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记中的古印度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代印度》课件
古代印度在阿育王时代发展到全盛时期。他经过多年 征战,使王朝版图扩展到除印度半岛最南端以外的整 个南亚次大陆,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 拉国。这个庞大的帝国是依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 因此在阿育王死后不久便陷入分裂。
从事农、牧、渔、养猪业以及其他职业。 首陀罗
从事国家军事、行政事务。
刹帝利
那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理发师的儿子爱上了一个少女。 他父亲告诫说:“儿子,你不耍把愿望寄托在办不到的事情上。 你是理发师的儿子,属于低级种姓(首陀罗).而那个女孩属于 高级种姓(刹帝利)。刹帝利的女儿是不能与你结婚的。”结果, 理发师的儿子在绝望中忧郁而死。
嘴
婆罗门
统治阶级
手 刹帝利
腿 吠舍
被统治阶级
脚 首陀罗
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5.特点:在理论上皆为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 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6.影响: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 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印度的种姓分为四类: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其余 的则属于绝对不可接触的“贱民”,他们不包括在四个种姓之内, 最受鄙视
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 气候特点
温暖湿润
2.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
度河流域出现了城市国家。
其中,以哈拉帕和摩亨
佐·达罗最著名。
摩亨佐·达罗
哈拉帕
哈拉帕谷仓遗址
哈拉帕的内城
3.公元前15世纪后,雅利安人 入侵,建立起奴隶制小国。
雅利安人
是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中其中的分 支之一,属于白色人种。
玄奘对丝绸之路的贡献
玄奘对丝绸之路的贡献
一是他通过《大唐西域记》完整地记录了古印度的历史面貌、风俗物产、文化宗教等情况,是对汉代张骞所开凿丝绸之路在地域上的新拓展;
二是他以其亲历亲闻,对唐初西域诸国的情况,作了更为翔实的记述,为唐代的丝绸之路西域段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并给丝路交往增添了丰富的文化蕴涵;
三是玄奘西行之旅以佛教为纽带,更多地具有文化交流特点,这在汉代张骞所开通的丝路交往之外,增添了政治、军事、经济交流之外的新内容;
四是玄奘的西行作为一次文化交流之旅,既有文化的吸纳,也有智慧的输出,体现了文化交往中的平等原则,以及以才德服人的风采,彰显了文化交流的本义,为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明交往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1.古印度各种性的由来
1.古印度各种性的由来一、关于印度1.印度的名称古代印度的名称起源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梵文的意思是“月亮”我国西汉称为“身毒”(不雅),东汉时叫“天竺”等,至唐代玄奘在其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始译为印度。
自此以后这个名称就为官方所认可。
2.印度的历史印度的远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发现的。
由于它的遗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的,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这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
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距今4300年,大约相当与我国的夏朝时期)。
