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及其现代哲学影响
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及其现代哲学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对中国历史、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的哲学内涵包括仁爱、礼治、中庸、道德修养、教育等方面。
现代哲学家也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汲取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本文将从上述两个方面分别探讨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及其现代哲学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体现了一种人本主义的价值观。
儒学强调仁爱的道德伦理观念,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和谐的关系。
仁爱强调对他人的关怀、尊重和关爱,在个体与社会之间寻求平衡,以实现全面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
礼治则提倡在个体行为中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强调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的维护,为人民提供了一个稳定而公正的社会框架。
其次,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体现了一种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在个体行为中要遵循中庸之道,即避免过分偏向其中一极端。
这种理念体现了在判断事物时要综合各个因素,追求事物真正的本质和合理的平衡。
儒家思想还强调对道德和知识的修养,主张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提高个人的智慧和道德素养。
这种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探索真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儒家思想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哲学家通过对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借鉴,丰富了西方哲学的思想体系。
一方面,儒家的人本主义价值观与西方的人权思想有着相似之处,儒家思想对于西方哲学界对于个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平衡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另一方面,儒家思想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也为现代哲学提供了一种本土的方法论。
例如,中国现代哲学家胡适就借鉴儒家思想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提出了“解释研究”的方法论,将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此外,儒家思想还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教育理念。
儒家强调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提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儒家思想主张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对于教育的发展也可以从儒家思想中获得一定的指导,例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追求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
儒家的哲学思想
儒家的哲学思想儒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他对整个封建社会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仁”和“礼”,它主张通过个人修养以达到仁和礼。
因此,关于人性、个体修养等问题,便构成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等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贡献。
一、人性问题儒家学说关于人性论问题的最根本的看法就是“性善”说,他们相信人性的存在与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肯定了人之所以有差别,不同于动物,正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而造成的。
只要通过内心修养,改变自己的气质,就可以成为圣人,即“圣人与我同类者”。
这种“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念实际上反映了孔子等人的历史进化观。
而孟子则从伦理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了更深刻的论述。
“性善”说是儒家人性论的核心。
二、个体道德修养问题孔子是如何认识这一问题的呢?孔子关于个体道德修养的看法比较全面,但又比较笼统,似乎在强调多方面努力。
他指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也就是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让仁回来,那么仁就会自然地来到我这里。
当时他并没有对人的个体品德做出具体的规定,更没有专门提出道德修养的途径。
所谓“有教无类”是儒家所奉行的原则,孔子是强调教育要以“礼”为准则,受教育者的内在美和外在美都是很重要的。
所以,儒家所提倡的道德标准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这样看来,孔子的思想有些保守。
三、礼乐观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主张。
他认为礼是“天地之序”,是“人道之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对于这个问题,他谈了四个方面的问题:“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对个体道德规范及其如何遵守的问题,儒家思想家始终没有明确的主张,其论述基本上是就事论事,简单粗糙,也没有揭示出人的道德规范与其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孟子把人的善良天性叫做“良知”,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天然的“良知”,它是道德的基础,内在的根据。
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在当今世界,许多人以中国的儒家文化为典范,尤其是韩国,十分推崇孔子。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及特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及特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博大精深,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多个主要流派,每个流派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核心观点。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强调道德伦理、仁爱和社会秩序。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即关心他人、尊重父母、忠诚守信。
