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记》与唐代中原、西域的文化互动
唐朝与西域文化交融分析
![唐朝与西域文化交融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c8a6254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f3.png)
唐朝与西域文化交融分析随着唐朝的兴起和疆域的扩张,唐朝与西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这种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唐朝的文化面貌,并对西域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唐朝与西域文化的交融。
首先,从宗教信仰角度来看,佛教的传入是唐朝与西域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
当时,佛教在西域地区已经流行开来,而唐朝也对佛教抱有浓厚的兴趣。
因此,大批来自西域的佛教文化传入了唐朝。
唐朝的皇室和贵族也积极参与佛教的兴盛,兴修寺庙、僧舍,对佛教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华严宗、禅宗等佛教教派在唐朝得到了广泛传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唐代佛教文化。
其次,从艺术角度来看,唐朝与西域文化的交融也给当时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创新。
唐朝的壁画艺术中经常出现一些背景取自西域的场景,这些场景通常以浓郁的西域特色为主。
例如,唐代莫高窟的壁画中,描绘了大量西域人物和西域风俗,给壁画增添了异域风情。
此外,唐詩中也出现了大量描写西域的作品,这些诗作不仅展示了当时的文人对西域地区的向往,也为西域文化的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三,从政治和经济角度来看,唐朝与西域文化交融也推动了两个地区之间的疆界扩大和贸易往来。
唐朝通过与西域的战争和外交手段,逐渐将西域地区纳入其版图,并建立了西域都护府来管理这一地区。
这种政治上的联系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唐朝与西域之间的贸易不断增加。
西域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唐朝输送了大量的物品和资源,为唐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后,从思想观念的交流来看,唐朝与西域文化的交融也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西域地区是世界上文化相互交融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而唐朝作为一个开放而宽容的王朝,十分重视文化的传播和融合。
唐朝的文人墨客和西域地区的文化精英之间形成了频繁的交流与互动,促进了文化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佛学、科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从西域传入唐朝,推动了唐朝文化的进一步繁荣。
总而言之,唐朝与西域文化的交融是多方面的,从宗教、艺术、政治经济到思想观念的交流,都表现出唐朝与西域之间的文化互动和融合。
概括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概括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5c9b6e5c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b3.png)
概括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文化交流最为广泛的时期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外文化交流的途径1. 外交往来:唐朝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上都十分强盛,多次与周边国家进行外交交流,这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2. 商业贸易:唐代经济发达,商业贸易繁荣,许多外国商人来到唐朝进行商业贸易,也促进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
3. 学术交流: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儒门学术繁荣时期。
唐代的大教育家魏征曾经担任了公元618年至626年的翻译官,为中外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1. 宗教思想:唐代佛教盛行,许多外国僧人来到唐朝传播佛教,也带来了佛教教义、经典等宗教思想。
2. 文学艺术:唐代文学艺术之风盛行,吸引了很多外国人前来学习,同时也对外传播了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
3. 科技医学:唐代经济发达,科技医学方面也十分发达。
唐朝多次进行海外探险、科技考察等,在科技医学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吸引了外国人前来学习、探讨。
三、具体交流成果1. 《大唐西域记》:唐朝大文学家玄奘在住持鎏金寺时,在公元627年至645年之间,历时19年,经西行取经之路,走过了15000千米,到达印度等国,取得大量翻译大量佛典文献。
他将所学记述成书,即为《大唐西域记》。
2. 忘书室的书:忘书室为唐代名士韩愈私人收藏书籍之处。
其中不乏外传的书籍,如有《护法论》等。
3. 西安的回民街:中国早期的伊斯兰教徒,即回族,自唐代便大量涌入中国。
在唐朝中后期,回族就被分为数支,其中就有多数回族居住在西安,形成了以大清真寺为中心的回民街。
总之,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十分广泛而深入的,不仅让中国吸收了许多先进的外来文化,也让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
大唐西域记读后感2000字
![大唐西域记读后感2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f2e79c3b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62.png)
大唐西域记读后感前言《大唐西域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重要的作品,该作品通过描绘唐朝驻防西域的故事,展现了中原文明与西域文化碰撞融合的历史场景。
本文将对《大唐西域记》进行读后感的分享,探讨作品中的主题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主题一:多元文化的碰撞作品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唐朝将士在西域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活动,以及唐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东西方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
首先,文化的碰撞带来了思想和价值观的交流。
在唐朝将士与西域人民的接触过程中,既有冲突和误解,也有相互理解与尊重。
这种交流促进了相互认知的提高,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其次,经济文化的融合为两地带来了共同繁荣。
唐朝的丝绸、茶叶及各种手工艺品等产品在西域市场上广受欢迎,这不仅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为西域各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主题二:友好合作的重要性《大唐西域记》中的主要人物,无论是唐朝将士还是西域国君,他们都在面对各自的利益和困境时,通过友好合作寻求解决办法,共同应对挑战。
作品中,唐朝使者与西域国君之间的互动,展现了友好交往的重要性。
他们在商议如何应对共同的威胁时,经过多次沟通和协商,最终达成了合作共赢的方案。
这种友好合作的精神,对于当代社会也有着积极的启示。
主题三:勇往直前的精神《大唐西域记》中的唐朝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保卫西域的安全。
他们面对战争、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各种困难,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
面对社会的挑战和个人的困境,我们应当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困难,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结语通过阅读《大唐西域记》,我们可以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及友好合作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这些主题对于我们理解历史、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享,能够让更多的人对《大唐西域记》有所了解,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部编历史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
![部编历史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c1a32d0770bf78a6529546c.png)
