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左右黄淮海麦区高产品种特征特性以及进一步提高产量的育种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淮海麦区高产品种特征特性以及进一步提高产量的育种策略文章摘要粮食安全保障是我国社会经济能否快速、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

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小麦的主产区。

黄淮海地区的气候、土壤适合优质小麦生产。

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的育种策略,提出各种建议。

关键词小麦黄淮海品种栽培育种策略
一、黄淮海地区主要推广小麦品种及特性
1.烟农19号冬性,幼苗半匍匐,叶片深黄绿色、上冲,株型较紧凑,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

1997-1999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生育期245天,比鲁麦14号晚熟1—2天,熟相较好。

株高84厘米,亩有效穗数41.9万个,有效分蘖率33.5%,穗粒数34.5个,千粒重36.4克,容重766.5克/升。

穗型纺锤,长芒、白壳、白粒、硬质,籽粒较饱满。

抗倒性一般,肥水较高的地块易倒伏。

抗病性鉴定:中感条、叶锈病,感白粉病。

2、泰山21 半冬性,幼苗半直立,叶色浓绿,分蘖力较强,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最大分蘖99.1万个,亩有效穗数43万穗,成穗率42.8%;生育期238天,与对照相当,熟相中等;株高80厘米,穗粒数33粒,千粒重42.0克,容重783.6克/升。

株型较紧凑,穗型纺锤,长芒、白壳、白粒,硬质,籽粒饱满度较好,较抗倒伏。

2001年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抗性鉴定结果:高抗条锈病、感叶锈病、中抗白粉病。

3、聊麦16号半冬性,幼苗半直立,分蘖力强,成穗率较低;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亩最大分蘖111.3万个,亩有效穗33.2万穗,成穗率29.8%,生育期240天,比对照晚熟4天,熟相中等;株高79.6厘米,穗粒数34粒,千粒重46.6克,容重748.7克/升;株型中等,穗型长方,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度较好,硬质。

抗倒伏性中等。

2002年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抗性鉴定结果:中感条锈病、高抗叶锈病、感白粉病。

1.济麦19号冬性,幼苗半匍匐,叶片深绿色,株型较紧凑,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1997—1999年山东省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生育期244天,亩有效穗39.3万,有效分蘖率40%,株高8
2.9厘米,穗粒数35.1粒,千粒重39.4克,容重764.6克/升。

穗型长方,长芒、白壳、白粒,硬质。

熟相较好,籽粒椭圆、较饱满。

抗倒伏性中等。

经抗病性鉴定:感条锈病,中感和中抗叶锈病(抗感并存),抗白粉病。

4.济麦21 半冬性,幼苗半直立。

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亩最大分蘖107.5万个,亩有效穗42.8万穗,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生育期241天,比对照晚熟1天,熟相较好;株高76.9厘米,穗粒数3
5.1粒,千粒重38.1克,容重769.7克/升;株型较紧凑,叶
色淡绿,叶片细长,旗叶上冲,穗层整齐,较抗倒伏;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度中等,硬质。

2003-2004年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抗至高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

5.烟农24号半冬性,幼苗半直立,叶色淡绿,叶片大小适中。

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亩最大分蘖106.6万个,亩有效穗38.9万穗,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生育期241天,比对照晚熟1天,熟相好;株高79.8厘米,穗粒数36.3粒,千粒重41.9克,容重776.1克/升;株型紧凑,较抗倒伏;穗纺锤形,顶芒、白壳、白粒,籽粒较饱满,粉质。

6.济麦20号冬性,幼苗半匍匐,苗色深绿,叶片较窄,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层整齐,2000-2002年两年山东省区域试验平均:亩最大分蘖102.7万个,亩有效穗44.0万穗,成穗率42.8%;生育期237天,熟相中等;株高76.8厘米,穗粒数33粒,千粒重38.6克,容重781.1克/升。