儒家思想注重教育和修身养性,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等。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道”和“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真实与自由。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之道,放弃功利心和欲望,追求心灵的自由。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即通过无为而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等。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兴盛于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兼爱、非攻和反对浪费。
墨家的核心思想是“兼爱”,即广泛关爱他人,消除社会中的冲突和不平等。
墨家强调和平,主张非攻,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家还提倡节约和反对浪费,认为浪费是一种道德和经济的错误。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
四、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治、严刑峻法和权威统治。
法家认为人性自私,需要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来约束和管理社会。
法家的核心思想是“法治”,即通过法律来统治和维持社会秩序。
法家主张严刑峻法,认为通过惩罚来威慑犯罪和维护社会稳定。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子和李斯等。
五、阴阳家思想阴阳家思想兴盛于战国时期,注重宇宙的运行和变化规律,主张阴阳平衡和五行相生。
阴阳家认为宇宙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而成的,事物的变化和演化受阴阳的影响。
阴阳家还发展了五行学说,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互生克的理论。
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有尸祝、申不害和黄帝等。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和阴阳家思想。
每个流派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核心观点,这些思想流派相互影响、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多样性。
先秦儒家哲学九讲
先秦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义”、“中庸之道”。
以下是先秦儒家哲学的九讲内容:一、天人合一:儒家哲学认为,天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天道与人道相通,天意即人意。
因此,儒家哲学主张通过道德实践来实现天人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人性论:儒家哲学认为,人性是天生而自然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具有仁爱、礼义等美德。
同时,儒家哲学也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应该遵循社会规范,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等。
三、道德观:儒家哲学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的本质和最高境界,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必由之路。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道德实践来培养道德品质,达到仁爱、礼义、中庸之道等美德。
四、仁爱思想:儒家哲学强调仁爱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尊重、理解,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同时,儒家哲学也强调个人内在的修养,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才能真正实现仁爱。
五、礼乐文化:儒家哲学强调礼乐文化的重要性,认为礼乐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体现。
礼乐文化包括礼仪、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通过这些形式来传达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六、中庸之道:儒家哲学强调中庸之道,认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务时应该保持平衡、适度、适中,避免极端和偏激。
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的重要价值观之一,也是其道德实践的重要原则。
七、教育思想:儒家哲学重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道德品质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方式来培养人才。
八、治世思想:儒家哲学强调治世思想,认为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和天意,以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昌盛。
九、家国情怀:儒家哲学强调家国情怀,认为家庭和国家都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和基石,国家则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家国情怀的舞台。
因此,儒家哲学主张家庭和国家的和谐统一,共同为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类幸福而努力。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张及代表思想家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张及代表思想家思想主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由众多思想家提出,其中包括了多元的主张和理论。
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哲学思想主张:1.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和个人德行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和谐和道德的行为。
代表思想家有孔子、孟子和荀子。
2.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无为而治的观念。
道家思想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和发展,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内在的平衡。
代表思想家有老子和庄子。
3. 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公平。
墨家思想主张人们应该互相关爱,并推崇公平和平等的价值观。
代表思想家有墨子。
4. 名家思想:注重辩论和言辞的技巧。
名家思想主张言辞应该具有说服力,通过辩论来寻求真理。
代表思想家有荣誉学派和公输般。
代表思想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离不开众多有影响力的思想家。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思想家:1. 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道德和和谐。