部编历史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几个事例:1、遣唐使:唐朝时,日本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派遣唐使来华。
对日本的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在唐朝与日本的交流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
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为中日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3、玄奘西行: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取经,称为佛学大师。
主要贡献是《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重要贡献。
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前预习题遣唐使1. 时期,中日交往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
日本派使节到中国,当时称“”。
把唐朝先进的、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鉴真东渡2. 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他在日本传授,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玄奘西行3.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
年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4. 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并主持译经工作。
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记载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后自测题1、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
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2、“遣唐使”“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等客观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A.对外开放B.经济繁荣C.政治清明D.交通发达3、唐朝僧人玄奘曾游学天竺,并根据亲身见闻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一部重要书籍,它是()A.《马可•波罗行纪》B.《金刚经》C.《大唐西域记》D.《西游记》4、中印交流源远流长,唐朝时期玄奘西游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以玄奘西行为视角分析唐代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汇
![以玄奘西行为视角分析唐代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汇](https://img.taocdn.com/s3/m/0dbc3132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d1.png)
以玄奘西行为视角分析唐代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汇在唐代,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汇是在玄奘西行的历史事件中得以展现。
玄奘西行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取经而拜谒印度佛教圣地而进行的长达十年的旅行。
这次旅行帮助他收集了大量的佛经和文化遗产,对中国佛教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次旅行也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汇,呈现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一、玄奘西行的历史背景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是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黄金时期。
而佛教在唐代也经历了它的全盛时期。
来源于印度的佛教思想在唐朝得到了很高的发展。
但是,中国境内存世的佛经已经发生了许多误解和变形,被僧人们的私下口述所影响,而且传承也遭受了破坏。
为了纠正这些误解,玄奘法师于唐玄宗皇帝建元二年(公元618年)起,历尽艰险,历时十九年,游历中国、印度和更远的中亚地区,并到热带雨林探访,用他深厚的佛教学问,收集整理佛教经典,办理印度和中国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成为史上的重要人物,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汇,打开了一扇窗户。
二、玄奘西行对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汇的影响在玄奘西行的历史事件中,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不同层面上得到了交汇并影响了彼此的文化和思想:1.开启中国佛教文化的新时代。
在唐代以前,中国的佛教教派和佛学思想属于初级阶段,对部分经文的译介及其直译理解不准确,加上史料记载不多等因素,使得中国佛学没有健全的体系。
玄奘西行归来后,不仅如数家珍地带回来了大量的佛经文物,还通过他的口述和著述,在广大佛教学者的帮助下,录入完, 为后人整理成《大唐西域记》、《南海寄归内法传》、《入唐求法高僧传》等大量的佛教文献,打破了多年来中国佛教教派和佛学思想的偏见,形成了更健全的中国佛教体系。
2.促进佛教文化的跨国互通。
随着玄奘去印度取经的深入,中国佛教思想渐渐加深于婆罗门教的影响,二者文化得到了交汇。
在那时,印度佛教并没有严格界定教义,因此中国和印度友好的文化氛围下,玄奘法师从中汲取了大批的佛教思想。
大唐西域记摘抄
![大唐西域记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b3276255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25.png)
大唐西域记摘抄一、背景介绍《大唐西域记》是唐代文学家玄奘的著作,记录了他前往印度取经的经历和见闻。
这部著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详尽的描写,成为了研究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和地理知识的重要资料之一。
二、玄奘的西行之路玄奘是唐朝时期著名的佛教高僧,为了取得正宗佛教经典,他决定前往印度。
公元629年,他离开长安,在长达17年的时间里,他穿越了河西走廊、天山山脉以及塔里木盆地等险峻地带,最终到达了印度。
三、大唐与西域的联系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详细记录了大唐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大唐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各国进行商业贸易,并且将佛教传入这些地区。
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两地经济发展,还推动了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四、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大唐西域记》还详细描述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
玄奘在书中描绘了这些国家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语言文字以及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了解到当时西域地区的多元文化和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
五、佛教在西域的传播玄奘作为一位佛教高僧,他前往印度取经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获取正宗佛教经典。
在《大唐西域记》中,他详细记录了自己在印度学习佛法的经历,并且介绍了印度各地著名佛教寺庙和名山胜地。
这对于后来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加深了中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六、玄奘取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玄奘取回大量正宗佛教经典后,对中国佛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将所学知识传授给后来者,并且创办了大雁塔,用于保存和研究佛经。
这些都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和传承奠定了基础。
七、总结《大唐西域记》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著作,它记录了玄奘前往印度取经的经历和见闻。
通过这部著作,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大唐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以及佛教在西域的传播情况。
