设计:一、读拼音,写词语zhāo xía gǔn tàng cí qì yíng déchá tāng xīng wèi xiān xì mí màn附答案:zhāo xía gǔn tàng cí qì yíng dé( 朝霞 ) ( 滚烫) ( 瓷器) (赢得)chá tāng xīng wèi xiān xì mí màn(茶汤)(腥味)(纤细) ( 弥漫 )二、写出相应的近反义词。

威县第二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碧螺教案冀教版

威县第二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碧螺教案冀教版

碧螺春【教材解读】《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里的一篇课文。

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久负盛名的碧螺春名字的由来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碧螺春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教学理念】1。

加强理解、体验、感悟,通过读、听、看、练、议的最基本的语文教学形式,让学生与文本紧密的接触,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感悟文本,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茶艺,激发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2。

注重实践、综合、开放。

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泡茶、品尝。

在品茶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碧螺春特有的韵味。

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深化文本的意蕴。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用“关于"、“如果……那么……”造句。

3.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茶具【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披文入情1.播放《中国茶》MTV。

师述:茶,是中国的特产,提起龙井、毛峰、绿杨春、铁观音这些名茶,更是名闻遐迩。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苏州吴县盛产一种以“蜷曲成螺,碧绿清香"而驰名的茶,它就叫“碧螺春”。

(板书课题:碧螺春)2.碧螺春驰名中外,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大屏幕出示诗句)看了这句话之后,你有什么感受?3.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朗读全文,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学课文(1)提出自学要求:A.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碧螺春教学设计

碧螺春教学设计

《碧螺春》教学设计【教材解析】《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传统文化吐馨香”中的第一课。

本课通过名茶碧螺春,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陆羽《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

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俭的真实反映。

可以这么说,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

《碧螺春》一课介绍简洁明了,描写细致入微,用词准确生动,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课文开头,仅用一句话点明了碧螺春的“久负盛名”,引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还介绍了碧螺春的主要产地。

接下来,课文依次介绍了碧螺春的传说、采摘、制作、品尝碧螺春以及人们对碧螺春的评价和喜爱。

文章结构紧凑,前后连贯,特别是第七自然段是过渡段,既承上概括了前面的内容是关于碧螺春的制作的,又概括出下面要写的内容是关于品茶的,过渡非常自然。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使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针对《碧螺春》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整体诵读,梳理记叙顺序到反复练读,感悟重点的语句,再到研读课文,感悟茶文化的魅力,使整个学习过程都让学生在“涵咏文本”、“静心体会”、“有感而发”。

教师只是起到激励、点拨、指引作用。

教师采用创设情境、渗透历史资料等多种方式,努力使学生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中去,用心去读,动情而读,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读中领略茶乡人的生活,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积累精彩语言,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境界【学情简介】六年级的学生对茶并不陌生,家里的长辈也有喝茶的,对于一些名茶如龙井、毛尖等略有所闻,但对于茶文化却知之甚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冀教版语文上册
26 碧螺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会写霞、弥、捷、烫、纤、腥、瓷、汤、津、赢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

3.了解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和品尝的过程,了解课文中介绍的有关茶文化的知识,感受茶乡人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碧螺春茶的喜爱和对茶乡人们的赞美和热爱。

4.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致与准确,并积累相关的词句。

5.搜集关于碧螺春和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对茶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关于碧螺春和茶文化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1.师:你平时喝茶吗?家里有喝茶的吗?他们都喝什么茶?
关于茶你还了解到什么?师生共同交流关于茶的知识。

2.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名茶,它的名字叫——碧螺春(板书课题)这个名字带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嗯,第一感觉很重要。

那么,学完了课文之后,我相信你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提出不懂的词语。

教师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来理解词语。

可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借助实物、图片,师生共同解答。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读后评议。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按顺序写了碧螺春的哪些方面?
2.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即先讲了碧螺春的产地,然后用一个传说介绍碧螺春名字的来历,接着依次介绍了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品尝以及人们的评价与喜爱。

重点点拨课文的第五和第七自然段起到概括作用,特别是第七自然段是过渡段,体会过渡段能使文章前后连贯,结构紧凑,衔接自然。

四、讲传说。

1.学生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了解这个传说。

2.自己试着讲讲这个传说。

3.指名讲一讲。

五、学写生字。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当堂测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出话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碧螺春》,来读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回忆一下,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碧螺春的哪些方面吗?指名说。

师:你的话话既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说出了课文的写作顺序。

2.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关于碧螺春名字的传说,我们不禁感叹:好一个“吓煞人香”啊!其实啊,碧螺春的有名,不仅仅因为它的香气,碧螺春的采摘、炒制、品尝(板书)也令人回味无穷。

二、走进“清晨采茶图”
(一)想象图画,表达图画(这自然段的处理是以想象、朗读带讲是吗?)
1.师:让我们跟随作者来到清晨的茶园之中,但是,同学们,要想真正走进茶园,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想象。

现在听老师读,老师读的时候,你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学生没有读这段文字呢,他的想象从何而来呢?是不是太快了,这个环节?)
2.教师范读课文。