2. 孟子(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儒家思想家,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注重人性的善和道德的修养。
3. 老子(公元前6世纪):道家思想的奠基人,主张追求自然和无为而治。
4. 庄子(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道家思想家,进一步阐述了道家思想,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和发展。
5. 墨子(公元前470年至公元前390年):墨家思想的创始人,主张爱的普及和公平正义。
6. 荀子(公元前313年至公元前238年):儒家思想家,注重社会秩序和人性的修养。
7. 荣誉学派(战国时期):注重辩论和言辞的技巧,主张言辞应该具有说服力。
以上仅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部分主张和代表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二、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学先后有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儒学(包括宋明理学、宋明实学)、清代实学。
儒学是中国古代宗法等级制社会的正统意识形态,是当时的实际社会生活形态及其社会基本原则在哲学思想上的折射。
严格地讲儒学起源很早,可追溯至尧、舜,而周公是孔子十分尊崇的儒家圣人。
儒学重视人生问题、伦理道德问题,是关于中国古代宗法等级社会中人际关系和谐的学问,故儒学精于认识人生而疏于认识自然。
孔子的学说以伦理为重心,主张仁爱。
其爱人有差等,并从亲亲做起。
孔子日:“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因此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亲亲”、“尊尊”两大原则之上的。
孔子提倡“修己以安百姓”之学,既要搞好自己的修身,又要搞好济世之事功,即“内圣外王"之道。
因此孔子不仅重视心性道德修养,而且重视经世致用。
明道为根本,而济世是最终目的。
孔子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人们的德行,要求其门人修己以治世,故儒家有经世的传统,关心现实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并积极参与国家政治。
孔子务实,不空谈天道性命,主张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强调明理笃行的重要性。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是内在的道德意识,而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为了遵循仁,有必要把仁外化为一系列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定和仪式,即所谓礼。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③即克制自己的情欲,自觉地遵循礼就是仁。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即处处注意适度原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和不及,正好适中符合常道。
孔子推崇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品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④因为中庸不仅是知,而且是行,是道德实践。
孔子中庸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区别义与利,提出了义利关系问题。
孔子认为义高于利,义与利应统一;当义与利产生矛盾不能兼顾时,应舍利存义,即舍一己之私利,而存公利。
孔子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
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但孔子并不一概否定利,谋利若符合道义即是正当的,故日:“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⑨孔子的义实指公利,而所谓利实指私利,义利之辨的实质是公与私的关系问题,是群与己、人与我的关系问题。
(完整版)儒家思想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儒家思想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2、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3、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5、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6、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7、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8、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
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
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9、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人。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是由孔子及其后继者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包括仁、礼、义、智等,旨在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
儒家哲学的核心是仁。
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是一种对他人的爱和关怀,要求个人心存仁爱,以人为本。
儒家认为,个体的幸福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幸福,因此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仁是最高的道德准则,是个体和社会之间最基本的纽带。
儒家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礼。
儒家认为,礼是一种行为准则,规范了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社会交往。
通过遵守礼仪规范,个人能够建立起互相尊重、关心、支持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礼在儒家思想中具有道德、政治和文化等多重意义,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石。
义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强调人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个人应当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他人着想。
儒家认为,个人应当具备自我约束和自我修养的能力,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只有在实践中履行道德义务,个人才能成就真正的人格。
智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素之一、儒家强调知识和智慧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学习和修养,个人能够提高自己的智慧水平,并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变化。