同时,玄奘取回的正宗佛教经典对于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部著作不仅是研究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和地理知识的重要资料,也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与人文价值
![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与人文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1e23f69e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50.png)
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与人文价值中原和西域是中国历史上两个独特的地域文化,自古就有着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历史。
自汉代以来,中原和西域的文化交流已经持续了千百年,不同的文化道路相互交错,相互补充,这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也提升了人文的价值。
本文将探讨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与人文价值,并介绍一些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和事件。
一、交流历程自汉代起,中原和西域之间的文化交往就已经历时至少两千多年。
汉代以后,它们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入。
这与经济、政治、婚姻关系等因素密不可分。
唐代尤其是盛期,中原和西域的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西域各国长期受到丝绸之路的影响,中原文化通过丝绸之路被传到了西域,西域文化也通过同样的途径传到了中原。
唐代以后,中原和西域的文化交流逐渐减少,然而,这种交流的传统并没有断绝。
二、文化衍变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不仅仅是简单的单向易传,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文化衍变。
不同的文化思想和艺术作品相互结合,交织出了独特的新文化。
1、宗教信仰和文化佛教是中原和西域文化交流中的重要部分,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它在中原逐渐盛行。
唐代是佛教在中原传播的黄金时期,佛教的传播也带来了佛教艺术的兴起。
西域和中原的佛教在艺术风格上经常互相影响和借鉴,产生了丰富的佛教艺术。
2、文字交流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文献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文献之一,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为西域的文化与历史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献。
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中就记载了唐朝时期西域地区的情况。
而在西域,藏文、维吾尔文等一系列文字也得到了广泛使用。
3、音乐和舞蹈中原和西域的音乐与舞蹈,也有着明显的影响。
例如,蒙古民族的长调艺术,就是汉族音乐和西域音乐交融的产物,它是一种悠长怡人,具有宗教性和道德性的音乐形式。
三、人文价值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默契,为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和谐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经过沟通和交往,中原和西域人民在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了解彼此,形成了共同的人文价值观。
中原与西域的交流与文化影响
![中原与西域的交流与文化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796ca83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c1.png)
中原与西域的交流与文化影响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交流和文化影响,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两地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物质贸易的互通,更是文化、宗教和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这种交流和影响,不仅丰富了中原的文化,也为西域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艺术。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探讨中原和西域之间的交流与文化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原和西域各自的地理环境和背景。
中原,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农业和手工业资源。
而西域,则位于丝绸之路上,连接中原和西亚,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枢纽。
中原的丰富资源吸引了西域商人的目光,而西域的特产如丝绸、香料等也成为中原上层社会追求的奢侈品。
在贸易交流的基础上,中原和西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逐渐加深。
最具代表性的是佛教的传播。
佛教是自印度传入中国的,而这一过程中,西域成为了佛教传播的重要通道。
西域僧人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原,传播佛教教义、翻译佛经,使得佛教在中原得以迅速传播和深入发展。
在佛教传入中原的过程中,西域文化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石窟艺术的风格和技法,就融合了中原和西域的艺术元素。
除了佛教,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交流还涉及其他宗教和哲学思想的传播。
道教也是中原与西域之间的文化影响之一。
在早期,道教传入西域,成为当地信仰和文化的一部分。
而随着丝绸之路的兴起,道教也通过西域传回到中原地区,逐渐融入了中国古代思想体系。
西域还传播了希腊哲学和佛陀传统之外的多元化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了宗教和哲学思想方面的交流,中原与西域之间的文化交流还表现在语言、文学、服饰等方面。
古代中原文化以汉字为主要写作工具,而西域则存在多种文字和语言。
本文使用的“西域”一词就是汉字对“西方地区”之称。
在交流中,中原和西域的文化互相借鉴,汉字和其他文字也互相融合,产生了许多有跨文化特点的文学作品。
此外,中原和西域的服饰、家具、饮食等方面也相互影响。
西域的丝绸、绫罗和服装样式深受中原文化影响,而中原地区的家具和饮食中也渐渐融入了西域的元素。
大唐西域记读后感
![大唐西域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0348dc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2f.png)
《大唐西域记》读后感《大唐西域记》是一部跨越时空的杰作,是玄奘亲笔撰写的历史地理巨著。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瑰宝,更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阅读这部作品,让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时代,亲身见证了西域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
我被玄奘的毅力和勇气所折服。
他为了求法取经,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最终到达印度。
在旅途中,他不仅面临着自然环境的严峻考验,还要应对各种人为的困难和挑战。
然而,玄奘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最终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他的精神品质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明白了追求梦想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不懈的坚持。
《大唐西域记》对西域各地的描绘极为细腻。
从城市到乡村,从高山到河流,从民俗到信仰,无不详尽而真实。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仿佛亲身遇见了印度教徒的虔诚祈祷、佛教僧侣的静心修行、王公贵族的豪华宴会、平民百姓的艰辛生活……这些生动的画面让我对西域的历史文化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大唐西域记》还反映了唐代中国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在那个时代,中国与西域各国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创造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文化。
