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做好税收分析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如何做好税收分析工作
摘要:税收分析是税收管理的眼睛,它贯穿于税收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能及时发展税收经济的新动向,准确判断税收收入形式,查找组织收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税收征管水平。
本文从税收分析工作的必要性入手,立足基层实际,对当前税收分析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税收分析机制税收征管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的逐步优化,依法治税逐渐深化,对税收收入的管理要求不断提高。
与此相适应,税务部门围绕组织收入、加强征管、优化税制、服务经济等税收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依托税收信息化的数据优势,积极开展税收分析,提高税收分析效能。
但也应看到,当前税收分析工作有待加强,亟需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提高,逐步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税收分析机制。
一、税收分析的内涵
税收分析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一定时期内税收与经济税源、税收政策、税收征管等相关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评价,查找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的措施建议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活动。
二、税收分析的重要意义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同志曾强调指出,税收分析是一项基本功。
推进这一工作,对上有利于全面真实反映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对下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指导纳税服务和税收征管工
作,有效推广好经验好措施,更好服务基层和纳税人;对税务总局机关有利于培养崇学之风,促进“析”以致用,为税务干部提高工作水平和领导能力搭建平台。
科学的税收分析,是税源管理工作的核心,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和丰富的数据资源进行税收数据深度分析,建立科学的税收分析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税收政策和征管措施,是当前税收分析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当前税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意识——认识不到位、缺乏主动性
基层单位领导干部认识度不够,实际工作中以收入为导向,“唯任务论”、“唯收入论”现象突出,认为税收分析就是简单地对增减因素和税收进度进行分析比较,将税收分析界定为税务部门内部日常或案头的分析工作,与经济关联度不强。
税收分析工作往往缺乏调查研究,与税收管理的实际脱节,习惯于简单的数据对比分析,就数字论数字,未能深入分析影响税收收入增减变化的经济、政策及征管因素,未能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给组织收入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难以找到有效揭示情况和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导致组织收入工作被动,无所适从。
(二)工作基础——数据质量低、不完整
真实、准确、完整的数据是做好税收分析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数据的采集主要集中在内部征管系统,数据采集非常广泛,有纳税人网上申报产生、有门征开票产生、有内部产生等,采集面广、采集量大,但缺乏一定的管理与审核,导致基础数据失真,口径不统一,利用率低下。
1.数据不准确,口径不统一
税收分析的基础信息基本来源于纳税人的财务报表和纳税申报资料,由于纳税人会计核算和申报存在部分虚假信息,导致税收分析的结果缺乏客观性和真实
性。
各部门数据需求多样,数据指标口径不统一,采集标准要求不一,存在数据需求过多过散过乱的问题,形成一些数据指标同名异义、同义异名,数出多门、口径不一的局面,影响税收分析的质量和效率。
2.数据利用率极低
目前征管系统虽存储了大量的基础数据资料,但数据重复性高,真正对其挖掘、整理、加工和利用的很少,数据严重闲置,税收分析人员难以运用,数据利用率极低。
3.获取第三方数据难度大
由于税务部门未与国税、工商和统计等部门实现横向联网,相互间未建立起信息交换和共享机制,缺乏协调配合,造成一些基础数据不准确、逻辑关系错误,对有关经济指标、纳税人经营与资金活动等信息不能及时完整地采集,可用信息资源有限,经济数据质量不高。
4.数据混乱难剥离
实际工作中以收入为导向,税收被任务捆绑,掺杂了许多人为调剂因素,给真实反映税收变化与经济的关联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基础数据量大,数据繁琐,难以将“人工调剂因素”从数据库中整理剥离出来,导致分离不彻底。
(三)工作基础——分析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税收分析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集税收专业知识、计算机软件应用知识、数学分析知识和经济理论知识于一身的高素质税务人员,同时分析人员也要有很强的对大量涉税信息资料进行概况、提炼和综合的能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
目前,基层税收分析人员多是在实践中自行摸索学习成长起来的,缺少系统的培训与学习,由于人事变动等原因,新手上来后又有一个摸索的过程,特别是分析人员的
专业化和综合程度总体与需要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影响了税收分析工作的质量。
(四)分析方法——内容单一,方法简单
受传统税收分析影响,税收分析方法一直未有创新,习惯于过去简单的数据对比分析,只停留在数字表面,对影响税收收入增减变化的经济、政策和征管因素没有纵横的广度和深度。