3.师:你来到湖山的茶园了吗?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闻到了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二)观看图画
1.课件出示图片,教师介绍:你看这就是和湖山的茶园,这就是翠绿的茶树,被阳光一照一片金色,还有漫步在茶园的采茶姑娘,从她们的脸上就能感受到她们的快乐呀!
2.师:现在你亲眼看见了这样的画面,你想说点什么?
(三)读出图画
1.师:刚才我们感受到茶园的景色是美的,劳动着的采茶姑娘是美的,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吗?下面我们再读读这段,还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指名配乐朗读。

2.师:人因景而美,景因人而更美。

同学们,或是茶园的景色吸引了你,或是美丽的采茶姑娘打动了你,总之,正如作者所说:绿树映衬着——齐读最后一句。

(板书:美丽动人)
3.师:美的语言我们就要积累下来,细细品味。

还想再读吗?这次就要有些难度了,不许看书,(课件出示),能把这些空填上吗?好,老师给大家一段时间准备。

指名或全班来读。

(配乐朗读)
(本环节的处理环环相扣,但给我的感觉学生脱离了语言,想象和观看画面都应该在有了品读语言的铺垫下进行,建议抓一个“醒”字,把湖山写活了,赋予了人的情感,再看此时充满生机的湖山的情景,六年级要抓住语言训练点培养学生品悟语言的能力?)
三、走进“入夜炒茶图”
1.师:清晨采茶,入夜炒茶,这就是茶乡人民的生活。

碧螺春不炒隔夜茶,炒制好的碧螺春又叫什么?(工艺茶)对,那么你们怎么理解工艺茶?(学生谈,教师可以结合“工艺品”引导学生。

工艺茶既要有精美的外形,还要体现精湛的
技艺。


师:下面我们来读读课文描写炒茶的段落,想一想,哪些句子让你觉得碧螺春是当之无愧的“工艺茶”?并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

2.交流:
(1)“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

(课件出示)
师: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师:这就是碧螺春茶成形后的特点)教师:真所谓增之一分则过,减之一分则不及呀!这样的茶被称为“工艺茶”,可不可以?应不应该?可以说是当之无愧!这个句子中,哪个词表达了这个意思?(无怪乎)谁来读出这种当之无愧的意味!(指名读)怪不得《茶说》一书中写道:茶以碧螺春为上,不易得。

如此上等好茶,让我们再来感受一番,齐读。

(2)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

从这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哪个词写出了这种快速的变化?正是因为这么快的速度,看起来?读出来!
师:孩子们,想亲眼看看怎样炒茶吗?(课件出示视频)炒茶手就是这样在滚烫的大锅内,用血肉之手这样来回翻拌啊!此时此刻,如果炒茶师傅就在你身边,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表达对炒茶手的赞美、佩服之情。

指名读)师:带着这种感受,在读读这个句子!(这个环节前后衔接就比较自然,符合学生学语文的规律)
师:这一道道工序,让我们感受到了炒茶手的高超技艺,所以说无怪乎人们称碧螺春为工艺茶!正因如此,这种茶也被称为“功夫茶”“心血茶”。

(3)条索纤纤,蜷曲成螺。

体会形态美。

这美丽的形态,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
3.师:碧螺春经过炒茶师傅的精心炒制完美的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
四、走进“月下品茶图”
1.师:我想此时此刻,你一定迫不及待想要来品品碧螺春了!下面我们来默读品尝的段落,静静地默读,细细的品味,你品出了碧螺春的什么呢?
2.交流:
师:品尝碧螺春时,什么让你陶醉呢?
(1)茶水入水的姿势。

(2)茶叶冲泡后的样子。

(3)汤色碧绿清澈。

(4)香味清香扑鼻。

(5)味道清新爽人,茶水入肚,甜津津的,让人回味无穷。

(6)情谊。

人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刻却觉“朋友之情香如茶”啊!
(7)环境:咱们中国人品尝还十分讲究环境之美呢!
3.师:这样品尝一番碧螺春,此时此刻你的感觉是?生答。

板书:陶醉。

师:老师从你们的脸上读出了这种陶醉。

真是茶不醉人人自醉啊!我们大家再来醉一回,如何?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五、给画面命名。

师:好了,孩子们,我们和作者一起感受了碧螺春的采摘、炒制、品尝,我们感觉作者用他的妙笔下,向我们描绘了三幅图画,有这样的感觉吗?现在这三幅图画一定出现在了你的脑海里,下面,我们就来为这三幅画面分别起个名字吧!写在书上相应的段落旁边。

六、总结拓展,课外延伸。

1.师:我想现在你一定爱上了碧螺春。

不仅我们中国人喜欢碧螺春,碧螺春作为中华文化的使者,也得到了外国人的赞誉。

一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齐读。

师:是真得看到了吗?师:那么,你们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看到了什么呢?结合前面的学习,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2.师:通过这篇课文,我们走进并品味了碧螺春。

孩子们,咱们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我想,你一定还意犹未尽,你一定还想了解更多关于茶文化的知识,我给大家提供几个网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研究。

留两个任务,你们任选其一来完成。

一个是根据今天学习的课文和你搜集到的资料我们自己写一篇文章来给其他人推荐碧螺春茶。

另一个是老师知道你们喜欢喝饮料,那么课后请你们自由结组开展一次实践活动,把茶与饮料作个比较,看看各有什么优势,从而探究一下现代茶艺盛行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