这一文化交流不仅推动了各国的经济发展,还促进了文化繁荣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深刻认识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实现共同发展。
《大唐西域记》的博大精深、洋洋大观也让我惊叹不已。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地理史籍,还是一部涵盖了历史、宗教、民俗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文献。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了解了西域的历史地理知识,还对佛教文化、印度教文化等多元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这些知识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对世界文化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道路转难,进退维谷”。
这句话形容了道路艰险,难以行走,进退两难的情况。
这句话强调了行路之难,也表达了行路者的无助和困惑。
“行路已绝,莫知所问”。
这句话形容了道路已经中断,无法得知如何前进的情况。
《大唐西域记》中的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
![《大唐西域记》中的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1f50c731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93.png)
大唐西域记中的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1. 引言《大唐西域记》是一部关于唐朝时期丝绸之路的重要史书,记录了当时中国与中亚、中东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的情况。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2. 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在介绍具体内容前,我们先回顾一下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
丝绸之路是一个网络状的贸易路线,连接了东方的中国以及西方的中亚、中东等地区。
这条贸易之路开辟于汉代,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壮大。
3. 文化交流与转移3.1 艺术与手工艺品由于丝绸之路使得中国和其他地区相互联系,各种艺术品和手工艺品得以传播和转移。
在《大唐西域记》中描写了不少来自不同地区的艺术品,如波斯玻璃器皿、印度纺织品等。
这些跨文化交流对于各个地区的艺术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2 宗教与哲学思想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品贸易的渠道,它还是东方和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通过这条贸易路线,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传入了中国,同时中国文化也传播到了国外。
这种跨文化交流促进了各个地区的宗教和哲学思想的繁荣发展。
3.3 文化知识与科技丝绸之路也为知识和科技的交流提供了机会。
当时中国有许多重要的科技成果和文化知识,如造纸术、火药等都随着丝绸之路传到了国外。
同时,其他地区也将自己的科技和知识带到了中国。
这种跨文化交流推动了各个地区在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共同进步。
4. 大唐西域记对丝绸之路影响的评价《大唐西域记》记录了当时丝绸之路上各个地区的繁荣景象以及融合碰撞出来的多元文化。
它是对丝绸之路历史意义的评价,也记录了当时丝绸之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性。
5. 结论通过《大唐西域记》可以看到丝绸之路对于唐朝时期中国和其他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条贸易路线不仅仅是商品流通的渠道,更是促进了各个地区艺术、宗教、哲学思想以及科技知识的跨文化传播与共同发展。
它使得东方和西方实现了深入交流与互鉴,为世界历史留下了重要的篇章。
中西文化关系史名词解释
![中西文化关系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1bcef16a216147917112882.png)
名词解释《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共十二卷。
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初,玄奘往洛阳谒见唐太宗,奉敕撰写《西域记》,贞观二十年七月,就在翻译五部经论的同时,完成了《大唐西域记》的撰写工作。
如此急迫,或与唐太宗定于贞观二十一年(648年)末发起对西域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急于了解西域情况有关。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在取经途中亲历和听说的138个西域国家或城邦的情况,范围包括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乌兹别克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或地区,详细记录了各地地理、交通、气候、物产、民族、语言、历史、宗教、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各方面的情况,对了解和研究古代中亚、南亚的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重建印度古代历史的最重要的资料,不仅众多印度古代社会、历史的著作主要依据《大唐西域记》保留的资料写成,甚至印度著名的那烂陀寺遗址,也是根据《大唐西域记》记载的线索发掘和复原的。
在当今印度,玄奘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玄奘本人也久已成为中印友好的化身。
《经行记》经行记是唐代杜环所写的经历记录。
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年)唐朝跟大食爆发袒逻斯之战,唐朝战败,杜环成为唐军俘虏的一员。
杜环在中亚、西亚及地中海等大食占据的地区停留十多年。
更可能是曾到达摩洛哥的中国人。
公元762年杜环由海路返回中国,将他的游历见闻著作成书,《经行记》记载13国:拔汗那国、康国、狮子国、拂菻国、摩邻国、大食国、大秦国、波斯国、石国、碎叶国、末禄国、苫国,留下了中国与阿拉伯交往的最早、最可靠的记录,其中有些内容保留了关于早期阿拉伯风俗和伊斯兰教教义的最早的汉文记录,还记载了拜占庭人的天主教信仰,这些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可惜,原本书籍已经遗失。
幸有他的族叔杜佑在《通典》及《西戎总序》中曾经引述部份内容。
大唐西域记的现实意义
![大唐西域记的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daa72f9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b7.png)
大唐西域记的现实意义
《大唐西域记》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著的一部西游记小说,它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基础,讲述了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和他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的西域征战历程,以及他们在西域建立的一个繁荣的文化交流中心。
这部小说不仅是唐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作,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唐代中国与西域诸国之间的历史关系。
唐朝时期,中国与西域诸国之间的交流非常活跃,特别是经过唐太宗的开辟,中国与西域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文化、经济的繁荣,而且加强了中西方之间的了解和尊重,也为未来的“一带一路”提供了历史范本。
其次,它强调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在《大唐西域记》中,唐朝与西域之间的文化交流被赋予了很高的价值。
唐朝皇帝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在征战西域的过程中,不仅带去了中国的文化和科技,也接纳了西域诸国的文化和习俗。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使双方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而且也为中西方之间的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
最后,它还强调了人民幸福的重要性。
在《大唐西域记》中,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不仅征服了西域,而且在西域建立了一个繁荣的文化交流中心。
这个中心不仅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而且还提供了许多工作和发展机会,使当地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和稳定。