智慧不仅指个人的学识和智力,还包括对各种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家倡导的仁爱和关怀的理念,对于家庭关系、友情和社会互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儒家强调个人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促使个体关注他人的需求,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其次,儒家的价值观有助于建立社会秩序和稳定。
礼的概念规范了社会交往的行为准则,使得个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和有序。
儒家思想注重实践和行动,在社会中推动了个人道德水平的提升和社会伦理规范的确立。
此外,儒家思想推崇智慧和学习的重要性,促使中国古代社会以及后来的时代出现了许多学者和知识分子,对中国的科学、文化和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孔子的哲学思想总结
孔子的哲学思想总结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孔子的思想为儒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主要思想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仁爱教育、道德伦理和政治哲学。
首先,孔子强调了仁爱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以仁为核心来教育自己和他人。
仁是仁爱、仁道和仁心的总称,是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和关爱。
孔子认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础,只有通过关爱他人才能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完善自我的人格。
他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的修养和行为应该从家庭中开始,然后才能影响到整个国家和社会。
他还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己所欲施于人”两款,表达了关爱他人和善待他人的道德准则。
其次,孔子的思想强调了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以道德为行为准则来规范个人和社会。
孔子主张“君子修身,以立家,以治国,以平天下”,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对于社会的影响。
他讲究个人的自律,提倡道德规范,通过学习经典和典籍来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
他还强调了为人的诚信和责任感,主张“言必信,行必果”,认为一个人言行一致,言出必行,具备诚信和责任感。
最后,孔子的思想也包含了政治哲学的内容。
他主张君主制度和礼仪制度,在政治上强调了君主的贤能和道德要求。
孔子认为,只有贤能的君主才能带领国家和社会步入正轨,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他主张君子应该担任政治职务,以达到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目的。
此外,孔子还认为君主应该尽忠职守,以民为本,善于倾听民意并制订合理的政策。
他认为,君主应该通过道德修养来发展自己,以身作则来表达对民众的关爱和负责任的态度。
综上所述,孔子的哲学思想涵盖了仁爱教育、道德伦理和政治哲学方面。
他主张以仁为核心来教育个人和社会,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完善自我。
他还提倡道德伦理的重要性,强调个人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以道德为行为准则来规范个人和社会。
儒学的内容
儒学的内容
儒家学说是一种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它的主要内容有:
一、仁政理论:以仁义为政治的根本准则,以全体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以政治手段维护和平为主要任务,实行以爱护人民、治理天下的政治活动。
二、道德哲学:以道德观念为准则,以礼义、和谐、自律为核心,以廉洁、诚实、克己、节俭为原则,以礼让、宽容、和睦、慈悲为标准,以实行“天人合一”的道德行为为目标。
三、教育理论:以“教育为根本,以礼义为核心”为原则,以“礼义、智慧、信仰、孝顺”为标准,以“温文尔雅、谦虚谨慎、慎独、节俭”为目标,以“慈悲、公正、细心、自律”为要求。
四、社会治理理论:以“以礼义为根本,以治理为本”为原则,以“政治安定、社会和谐、经济兴旺、文化繁荣”为目标,以“仁义、公正、和谐、统一”为标准,以“宽容、慈悲、慎独、
节俭”为要求。
论语中的儒家政治哲学思想
论语中的儒家政治哲学思想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儒家政治哲学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通过对论语的研究,我深刻认识到儒家政治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以仁爱为基础的政治伦理观念,强调君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本文将从仁爱、修身、齐家、治国四个方面来分析论语中的儒家政治哲学思想。
首先,仁爱是儒家政治哲学思想的核心。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关系。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这句话表明了君子与小人在对待他人时的不同态度。
君子以仁爱为准则,关心他人的利益和福祉;而小人则以私利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仁爱的政治伦理观念要求君子在治理国家时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其次,修身是儒家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
儒家强调君子的修身养性,认为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修身的重要性。
君子要以忠信为主,不断学习进取,并且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修身是君子的基本要求,只有君子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
第三,齐家是儒家政治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无法管理好一个国家。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要以家庭为重,不离开父母,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齐家的政治伦理观念要求君子要尽到对家人的责任和义务,保持家庭的和谐稳定,以此为基础才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
最后,治国是儒家政治哲学思想的最高目标。
儒家认为,治国的核心是以仁爱为基础的德治。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句话表明了君子治国的态度和原则。
君子要以仁爱为基础,以道德为准则,尽心尽力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
总结儒释道思想内容
总结儒释道思想内容儒释道是中国古代三大哲学流派,它们都起源于先秦时期,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最早由孔子创立,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即通过自律、孝敬父母、友爱亲近他人来实现和谐的社会关系。
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培养出品德高尚的人才。
儒家还倡导了一种政治体制,即君主专制,强调君臣之间的互惠关系。
人性善良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儒家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但这种本性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和发展。