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
这一文明延续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18世纪灭亡。
哈拉巴文化衰落后,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创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
印度文明的历史:4500年左右二、关于种姓“种姓”这一词来源于我国汉译佛经和旅印高僧的著作,它有有几种不同的称呼,西方人称之为卡斯特casta。
对于caste这一词的来源,一说来自葡萄牙语的casta ,意为一个系的物种,又有学说认为来自拉丁文的castus意统纯净的社会集团。
不管何种来源,都体现了种群和等级的意味。
而南亚人民自己对种姓和种姓制往往称之为“瓦尔纳”( varna )。
瓦尔纳一词原意为颜色,用于种姓制是指由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种姓构成的体系。
婆罗门是来自西亚和中亚的雅利安人,因此肤色是白的,而构成低级种姓首陀罗的当地人口及化外部落人民则是黑皮肤的。
印度丰富的创世神话对瓦尔纳的起源有各种解释。
《梨俱吠陀》中的一个印度神话讲,原人普鲁沙(Purusa)这个千手千眼千足的巨人,被众神杀死,被作为牺牲品祭祀时,从他的尸体中生出了马、牛、山羊等一切牲畜,生出了宇宙三界,生出了方位、太阳、月亮和诸神,还从巨人身体的不同部位生出了四个不同的种姓。
大唐西域记描述印度的句子
大唐西域记描述印度的句子摘要:I.引言- 介绍大唐西域记- 提述本书对印度的描述II.印度的风土人情- 地理环境- 民族与习俗- 宗教信仰III.印度的历史与文化- 古印度的历史- 文化传承与发展- 艺术与建筑IV.中印交流- 丝绸之路与中印交流- 玄奘法师与印度取经- 佛教传播V.结论- 总结大唐西域记对印度的描述- 强调印度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展望中印友好交流的未来正文:大唐西域记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亲身游历西域的见闻录,其中包括了印度以及周边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与文化。
印度,作为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吸引了无数人前往探索和研究。
印度的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多样,从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到南部的印度洋,从东部的孟加拉湾,到西部的阿拉伯海,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
这种多样性也体现在民族和习俗上,印度有着众多民族,不同民族间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印度人民热情好客,礼仪之邦的美誉在国际间广为流传。
宗教信仰在印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印度教是印度最主要的宗教,其信仰体系复杂多样,包括众多的神祇和繁琐的仪式。
此外,佛教、耆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也在印度拥有广泛的信众。
宗教活动与印度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无论是日常的祈祷、节庆,还是婚丧嫁娶等人生大事,宗教元素都贯穿其中。
印度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就出现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 年左右,雅利安人开始进入印度,逐渐产生了吠陀文化。
公元前6 世纪,印度出现了佛教、耆那教等宗教,并在孔雀王朝时期达到了鼎盛。
此后,印度经历了各种王朝的更迭,包括贵霜帝国、笈多王朝、莫卧儿帝国等,直至1947 年印度独立。
印度的文明影响深远,其艺术与建筑成就举世闻名。
如阿旃陀石窟、埃洛拉石窟等,展现了印度古代艺术的高超水平。
此外,印度还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建筑,如泰姬陵、敦煌壁画等。
中印两国之间的交流源远流长。
古印度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的香料、宝石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
1061唐玄奘记述的古印度雷人的生活