综上所述,《大唐西域记》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历史小说,它揭示
了唐代中国与西域诸国之间的历史关系,强调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以及人民幸福的重要性。
它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丝绸之路的历史、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以及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大唐西域记》的介绍
![《大唐西域记》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0b192f22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24.png)
《大唐西域记》的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大唐西域记》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部古代文学作品,全书分为三卷,记载了王维自731年至736年间在唐太宗李世民命令下出使西域的经历和所见所闻。
这部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在历史、地理、宗教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维在《大唐西域记》中详细地描绘了他在西域所见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情以及当地的自然景观。
他生动地描绘了西域各地的景色,如腾蛇岗的奇异景观、疏勒河的清澈流水、伽蓝寺的庄严气势等。
王维还详细地记录了西域各地的当地风俗习惯,如车帐生活、骆驼商队、婚丧嫁娶等,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当地的生活场景之中。
在《大唐西域记》中,王维还记载了当时西域各地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状况。
他对西域各地的国家统治制度、税收制度、商业贸易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揭示了当时西域地区的社会情况和国家发展的状况。
王维还介绍了西域地区当地的宗教信仰,如佛教、伊斯兰教等,为后人了解西域地区的宗教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第二篇示例:《大唐西域记》是一部描述唐代大唐帝国对西域的探险、征服和统治历程的史书,全面展现了唐玄宗皇帝时期对西域地区的治理、交流和发展。
该书共分为十卷,内容丰富多彩,对于了解唐代与西域地区的关系、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大唐西域记》首先介绍了唐代对西域地区的探险与征服历程。
唐玄宗时期,大唐帝国开始对西域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征讨,并先后平定了吐蕃、安西都护府等地,扩展了帝国的疆域。
这一时期的征讨活动,极大地拓展了唐帝国在西域地区的实力和影响力,为后来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该书还介绍了唐代与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
唐代以其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吸引了大量来自西域的学者、僧人、商人等来华,带来了佛教、佛经、西域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通过这些文化交流,唐代与西域地区的关系逐渐密切,促进了两地文化的相互融合与传播。
《大唐西域记》还详细介绍了唐代对西域地区的治理与发展。
大唐西域记研究综述
![大唐西域记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6ba373fb90d6c85ec3ac6bf.png)
《大唐西域记》研究综述【摘要】:《大唐西域记》是关于唐代高僧玄奘在去往印度求取佛经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的记录,书中详细的记载了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是对历史、政治、经济乃至文学等方面研究的一部比较详实的珍贵的史料。
本文综合近三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将其分为四类,在对不同的学者对《大唐西域记》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总结出其研究的方法和有所突破之处,进而对《大唐西域记》一书的研究有了更加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大唐西域记;本体;风格;文化;研究综述《大唐西域记》是唐代高僧玄奘所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李世民所敕受命编纂而成。
其书共有十二卷,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内容为唐玄奘周游印度、西域途中十九年之间的见闻。
在《大唐西域记》成书以后,世人对其研究一直很兴盛,这一套书反应了唐贞观年间关于西域和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方面的内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式的古籍材料。
当然,其对于唐贞观年间的佛法佛理的记载以及印度的佛理的梳理对于宗教、哲学、语言学等等的学科的研究有重大的意义。
近三年围绕《大唐西域记》的研究有不少成果,具体可以分为四类。
一、从《大唐西域记》一书的本体出发,进行文本的本体研究。
这一类的研究从《大唐西域记》的文本本身出发,着眼于《大唐西域记》文本的语言和文本本身,类似的研究主要有蔡振翔关于《向达佚文<试论<大唐西域记>的校勘问题>评介》和冈错《<大唐西域记>藏译文研究》等。
蔡振翔在《向达佚文<试论<大唐西域记>的校勘问题>评介》一文主要针对《试论<大唐西域记>的校勘问题》一文的四部分进行了简要的评介。
在评介中,蔡振翔肯定了《试论<大唐西域记>的校勘问题》一文的学术价值并且针对四十年间的学术发展提出了简要的问题。
在冈错《<大唐西域记>藏译文研究》一文中,作者主要将《大唐西域记》的藏译文作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校对了几个不同的版本。
《大唐西域记》与唐代中原、西域的文化互动
![《大唐西域记》与唐代中原、西域的文化互动](https://img.taocdn.com/s3/m/169544787e21af45b307a8e6.png)
《大唐西域记》与唐代中原、西域的文化互动摘要:唐初洛阳僧人玄奘所撰《大唐西域记》一书,反映了当时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和互相影响。
其中关于新疆于阗政权的毗沙门天王和金银大鼠的记载,被隐居嵩山的书生李筌加以改造,写入《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一书中,使毗沙门天王在唐代演变成中国的战神,形成一种军礼制度和军事文化。
关于“烈士”协助隐士求仙失败的故事,启发和促使了唐代类似题材小说的创作。
这体现了该书所传达的西域文化对唐代中原文化的濡染和渗透。
关键词:大唐西域记;于阗;毗沙门天王;牛僧孺;杜子春《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包括我国新疆在内的138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使得当时中亚和印巴次大陆各国的风土人情、物产风俗、宗教学术、语言文化等情况不至于湮没无闻。
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一经接触,难免产生互动的影响。
那么,《大唐西域记》对于中原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互动有哪些?它对西域佛教文化的记载对中原文化又有什么影响?笔者仅就这些问题略陈管见。
中原文化在西域的传播和影响《大唐西域记》虽然是一篇游记,却记载了汉唐之间中原文化在西域传播和影响的情况。
例如其卷一记载:“(旦逻私城)南行十余里,有小孤城,三百余户,本中国人也。
昔为突厥所掠,后遂鸠集同国,共保此城,于中室居,衣裳去就,遂同突厥,言辞仪范,犹存本国。
”①中亚西亚诸国与中国的中原王朝通婚,汉族公主去到西域,也带去了中原文化。
该书卷十二记载:“昔波利斯国王娶妇汉土,迎归至此,时属兵乱,东西路绝,遂以王女置以孤峰……时经三月,寇贼方静,欲趋归路,女已有娠……于是即石峰上筑宫起馆,周三百余步,环宫筑城,立女为主,建官垂宪……以其先祖之出,母则汉土之人,父乃日天之种,故其自称汉日天种。
然其王族,貌同中国,首饰方冠,身衣胡服。
”又载“当是时也,东土帝子蒙谴流徙,居此(瞿萨旦那国)东界,群下劝进,又自称王”。
帝王后裔因获罪流放西域,也成为中原文化的传播者。
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不仅中原地区的丝绸贩卖到西域,而且中原地区的养蚕抽丝技术也逐渐传到西域,在一些地方也开始生产丝绸。
唐代西域龙兴寺
![唐代西域龙兴寺](https://img.taocdn.com/s3/m/8852b3a6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ff.png)
唐代西域龙兴寺
吴正浩
【期刊名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27)004
【摘要】唐代西域佛教兴盛,当地曾修建有大量的佛教寺院.其中,唐中宗神龙年间敕令兴建的官寺龙兴寺,也分布在西域多地,如西州、于阗、北庭和安西.本文依据相关传世文献和考古报告材料,探讨了西域龙兴寺的由来和分布,并分析了它的职能.可以看出作为唐代官寺系统中的龙兴寺,在西域发挥了它的政治、宗教以及经济三种职能.