儒家思想强调的其他重要概念包括礼仪、孝道和忠诚。
释家思想源自佛教,强调个人的解脱与超脱。
释家主张通过修行和悟道来脱离生死轮回,实现个人精神的解放。
释家思想认为,人生的苦难是由欲望和执著所致,只有通过放下欲望和执著,才能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由。
传统的释家思想强调戒律和禅修,强调个人修行的重要性。
道家思想由老子和庄子创建,强调个体与宇宙的合一。
道家认为,宇宙中存在一种无形的道,这个道是宇宙的本源和根基。
道家思想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道家强调放下欲望、无为而治、返璞归真等观念。
道家思想认为,通过修炼和修行,人可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儒释道三家思想都强调个体的修养和道德观念,并试图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实现和谐、平静和自由的生活。
然而,它们在对待宇宙、人性以及社会关系的观点上有所不同。
儒家思想关注社会和人际关系,强调伦理和人性善良;释家思想关注个人的修行和解脱,强调修行和禅修;道家思想关注自然和宇宙的合一,强调顺应自然和无为而治。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试图解决人类生活中的问题,并帮助人们实现精神上的解放和和谐的社会关系。
总的来说,儒释道思想是中国古代三大哲学流派,它们各自强调不同的方面,但都试图通过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观念来实现和谐和自由的生活。
它们都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方式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总结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总结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尊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人之本性、仁爱、五伦和道德修养等方面。
首先,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是关于人之本性的。
儒家认为,人性善良是天赋的,人人天生具备善的本性。
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失去善性是因外界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体的修养欠缺。
他强调人的善良本性是可以通过教育,修养和实践来发扬光大的。
其次,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的理念。
儒家将仁视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和人际关系的基石。
仁是一种人际关系中的道德情感,是一种对他人关怀、同情和爱护的态度。
儒家主张以仁为本,在个体行为和社会伦理方面追求仁爱的实践。
通过实践儒家的仁爱理念,可以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境地。
第三,儒家思想提出五伦的观念,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道德关系。
这五伦关系是儒家秩序伦理的基础,通过维护和规范这些关系,可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个体道德修养的提高。
君臣之间,要求君主以仁爱治国,而臣民要尽忠职守;父子之间,要求父母慈爱抚育,子女恭敬教养;夫妻之间,要求夫妻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兄弟之间,要求亲兄弟友爱无间,兄长照顾弟弟;朋友之间,要求忠诚互助,真诚待人。
最后,儒家思想非常重视个体的道德修养。
儒家追求圣人之道,强调个体自我完善和提升。
通过道德修养和实践,进而达到完善自身、陶冶情操、修养道德品德的目的。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主要是通过对自我的修炼,培养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达到个体的完善。
齐家主要是追求家庭和睦,爱亲敬长;治国则是儒家希望在政治角色中培养具备仁爱、贤能的君主,从而带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平天下则是追求社会的和平稳定,通过儒家的治国理念和伦理道德规范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以人的本性善良为基础,强调仁爱和道德修养,重视五伦关系的规范,追求个体道德的完善。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追求“和谐”,通过实践儒家思想,可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的社会,推动个体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古代儒家哲学思想的内涵和影响
古代儒家哲学思想的内涵和影响古代儒家哲学思想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其影响深远,不仅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也对世界哲学、政治、经济等领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试图从儒家哲学思想的内涵和影响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儒家哲学思想的内涵1. 仁爱自由“仁者爱人,贤者自强”,“君子以仁为本”,“内圣外王”等是儒家哲学中最重要的理念。
儒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了“仁”这一高尚的品德,仁爱是一种普遍的情感关系,是人类行为的终极价值。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在儒家观念中,“仁爱”与“自由”一起构成了人的最高境界。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哲学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的,因此,要推行“仁政”,需要先推崇“修身”的个体价值观。
儒家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四个方面:修身是指自我约束,保持良好的品德,齐家是指维护良好的家庭关系,治国是指维护整个社会的安定,平天下是指建立一个和谐的国际关系。
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影响中国社会的长达几个世纪,被中国历代君王所取代。
3. 孔孟之道儒家哲学的传承与发展从来没有停止过。
其中,孔子和孟子是儒家学派中尤为重要的人物。
孔子提出了“无心于得物”的思想,认为精神世界中的自由和解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追求。
孟子则提出了“天性善”的思想,认为人类天生善良,需要通过爱的力量来唤醒和保持人类的本性。
二、儒家哲学思想的影响1. 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哲学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其基本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远超过其他任何一种哲学思想。
儒家的思想在文学、艺术、道德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影响了中国社会儒家哲学的重要性在中国社会得到了长期的反映,并被运用于中国的政治、教育、社会道德、职业道德等方面。
儒家的思想被运用到中国广大民众的生活实践中,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对于世界文化与哲学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世界上最独特的文化之一,是中国文化的”教父” ,把中国的文化哲学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儒家思想的理论内涵与核心价值