1061唐⽞奘记述的古印度雷⼈的⽣活唐⽞奘记述的古印度雷⼈的⽣活唐⽞奘描述的古印度⼈的⽇常⽣活,实在雷⼈。
唐⽞奘于公元629年⾄645年间,作为访问学者,访问了印度的各个地区,研究佛学。
回国后,从事翻译和著述,在其所著的《⼤唐西域记》中对古印度⼈的⽇常⽣活,作了⽣动的描述。
为使阅读流畅,本⽂只在重要之处列写少量原⽂。
⽤树枝刷⽛饭后,他们⽤柳条漱⼝刷⽛,并要洗⼿。
原⽂为“馔⾷既吃,嚼杨柳枝⽽为净”不洗浴完毕的话,他们不会彼此接触。
每次⼊厕之后,他们都要洗⼲净⾝体,并喷上⾹⽔。
⽛齿上⾊修饰⿐⼦喜欢⾚⾜⼤家都知道印度⼈的⽛齿很⽩。
印度古⼈的⽛齿其实也很⽩,但是觉得染成红⾊、⿊⾊更好看;还不原意穿鞋;⼥⼦穿⽿戴⽿环,觉得⿐⼦穿环修饰更美,现在还有这个习惯。
游记中写道:“⼈多徒跣,少有所履;染其⽛齿,或⾚或⿊;齐发穿⽿,修⿐⼤眼。
”古印度⼈⽟⽶做蛋糕最常见的⾷物是⽜奶、黄油、奶昔、绵糖、冰糖、蓖⿇⼦榨的油,和⽟⽶作的蛋糕,这是主⾷。
他们⼀般吃新鲜的鱼⾁、⽺⾁、羚⽺⾁和⿅⾁,不过有时也腌着吃。
严禁吃⽜⾁、驴⾁、象⾁、马⾁、狗⾁、狐狸⾁、狼⾁、狮⼦⾁、猴⾁等。
吃⼤蒜要被逐出家门吃⼤蒜的⼈,要被家⾥赶⾛,不允许住在镇⾥或城⾥。
“蒜虽少琰⾷亦稀,家有⾷者驱令出郭”印度⼈不会蒸饭家庭⽤品并不缺乏。
尽管他们有煎锅和炒锅,但他们却不知道煮饭的蒸锅。
“虽釜镬斯⽤,⽽炊甑莫知。
”甑,即甑⼦,我国蒸饭的⽊制炊具,现在已经很少使⽤。
都⽤电饭锅,直接煮熟。
从古⾄今印度⼈吃⼿抓饭他们有许多淤泥制成的器⽫,很少⽤红铜器⽫:他们吃饭时只⽤⼀个器⽫,所有的饭菜都放在⼀个盆⾥,⽤⼿抓着吃。
没有汤勺,也没有茶杯,当然也不⽤筷⼦。
原⽂记载:“⼿指斟酌,略⽆箸匙;⾄于⽼病乃⽤铜匙。
”箸,即筷⼦。
已经使⽤⼀次性餐具印度⼈对个⼈卫⽣⼗分在意,在这⽅⾯,任何时候都来不得半点马虎。
他们在饭前要洗⼿,从不吃上⼀顿剩下的东西,不互相夹菜。
⽊制和⽯制的器⽫,在⽤完后必须销毁(⼀次性餐具);⾦、银、铜、铁制的器⽫,在每顿⽤完之后都要清洗和擦亮。
历史趣谈古代中原王朝的百姓是怎么称呼古印度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古代中原王朝的百姓是怎么称呼古印度的?导语: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开首有一节,对印度作了整体的介绍。
后来的标点本或是校注本,把这一节总称为“印度总述”,其中最开始的一段文字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开首有一节,对印度作了整体的介绍。
后来的标点本或是校注本,把这一节总称为“印度总述”,其中最开始的一段文字是: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
旧云身毒,或曰贤豆。
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印度之人,随地称国。
殊方异俗,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
讲一个国家,首先要讲到的就是名称,玄奘也不例外。
玄奘讲印度“旧云身毒”,是因为张骞出使西域,到达今天阿富汗境内的一个国家,当时称作“大夏”,张骞在那里听说,在大夏的东南,还有一个国家,称作“身毒”,这个国家,离中国的西南边境还不远。
历史上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记载在司马迁《史记》的《大宛列传》以及《西南夷列传》中。
因为这个原因,当年的汉武帝,还一度试图通过从西南方向打通到印度的通道。
“身毒”因此成为中国人最早称呼印度的名称。
不过,“身毒”一名,仅仅是中国人知道印度的开始。
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到中国,从西域包括印度来到中国的人——其中主要是僧人——多了起来,中国方面知道印度的情况也就越来越多。
对于印度,除了“身毒”,又出现另外的一些称呼。
玄奘在这里提到了“天竺”,又提到“贤豆”。
其中“天竺”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的《西域传》,在唐代以前使用得最多,直到今天,也还偶尔使用。
相似于“天竺”和“贤豆”,而玄奘没有提到的还有一些,例如“天笃”“天督”以及“呬度”。
但是,玄奘从印度回来,有新的看法。
在玄奘看来,过去的这些名生活常识分享。
古代印度工艺美术
拉其普特时期(7 到 8世纪) • 大约在7世纪北印度兴起了一种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们在7~8 世纪之后的印度历史中起了突出作用。从7世纪中叶直到12世纪末穆 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间的历史时期常常被称为拉其普特时期。 • 拉其普特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他们中特别重要的有瞿折罗-布 罗蒂诃罗人、兆汉人和遮娄其人。各拉其普特王国之间混战不已,同 时又激烈抵抗伊斯兰教力量对印度的侵略,以致拉其普特人常被认为 是印度教的保卫者。阿拉伯人在8世纪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 揭开了穆斯林入侵印度的序幕。