【总页数】6页(P113-118)
【作者】吴正浩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75
【相关文献】
1.《大唐西域记》与唐代中原、西域的文化互动 [J], 郭可悫
2.邛崃龙兴寺石笋山花置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唐代佛国 [J], 萧易
3.西域研究领域的一次国际盛会──“唐代西域与西域文明—安西大都护府国际学术讨论会”简记 [J], 薛宗正
4.从《大唐西域记》看唐代西域民俗 [J], 何英
5.岑参西域之行及其边塞诗中对唐代西域情况的反映 [J], 卢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太宗时期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唐太宗时期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86e566ed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78.png)
唐太宗时期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摘要:摘要:“天可汗”唐太宗以其博大的胸怀促进了唐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尤其在佛教,音乐歌舞,社会习俗等方面的交流就更加频繁。
唐太宗时期唐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不仅加深了汉族与西域各族的了解,而且拉开了有唐一代二者文化交流融合的序幕。
关键词:关键词:中原文化;西域文化;佛教;龟兹乐舞 唐太宗时代国力强盛,太宗本人雄才大略,不拘于琐微,他统治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空前繁荣。
其对一切文化不间华夷,兼容并包,使唐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交流与融合。
开唐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流融合之风,更为太宗朝之后二者的交流融合奠定了基础。
在论述唐太宗时期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之前首先要弄清文化一词的概念。
可以说“文化”的含义颇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涵盖面也非常广泛,包括“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等等。
”[1](P3)本文以佛教,异族宗教,音乐歌舞和社会习俗这些文化符号为例,来对唐太宗时期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展开论述。
其次要论述唐太宗时期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就要先对唐代西域的范围加以概述。
唐代的西域指“玉门,阳关以西以迄于伊兰高原地方俱属之”。
[2](p5)这一地区大概包括今天的新疆以及中亚,西亚一带。
这些地区在唐太宗时期已建立起诸多异族国家,这些国家的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在太宗贞观时期得到了发展,并出现繁荣之势。
一、太宗贞观时期中原佛教文化与西域佛教文化交流与融合 “尽管太宗不喜佛教,从他登基以后最初几年所实施的一系列措施来看,朝廷是维护佛教的。
”[3](p12)这主要是因为他刚刚上台立足未稳,不想因此得罪众多信仰佛教的属臣并想得到佛教界支持的缘故。
太宗对佛教产生兴趣是在其统治的晚年,一部分是他受到了僧人玄奘的影响,另一部分原因是他身体每况愈下,想从佛教中得到慰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唐西域记》与唐代中原、西域的文化互动作者:郭可悫来源:《中州学刊》2009年第03期摘要:唐初洛阳僧人玄奘所撰《大唐西域记》一书,反映了当时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和互相影响。
其中关于新疆于阗政权的毗沙门天王和金银大鼠的记载,被隐居嵩山的书生李筌加以改造,写入《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一书中,使毗沙门天王在唐代演变成中国的战神,形成一种军礼制度和军事文化。
关于“烈士”协助隐士求仙失败的故事,启发和促使了唐代类似题材小说的创作。
这体现了该书所传达的西域文化对唐代中原文化的濡染和渗透。
关键词:大唐西域记;于阗;毗沙门天王;牛僧孺;杜子春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3—0186—04《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包括我国新疆在内的138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使得当时中亚和印巴次大陆各国的风土人情、物产风俗、宗教学术、语言文化等情况不至于湮没无闻。
