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信贷资产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如何提升信贷资产质量
信贷是农信社的主要资产业务,不良贷款占比直接关系到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更关系到农信社的生存与发展。
尽管多年来荥阳联社高度重视清收工作,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连年持续下降,为联社的稳健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不良贷款基数大、占比高,清收进展缓慢、难度大的问题依然存在,为提升信贷资产质量,最大限度降低和减少信贷资产损失,也为早日达到申报农村商业银行创造条件,深度剖析不良贷款成因显得尤其必要。
本文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首先对荥阳联社不良贷款现状进行概述,其次对不良贷款的成因进行阐述和分析,最后结合实际,提出提升信贷资产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一、不良贷款现状
至2010年底,荥阳联社贷款余额262843万元,账面五级分类不良贷款23256万元,其中次级4795万元,可疑10344万元,损失9622万元,账面不良贷款占比8.85%;此外正常、关注类贷款中隐形不良贷款22361万元,其中次级7951万元,可疑10206万元,损失4204万元,隐性不良贷款占比9%,实际不良贷款余额45617万元,实际不良贷款占比18%。
二、不良贷款成因
为了真正了解不良贷款成因,我们对全辖信用社不良贷款情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由于历史、体制等原因,农信社不良
贷款形成情况比较复杂、原因各异,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困难,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问题,概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70年代,村组集体贷款。
农村实行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贷款主要用于铺路、打井等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的组织体制和管理模式发生了变化,集体财产全部分给了社员,而欠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债务却没有相应落实到户。
至目前为止,荥阳联社乡村两级沉淀贷款涉及11家信用社,共计1164万元,其中已置换383万元,剩余781万元收回难度大,现村委会和村民组,无收入来源,形同“空壳”,无能力偿还债务。
2、80-90年代,乡镇企业贷款。
由于技术含量低,缺乏市场观念、竞争意识,产品销路不好,在市场经济下因经营管理不善,致使经营困难,严重亏损,最终破产倒闭形成不良贷款。
现这些厂早已不存在,无法进行清收。
3、2000年以来,投放的支农贷款,由于农户抗风险能力差,形成不良在所难免。
一是为化解2000年当时农信社出现的“挤兑”支付风险,在人民银行的支持下,采用反弹琵琶法,向农户投入小额贷款,挽回当时信用风险;二是多年来,荥阳联社以服务三农为己任,支持当地农村经济发展,贷款品种高度集中,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养殖业、种植业受自然灾害和疫情影响,在遭遇集中度较高的农业灾害或农副产品市场价格大幅下滑时,贷款难以按期归还,贷款形态向下迁徙,不良贷款形成“边清边冒”“前清后增“怪
圈。
最为典型的是王村镇洼子村的养鸡户贷款:1999年7月份,为解民忧,王村信用社借助“富民金桥”工程,为该村村民发放农户贷款证42户,核贷限额64万元,使洼子村的养鸡行业走入良性发展、微利经营中。
1999年—2003年间,王村农信社为洼子村发放支农贷款最高额达到349万元,通过支农贷款的支持,使洼子村的养殖业扭亏为盈,稳步发展。
2004年春天,突发的非典疫情,使洼子村的养殖行业跌入深谷;2004年10月份,一场禽流感席卷全国,养鸡户们纷纷关停、倒闭。
两年两次重大自然灾害的产生,使该村51笔,金额402万元的贷款形成不良,部分养殖户出外逃债至今没有回来。
5、2003年以来,新一轮的改制风潮,借款人借破产改制之机,逃废信用社债务。
企业破产后,换一块牌子,原班人马继续经营,使信用社贷款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如洞林水泥借改制之名逃废信用社债务741万元。
6、2008年以来,全球性经济危机导致辖内部分机械加工企业生产订单锐减甚至退订,应收账款增多,造成企业生产出现间歇性停顿甚至停产,给企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贷款到期无法归还。