株型紧凑,叶片上冲,叶耳紫色,旗叶中长、挺直。

抽穗后,茎、叶、穗蜡质重。

穗型纺锤,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较饱满,硬质。

抗倒伏性中等。

经抗病性鉴定:中感条锈,高抗叶锈病,感白粉病。

二、进一步提高产量的育种策略
1、加强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优良种质是农作物育种的物质基础, 挖掘并创新具有突破性的遗传资源是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的关键。

因此, 首先要广泛收集国内外种质资源, 并搞好小麦近缘。

野生种质资源的引进研究和有益基因的导人等工作, 形成丰富的基因库。

其次, 要强化种质资源的研究力度, 全面研究并掌握材料的特征特性, 获得准确可靠的信息。

第三,开展种质资源的改良与创新工作。

根据育种目标, 采用复合杂交。

多亲本轮回选择等途径, 对种质资源进行组配, 创造出一批具有高产潜力的优质多抗低耗的中间材料, 即核心种质, 为育种工作创造宝贵资源。

同时要重视高代材料和新品种的利用与开发(高代材料类型丰富, 聚合了较多优良基因,遗传基础较广泛且稳定, 有利于提高
品种的稳产性和广适性) 。

2、选择适当类型.协调提高产量三因素
小麦理论产量是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因素的乘积, 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 寻找产量因素最大乘积的遗传组合是高产育种的基本框架。

育种和生产实践证明, 就黄淮麦区而言, 多穗型、中间型和大穗型都可取得高产, 但必须保证在一定穗数的基础上, 再提高穗粒数和穗重比较稳妥可以看出, 三种类型的品种产量均可达到5 0 k g/
667 m , 以上, 只是多穗型、中间型产量高, 具有较稳较高的优势。

从近五年参加区试的品种看, 绝大多数为多穗型, 其次是中间型。

因此, 黄淮麦区选育多穗型和中间型更容易实现高产稳产。

黄淮麦区西部冬春季持续时间较长,温度又不过低, 有利于分蔡生根;春季气温上升较慢, 幼穗分化时间较长, 利于穗粒数的增加;后期常有干热风危害, 灌浆时间较短, 粒重提升较慢。

我们分析产量三结构对产量的贡献时也发现,穗粒数和穗重比千粒重贡献率高, 例如我所选育的两个品系B 40477一1一4和B40477一2一7 , 2010年品比试验二者的亩穗数都为48.5 万,千粒重前者为43 .3 9 ,后者为4 .1 9 , 相差.8 9 ,而穗粒数分别为34.6粒43.3 粒,相差8.7粒,单穗重分别为1.509 1.919,产量分别为60 7k g 62 0 kg , 也足以证明这一点。

所以, 黄淮麦区西部品种应以弱冬一半冬性多穗型为主, 可充分利用冬春季的优势, 保证足够的亩穗数, 稳步提高穗粒数和穗重, 达到高产。

黄淮麦区中东部热量资源充足, 后期病虫和干热风危害较轻,半冬性多穗型和中间型较为理想。

3、采用恰当方式选配组合, 奠定新品种选育的基础
正确选择亲本并合理进行组配, 是杂交育种取得成效的重要环节。

组合的配制除要按照育种目标选择适宜亲本, 并遵守性状互补和双亲具有共同特点而没有相同缺点的原则外, 还应采用正确的杂交方式进行。

实践和研究表明, 采用品种(系)与品种(系)之间单交方式比其它杂交方式更易选出新品种。

山东著名小麦育种家方正教授一生选育了8 个品种, 其中7 个基本上是通过单交育成的。

林作揖也认为“选育的品种主要用单交方式”2008一2011年黄淮南片区试148个参试品种有109个是单交组合。

我所选育的国省双审品种秦农14 2 , 用河南省大面积推广的高产、多抗、广适品种郑州8329作母本, 用西农大高代系8 7135一2一1一2一9作父本, 通过一次杂交选育而成。

可见, 单交是选育理想品种的主要组配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