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病篇》生津滋阴法及临床应用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薛生白湿热病篇》据传为清代著名医学家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所著,曾被收入多部医书中。
本书原文选自王士雄编著的《温热经纬》,共分46条,是专论湿热病的重要文献,本书选录其中7条。
【原文】★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1)【释义】本条论述湿热证初起的临床表现。
按薛生白的自注所云,本条是湿热证的提纲。
关于湿热证的发病原因,按薛氏自注所云,是:“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也就是说,素有脾湿内蕴之人,再外感湿热邪气,内外相引,最易发生湿热证。
可见,湿热证往往初起就以脾胃为中心。
其初起以恶寒为主症,是因为湿邪阻遏气机,卫阳之气被郁,不达于表,肌表失于温煦所致。
但湿为阴邪,重浊粘腻,故湿热证初起除见恶寒外,还当并见四肢倦怠困重,肌肉重痛。
其特点是恶寒而肢体重痛,突出的症状是沉重感,与伤寒初起之恶寒体痛有所不同,临床当重点鉴别。
随着病情的发展,湿热郁蒸,则热势渐增而恶寒消失,呈现“但热不寒”,甚至反恶热。
热蒸湿动则“汗出”,但其特点是汗少而粘。
由于湿邪阻遏气机,故“胸痞”为必见之症。
因湿热证初起,热蕴湿中,热郁于里而不得发越,故多见舌苔白腻。
若进一步发展,湿热交蒸,热邪发越,则可转为黄腻苔。
湿阻气机,气化不利,津不上承,则“口渴”,但因其津液未伤且湿邪内停,故口虽渴而不欲饮水。
【原文】★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
头不痛者,去羌活。
(2)【释义】本条论述湿热表证中湿重于热的证治。
薛氏在本条自注中云:“身重,恶寒,湿遏卫阳之表证。
头痛,必夹风邪,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
可见,本条是论述湿热证初起湿邪遏阻卫阳之表证的证治。
湿阻气机,卫阳被郁,表气不畅,腠理不通,故“恶寒,无汗”。
湿邪重浊,其袭表则“身重”,即周身困重。
湿邪夹风上攻,头部气血逆乱,故头痛。
湿邪在表,宜用辛温芳香药物,辛温宣透,芳香化湿,以祛除表湿,如: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
《湿热病篇》生津滋阴法及临床应用
3 清 热 滋 阴 息 风 湿 邪 化 燥 , 邪 未解 , 热 阴 液亏耗 , 阳无 以制 , 风 内动 之证 , 肝 即所 谓 “ 液 大 营 亏 , 阴 风 火 上 升 ” 津 枯 邪 滞 ” 可 见“ 出热 不 厥 或“ 。 汗 除, 痉, 或 忽头 痛 不 止 ” “ 缩 舌 硬 , 语 昏 不 知 或 囊 谵
脉 细数 , 光 如镜” 证 , 热盛 阴伤 , 气 不舒 , 舌 等 属 胆
胆 火 内扰 , 液 受 劫 , 机 郁 滞 , 无 湿 邪 可 言 。 胃 气 毫 故 必用 清 热养 阴 , 利 气 机 之 法 。 氏 用金 汁清 泄 胆 疏 薛
1 化 湿 养 阴 并 用 湿 邪 留 滞 与 阴亏 之 证 并 存 , 以化 湿 必 有 伤 阴助 热 之 弊 , 以滋 养 阴津 又 纯 仅 有 碍湿 化 。 氏擅 两 法 并 用 , 湿 除热 , 液 存 津 , 薛 化 救 各 司所 治 , 得 益 彰 。 每 于 湿 热 伤 津 或 湿 渐 化 热 , 相 所 谓“ 热 参 半 ” 湿 即施 用 之 。 临床 见 “ 根 白 , 尖 舌 舌 红 ” 痰 多 呕 吐 清 水 ‘ “ 口渴 汗 出 , 节 痛 ” “ 热 骨 或 壮 口渴 , 自汗 , 重 , 痞 , 洪 大而 长 ” 选 温 胆 汤 加 身 胸 脉 , 瓜 萎 、 玉 散 , 米 汤 泡 于术 , 虎 加 苍 术 汤 或 加 碧 元 白 蔻 仁 、 夏 、 蒲 、 豆 黄 卷 、 翘 等药 物 。 半 菖 大 连 2 苦 寒 急 下 存 阴 湿 邪 化 热 化 燥 , 结 胸 蕴
薛生白《湿热病篇》沈强
湿热病初起
伤寒太阳表寒证
四肢倦怠,肌肉烦疼, 胸痞等
+苔腻、渴不欲饮
恶寒发热、 头痛身痛、无汗
赵绍琴治案
李某某,女,20岁。初诊;1982年9月30日。 主诉:患者于8月5日自觉恶寒发热,体温
在37~39℃之间。曾服解表药,热势不退。 因持续发烧19天以“发烧待查”收住院治疗。 历用液体支持疗法、复方新诺明、青霉素、卡 那霉素及雷米封等药治疗,中药曾服清营汤、 调胃承气汤、白虎汤、紫雪、至宝以及秦艽鳖 甲汤等方药,其效不佳。体温仍在38℃左右。 9月30日请我会诊。
宜涌泄
栀、豉、枳、桔轻开上焦之气, 使气化则湿亦化
薛氏所云:“涌泄”似非本证适用之法, 且栀子豉汤并无涌吐之功。此处“涌泄” 似可理解为清宣上焦气分郁热。
身热不甚,心烦懊憹,起卧不安,舌红, 苔黄,脉滑数。
热在胸膈
清宣郁热 栀子豉汤(《伤寒论》)
患者王某,去年10月其弟病故,三月后 出现头晕,晨起为甚,午后自觉发热, 时时欲吐,能食,口苦,胸中懊恼,时 烦不得眠,时神疲欲睡,二便尚利,尿 短赤,舌苔微黄腻,脉数。
栀子10、豆豉10、枳实10、桔梗10、 栝楼皮20、黄连6、柴胡10、半夏10、 甘草5
【原文】 7.湿热证,初起即胸闷不知人, 瞀乱大叫痛,湿热阻闭中上二焦。宜草 果、槟榔、鲜菖蒲、芫荽、六一散各重 用,或加皂角,地浆水煎。(14)
自注:此条乃湿热俱盛之候。而去湿药 多清热药少者,以病邪初起即闭,不得 不以辛通开闭为急务,不欲以寒凉凝滞 气机也。
阳湿伤表证治
阳湿伤表
指湿邪伤表,已经化热
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不为汗解
滑石、豆卷、茯苓皮、通草、荷叶等淡渗 凉泄之品以利湿泄热,藿香叶、桔梗?