儒家思想的理论内涵与核心价值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和灵魂。
它是在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下逐渐形成,并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理论内涵和核心价值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儒家思想的理论内涵1. 人性论人性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它认为人性本善。
儒家将人性分为内在的道德本质和外在的形式行为两个方面,强调了“天赋人权”的观念,认为每个人都有自由发挥自己能力和个性的权利。
同时,儒家也认为,人的道德本质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只有通过内心的清净和修养,才能最终体现出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2. 社会关系论儒家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倡导着亲和、友爱和和谐的社会。
这与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主义有一定的区别,儒家认为人不能单独存在,只有在和别人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同时,儒家也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人际关系中的核心和基础,在家庭中,人们可以得到最真挚的情感和关爱,也可以学会付出和分享。
3. 教育论在儒家思想中,教育被看作是塑造人性和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
儒家强调了对教育者的要求,认为教育者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学术能力,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同时,儒家还强调了教育的方法和内容,认为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让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特点和潜力,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1. 仁爱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之一,它被认为是人类最高境界的表现。
儒家强调了仁爱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仁爱,才能够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同时,儒家还提出了“待人以诚,言人以信”的观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起诚信和信任的关系,这将有助于建立起更加紧密、更加理性、更加平等的社会秩序。
2. 孔孟之道孔孟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它是指孔子和孟子的思想精髓。
这种思想倡导的是不断追求和谐、和平、公正和协调的人类生存道路。
中国的古代哲学思想流派
中国的古代哲学思想流派中国古代哲学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瑰宝,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流派。
这些思想流派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并为后世思想家和政治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理论资源。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几个重要流派进行概要介绍。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
儒家强调人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对社会和政治的重要性。
尊崇的经典是《论语》和《大学》,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儒家思想提出了“仁”、“礼”、“孝”等核心价值观念,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的经典是《道德经》,老子和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提倡摒弃功利、安于自然的生活态度。
他们对于人类存在的真理和道德标准有独特的见解,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独特的思考。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哲学研究流派,强调兼爱和非攻。
他们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平等相待,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家的主要观点是“兼爱”思想,即无论是否是家人或者外人,都应该以平等和关爱的态度对待。
墨家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标准和政治实践。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严密的社会管理。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品。
法家主张以法律和制度为基础,通过严厉的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他们重视人治和官员的能力,主张通过行政手段来加强国家的统一和政府的力量,为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和行政制度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5.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是战国时期的一种重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有韩非和杨朱等。
名家思想主张个人发展和自由,强调个体的能力和自主性。
他们反对以礼教和权威来束缚人的自由,主张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才能和兴趣来发展,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造和塑造自己的人生。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流派丰富多样,各有特点。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非攻,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严密的社会管理,名家思想强调个人发展和自由。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一、儒家思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就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如何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秩序以及个人的道德修养。
儒家的代表性思想家孔子强调了仁爱、道德、尊卑有序等价值观,并倡导以家庭为基础建立社会秩序,强调家族和社会伦理关系的重要性。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主张人性本善,并认为通过教育可以使人们回归善性。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另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
