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17高一上10月月考易错题和压轴题解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二十九中、金陵中学月考

压轴题与题错题精选

语言基础压轴题:

【原题】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们总不能成天幻想远方,只是向往,只是想往,却抛弃现实。

B. 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是比较熟悉的。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能说得一清二楚。

C.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D.初涉文坛,她的第一部处女作就是这样一部意味深长的巨著,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分析】B.主客颠倒,“对于”应放在“鸦片战争”之前;C. “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中,“提高”与“文化特色”搭配不当;D.“第一部”与“处女作”语意重复,属于成分赘余。【解答】A

诗歌鉴赏压轴题:

【原题】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秋江晚泊

刘禹锡

长泊起秋色,空江涵霁晖。

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

古戍见旗迥,荒村闻犬稀。

轲峨艑上客,劝酒夜相依。

【注释】:〔1〕作于被贬夔州途中。〔2〕轲峨:孤高状。艑:船。

1.请赏析首联“空”字的妙处。(3分)

2.分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3.概括尾联表达的情感。(4分)

【分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贬途中的感受。诗人以白描手法,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描写了路途中的空阔,荒寒,冷寂,画面具体逼真,层次分明,有色有声,有立体化的空间感。生动地传达出羁旅者的孤独感。

考题涉及炼字题、艺术手法题和主旨情感题,均属于典型考点。训练时要注重方法的积累。【解答】

(1)(3分)空,空阔、旷远,形象描绘了江面上雨后空阔迷蒙的景象,表达作者孤寂之情。(每点1分)

(2)(4分)①选取典型景物(暮霞、宾鸿、古戍、旗、荒村、犬稀);②富有层次(由高

到低,由远及近;暮霞、宾鸿是仰观,旗迥、荒村是远眺,闻犬稀是近听);③视听结合(古戍、旗迥、荒村是视觉,犬稀是听觉);④动静结合(宾鸿飞是动景,古戍、旗迥、荒村是静景);⑤比喻(宾鸿自况自喻);⑥白描。(答出四点即可)

(3)(4分)仕途遭贬的失意;旅居异地的孤寂;秋夜难捱的愁苦。(答出两点即可)

【资料补充】

刘禹锡(772~842)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出生在嘉兴。

生平第一阶段,德宗贞元六年(790)以前。刘禹锡自幼好学,熟读儒家经典,浏览诸子百家。童年时代曾经到吴兴陪侍诗僧皎然、灵澈吟诗,得到他们的指点,并为权德舆所器重。他后来一直对江南保持着良好的印象,自称江南客。

第二阶段,从贞元七年到顺宗永贞元年 (805)。刘禹锡19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他希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入仕以前,自称道未施于人,所蓄者志(《献权舍人书》)。《华山歌》中明志说:能令万国人,一见换神骨。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入仕以后,积极参加政治活动。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退位,宪宗即位。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第三阶段,从宪宗元和元年(806)至敬宗宝历二年(826)。八司马被贬后,宪宗曾下诏: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旧唐书·宪宗纪》)从这时起,刘禹锡开始走上穷愁著书的道路。在贬所,他写了不少政治讽刺诗,大胆地揭露宦官与大官僚的丑行,以抒发胸中的愤懑。

现代文阅读压轴题:

【原题】五、现代文阅读(20分)

听朗诵

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的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

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今时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18.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19.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20.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

21.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分)

【分析】

第18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感情也迟钝了”“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可知作者内心复杂和不安定是由于内因和外因的变化,面对自己年轻时最喜欢的作品时,作者激情不再的无奈。

第19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1)化句为词,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五十年过去了”,可知“很久”的含义;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渐渐褪色”等,可知“很远”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理解,整合答案即可。(2)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时过境迁,情随事变”“时间无情,时间淘洗”“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等,可见作者的心情归于平静是由于认识到了时间的消磨和精神永恒两个方面的因素。

第20题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抓住文中的关键词“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可知作者认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