执业助理医师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专业模拟题2021年(33)_真题-无答案
执业助理医师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专业)模拟题2021年(33)(总分100,考试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 以下治法除哪项外均为清解气热法化裁:()A. 清热宣肺B. 清热解毒C. 轻清宜气D. 清热养阴E. 轻清透表2. 下列哪项提法错误:()A. 和解表里法均可治疗半表半里证者B. 和解表里法具有清泄少阳,分消走泄,开达膜原的作用C. 清泄少阳适用于邪在少阳,热炽无痰者D. 分消走泄主治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者E. 开达膜原主治湿热秽浊郁伏膜原者3. 清营法的主要作用是:()A. 清火解毒B. 凉解血热C. 散血通络D. 滋阴凉血E. 以上都不是4. 在通腑泄热法的运用上,下列哪些提法欠妥:()A. 里热未成实结者不可盲目投用B. 阴虚腑实者不宜单用C. 下利恶臭稀水者忌用D. 腑实正虚者,当配合扶正使用E. 肠胃湿热积滞者不宜使用5. 以下治法哪项不属滋阴生津法的加减法:()A. 滋阴解表B. 滋阴清热C. 滋阴攻下D. 增液润肠E. 养阴熄风6. 邪在气分、正邪俱盛之时,不可单用的治法是:()A. 清解气热法B. 和解表里法C. 祛湿清热法D. 通下逐邪法E. 滋阴生津法7. 温病瘥后,症见面色少华,气弱倦怠,声音低怯,语不接续,舌淡脉虚,治宜:()A. 补益气液B. 健中化湿C. 滋养胃肠D. 补养气血E. 以上均不是8. 夏日署湿蕴阻予内,寒邪复犯于表,治宜:()A. 清暑泄热,理气化湿B. 透表散寒,化湿清暑C. 透表散寒,化湿和中D. 透解表热,清暑化湿E. 透表散寒,清泄里热9. 清热泻火法适应证的主要表现是:()A. 壮热烦躁,大汗渴饮,舌苔黄燥B. 发热烦渴,时有谵语,舌绛苔黄C. 发热烦渴,口苦溲赤,苔黄舌红D. 发热恶寒,咽喉肿痛,口渴苔黄E. 身热微渴,心中懊恼,苔黄脉数10. 治疗温病邪在卫分通常所称的辛凉解表是指:()A. 疏风泄热法B. 透表清暑法C. 宣表化湿法D. 疏表润燥法E. 轻清宣气法11. 关于和解法说法正确的是:()A. 宣展气机,泄化痰热B. 疏利湿浊,开达募原C. 透解邪热,宣通气机D. 属于八法中的“和法”E. 属于里实证12. 下列证型中皆有大便不通之症,但其中哪一证型不能使用苦寒通下法:()A.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B. 热入心包兼有腑实C. 热结旁流D. 肺燥肠闭E. 腑实阴伤13. 温病实风的治则是:()A. 凉肝熄风B. 柔肝熄风C. 镇肝熄风D. 祛风止痉E. 滋阴熄风14. 身热,口干唇裂,腹满便秘,小便短少,舌苔焦燥,脉沉细,治宜;()A. 大承气汤B. 增液承气汤C. 桃仁承气汤D. 枳实导滞汤E. 新加黄龙汤15. 下列哪项不是《医宗金鉴》所记载的种痘术:()A. 痘衣法B. 牛痘法C. 痘浆法D. 旱苗法E. 水苗法16. 壮热,口渴.烦躁,头痛,肌肤发斑,吐血便血,舌绛苔黄,脉敛,此为:()A. 气营两燔B. 气血两燔C. 卫气同病D. 热入血分E. 卫营同病17. 温热类温病后期真阴耗竭证,治疗选方是:()A. 加减复脉汤B. 六味地黄丸C. 复脉汤D. 大定风珠E. 三甲复脉汤18. 女性.45岁,咳嗽已十余日,近三天来喘促不宁,痰涎壅盛,潮热,便秘,舌苔黄腻,脉右寸实大,拟用主方是:()A. 麻杏石甘汤B. 桑菊饮C. 宣白承气汤D. 清燥救肺汤E. 调胃承气汤19. 温病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少痰,口鼻咽喉干燥,苔薄白,舌红,治宜:()A. 疏风泄热B. 滋阴解表C. 疏表润燥D. 清肺润燥E. 清热利咽20. 辛寒清气法适应证的主要表现是:()A. 壮热烦渴,汗出口渴,舌红苔黄B. 壮热烦渴,神昏发斑,舌绛苔黄C. 发热烦渴,口苦溲赤,舌红苔黄D. 身热不退,口干便结,唇裂苔燥E. 发热恶寒,咽喉肿痛,口渴苔黄21. 温病邪留三焦,气化失司,痰热阻遏其治法是;()A. 分利湿邪B. 清泄少阳C. 宣气化湿D. 分消走泄E. 以上都不是22. 在清营法的应用上,下列哪项提法是错误的:()A. 本法适于热入营分而未动血的营分证B. 本法适于营热炽盛,营阴耗伤者C. 邪初入营,仍宜清气泄热透邪外出D. 邪在营分,兼见神昏者,宜合合开窍之法E. 邪在气分未入营者不宜早用23. 以下哪一项不是温病使用开窍法的注意点:()A. 开窍法针对温病过程中出现神昏者而设,未见神昏者不宜投用B. 神昏因心阳外脱而致者不可投用C. 神昏应注意祛除原因,据证配合它法,综合施治D. 湿热类温病不可用开窍之剂E. 清心开窍与豁痰开窍适应证不同,临床运用不可混淆24. 下述哪项不属填补真阴法的应用范围:()A. 身热颧红B. 手足心热C. 神倦欲眠D. 口干咽燥E. 舌苔黄腻25. 以下哪项不属固脱法作用范围:()A. 益气生津B. 敛汗固脱C. 峻补阳气D. 救治厥脱E. 固脱开窍26. 温病瘥后,气液虽虚而余热未清,治宜:()A. 青蒿鳖甲汤B. 竹叶石膏汤C. 薛氏五叶芦根汤D. 薛氏参麦汤E. 益胃汤27. 下列除哪项外均可视为气分证范围的治法:()A. 清热泻火B. 透热转气C. 豁痰开窍D. 通腑泄热E. 轻清宜气28. 温病中适用于“增水行舟”法的证候是:()A. 腑实阴伤证B. 腑实兼气液两虚证C. 肺燥肠闭证D. 无水舟停证E. 下焦蓄血证29. 解表清暑法的作用是:()A. 疏表散寒,涤暑化湿B. 清暑泄热,理气化湿C. 透散表寒,化湿和中D. 透表散热,消暑化湿E. 透表散寒,清泄里热30. 在和解法的应用上,下列哪项提法是错误的:()A. 分消走泄、开达膜原法均可用于邪闭膜原之证半表半里之证和B. 和解法一般可分为“清泄少阳”、“分消走泄”、“开达募原”三种C. 和解法常根据病情需要,配合清热化湿、利胆退黄等法使用D. 本法不适用于里热炽盛的证候E. 和解法属于八法中的和法31. “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权”语出:()A. 吴有性B. 吴鞠通C. 陆九芝D. 柳宝诒E. 叶天士32. 高热,面赤,烦渴,汗大出,抽搐,舌红苔黄燥,治宜:()A. 通腑泄热,凉肝熄风B. 泻火清营,凉肝熄风C. 凉血散血,凉肝熄风D. 消气泄热,凉肝熄风E. 清热解毒,滋阴熄风33. 邪在气分,正邪俱盛之时,不可单用的治法是:()A. 清气法B. 和解法C. 通下法D. 滋阴法E. 去湿法34. 古代医家基于温病具有传染性的认识,在什么医著中就提出“避其毒气”的隔离措施:()A. 《夷俗记》B. 《内经》C. 《瘟疫传症全书》D. 《山海经》E. 《医宗金鉴》35. 低热,手指蠕动,神倦,肢厥,舌干绛而萎,脉虚弱,其病机为:()A. 热邪久留,肾阴损耗B. 肾阴耗损,肝风内动C. 热灼营阴,心神被扰D. 热入血分,耗血动血E. 暑伤心肾,阴虚火炽36. 春温病发病的主要内因是:()A. 肾阴不足B. 里热炽盛C. 肝肾不足D. 肺胃阴伤E. 脾气亏虚37. 发于春季或冬春之交,初起以里热为主的温病是:()A. 风温B. 大头瘟C. 烂喉痧D. 春温E. 暑温38. 辛寒消气法主治:()A. 热炽阳明气分,表里俱热者B. 邪热初入气分,热势不甚者C. 邪热内蕴气分,郁而化火者D. 风热袭于肺卫,寒热起伏者E. 气营两燔,营阴耗伤者39. 在清解气热法的应用上,下列哪项提法欠妥:()A. 清解气热法用于表邪已经入里的里热证B. 邪热初入气分,倘表邪未尽,可于轻清之剂中加入透表之品C. 气分邪热亢盛而阴液大伤,须与生津养液之品相伍D. 热毒壅结而化火,局部红肿热痛者.则在清热泻火中伍以解毒散结之品E. 气分邪热壅肺而肺气郁闭者,须于清泄气热中配合宜畅肺气之品40. 下列哪项不属于作用祛湿清热法的作用:()A. 宣通气机B. 通利水道C. 通腑泄热D. 运脾和胃E. 化湿泄浊41. 在凉血法的应用上,下列哪项提法欠妥:()A. 凉血法主治温病邪热深入血分,热毒炽盛,络伤动血的证候B. 凉血法的作用为凉解血热、清火解毒、散血通络、滋养阴液C. 凉血法每多配合开窍、熄风及活血化瘀等法使用D. 邪热一旦传营,即予凉解血分热毒之品,以免迫血妄行E. 血热炽盛,脉络瘀滞而致出血不止者,应及时加用活络散瘀之品42. 症见神识昏蒙,时清时昧,时有谵语,苔腻,脉濡,宜选:()A. 安宫牛黄丸B. 至宝丹C. 紫雪丹D. 清宫汤E. 菖蒲郁金汤43. “增水行舟”用于:()A. 腑实阴伤B. 津枯肠燥C. 腑实兼气液两亏D. 肺燥肠闭E. 以上都不是44. 固脱法在应用上,下列哪项提法错误:()A. 固脱法属八法中“补法”范围B. 固脱法适用于气阴外脱或亡阳厥脱之危急证候C. 若内闭与外脱并见时,当固脱与开窍并用D. 温病中气阴大伤,正气欲脱者不宜早用回阳固脱E. 运用固脱法时用药要快速、及时、连续,阳回脱止应继用以巩同疗效45. 湿热温病瘥后,余邪未尽,胃气未复者。