7、政府行政干预因素。
改革开放后,农民工进城,政府创办企业由财政担保,形成死滞,如黄河平商场、九五一水泥厂。
8、社会信用环境不好。
随着多年来农村信用社多年的培植,农村金融市场的信用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仍有部分借款人
信用观念薄弱,特别是生产过程中遭遇意外,无法正常还款的借款户,关门走人到外地打工,逐步产生赖债心理。
9、依法收贷难度依然较大。
当地对信用社的司法保障不到位,致使部分贷款债权得不到实质保障,胜诉难执行,赢了官司输了钱仍然是农信社难以摆脱的一大困扰。
同时对农信社的借款客户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一些逃废债等不良思想的产生。
如联社近年来共起诉88笔,金额4770万元,截止目前仅收回23笔,金额1670万元,剩余65笔,金额3100万元,虽然胜诉仍未执行收回。
10、信用社自身经营、监督机制不完善形成的不良资产
(1)信贷三查制度流于形式,贷前调查失实,贷时审查不严,贷后检查不落实,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2)贷款约期与农业生产周期不匹配。
目前,农信社的支农贷款期限一般在一年以内,众所周知,农业项目周期长,收益慢,特别是种植和养殖业,因受经营周期的影响,农户在贷款期限内没有得到收益,使贷款无法按时归还,形成不良。
如荥阳市三木园艺有公司贷款195万元从事经济林种植,因周期长,后续资金不足,造成贷款逾期。
(3)旧体制下,信用放款比例过大,抵(质)押贷款占比低,加大了信贷风险。
(4)因过去办理的抵押贷款手续不建全形成的不良贷款清收
难。
过去发放的以土地、设备抵押的贷款,现在看来手续不太完善,但在当时由于担保法未出台,政策法规不健全,无明确的登记部门,导致抵押无效,担保形同虚设,致使贷款无抓手,致使贷款清收无望。
(5)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
主要表现为完成上级分配计划,制定较高的利润或收入计划,大量投放贷款,致使贷款投放风险性无法把控。
如八九十年代,崔庙信用社投放如塔山水泥厂298万元贷款等一些企业,当时追究求经济效益,忽视了贷款风险因素,致使贷款到期后出现不良。
(6)道德风险导致形成的不良贷款。
2005年以来,在信贷资金管理过程中,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减少信贷资金的风险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是信贷人员的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素质,是无法用规章制度、数字之类比较直观的东西用来规范、考量的。
因此,出现了对不符合信贷资金支持条件的借款人发放了诸如借名、多头之类的贷款并形成不良。
(7)责任界定不清形成的不良贷款。
对已事实形成不良的贷款,没有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认真的责任划分,并进行责任追究,导致贷管组人员形成“一议了事”、审批人“一签了事”、经放员“一放了事”的心理,信贷资金形成不良时,责任边界不清,无法进行具体追究并形成恶性循环。
(8)统一法人改革的遗留问题依然存在。
一是基金会合并沉淀的不良贷款。
如王村特钢厂贷款232万元。
二是信用社改革没有按
照商业银行改革的模式把不良资产完全剥离,而是给信用社规定了一些约束条件,为满足这些条件不得不进行一些保全资产的清收盘活。
如:赵金钟贷款57万元,由原来其本人厂名换过来,这些盘活的贷款形态正常,实际上按时清息都困难。
三、提升信贷资产质量的措施及建议
1、健全内控机制,加强操作风险的防范,建立清收不良贷款长效机制。
相对于市场和信用风险,操作风险被认为是一种可控的内部风险。
加强内部控制是防范操作风险的最佳方法。
科学的内控管理不仅仅停留于制度建设,而是一个自始至终伴随着经营活动的动态管理过程,蕴含着管理者的智慧和艺术。
一要强化贷款三查工作:贷前要尽职调查、贷时严把审查关、贷后强化检查制度。
二要打造科学的业务流程,建立监测信贷风险的预警系统,并采取相应的风险保全措施。
充分利用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加强对贷款的监控和管理,将风险防范前移。
三要通过信贷综合系统动态监控客户所处的经营环境和内部管理情况的变化,包括产品周期、客户主要管理人员行为、客户内部管理、客户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变化。
动态监控客户与银行的交易,根据掌握的信息,及时判断资产的风险状况,调整或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
四是改进信贷程序,建立防火墙制度,按照五级分类的标准对贷款进行动态管理,真实反映贷款分类情况,贷款形成不良,自动调整转入不良科目,避免贷款风险被人为地掩盖。
荥阳联社近几年虽然做了大量卓有成
效的工作,但在电子化建设、业务系统开发管理等方面仍然滞后,如贷款五级分类仍不能实现实时认定更新,不利于不良贷款的事前防范和管理清收。