不少基层税务部门进行税收分析工作,仍然停留在传统意义的收入增减分析层面,内容不全面,分析面狭窄,固定式框架明显,无非就是各税种完成情况、比上年的增减幅度、主要行业比较、略微点出增减变化差异较大的原因,“就数字解读数字”现象突出,对重点税源发展变化态势把握不到位,对重要增减收入因素分析不透彻,缺乏深层次的实质性分析内容。
(五)分析机制——岗责不明确,联动性低
税收分析工作属于分层次分部门管理体制,系统化、全局化能力要求高,需要建立完善的分析机制,要求各层级和各部门之间纵向与横向协同配合。
从实际工作看,税收分析纵向运行相对顺畅,基层分局将税收分析报告上报给县市区级税务机关,县市区级税务机关根据基层分局上报的税收分析,经过提炼、修改、整合后上报地区级税务机关,层层上报,严格把关,税务总局基本能够指导掌握各省级税务机关税收分析工作情况。
各部门之间的横向协同相对较弱,部门合作意识有待强化。
根据部门职责定位,税务机关业务部门各有分工,开展的工作各有侧重,但都属于税收工作整体一部分,相互之间存在有机联系。
计会统部门是整个税收分析工作的只要力量,但因其会统核算、报表编审、重点税源监控,工作量大,花费时间和精力多,而且缺少对企业、税种、行业及经济形势的深入调查,对税收分析工作往往力不从心。
税政部门虽然具有专业知识优势了,但重点在落实税收政策方面,税收分析涉及较少。
征管部门虽有直接管户优势,但注重
的是登记认定、申报征收和发票管理等工作,对税源和税收增减变化的分析投入很少。
各部门之间未能有效衔接融合,没有形成很好的税收分析机制,缺乏统一性、协调性。
四、建立健全税收分析机制的建议
为进一步深化税收分析工作,既需要立足税收本身,又要跳出固定思维,解放思想,创新方法,建章立制,由上至下,建立健全税收分析机制,努力掌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增强组织收入的预见性,堵漏增收,不断提高税收管理水平。
(一)突破固有思维方式,提升科学税收分析意识
在现有税收分析工作的基础上,开拓思维,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税收分析工作在税收整体工作中的重要性,从简单的就税收论税收的收入进度和增减因素分析转变为更加注重较深层次的税收与经济关系分析,为加强纳税服务、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堵塞征管漏洞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甚至成为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和稽查选案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建立数据分析运用系统
1.统一数据口径,明确“主数据”
实际工作中,庞大的核心征管系统中存有海量数据,但许多数据采集路径不同,指标口径不统一,导致同名异义、同义异名,难以为税收分析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为确保数据质量的统一性,必须明确数据定义和来源,做到一个数据指标只有一个含义,并且采集路径只有一个。
明确“主数据”的概念,确定某个数据指标为主数据,数据库进行第一次采集后,如果在其他报表中出现同名数据指标,数据可自动带出,不需要重复填写,数据库也不会重复采集,既减少数据出错率,又降低数据库存储压力。
2.检验条件前置,确保数据质量
为提高基础数据质量,必须严把数据录入关。
实际工作中,95%以上的数据来源为纳税人网上申报,报表数量多且数据量大。
为确保第一手数据准确,可设置某些表间勾稽关系,并将检验条件前置,把错误数据关在核心征管系统外面。
在纳税人填写数据时,系统自动校验表间关系,若数据不符合勾稽条件,及时出现提示信息,避免系统采集错误数据,从源头控制数据质量。
3.规范数据修改,建立审核机制
数据质量管理涉及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修改、数据应用等各方面,其中数据修改这个环节往往被忽略,导致数据出现随意性、不稳定性。
计会部门是数据管理应用的主要职能部门,因此要对数据质量切实负起责任,出台数据修改相关制度办法,从法规上严格规范数据的修改。
即使数据被修改后,也能做到有迹可循,保留原始数据。
建立信息系统数据审核机制,进行日常数据审核、推送、处理,实现数据的完整和准确,切实提升数据质量。
4.加强第三方数据传递
要做好税收分析工作必须有准确、及时、全面、完善、真实的税收数据作后盾,税务部门虽是主要数据收集部门,但也不全面,必须加强第三方数据传递,多方获取税源信息,扩大数据源。
在现有数据库的基础上,各级税务机关应建立与相关部门涉税信息共享平台,确保税务机关内部之间、税务机关与相关部门之间对涉税信息采集应用顺畅,如工商、国税、统计、银行等部门,从而完整获取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状况、成本、价格、利润、金融成本等动态涉税信息。
5.设置数据维度,建立数据查询平台
目前税收分析工作的一个软肋就是数据利用率低,现行系统无数据综合查询
功能,拖了税收分析的后腿,没有数据支持的税收分析只能是“纸上谈兵”。
为提高数据利用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横向、纵向联网体系,创新数据维度方式,构建统一的数据仓库,建立数据综合查询平台。
每一个数据可设置多个维度,将需要的维度特性都加到数据上,类似贴标签的方式,进行数据查询时只要对维度进行筛选就可以了,极大地扩展了数据使用面,提升数据利用率,同时为税收分析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三)培养分析专业人才,加强税收分析队伍建设
税收分析工作需要一支强有力高素质的分析人才队伍,既要懂经理理论知识、税收业务知识,又熟悉经济税源情况变化、掌握统计分析基本理论和方法,又精通核心征管系统操作,才能确保税收分析工作到一个新高度。
一是加强税收分析人员各岗锻炼。
从综合服务岗、税源管理岗到税收分析岗,懂得核心征管系统的各个方面,掌握原始数据来源,增强对数据的敏感性。
二是注重培训提升写作分析能力。
充分利用税务内部资源,定期开展税收分析培训、讲座、座谈会,对分析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优化人员配置。
充分调动税收分析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干部在岗学习,提升宏观经济掌握能力,发挥人尽其才的作用。
四是增加实地调研锻炼。
税收分析人员应经常深入基层和企业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生产实际状况、金融成本、经营风险等,掌握第一手资料。
(四)创新工作方法手段,建立税收分析指标体系
创新税收分析方法,突破税收分析手段限制,拓宽税收分析内容,推动深化税收分析工作。
一是扩大宏观分析的广度,从单一的数字分析转化为经济税源分析、政策效应分析、税收管理风险分析和趋势分析等,拓宽税收分析范围。
二是加强微观分析的深度。
抓重点,以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税负异常企业为主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