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生白《湿热病篇》薛生白《湿热病篇》(一)湿热病提纲【原文】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1)自注:此条乃湿热证之提纲也。
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
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耳聋、干呕、发痉、发厥。
而提纲中不言及者,因以上诸症,皆湿热病兼见之变局,而非湿热病必见之正局也。
始恶寒者,阳为湿遏而恶寒,终非若寒伤于表之恶寒,后但热不寒,则郁而成热,反恶热矣。
热盛阳明则汗出,湿蔽清阳则胸痞,湿邪内盛则舌白,湿热交蒸则舌黄,热则液不升而口渴,湿则饮内留而不引饮。
然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而非太阳之表。
太阴之表四肢也,阳明也;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
故胸痞为湿热必有之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亦必并见。
其所以不干太阳者,以太阳为寒水之腑,主一身之表,风寒必自表入,故属太阳。
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
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
要之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
温病乃少阴,太阳同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
而提纲中不言及脉者,以湿热之证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故难以一定之脉拘定后人眼目也。
湿热之证,阳明必兼太阴者,徒知脏腑相连,湿土同气,而不知当与温病之必兼少阴比例。
少阴不藏,木火内燔,风邪外袭,表里相应,故为温病。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非由腑及脏之谓。
若湿热之证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或有先因于湿,再因饥劳而病者,亦属内伤挟湿,标本同病。
然劳倦伤脾为不足,湿饮停聚为有余,所以内伤外感孰多孰少,孰实孰虚,又在临证时权衡矣。
薛生白《湿热病篇》概要
三、讨论
1、湿热病与温热病的关系
2、暑湿、湿温、伏暑证本一源
“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余湿犹滞,宜辛开佐 清热,如蔻仁、半夏、干菖蒲、大豆黄卷、连翘、绿豆衣、六一 散等味。”(原文第13条)----湿热并重
“湿热证,壮热口渴,自汗,身重,胸痞,脉洪大而长者,此 太阴之湿于阳明之热相合,宜白虎加苍术汤”(原文第37条)---热重于湿
古人云:治湿上焦宜化,中焦苦燥,下焦分利,是为正法。
阳湿伤表(湿邪伤表,已化热)----芳香化湿,利湿泄热 “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 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等、藿香叶、鲜荷 叶、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 (原文第 3条)
③ 直趋中道,病归膜原(邪在半表半里)
“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亦多归膜原” (原文第1条自注)
湿热病变局:
“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 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宜用鲜地龙、秦艽、威灵仙、 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枫藤、酒炒黄连等味。” (原 文第4条)----湿热挟风侵犯经络致痉
“湿热证,七八日,口不渴,声不出,与饮食亦不却,默 默不语,神识昏迷,进辛开凉泄,芳香逐秽,俱不效。此邪 入厥阴,主客浑受,宜仿吴又可三甲散、醉地鳖虫、醋炒鳖 甲、土炒穿三甲、生僵蚕、柴胡、桃仁泥等味。” (原文 第34条)----湿热病深入厥阴 经络凝瘀,机窍失灵
湿热病正局: ① 湿热病提纲:
“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 不引饮。” (原文第1条) ② 邪在卫表,分阴湿、阳湿:
温病学(13.4)--薛生白《湿热病篇》习题答案
薛生白《湿热病篇》答案一、填空题1.但热不寒 汗出胸痞 舌白 口渴不引饮。
2.阳明 太阴3.中气实 中气虚4.藿香 香薷 羌活 苍术皮 薄荷 牛蒡子5.恶寒无汗 身重头痛 湿在表分6.恶寒发热 身重关节疼痛 湿在肌肉 不为汗解7.滑石 大豆黄卷 茯苓皮 苍术皮 藿香叶 鲜荷叶 白通草 桔梗8.柴胡 厚朴 槟榔 草果 藿香 苍术 半夏 干菖蒲六一散9.寒热如疟 湿热阻遏膜原10.发热 汗出胸痞 口渴舌白 湿伏中焦11.藿梗 寇仁 杏仁 枳壳 桔梗 郁金 苍术 厚朴 草果 半夏 干菖蒲 佩兰叶 六一散12.舌根白 舌尖红 湿渐化热 余湿犹滞13.辛泄佐清热14.脘中微闷 知饥不食 湿邪蒙绕三焦15.藿香叶 薄荷叶 鲜荷叶 枇杷叶 佩兰叶 芦尖 冬瓜仁二、选择题(一)A1型题16.E。
答案分析:《湿热病篇》第21条说:“湿热证,胸痞发热,肌肉微疼,始终无汗者,腠理暑邪内闭。
宜六一散一两,薄荷叶三、四分,泡汤调下即汗解” 六一散加薄荷叶即为鸡苏散。
六一散加青黛则为碧玉散,六一散加朱砂、灯芯草则为益元散。
17.E。
答案分析:章虚谷认为“湿热在里,必当清热利湿,今以暑湿闭于腠理,故以滑石利毛窍”。
18.A。
答案分析:阳湿伤表的表现有“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说明有出汗表现。
阴湿伤表的表现为“恶寒无汗,身重头痛”腠理暑邪内闭的表现为“胸痞发热,肌肉微疼,始终无汗”,风寒表实证,风寒郁表也无汗出。
19.B。
答案分析:本条乃邪在中焦,热重湿轻证,故用白虎加苍术汤治疗。
薛生白云:“白虎汤仲景用以清阳明无形之燥热也,胃汁枯涸者,加人参以生津,名曰白虎加人参汤;身中素有痹气者,加桂枝以通络;热渴、汗泄、肢节烦疼者,亦用白虎加桂枝汤;胸痞身重兼见,则于白虎汤加入苍术以理太阴之湿;寒热往来兼集,则于白虎汤加入苍术以理太阴之湿;寒热往来兼集,则于白虎汤中加入柴胡,以散半表半里之邪。
”20.D。
答案分析:《湿热病篇》第13条云:“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余湿犹滞。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目的要求:
①了解薛生白的主要著作、学术思想。 ②掌握本篇关于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辨证规
律,用药特点的论述。 ③理解背诵《湿热病篇》原文1、2、3、8、9、10、
13条的内容。 ●重点难点:
①薛生白关于湿热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论述。 ②薛生白对湿热病的证治用药特点辨析。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注意与伤寒表证相鉴别,本证多伴周身重痛,脉 濡缓,苔白腻。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② 后但热不寒:湿郁化热故不恶寒,反恶热,此 时脉必转滑数或濡数。
③ 汗出:热盛阳明则汗出,多偏于头面汗出。 ④ 胸痞:气机不畅。 ⑤ 舌白:白且腻,湿邪内盛,浊气上蒸。 ⑥ 口渴不引饮:湿邪内停,气化不利,与阳明热
盛之口渴饮冷不同。 ⑦ 脉象:因湿为阴邪,又多兼挟,脉无定体。
大肠传导失司。 治法:分利湿邪,泌别清浊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治法:分利湿邪,泌别清浊
药物:
滑石、猪苓、茯苓 淡渗利湿
泽泻、萆薢、通草
如何理解:下焦属阴,太阴所司? 源清则流自洁?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四)邪入营血
原文15.湿热证,壮热口渴,舌黄或焦红,发痉, 神昏谵语或笑,邪灼心包,营血已耗, 宜犀角、羚羊角、连翘、生地、玄参、 钩藤、银花露、鲜菖蒲、至宝丹等味。 (5)
提要:暑湿犯肺致咳喘证治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① 暑湿入肺咳喘 ★与风寒咳喘鉴别:风寒者脉浮紧。 ★与痰热咳喘鉴别:痰热者脉滑实。 ★与水饮咳喘鉴别:水饮者脉沉弦,舌滑
润,面部发亮。
葶苈子—泄肺定喘
② 治疗: 枇杷叶—清肺和胃,降气化痰
六一散—祛暑渗湿,清利湿热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2.邪在中焦
原文8.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
《湿热病篇》学习心得
《湿热病篇》学习心得关键词湿热之邪湿饮停聚脾胃湿温的病因,是感受湿热病邪。
但湿热病邪能否感人,感染后能否发病,还取决于脾胃阳气的胜衰。
如饮食不节,饥饱无度,过食生冷而损伤脾胃,则易内湿停聚。
特别是在夏秋之节湿盛之季,脾胃之机多较呆滞,尤易导致湿邪内困,在此情况下,外界湿热之邪便易乘虚而入,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辨治原则湿温病的发生,虽邪气侵入的途径不一,但病变部位则在脾胃。
起病即有湿邪困脾的气分证,此时虽兼有湿邪在表的卫分证,但为时较短,随着表征的解除,则主要表现在气分湿热。
但同时还必须分清湿邪所在的部位及湿与邪的孰多孰少。
湿重于热:治宜祛湿为主,兼以清热。
若湿郁上焦,多见头昏胀痛,胸闷不舒。
治宜辛开宣降肺气,药用杏仁、橘红、枇杷叶等,使肺气宣畅,外资卫气之宣发以散表邪,内助水道之通调以利水湿。
湿阻中焦者,可见脘痞腹胀,呕恶便溏,口淡不渴等症。
治宜芳香化湿或苦温燥湿,药用藿香、佩兰、白蔻、半夏、石菖蒲、厚朴等,振奋胃气,苏醒脾气,使中焦气机宣畅,升降复常,则水湿自化。
湿蕴下焦,则小便不利,治宜淡渗之品,药用茯苓、猪苓、泽泻、滑石、通草等。
下焦阳气,以利小便。
曹炳章说:“湿即气也,气化则湿化……,在上焦则化肺,在中焦则化脾气,在下焦则化膀胱之气”。
华云岫讲得更为具体,他在总结叶天士治湿病的经验时说:“今观先生治法,若湿阻上焦者,用开肺气,佐渗湿、通膀胱,是即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理也;若脾阳不振,湿滞中焦者,用术朴姜半之属,以湿运之;以苓泽、腹皮、滑石等淡泄之,亦犹低湿处,必多烈日晒之,或以刚燥之土培之,或开渠以泄之耳。
”然三焦又为一整体,用药当互为策应。
热重于湿:治宜清热为主,兼以祛湿。
此时若仍以祛湿为主,则辛苦香燥之品必使津耗而热增,以致化燥,故清热当为主法。
但热中挟湿,与因热致燥者不同。
治热而燥者,可用清热滋阴之品;治热而湿者,则宜清热燥湿之品。
薛生白《湿热病篇》沈强共92页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薛生白《湿热病篇》沈强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湿热病篇》学习心得
《湿热病篇》学习心得《湿热病篇》是张景岳先生专门为“内伤杂病”所写的医论,后人称其为“杂病四大家”之一。
在张景岳的众多著作中,只有这本书对我的印象最深刻,至今仍记忆犹新。
张景岳认为湿热为六淫之一,为“天地间杀机”,而邪居六淫,虽然外感发病因素众多,但究其原则不外乎内外两途:内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外为四时气候变化等等。
有了以上四条,我们便知道,湿热是导致内伤杂病产生的主要病因。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防治内伤杂病呢?张景岳提出了三个注意事项,即虚损为基础,真阴亏耗为先病,瘀血阻络是主症,还指出痰饮和酒食均不足为患。
也就是说,防治内伤杂病必须从调养五脏虚损开始,从保护阴精开始,从疏通瘀滞开始。
总之,一切源于虚损,必须预防为主。
所以,当我们遇到一些内伤杂病的病例时,一定要及早检查身体的状况,不能单纯根据症状进行判断,要依据疾病的起病过程,仔细观察身体的表现,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
比如说,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在中医看来,凡病多由饮食不节、脾肾亏虚、阴阳失调等所致。
很明显,糖尿病属于“阴虚”范畴,由此可见,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糖尿病易致酮症酸中毒,因此,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糖尿病足、糖尿病性胃轻瘫、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皮肤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等也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此外,糖尿病还可引起血脂异常、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由此可见,在防治内伤杂病时,除了防止虚损外,重点应放在控制和降低血糖上。
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采用滋阴补肾的方法,多选用生地黄、麦冬、石斛、天冬、玉竹、生黄芪等清补之品,对于糖尿病引起的消渴(即多饮多食多尿)者,应辅以滋阴清热的药物。
此外,张景岳指出,一旦辨证准确,宜滋阴降火之法为主,辛香宣散之品次之。
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体的阳气与卫气,互相交合而护卫人体,阳气既可抗御外邪入侵,也可免疫祛邪,所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湿热病篇》学习心得
《湿热病篇》学习心得
“湿邪为病,首重祛湿”,是清代名医吴鞠通治疗湿热病的一条重要治则。
他指出:湿有内湿与外湿之分,外湿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湿所致,又称“湿邪”。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重,身体困重疼痛,胸闷不饥,小便短赤,大便粘滞或溏泄,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外湿病程较短,易治;内湿多属于慢性疾患,缠绵难愈,对身体损害较大。
治疗时应注意区别湿热症状,才能使疗效明显。