古代印度工艺美术的分期
• • • •
三、宗教
• 吠陀教
约公元前20世纪雅利安部落的信仰演化而成、信仰多神,自然物象均 被幻化为神。
• 婆罗门教
源于吠陀教公元前7世纪形成。信仰多神,突出三神
· 梵天Brahma——创造之神 · 毗湿奴Vishnu——保护之神 · 湿婆Shiva——毁灭之神 主张: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之说 认为:达到“梵我同一”即可使人获得解脱。
(2)莫卧儿帝国 1526~1858年统治南亚次大陆绝大部分地区的伊斯兰教封建王朝。又名蒙 兀儿王朝、莫卧儿帝国。是巴布尔建立的印度朝代。该帝国的官方语言是波 斯语,但是统治者是有突厥血统的蒙古人,是帖木儿(Timur Lenk)的后裔。 奥朗则布统治时期,向南印度进行军事扩张,王朝版图几乎囊括了整个南亚 次大陆。但他强制推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并恢复对印度教臣民迫害的政 策,因而引起拉杰普特封建主、锡克教徒及马拉特人的激烈反抗。奥朗则布 死后,各省总督纷纷独立割据,莫卧儿帝国陷于四分五裂。
7世纪的印度是分裂和混乱的,除了卡瑙季(曲女城)的统治者戒日王 在北印度建立过短暂的霸权之外,没有一个王公拥有广大的权力。不 过,在南印度则兴起了几个强盛的政权,如遮娄其人(其统治者打败 了戒日王的进攻)、罗湿陀罗拘陀王朝和帕拉瓦人。
古印度文明具体都有哪些
古印度文明具体都有哪些古印度文明:畜耕施肥灌溉古印度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为了养活众多的人口,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都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印度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也正好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我国唐代著名僧人玄奘,在公元7世纪西游印度,并居住多年。
他返回唐朝以后写成的《大唐西域记》中就记载了古印度繁荣的农业经济。
其实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印度次大陆北部的居民就已经开始了种植业。
在哈拉巴文化时期,农牧业生产都很发达。
考古发掘出的那个时期的城镇遗址中,发现了规模不小的谷仓。
那时人们已经发明畜耕,人们饲养了水牛、耕牛、山羊、绵羊、猪、狗和象等动物。
而且已经开始使用青铜制造的锄头和镰刀。
农作物品种也非常丰富,有小麦、大麦、水稻、豌豆、甜瓜、枣椰、棉花和胡麻等。
在吠陀时代,他们懂得了畜耕、人工灌溉和施肥。
到了吠陀时代后期,铁器的使用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在相对统一的孔雀王朝,政府设有高级官吏管理全国的水利事业,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水利建设。
到封建社会以后,即曷利沙帝国时期,古印度农业生产的水平更是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封建社会过于漫长,古印度虽然造了成熟的自然农业经济,最终也没有从内部产生出资本主义经济,到后来,印度农业发展越来越缓慢,变得越来越落后了。
但是,古印度的农业仍然构成了国家的经济基础,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古印度文明:千年铁柱在哈拉巴文化时期,人们已经广泛地使用铜或青铜制造的斧、锯、凿、锄、鱼钩、剑、矛头、匕首、箭镞等工具和兵器。
大量出土的兵器和生产工具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锻打、铸造和焊接等技术,而且可能已经应用了熔模铸法(一种精密铸造工艺)。
到了吠陀时代,古印度人已经能炼钢了,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印度还向亚历山大出口过约3吨的钢材。
直到今天,在印度德里仍矗立着一根公元5世纪初芨多王朝时期制造的铁柱,它高7.25米、重约6.5吨,至今屹立不倒,几乎完全没有锈蚀。
人教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种姓制度是怎么建立的?