2、构建良好的信贷队伍,堵住风险源头。
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信用社某些员工自身素质差是造成不良贷款产生的重要原因。
因此,农信社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积极向上的信合队伍,要从道德、新知识、新业务、新技能等方面全面提高信贷人员素质,提高其履职尽责能力。
一是加强涉贷人员如信贷人员、信贷会计、信用社主任的培训管好信贷人员,提高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控制能力。
二是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其工作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信贷人员毕竟是市场营销人员,接触的大多是一些生意人,整天要与客户打交道,长时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其思想极易发生变化,所以要经常对信贷人员进行管理和培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责任意识,防止因其思想发生变化,给信用社带来风险。
三是建立信贷人员从业的资格认证、淘汰制度,提高现有人员素质,加快打造贷款治理专职队伍,对不能胜任岗位工作的信贷人员,要果断及时退出信贷专业岗位。
四是信贷人员要加强自身业务技能学习,适应信贷业务发展的新要求。
五是改变人才选拔模式。
联社提拔干部,不再仅仅根据笔试、演讲提拔人才,而是把业绩作为主要尺子衡量和
使用后备干部。
新增不良资产多的不能从事管理岗位,控制不良资产效果好要提拔重用,营造“贷款管好我光荣,资产不良我耻辱”的氛围。
3、加大奖惩力度,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
一是对于存量贷款中经过程序认定的不良贷款,要着重在贷后管理方面明确义务,落实责任。
要通过明确现任信贷员在具体业务中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加大奖惩力度,防止因责任不明或追责不准影响员工清收的自觉性。
二是对于2005年以来形成的不良贷款严格按照省联社、市办、联社的责任追究落实到位。
三是建立和健全有效激励约束机制,明确贷款责任奖惩办法。
既要对造成贷款损失的行为给予严惩,又要对正确决策及取得良好经济效果的贷款行为给予奖励,鼓励信贷人员大胆发放优质贷款。
对不良资产的清收和盘活,实行领导一把手总负责制。
层层签订压缩不良贷款责任书,把保全和盘活计划落实到人,充分调动信贷管理人员、资产保全人员清收盘活的积极性,有效地保全和盘活不良资产的存量。
4、进一步创新清收方式,提高清收成果。
根据国家和监管部门的有关精神,继续采取委托清收、招标清收、联合清收、资产置换等方式,加大清收力度,并进一步探索尝试债权拍卖、债务重组、债转股以及实行内部剥离专业清收等办法,不断创新清收方式,多策并举清收。
5、争取政策,对一些历史遗留贷款进行核销。
根据财政部下发
的《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10年修订版)、《关于中小企业和涉农不良贷款呆账核销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09]12号)规定,在确保实现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对损失类贷款进行梳理,加快推进呆账贷款核销工作。
6、加大依法清收力度。
对部分信用观念差、还贷意识不强,有赖账思想、多次上门催收无效,有钱拒不归还的借款人,充分发挥联社法律顾问的作用,打击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行为。
对“赖债户”和“钉子户”起到一定震慑作用,有力的维护信用社的利益。
7、巧借东风,灵活清收。
一是借助乡镇、县市大项目建设,带动部分停产、半停产企业起死回生。
二是借助新农村建设,督促村组还款。
三是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伺机带动清收工作。
8、加强对新增贷款的管理,严控不良贷款增量,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9、创新清收模式,开展风险代理业务。
即前期不支付任何代理费用,在收回不良贷款后,按照收回金额及协议约定的费率支付给代理人员代理费,从而提高代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0、打包清收。
对于手续不完备、无保全措施、确经努力清收难度大的历史陈欠贷款,的确需要壮士断臂,以适当的代价、用“抢救”的办法清收不良贷款,建议上级管理部门出台相应办法,明确量化“何时断、如何断、断多少”以便信贷人员明确清收责任,最大限度减少资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