因此我们在平时用药的同时,不仅要考虑到治疗目的还应该注意到湿热之性,既可以调整人体内部,更可以祛除外部之邪,从而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一、湿热的概念1、外感湿邪2、内生湿邪3、脾虚生湿4、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影响5、饮食不节或过度劳累伤脾6、外界气候因素7、性情急躁,情绪不佳,久居湿地等外界因素侵扰,导致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影响了水液运行代谢,就会产生痰湿,这些痰湿停聚体内就形成了湿热之邪,也就是所说的“湿热”。
由于“湿热”往往与其他的邪气合而为病,因此,在具体辨证的时候必须结合患者的全身症状及病史,并详细地询问其他伴随症状。
在临床上只要认真掌握了“湿热”的特点,仔细观察病变的各种症状,熟悉它们的不同特征,抓住主要矛盾,采取适当的方法,则多数疾病都能迎刃而解。
二、湿热的治疗原则(一)内治法1、祛湿法治疗原则:燥湿清热2、利湿法治疗原则:利湿清热(二)外治法1、芳香化浊:藿香,佩兰,菖蒲,苏叶,茯苓,厚朴,苍术,草果,砂仁,藿香,佩兰,
石菖蒲。
2、利湿清热:茵陈,金钱草,淡竹叶,薏苡仁,土茯苓,车前子,马鞭草,滑石,鱼腥草,败酱草。
温病学填空名解
1.刘河间对温病学发展的贡献有“三新”,即创新论、-、-,故后世有“伤寒宗仲景,热病崇河间”的说法。
2.温病学发展历史上把叶天士、-、吴鞠通、-称为清代温病学四大名家。
3.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概括起来:源于-,发展于-,形成于明清。
4.《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有热病,有-5.王孟英以“-”为经,以“-”为纬,编著了《温热经纬》一书。
6.吴又可认为:温疫的病因是-,感染途径是-,治疗上强调-(五)填空题1.立新法,制新方2.薛生白,王孟英3.内经,伤寒论4.湿温,热病5.轩岐仲景之文,叶薛诸家之辨6.疠气,从口鼻而入,以祛邪为第一要义(六)名词解释题1.温病学: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2.疠气:又称戾气,是温疫的病因,指致病暴戾,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种致病因素。
(五)填空题1.温病是温邪引起的以-为主症,具有-、-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从温病的病理发展趋势和过程来看,多数是有表传里,-,-,由实致虚。
3.温病根据发病的早迟和初起是否有里热见证,分为-和-两类。
4.温病的临床表现大多数起病-,来势-,传变-,变化-。
5.温病根据发病是否兼有湿邪可分为-和-两大类。
6.温病过程中易出现-、-,-、-、等险恶证候。
7.温邪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而不同于内伤杂病的病因,二是具有-而有别风寒性质外感病的病因。
(五)填空题1.发热,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2.由浅入深,由轻到重3.新感温病,伏气温病4.急骤,较猛,较快,较多5.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6.斑疹,动血,动风,闭窍7.从外侵袭人体,温热性质(六)名词解释题1.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瘟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3.天行:指流行,也叫时气、时行。
4.新感温病:感受当令之罪,感而即发的温病。
《湿热病篇》湿热证治规律研究
《湿热病篇》湿热证治规律研究《湿热病篇》湿热证治规律研究湿热病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类疾病,其主要病机为湿邪与热邪相互结合而成。
湿热病在临床上表现出各种疾病的症状,如发热、湿疹、黄疸等,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对湿热病的治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湿热证治规律,为湿热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湿热证治的基本原则是清热利湿。
由于湿热病的病机主要是湿邪与热邪相结合,因此,治疗时应首先清除体内的湿邪和热邪。
清热利湿的具体方法包括清热解毒、利湿化滞等。
一、清热解毒清热解毒是湿热证治的基本方法之一。
湿邪和热邪容易引起机体内毒热之气,导致发热、口渴、便秘、尿黄等症状。
因此,清热解毒是治疗湿热病的关键。
常用的清热解毒药物包括黄连、黄芩、连翘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消肿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清除机体内的湿热之邪。
二、利湿化滞利湿化滞是湿热证治的另一重要方法。
湿邪和热邪容易导致机体湿热内蕴,使气血运行不畅,形成湿邪阻滞的局部化瘀。
这种局部湿瘀是湿热病的典型表现,而且阻滞了气血的正常循环,导致疼痛和肿胀等症状。
因此,利湿化滞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利湿化滞药物有茯苓、泽泻、车前草等。
这些药物具有利尿、祛湿、化瘀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消除湿邪与热邪引起的湿瘀症状。
三、调理脾胃脾胃为湿热病的主要脏腑,因此,调理脾胃是湿热证治的关键。
脾胃虚弱时,容易导致湿热内生,从而加重了湿热病的症状。
因此,治疗湿热病时应注意调理脾胃,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和湿热的排泄能力。
常用的调理脾胃的药物有白术、山药、炙甘草等。
这些药物具有健脾利湿、调和胃气的作用,能够有效地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湿热病的症状。
四、防治复发湿热病容易反复发作,因此,防治复发是湿热证治的重要环节。
防治复发的关键是加强体质调理,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平时应注重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此外,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也是防治复发的重要手段。
温病学经典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温病学经典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叶天⼠《温热论》⼀、重点背诵原⽂[原⽂]1.温邪上受,⾸先犯肺,逆传⼼包。
肺主⽓属卫,⼼主⾎属营。
辨营卫⽓⾎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异也。
(1)[原⽂]2.⼤凡看法,卫之后⽅⾔⽓,营之后⽅⾔⾎。
在卫汗之可也,到⽓才可清⽓,⼊营犹可透热转⽓:如犀⾓、⽞参、羚⽺⾓等物。
⼊⾎就恐耗⾎动⾎,直须凉⾎散⾎,如⽣地、丹⽪、阿胶、⾚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变错,反致慌张矣。
(8)[原⽂]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
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包,邪尚在肺,肺主⽓,其合⽪⽑,故云在表。
在表初表⾟凉轻剂。
挟风则加⼊薄荷、⽜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2)[原⽂]4.不尔,风夹温热⽽燥⽣,清窍必⼲,谓⽔主之⽓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经不移,以此为辨。