道家的核心是追求道的真理和自然的无为而治。
道家的代表性思想家老子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强调通过超越个人欲望、顺应自然的原则来实现和谐。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与自然同心以及淡泊名利,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古代哲学思想的另一重要流派。
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非攻的道德观念,并批评社会的不公正和战乱。
墨子提出了爱的概念,认为爱可以减轻人们的痛苦,并主张通过仁爱来建立和谐社会。
墨家思想对于古代中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观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是以韩非子、李斯等人为代表的哲学流派。
法家思想主张依靠明确的法律和严格的管理来维持社会秩序,并注重实用主义,强调权力和效率。
法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法律制度有深远影响,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的中央集权体制奠定了基础。
五、兵家思想兵家思想是一个特殊的哲学流派,主要关注战争和军事策略。
孙子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兵书之一,强调战争指导原则和军事战略。
兵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和战争策略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中国军事文化的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涵盖了多种流派,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和兵家思想。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也为后世中国哲学和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简述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其影响深远,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主要思想包括:
仁:儒家思想强调仁爱,认为人之所以人,在于仁。
仁爱是人类本性的体现,是人之间相互信任、理解和关心的基础。
孔子: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孔子的思想强调教育、道德和社会正义。
五经:儒家思想的基础是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论语》。
五经记录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人的本性、道德、政治、家庭和社会的规范等。
礼:儒家思想强调礼,认为礼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规范。
礼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敬、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和相互负责的行为。
君臣:儒家思想认为,君臣之间的关系是基于尊卑的。
君王是统治者,负责国家的管理和保护;臣子是被统治者,负责服从君王的命令并为国家做出贡献。
儒家思想认为,君臣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信任和责任的基础上的。
德:儒家思想认为,德是人的本质,是人的本性和道德的体现。
德是人之所以人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和相互尊重的基础。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二、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学先后有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儒学(包括宋明理学、宋明实学)、清代实学。
儒学是中国古代宗法等级制社会的正统意识形态,是当时的实际社会生活形态及其社会基本原则在哲学思想上的折射。
严格地讲儒学起源很早,可追溯至尧、舜,而周公是孔子十分尊崇的儒家圣人。
儒学重视人生问题、伦理道德问题,是关于中国古代宗法等级社会中人际关系和谐的学问,故儒学精于认识人生而疏于认识自然。
孔子的学说以伦理为重心,主张仁爱。
其爱人有差等,并从亲亲做起。
孔子日:“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因此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亲亲”、“尊尊”两大原则之上的。
孔子提倡“修己以安百姓”之学,既要搞好自己的修身,又要搞好济世之事功,即“内圣外王"之道。
因此孔子不仅重视心性道德修养,而且重视经世致用。
明道为根本,而济世是最终目的。
孔子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人们的德行,要求其门人修己以治世,故儒家有经世的传统,关心现实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并积极参与国家政治。
孔子务实,不空谈天道性命,主张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强调明理笃行的重要性。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是内在的道德意识,而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为了遵循仁,有必要把仁外化为一系列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定和仪式,即所谓礼。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③即克制自己的情欲,自觉地遵循礼就是仁。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即处处注意适度原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和不及,正好适中符合常道。
孔子推崇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品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④因为中庸不仅是知,而且是行,是道德实践。
孔子中庸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区别义与利,提出了义利关系问题。
孔子认为义高于利,义与利应统一;当义与利产生矛盾不能兼顾时,应舍利存义,即舍一己之私利,而存公利。
孔子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
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但孔子并不一概否定利,谋利若符合道义即是正当的,故日:“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⑨孔子的义实指公利,而所谓利实指私利,义利之辨的实质是公与私的关系问题,是群与己、人与我的关系问题。
此后两千余年中“义利之辨”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争论问题,至今此问题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子去世后,先秦儒学便分离成众多派别。
据《韩非子·显学》记载,儒学分裂为八派,其中孟子一派和荀子一派影响最大。
孟子主要发挥了孔子的仁学,形成仁义学说,并为仁学找到了人性之内在根据,即提出了性善论。
而苟子主要发展了孔子的礼学,并以“礼义”取代孟子的“仁义”,着重以外在的礼来约束、改造人性,他提出了性恶论。
孟学继承了孔子的忠恕之道的哲学思想,而苟学继承了孔子的经学和礼学。
孟子思想因更符合古代中国思想传统的主流,后来被认为是儒学正宗。
苟子的隆礼重法、性恶论因带有法家思想的成分,汉以后苟子逐步被排斥于儒家正统以外。