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一经接触,难免产生互动的影响。
那么,《大唐西域记》对于中原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互动有哪些?它对西域佛教文化的记载对中原文化又有什么影响?笔者仅就这些问题略陈管见。
中原文化在西域的传播和影响《大唐西域记》虽然是一篇游记,却记载了汉唐之间中原文化在西域传播和影响的情况。
例如其卷一记载:“(旦逻私城)南行十余里,有小孤城,三百余户,本中国人也。
昔为突厥所掠,后遂鸠集同国,共保此城,于中室居,衣裳去就,遂同突厥,言辞仪范,犹存本国。
”①中亚西亚诸国与中国的中原王朝通婚,汉族公主去到西域,也带去了中原文化。
该书卷十二记载:“昔波利斯国王娶妇汉土,迎归至此,时属兵乱,东西路绝,遂以王女置以孤峰……时经三月,寇贼方静,欲趋归路,女已有娠……于是即石峰上筑宫起馆,周三百余步,环宫筑城,立女为主,建官垂宪……以其先祖之出,母则汉土之人,父乃日天之种,故其自称汉日天种。
然其王族,貌同中国,首饰方冠,身衣胡服。
”又载“当是时也,东土帝子蒙谴流徙,居此(瞿萨旦那国)东界,群下劝进,又自称王”。
帝王后裔因获罪流放西域,也成为中原文化的传播者。
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不仅中原地区的丝绸贩卖到西域,而且中原地区的养蚕抽丝技术也逐渐传到西域,在一些地方也开始生产丝绸。
该书卷十二记载:“昔者,此国(瞿萨旦那国)未知蚕桑,闻东国有之,命使以求。
时东国君秘而不赐,严敕关防,无令蚕桑种出也。
瞿萨旦那王乃卑辞下礼,求婚东国,国君有怀远之志,遂允其请。
瞿萨旦那王命使迎妇,而诫曰:‘尔致辞东国君女,我国素无丝绵蚕桑之种,可以持来,自为裳服。
’女闻其言,密求其种,以蚕桑之子置帽絮中……遂入瞿萨旦那国,止鹿射伽蓝故地……以蚕桑种留于此地。
阳春告始,乃植其桑,蚕月既临,复事采养。
”该书卷十记载,玄奘应邀前往迦摩缕波国弘扬佛法,拘摩罗王对他说:“今印度诸国多有歌颂摩诃至那国(指中国)秦王破阵乐者,闻之久矣,岂大德之乡国耶?”《秦王破阵乐》是唐初歌颂秦王李世民削平割据势力的武功的乐舞,此乐舞在很短时间内就传到印度,说明唐代中原文化对南亚文化的影响之大。
总之,《大唐西域记》的相关记载,弥补了正史的缺漏,反映了汉唐间中原文化对西域文化的影响。
西域佛教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大唐西域记》成书以后,在中原地区广为流布。
它所介绍的西域风情和佛教文化,又对中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略举两例予以说明。
一、于阗毗沙门天王变成中国战神按照佛教的宇宙结构说,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须弥山四周有七重香海、七重金山。
第七重金山外有铁围山所围绕的咸海,咸海中有东南西北四大洲,各由一位天王管辖护理。
中国所在地为南赡部洲,其天王是增长天王;北拘卢洲的天王是多闻天王,音译作毗沙门。
《大唐西域记》记载:瞿萨旦那国(即于阗,今新疆和田)国王自称是毗沙门天王的后裔。
“昔者此国虚旷无人,毗沙门天王于此栖止。
”开国国君年老无子,“乃往毗沙门天神所祈祷请嗣,神像额上剖出婴孩,捧以回驾,国人称庆”。
但这个婴儿不吃人乳,国王怕他不能成活,就又来到毗沙门天神祠前,祈求毗沙门天王养育。
于是“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状如乳,神童饮吮,遂至成立。
智勇光前,风教遐被,遂营神祠,宗先祖也。
自兹已降,奕世相承,传国君临,不失其绪。
地乳所育,因为国号”。
又记载说,在瞿萨旦那国城西边一百五六十里处,在大沙漠的通道中,有很多土丘,“并鼠壤坟也”,即老鼠打洞掏出的土壤堆积成的土堆。
当地民众说:“此沙碛中,鼠大如猬,其毛则金银异色,为其群之首长,每出穴游止,则群鼠为从。
”当初匈奴数十万众前来寇掠,在鼠坟附近安营扎寨。
瞿萨旦那王只有数万兵力,寡不敌众。
他“素知碛中鼠奇,而未神也”,遂怀着侥幸心理,“苟复设祭,焚香请鼠,冀其有灵,少加军力”。
当天夜晚,瞿萨旦那王梦见大鼠对自己说:“敬欲相助!愿早治兵,旦日合战,必当克胜。
”瞿萨旦那王于是号令将士,整军出战。
匈奴士兵被动迎战,他们的马鞍、军装、弓弦、甲带等等,“鼠皆啮断”,只有“面缚受戮”的份儿。
②前一则说毗沙门天王的事,后一则说瞿萨旦那国王的事,二者并没有内在联系,但由于被《大唐西域记》记载为同属于于阗国的事,后来遂被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编织成一个故事。
关于毗沙门天王如何介入唐朝的战争,李筌在《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一书中记载了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吐蕃(今西藏)等国连兵侵犯唐朝的西域城市于阗(今新疆和田),他们夜间看见毗沙门天王在于阗显圣,“金人披发持戟行于城上”。
于是,“吐蕃众数千万悉患疮疾,莫能胜”。
毗沙门天王“又化黑鼠,咬弓弦无不断绝,吐蕃扶病而遁”。