(3)⼆、名词1、上受:见于叶天⼠《温热论》,指温病的感邪途径,即温邪从⼝⿐⽽⼊,先犯⼿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
2、逆传:温邪⾃⼿太阴肺卫传⾄⼿厥阴⼼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
3、透风于热外:此语出⾃叶天⼠《温热论》,指出温热挟风的治疗⽅法,即挟风宜⾟凉中加轻清疏散之品,如薄荷、⽜蒡⼦等,使风从表⽽出,不与热相搏。
4、渗湿于热下:此语出⾃叶天⼠《温热论》,指出温热挟湿的治疗⽅法,挟湿宜⾟凉中加⽢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等,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
5、两阳相劫:此语出⾃《温热论》,两阳:指风与温热皆属阳邪;两阳相合,耗劫津液,临床导致清窍⼲燥的病候。
6、浊邪害清:此语出⾃叶⼤⼠《温热论》,湿与热合谓之"浊邪",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阻遏清阳,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聋、⿐塞等症,故称为浊邪害清。
7、战汗:凡在温病发展中正邪相持⽓分,正⽓奋起⿎邪外出,病者突然战栗,继之全⾝汗出即称之为战汗。
《湿热病篇》学习心得
《湿热病篇》学习心得中医的“四大经典”中有一部叫《黄帝内经》,里面记载了许多非常精辟的医学论述。
其中“湿热病篇”对后世影响最大。
在论述湿热病证候特点时,首先强调“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腻,易袭阳位”,“脾胃居中州而主湿”。
以此提示后人,凡是湿邪致病,均可出现重浊粘腻的特点,湿邪易阻遏阳气,阳气不能布达周身,则见身体沉重,手足不遂,甚至疼痛等症。
后世医家对此多有阐发。
如清代王清任指出:“夫湿多粘滞,最易滞碍阳气。
阳气不运,则气血不通,三焦不畅,所以身重如裹,郁而不舒也。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写道:“湿热病之所以变化多端,上下殊途者,盖由于湿热之气轻清灵动,非重浊固塞,气化不宣之病也。
”提示后人应重视气机运行畅通的问题。
《黄帝内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疾病、认识疾病的角度,这个角度就是以气化理论为基础的辨证方法。
以后临床治疗或养生保健都离不开对气化理论的领悟和掌握,因为天人相应原则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以气化为核心的辨证思维方法是人体健康调控的根本。
第三,湿热证当以发热、头重、身困、苔黄腻等为主要表现。
故而张景岳说:“湿热之邪伤人,未有不先困人,因湿热重浊之气,最易流湿,最难透达。
”但随着外感湿热病的日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湿邪无孔不入”,而且与脾胃功能衰弱,脾失健运,不能输化水谷精微有关。
如果湿邪为病的时间较长,就会导致脾虚和胃弱。
脾虚湿盛的结果往往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影响气机升降出入的正常进行,从而导致体内水湿停聚,形成各种疾病。
由于湿热症的发生与脏腑密切相关,治疗时应考虑脏腑气化功能的整体协调。
湿热病初期以实证为多见,如湿温、暑温等;湿热病发展到一定阶段,一些久病、重病或素体虚弱之人可出现虚实夹杂的情况。
如湿温病日久,损伤肺胃之气,则气阴两伤,治宜扶正祛邪并举。
又如湿温病本属热毒蕴结,若病情迁延失治,可出现痰热、瘀血阻滞等变证。
总之,治疗湿热证不仅要注意气化理论,还要熟悉脏腑之间的关系,只有脏腑气化功能的整体协调,才能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温病学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
温病学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一、选择题1.全面发展了温病辨舌、验齿、斑疹、妇儿科诊法的温病著作是()A.《温热论》B.《温病条辨》C.《温疫论》D.《湿热病篇》2.温病最基本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A.口渴B.发热C.舌红D.脉数3.胃气衰败的舌象是()A.白砂苔B.白碱苔C.白霉苔D.白苔滑腻如积粉4.温毒的治疗重在()。
A.清泄热毒B.辛凉宣泄C.清营凉血D.活瘀止痛5.湿温病出现下列何项时,为湿温病的变局。
()A.脾胃经B.心肝经C.三焦经D.太阴肺经6.伏暑卫气同证,正确选方为()A.银翘散B.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C.银翘散去牛蒡,加杏仁、滑石方D.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
7.下列有关湿温的病机,哪一项是错误的?()A.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B.气分湿热留恋,其初起阶段,湿中蕴热,多见湿轻热重证。
C.湿困日久,阳气受损D.湿热化燥化火,可深逼血分8.暑温,证见灼热躁扰,神昏谵妄,斑疹密布,吐血便血,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喉中痰声,舌绛,苔焦。
其治疗处方是()A.神犀丹合安宫牛丸、紫雪丹B.清瘟败毒饮合安宫牛黄丸C.犀角地黄汤合至宝丹D.犀地清络饮合安宫牛黄丸9.治疗春温初起,发于XXX气分而兼表证的方剂是()A.寒解汤B.银翘散加减C.清心凉膈散D.白虎汤10.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肢体颤动,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其病机是()A.XXX兼阴液亏损C.阳明腑实兼气液两虚D.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11.XXX连XXX所治病机为()A.湿热并重,困阻中焦B.湿重于热,困阻中焦C.热重于湿,困阻中焦D.湿热交蒸,弥漫三焦12.春温前期,阴虚而壮火尚盛者,宜用()A.青蒿鳖甲汤B.加减复脉汤C.大定风珠D.黄连阿胶汤13.春温病发病的主要内因是()A.肾阴不足B.里热炽盛C.肝肾不足D.肺胃阴伤14.XXX侵犯人体后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导致下列何项的功能失调及实质损害()A.卫气营血与三焦B.卫气营血C.三焦D.六经15.以下哪项不是温病常见兼挟证()A.兼痰饮B.兼食滞C.兼气郁D.兼阴伤16.下列哪项不是导滞通便法的适应症()A.发热腹满B.恶心呕逆C.舌苔黄浊D.大便燥结17.暑温病的基本治法是()A.清泄里热B.清暑泄热C.清热解毒D.清心泻火18.春温前期,症见身热,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或薄黑而干,脉细数,医治宜选用()A.黄连阿胶汤B.连梅汤C.三甲复脉汤D.栀子豉汤19.一患者症见发热汗出,口渴不欲多饮,脘痞呕恶,心中烦闷,便溏色黄,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治宜()A.疏利透达,和解化浊B.清热解毒,豁痰开蔽C.辛开苦降,清化湿热D.芬芳宣化,燥湿理脾20.大头瘟病的病因是()A.温热时毒B.湿热时毒C.燥热时毒D.风热时毒21.“以XXX之方为经,XXX诸家之辨为纬”,对温病学的理论与经验作了较全面的整理,为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医家是()A.XXXB.XXX又可C.XXX.XXX 22.