两汉至隋唐的儒学是对儒家经典的训诂注疏之学。
西汉产生了今文经学,今文经学以孔子为政治家,以经书为孔子思想所托,故解经求其微言大义,讲求通经致用,学术传授重视师法、家法。
今文经学承受战国以来阴阳五行学说并发展了其中的神秘主义因素,倡言“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与谶纬相通,特重《春秋公羊传》。
自董仲舒开始,今文经学受到了汉武帝、昭帝、宣帝几代皇帝的重视。
西汉末王莽立古文经于学官,今文经学遂衰。
至东汉末融通古今文而又以古文为主的郑玄经学出,今文经学至此湮没。
古文经学兴起于西汉末年,平帝时王莽执政,立古文经于学官,自是古文经学始盛。
相传在汉武帝年间鲁恭王拆孔子旧宅,得古文经于壁中,因以先秦古文书写,故称古文经。
民间亦传古文《易》、《诗》诸经。
古文经学以孑L子为史学家,以经书为孔子整理上古史料之书。
解经不事微言大义而重视文字训诂章句及典章制度,《诗》用《毛诗》,《春秋》用《左传》,特重《周官》。
西汉建平元年刘歆建议将古文经立于学官,遭今文经学派激烈反对,引起古今文之争。
东汉许慎、贾逵、服虔、马融、郑玄等人为古文经学大师。
马融、郑玄兼采今古文说以遍注诸经,而以古文经学为主。
自东汉末以至隋唐,郑玄的古文经学一直为经学正统,至北宋理学兴起,古文经学遂衰。
北宋产生了新儒学,“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开理学风气之先,被认为是北宋理学的先驱人物。
接着北宋中期的周敦颐、张载、二程、邵雍重点探讨心性、天道、义理等精深的哲学问题,建立起儒家的形上学,以对抗佛、道形上学的挑战。
新儒学(宋明理学)以复兴先秦孔孟儒学为宗旨,是借鉴了佛、道心性之学而产生的儒家心性本体之学,它破除了汉唐经学训诂注疏的传统,以探求义理等精微本体问题为理论特点。
周敦颐是北宋理学五子之一,他曾短期做过北宋理学奠基人二程兄弟的老师。
周敦颐后被南宋胡宏、朱熹等人推崇为宋代理学开山。
周敦颐哲学是综合了佛、道两家学说之精微,特别是吸收了道家、道教的成分,而形成的围绕天道性命等高深形上主体的新儒学。
黄百家在《濂溪学案》按语中评论说:“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
性道微言之绝久矣。
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故安定、徂徕卓乎有儒者之矩范,然仅可谓有开之必先。
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①指出周敦颐之学开始了儒家心性义理微言之学。
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中提出的“无极而太极”的宇宙本根和万物本体的天道性命学说,是以“性与天道”为宗旨的宋代新儒学的早期思想,是扬弃了佛道二家的本体论而成的一个儒家本体论哲学。
它既吸收了佛道形上学的精微成分,又基本抛弃了其空无之论。
但周敦颐以“无极”为宇宙最终本原反映了这种道家观点影响的痕迹。
程颢和程颐的程学是宋代理学之正宗,他们继承了孔孟的仁学,并把仁学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
他们为仁找到了宇宙本体天理的根据,认为仁来自宇宙本体的生德、生理、生道,来自宇宙生生不息之易。
程颢以仁为最高道德范畴,他在《识仁篇》中提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把仁主要作为一种与物浑然无间的大我境界。
程颢认为万物一体之仁的大我中各部分存在着活生生的联系,犹如一个生命有机体气血流通,痛痒相关。
他说:“医家以不认痛痒谓之不仁,人以不知觉不认义理为不仁,譬最近。
”②提出以知觉为仁,认为仁是人们自觉地知觉到万物一体的大我,而知觉麻木不能感受到万物与己皆是一体则是不仁。
他又说:“切脉最可体仁。
”切脉最可体会到人体是各部分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由此可推知万物一体之仁。
程颢主张识仁应达到“体之而乐”的境地,因对仁的深切体验而产生情感上的“大乐”。
这样才不至于只是在观念上识仁,而实际上己与物仍未成为一物,“以己合彼,终未有之,又安得乐?”程颢的“与物同体”达到“体之而乐”,相当于德国古典哲学主客体最高统一的艺术阶段(情感)。
程颐认为仁是体是性是天理,是形上的生理;生意、春意、活力是形下的用,春意、生意不是仁。
程颐在仁中概括出更普遍的性质“公”来,公是仁之体,是仁之理,公近于仁,但公不等于仁。
“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将公便唤作仁。
”⑤程颐是以个人“与理为一’’而达到仁,把仁学建立在理本体的基础上。
二程之道大致相同,但二人的思维方式各异,造成二人对于同一个天理本体有各自的体会和领悟。
程颢的天理是个“具体的一般性”,是个体用一如的能动实体。
他的心、性、情是一元的,心、性都即天理。
而程颐的天理是个“抽象的一般性”,只是静态的抽象的理,他严格分析体用,认为“性即是理”,而对心与性作了区分。
本体只是理性,心、情均不是本体。
程颢在宇宙观上是一元论,主张天人一元,天心一本,心即是天。
程颢处处体现了其一元论原则,在道器关系上,主张了道器圆融为一的一元论;在认识与修养问题上,主张修养与穷理、践履都是一元的;在人性问题上,主张了“性即气,气即性”的人性一元论。
程颢继承了先秦儒学内圣之学特别是孟学之传统,突出道德主体,其致知与修养是一回事,侧重讲内求本心,使之自然真实地流行。
程颢开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之源。
因此,程颢主要是反身体证自己的本心实体,此道德本心与作为天道生化之本源的实体是相同的,其修齐治平事业之关键在于本心真体之自然流行。
内圣是根本,外王是由内圣引出的。
程颐在宇宙观上实际上是理气二兀论,在天与人,天与心贯通一理的意义上讲它们之间的同一性,但他更强调天人之分,天与心的原则区别。
他处处显示了其二分之原则,在道器关系上,虽主张道器不可分离,但又侧重强调了道与器的分解为二,其严格分析道与器、体与用有二物之嫌。
他把认识与修养分解为平行的二事,主张涵养在于持敬,致知在于格物穷理。
他分解性、情为二事,把仁之性与爱之情分离开来了。
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有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两种根本不同的人性。
程颐和后来的朱熹主要是要认识宗法社会中人际关系之理,以及自然界和万事万物之理,故重视认识其客观必然性,以便成为明理君子,去明智高尚地待人接物,看待世事与人生,在社会中发挥个人的道德价值和作用,把万事万物各处其当。
是治国、办事与处世之理性的道德的态度、知识和方法,故被后来几代王朝选中作为统治思想。
二程门人众多,张载去世后关学门人也多数投于二程门下。
二程弟子同时继承了二程之学,但多数门人受程颢思想倾向的影响较深,与程颢的注重反省内求本心的观点一致。
杨时创立的道南学派的指诀是于静中体验未发之中,而胡宏建立的湖湘学派是要在已发处来体认中的心本体。
二程后学主要是继承了程颢重视内心涵养的心上工夫的倾向,而非程颐所侧重的格外物之理的倾向。
朱熹虽声称继承二程,主要是继承了程颐的理论倾向,发扬程颐格物穷理的理性主义,反对程门后学心学倾向。
朱熹是程朱理学之集大成者,南宋后期官方确认程朱理学为正统。
南宋的陆九渊则继承了孟子和程颢的心学思想,扩大和发展了程颢的思想路线。
他提倡“先发明人之本心”,鼓吹自己心学“尊德性’’的顿教工夫,批评朱熹理学“道问学”的渐教工夫为支离。
陆九渊主张“心即理”,只要先明道德本心,便是立本。
因此为学工夫全在心上,不必向外求素,此便是简易工夫。
明代中期的王阳明主要继承了周敦颐、程颢、陆九渊的思想’,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精微的一元的心学体系。
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相对立,共同支配了整仑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思想。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心学之集大成者,他又具有卓越的军事谋略即政治才能,是古代儒家内圣外王的人格典范。
他认为朱熹格物致知的求理于事事物物是析心与理为二,主张求理于吾心。
他提出“知行合一,,说,反对程朱离析知行为二,先知后行的观点。
他又提出了“致良知”说,对格物致知作了心学的解释,认为致知是致自己心中先验的良知,必非从外边事物中得到知识。
“致”是工夫,“良知”是本体,其“致良知”又强调了本体不离实际工夫,本体与工夫的统一。
晚年王阳明提出了“四句教”,四句教讲心之本体是超越善恶相对之相因而是无善无恶的,但人们一起念头旧有善恶之分,本心良知有识别善恶之能力,行善去恶即是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