另一种说法是:吐蕃攻打安西都护府(治今新疆库车县),玄宗收到求救的奏表,认为安西离长安12000里,救兵8个月才能到达,来不及解救。
有人建议请印度来华僧人不空在长安设坛作法,请出毗沙门天王解救。
不空请玄宗手执香炉,自己口诵真言。
玄宗忽然看见面前出现一位甲士,不空说:“毗沙门天王差二子独领健兵救安西,来辞陛下。
”后来安西报告说:“城东北三十里云雾中见兵人,各长一丈,约五六里。
至酉时鸣鼓角,震三百里。
停二日,康居(代指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地区)等五国抽兵,彼营中有金鼠咬弓弦、弩、器械并损。
须臾,北楼天王现身。
”③玄宗于是诏令各地建置天王庙,塑造“身披金甲,右手持戟,左手擎塔”的形象;军队制作天王形象的神旗,出军时以《祭毗沙门天王文》加以祭祀。
玄宗时毗沙门天王成了中国的战神,后来的信仰便愈演愈烈。
唐后期,柳澈作《保唐寺毗沙门天王灯幢赞并序》,说毗沙门天王“掌灯瞪注,持矛杰立”;“肇兴于阗……爰祚我唐”。
④卢弘止《兴唐寺毗沙门天王记》说毗沙门天王“右扼吴钩(兵器),左持宝塔”,“在开元则玄宗图象于旂章,在元和则宪皇交神于梦寐。
佑人济难,皆有阴功。
自时厥后,虽百夫之长,必资以指挥,十室之邑,亦严其庙宇”。
⑤唐末王审知在泉州开元寺的灵山上建造天王寺,供奉毗沙门天王。
其从事黄滔作《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碑》记其事,甚至对毗沙门的身世、职责作了确切的说明。
碑文说:“夫毗沙门,梵音,唐言多闻也。
始自于阗刹利(古代印度瓦尔那制度规定社会分为四种等级,第二等刹帝利是军事行政贵族)之英奇,膺世尊(释迦牟尼)帝释(帝释天)之锡(赐)号,居须弥山北,住水晶宫殿,领药叉众为帝释外臣,以护南赡部洲……受命帝释,封邑须弥……于阗分身,皇唐卫国,若加善祷,咸蒙圣力。
”⑥唐代有了这个说法,北宋僧人赞宁撰写《宋高僧传•不空传》时,便以之为依据,又进行了一点加工。
这篇传记说,天宝年间,西蕃、大石(应指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地区)、康国三国连兵攻打西凉府(今甘肃敦煌地区)。
不空奉玄宗命,来皇宫中设道场作法。
他手持香炉,诵《仁王密语》14遍,玄宗即看见神兵500员出现于殿庭。
不空说:“毗沙门天王子领兵救安西,请急设食发遣。
”阴历四月二十日,朝廷收到当地的奏状,说:“二月十一日,城东北三十许里,云雾间见神兵长伟,鼓角諠鸣,山地崩震,蕃部惊溃。
彼营垒中有鼠金色,咋弓弩弦皆绝。
城北门楼有光明天王怒视,蕃帅大奔。
”玄宗酬谢不空,“因敕诸道城楼置天王像,此其始也”⑦这些说法越说越具体、越形象,追根溯源,系将《大唐西域记》的两则说法糅合、演绎而成。
贞观二十年(646)玄奘撰成《大唐西域记》时,于阗还是西域的独立国家,两年后,于阗归附唐朝,成为唐帝国的一部分。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在于阗当地设置羁縻府,命名为毗沙都督府,归安西都护府管辖。
佛教虚构的南赡部洲和北拘卢洲,是相距极其遥远的两块大陆,分别由增长天王和毗沙门天王统辖。
但由于唐朝把于阗设置为毗沙都督府,顺着《大唐西域记》的说法,人们便把毗沙门天王附会为毗沙都督府的天王,并把他塑造成“护南赡部洲”的中国战神。
既然玄宗时期军队即制作毗沙门天王形象的神旗,出军时以《祭毗沙门天王文》加以祭祀,那么可以认为这些做法是国家认可的军礼。
二、“烈士”故事对唐代小说创作的启发《大唐西域记》记载:地处中印度的婆罗痆斯国,有一个周围80余步的水池,早已干涸。
当地人说:“数百年前,有一隐士于此池侧结庐屏迹。
”他知识渊博,技艺神奇,能使瓦砾变成珍宝,人畜改换形貌。
但他尚不能做到腾云驾雾,陪伴神仙。
他得知:“夫神仙者,长生之术也。
将欲求学,先定其志,筑建坛场,周一丈余。
命一烈士,信勇昭著,执长刀,立坛隅,屏息绝言,自昏达旦。
求仙者中坛而坐,手按长刀,口诵神咒,收视反听,迟明登仙。
所执铦刀,变为宝剑,凌虚履空,王诸仙侣,执剑指麾,所欲皆从。
无衰无老,不病不死。
”于是到处寻访符合“仙方”标准的刚烈之士,旷日持久,未能如愿。
一天,他在城中遇见一个男子边走边哭,相貌颇有几分刚烈、忠诚的气象,就加以慰问。
此人说自己靠佣工维持生计,主家许诺五年期满,酬以重赏。
不料即将到期,自己犯了过错,不但蒙受主家的笞打,而且佣金未得一文。
隐士将他带回住处,待以美食新衣,又给他“五百金钱”,后来“数加重赂”,以“感激其心”。
最后告诉他寻找“烈士”的原委,希望他对自己的成仙助一臂之力。
具体做法很简单,只消“一夕不声”即可。
这位男子信誓旦旦地说:“死尚不辞,岂徒屏息!”隐士于是建立坛场,按“仙方”的分工,“隐士诵神咒,烈士按铦刀”,从薄暮持续到天快亮时。
眼看就要大功告成,这男子“忽发声叫”,即刻“空中火下,烟焰云蒸”,隐士急忙拉着这男子跳入水池中避火。
事后,隐士问道:“诫子无声,何以惊叫?”男子回答:“受命后至夜分,昏然若梦,变异更起。
见昔事主躬来慰谢,感荷厚恩,忍不报语;彼人震怒,遂见杀害。
受中阴身(佛教所说人死后及再次转生前的一个阶段),顾尸叹惜,犹愿历世不言,以报厚德。
遂见托生南印度大婆罗门家,乃至受胎出胎,备经苦厄,荷恩荷德,尝不出声。
洎乎受业、冠、婚、丧亲、生子,每念前恩,忍而不语,宗亲戚属,咸见怪异。
年过六十有五,我妻谓曰:‘汝可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