既可化火,又可遏伤阳气的温邪是()A.风热B.暑热C.湿热D.温毒23.下列除哪项外,都与温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A.人体正气与邪气的对比B.气候因素C.社会状态D.失治误治24.下列哪项不是营分证的辨证要点()A.身热夜甚B.心烦C.斑疹隐隐D.舌红绛25.温病胃中宿滞兼挟秽浊郁伏的舌象是()A.白苔如碱状B.白砂苔C.白霉苔D.白腻苔而舌质红绛26.“轻法频下”多用于湿热积滞阻结肠道之证,方宜选()A.大承气汤B.枳实导滞汤C.增汤承气汤D..新加黄龙汤27.XXX:“两阳相劫”中的“两阳”是指()A.XXX与少阳B.太阳与阳明C.太阳与少阳D.XXX与热邪28.XXX指的“辛凉轻剂”是()A.银翘散B.桑菊饮C.白虎汤D.桑杏汤29.提出“太阴内伤,湿饮停聚,XXX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的医家是()A.XXXB.XXXC.XXXD.XXX30.夏季患者见心热烦躁,消渴不已,舌红绛,苔黄燥,其病机为()A.暑入心营B.阴虚火炽C.暑伤心肾D.邪留阴分二、填空题1.温病学的成长阶段是——————。
《湿热病篇》对下焦湿热证的论治探讨
基础研究论著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
当以温经汤主之。
(下利,多数注家认为当是下血。
)从原文看,温经汤是温养气血,兼以消瘀,标本兼顾,配伍精确的好方子。
原方后亦没有什么加减增损的注说,可见用本方一定要重视原方。
其组合是从无数次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故而,余以为用温经汤宜用原方全方。
若必须加减,亦不可任意取舍,否则容易影响治疗效果。
或谓温经汤既能治月经或多或少、下血、崩漏、痛经、不孕等多种妇科病,试从现时中药药理角度看如何认识。
经查有关专著,简单摘录如下:温经汤药理作用,有促进黄体素的分泌、降低催乳素量等作用。
促进黄体生成素的分泌。
方中诸药以牡丹皮的作用最显著,可使黄体生成素浓度比投药前增加160%~180%。
当归次之,其他成分则无此作用。
!降低催乳素量。
组方各药,除阿胶外,都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催乳素水平。
无雌激素样作用,对正常的激素环境亦无影响。
增加耐力。
#改善血液流变性。
镇痛。
%促进造血。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温经汤之所以标本兼顾,治疗多种妇科病,从药理作用上说,也是确实可信的。
从温经汤可以看出,中医经典中的方子,其组合是严谨的,是依照中医理论从实践中长期探索而成的,确实应当重视。
(收稿日期) &湿热病篇对下焦湿热证的论治探讨宋恩峰项琼刘蒙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430060摘要:对&湿热病篇下焦湿热证的论治做了较系统的分析,结合现代研究从湿热成因、湿热辨证施治、当代研究近况等几方面阐述,用于指导临床治疗下焦湿热证特别是肾脏湿热证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湿热病篇;下焦湿热;探讨中图分类号:R249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509(2010)06080203On Treatment of Xia jiao Dampheat Syndr ome in(On Damp heat Diseases Song Enfeng,Xiang Qiong,Liu M eng P eople H ospita l of W uhan Univer sity,H ubei(430060)Abstr act:It makes systemic analysis on tr eatment of Xiajiao dampheat syndr ome in(On Dampheat Diseases,and expounds by combining with modern r esear ch from aspects of dampheat reason,tr eatment based on differentiation of signs and contempor ary study state,having active meaning t o clinical Xiajiao dampheat syndrome,esp.in kidney.Key w ords:(On Damp heat Diseases;Xiajiao damp heat;discussion湿热之邪为病,可发于多个部位,随所在部位不同,其相应症状、治疗原则、使用方剂也大不一样。
论滋阴药在湿热病证中的运用
论滋阴药在湿热病证中的运用邓怀涵;刘兴隆;贾波;冯瑞权;陈岚【摘要】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湿温病“禁润”一说,认为湿温初起“润之则病深不解”.据此后人在湿温及湿热病论治时,多畏阴柔滋润之药会导致病邪入里而难治,对滋阴药的使用与否往往存在争议.临证中湿热、湿温兼见阴伤者并不罕见,故据多位名医之论述并结合笔者临证观察与导师临床经验,认为湿热、湿温并非禁用滋阴药,且合理使用滋阴药有助于除湿热,并对湿热病证兼夹“阴虚”之机理进行论述,探讨了滋阴药在湿热病证中的运用原则和方法.%After the theory of "nourishing yin is forbidden in treating Heat Diseases" is proposed by Wu Ju-tong in his Analysis of Heat Diseases,doctors are afraid that using yin tonics will worsen the situation and there is great argument about whether using or not in differentiating and treating damp-warm and damp-heat diseases.Damp-heat and damp-warm combined with yin deficiency are common in clinical.The paper proposed that nourishing yin can be used in treating dampheat and damp-warm with reasonal compatiblity,which is conclude from the experiences by the author and the tutor as well as other articles.The paper also discussed the mechanism of damp-warm combined with yin deficiency and the application principal and method of using nourishing yin herbs in treating damp-heat disease by summarizing others' discussions,cases and experiences.【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23)006【总页数】3页(P875-877)【关键词】湿热;湿温;滋阴药【作者】邓怀涵;刘兴隆;贾波;冯瑞权;陈岚【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00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1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针对湿温病初起提出禁汗、禁下、禁润的“三禁”说,其“禁润”之说指出若过早使用阴柔滋润之药会导致病邪入里而难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热病篇》生津滋阴法及临床应用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050091) 金淑琴
摘 要:灵活运用生津滋阴法,与化湿、攻下、息风、凉血、补气、泄胆火、舒胆气等并用。
频频服药,辛开温阳也为滋养阴津,布化津液而设。
薛生白《湿热病篇》用化湿诸法著称,然应用生津滋阴法亦不可忽略。
笔者在此简抒己见。
1 化湿养阴并用 湿邪留滞与阴亏之证并存,纯以化湿必有伤阴助热之弊,仅以滋养阴津又有碍湿化。
薛氏擅两法并用,化湿除热,救液存津,各司所治,相得益彰。
每于湿热伤津或湿渐化热,所谓“湿热参半”即施用之。
临床见“舌根白,舌尖红”“痰多呕吐清水”“口渴汗出,骨节痛”或“壮热口渴,自汗,身重,胸痞,脉洪大而长”,选温胆汤加瓜蒌、碧玉散,元米汤泡于术,白虎加苍术汤或加蔻仁、半夏、菖蒲、大豆黄卷、连翘等药物。
2 苦寒急下存阴 湿邪化热化燥,蕴结胸膈,或燥屎与热邪闭结肠胃,甚则热邪内闭,上扰神明,引动肝风之证。
所见“大便数日不通,舌苔干黄起刺或转黑色,发痉撮空,神昏笑妄,脉洪数有力”。
此等热邪内闭,伤津耗液日笃,不以苦寒急下之法,则有邪热锢结,热毒上犯,更逼神明,阴液将竭之险。
釜底抽薪,燥屎得去,胃中津液不复戕伐,热势自解,可谓善哉。
选用凉膈散、承气汤。
3 清热滋阴息风 湿邪化燥,热邪未解,阴液亏耗,阳无以制,肝风内动之证,即所谓“营液大亏,厥阴风火上升”或“津枯邪滞”。
可见“汗出热不除,或痉,忽头痛不止”或“囊缩舌硬,谵语昏不知人,两手搐搦,口渴,苔黄起刺,脉弦缓。
”每多选用羚羊角、蔓荆子、钩藤、玄参、生地、女贞子等凉肝止痉、滋阴清热之品,又以甘凉之芦根、首乌、鲜稻根等保护胃气,恢复胃津。
可谓不拘治湿一格,机圆法活,灵活多变。
4 清热凉血养阴 湿热化燥化火,燔灼营血,热毒充斥表里三焦,病情危重者,或邪灼心包,或热入血室,或上下失血和肌衄斑疹。
见证各异,病机则一。
皆以清热解毒,清营凉血,活血化瘀,滋养营阴之法。
如热闭心包“神昏谵语或笑,发痉,壮热口渴,舌黄或焦红。
”以犀角、羚羊角、连翘、钩藤清热解毒,用生地、玄参、银花露滋养营阴,菖蒲、至宝丹清心开窍;若热邪充斥表里三焦,热入血室及各种出血见证,用紫草、茜草、贯众、赤芍、丹皮等凉血养阴之品。
可见薛氏不仅精通湿热,又擅治温热。
5 两补气阴 湿温后期,以肺胃病变为著。
气虚不复生津,津亏胃气不苏。
若“独神思不清,倦语不思食,溺数,唇齿干”,即以人参、麦冬、石斛、木瓜、生甘草、生谷芽、鲜莲子等味(薛氏参麦汤)益元神,补气阴;暑病若见“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身热气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脉虚”,亦用此法,是证邪不甚而正气虚弱,津气两亏昭然。
若暑伤津气,“气短倦怠,口渴多汗,咳嗽”等证,急予生脉散保肺气,生津液,防止津气外越有喘脱之险。
病例3 孙某,男,56岁。
2000年1月诊。
患者每遇劳累则胸前疼痛,诊为冠心病7年。
近日劳累过度,气温下降,病情加重,胸痛次数增加,面色苍白,口唇紫暗,烦躁,汗出,手足湿冷,舌质暗淡、苔白干燥,脉沉细。
证属气阴虚衰,络脉瘀阻。
治以益气养阴,通脉化瘀。
急予红参、赤芍、菖蒲各9g,麦冬、五味子各10g,川芎6g。
服药3剂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手足转温,睡眠好。
上方加减服用20剂而病情稳定,精神体力恢复。
6 泄胆火养胃阴 即清泄胆火,舒降上逆之气,滋养胃中津液的方法。
见“口大渴,胸闷干呕,脉细数,舌光如镜”等证,属热盛阴伤,胆气不舒,胆火内扰,胃液受劫,气机郁滞,毫无湿邪可言。
故必用清热养阴,疏利气机之法。
薛氏用金汁清泄胆火,平降冲逆之气,以西瓜汁、生地汁、甘蔗汁滋养胃阴;所用郁金、木香、香附、乌药等味,本为阴亏禁用,然汁药“磨服”,既舒肝解郁,行气疏滞,又无伤阴化燥之弊。
选药精当,手法多样,以此略见一斑。
7 舒胆气养心阴 此为善后调理之用。
若邪热渐解,诸证皆退,尚有余邪内留而胆气不舒,热扰阴分,肝魂不安,心阴不足,心神不宁。
表现“目
浅淡孙思邈《千金》两方在妇科上的贡献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710003) 魏淑敏
陕西省肿瘤医院(710064) 魏曙亚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孙思邈以其深邃的医学理论和丰富临床实践,总结前人的医学经验,为后世医家留下千古名著。
现仅就其在妇科上的贡献作一些初步探讨与阐述,供同道参考。
1 男女有别、创立妇女专科 由于妇女在生理上存在经、孕、产、乳。
在病理上存在经、带、胎、产、乳等。
就使妇女在患病时出现较男子为复杂的病理变化,因而在辨证、立法、用药上就有其特殊性。
随着理论与实践的逐步完善,《千金》两方吸收了前人的医学精髓,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创造性地在妇科方面作了重要发挥。
较早地提出了建立妇女专科思想。
明确的提出“夫妇人之别有方者,以期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
另以月事为例,告诫我们临证时须注意妇女特征的收集。
“凡女子二七以上,则有月事,月事来日,得风冷湿热,四时之病相协者,皆自说之,不然与治误相触动,更增困也,处方者亦应问之”。
《千金》两方在论述治疗中,提出男女有别,妇人多为七情所伤,其杂病与丈夫同。
则散在诸卷中,可得而知也,然而妇人,嗜欲多于男子,感病倍于男子,加之慈恋爱憎、嫉妒忧恚,染著坚牢,情不自抑,所以为病根深,疗之难差。
另外提出妇人在胎妊时不同于平常,务以养胎保胎为要。
“惟怀胎妊而挟病者,避其毒药耳。
”产后慎用疏泄发散之品,“不须驶药”。
妇女以血为主,因经产而致血脱者多,故妇女常不足于血,尤产后更是如此。
在论述治疗中,提出男女有别,以三点说明其对妇科特点的重视。
其一、注意七情所伤,七情所伤则经血暗耗、气血怫郁。
其二、胎妊时期不同于平常,务必以保养胎元为要。
其三、产后病治疗中,慎用疏泄发散之品。
《千金要方》妇人三卷中,共立论十八条,在种
瞑则惊悸梦惕”。
宜疏利胆气,清除余邪,余热不复内扰,兼之养心阴,宁心神之法。
以猪胆汁、郁李仁泄肝胆余邪,清热润燥;酸枣仁宁心养肝,生津益阴。
三药虽简,却丝丝入扣,可谓精细之至。
病例4 李某,男,61岁。
1998年9月8日诊。
患者1年前患糖尿病。
体胖,平素口渴多饮,终日不离水杯,近日夜间低烧,T37.2~38℃之间,口苦,烦躁,夜寐不安,舌淡胖嫩,脉沉细。
此乃肝胆郁热,化火灼津。
治宜清热泻火,生津养阴。
药用龙胆草6g,黄芩、黄精各8g,沙参、地骨皮、玄参各10g,麦冬9g。
服药4剂,口渴多饮多尿证大减,体温正常,每晚能睡5h,略口干喜饮,便干。
原方去龙胆草,加生地10g,知母12g。
调理而安。
8 频频服药益阴 用于肺胃不和所致呕恶重证,胃热不除,上灼于肺,肺胃阴伤,胃失和降,气机上逆,“呕恶不止,昼夜不差,痛苦欲死。
”用川连1g,苏叶0.8g清热泄火,降逆止呕。
从药物看并无养阴之意,然其功在服药方法“两味煎汤,呷下即止。
”热邪以药物驱之,胃阴不足以汤水灌溉。
为避呕者拒药,又以小口慢咽之法频频滋之,诱使胃气下行,滴滋胃中津液。
加之药量轻微,轻可去实,更无重剂克伐胃气、劫灼胃津之弊端。
9 辛开温阳布津 湿邪尚未化热者气机不行,津液不布,脏腑组织不得濡养,或寒湿困阻,阳气被郁,津液亦不能转输敷布,荣润肌体。
如湿在中焦,表现“舌遍体白,口渴”或“身冷脉细,汗泄胸痞,口渴舌白”的寒湿证,都见口渴,其病机均属湿邪困阻,津液不得上奉,若滋养胃津显然悖逆。
薛氏对前者辛开理气,燥化湿邪,以求湿去津开,用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藿香、枳壳、苍术、佩兰叶。
对后者则温补阳气,驱散寒湿,以人参、白术、附子、益智仁等药(薛氏扶阳逐湿汤)。
二者均能布化、调整、保护津液。
上述9法见于《湿热病篇》,46条中有19条之多,可见生津滋阴方法的重要。
在湿热证治理论中寻其实质,于临床诊治中求其真谛,方能获薛氏学术思想之精灵。
(收稿2002-04-27修回2002-0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