“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的意思。
材料1:在进入印度之前,雅利安人分为军事贵族或武士、从事祭祀 的僧侣和普通牧民三类群体……(征服印度后)那些被征服的印度原住民 和沦为卑微奴隶的人被视为最低贱的等级……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社会分 化,等级的差异逐渐以制度的形式被确定下来。四种社会群体分别成为种 姓制度中的四级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材料1:佛教理论认为众生平等,不因出身而分贵贱,即便是婆罗门教的 造物主梵神也不例外。因此,许多低种姓的艺人、剃头匠和工商业者成为 佛教信徒,被奉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优波离原本是首陀罗种姓的剃头匠。
——王新有《印度佛教兴衰进程中的政治因素研究》
材料2: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虽然奴隶制经济发展较快,政局却动荡不安, 列国纷争不休,下层群众的反抗此起彼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阶级关 系也在不断调整、变动之中,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地位明显上升,影响 日益扩大,他们对婆罗门阶层的宗教特权和种姓特权多有不满。在思想意 识形态领域中则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尤其是在婆罗门教影响较为 薄弱的地区,“《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等传统的宗 教观念屡屡受到攻击。社会上流行的思潮主张不分种姓,人人都可出家, 人人都可追求宗教解脱。在这一背景下,各种新教派、新学说迅速传播, 佛教文献中曾提到六大师、六十二见(见解)或九十六种外道,佛教乃其 中影响最大者。
到200帕那,首陀罗骂了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
口中和耳中。”这一规定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
(A)
A.种姓制度
B.津贴制度
C.封建制度
D.福利制度
3. (怀化中考)乐山大佛为弥勒佛坐像,是中国最 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 为世界文化遗产。与此尊坐像相关的宗教的创始
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基本介绍
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基本介绍孔雀王朝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发展历程兴起早在前5世纪中期,摩揭陀国就开始在频毗沙罗王的带领下兴起,至阿阇世王在位时开始称霸,随后历经希苏那伽王朝和难陀王朝。
公元前327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在攻灭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后,侵入了印度西北部。
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大帝从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设立了总督,留下了一支军队。
约在公元前317年,摩揭陀国一名出身刹帝利贵族,名叫旃陀罗笈多的青年,率领当地人民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军队,击败了西北印度的马其顿人的部队,并宣布了北印度的自由。
之后他率军进抵摩揭陀国的首都华氏城,推翻了难陀王朝的统治,掌握了政权,建立了孔雀王朝。
旃陀罗笈多为孔雀帝国的建立打下了根基。
他本人晚年笃信耆那教,后来抛弃王位出家,终于按耆那教的教义逐渐绝食而死。
他出家后,其子宾头娑罗(约公元前300-公元前273年)继位。
宾头娑罗曾经镇压了呾叉始罗地区的人民起义,保持了帝国在北印度地区的统治。
鼎盛宾头娑罗死,其子阿育王继位。
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帝王,他原在西北地区担任总督,在父亲病重时回到首都华氏城。
据佛教传说,他在父王死后,杀了99名兄弟,才坐稳了宝座。
阿育王在位初期曾镇压西北地区的一次起义。
按佛教传说,他原是一个穷凶极恶的暴君,曾经专门挑选最凶恶的人设立“人间地狱”,去残害人民。
在正式即位后8年,阿育王征服了羯陵伽。
据他自己所刻铭文的记载,在这一次战争中,羯陵伽有15万人(畜)被掳走,10万人在战争中被杀,还有若干倍于此的人死亡。
从旃陀罗笈多至阿育王,经过三代人的经营,孔雀帝国至此达到了极盛阶段。
古印度孔雀王朝的政治孔雀王朝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帝国。
国王掌握着各方面的最高权力。
国王决定一切最重要的政策,委任最重要的官员,有最高行政权;国王发布的诏书和法令就成为法律,有最高立法权;国王是国家军事行动的决策人和最高统帅,有最高军事权;国王还审理重大案件,有最高司法权;国王派遣密探到全国各地,侦察官员和人民的行动,有最高的监察权。
当古印度遭遇古希腊:“阿波罗式的佛像”现世
当古印度遭遇古希腊:“阿波罗式的佛像”现世亚历⼭⼤东征与贵霜⼈西进,在时间上相差⼏个世纪,但是当他们的脚印在印度河流域重叠,东西⽅⽂明之间真正的交汇点出现了,这是改变⼈类历史的伟⼤的相遇。
-从“天竺”到“印度”,不仅是翻译问题,更牵涉到复杂的历史中国古籍中对印度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史记·⼤宛传》中,书中将“印度”称为“⾝毒国”,⽽⾄唐代则多称之为“天竺”,⽞奘在《⼤唐西域记》中说:“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毒,或⽈贤⾖,从今正⾳,宜云印度。
”⽞奘将“天竺”正⾳为“印度”,我们⼀般都会认为他是依照梵语,其实并⾮如此。
天竺、⾝毒、天毒、贤⾖等都是波斯语“Hindu”的同⾳异译,波斯语中的Hindu是从梵语的Sindhu变⾳⽽来,⽽希腊⼈⼜将波斯语变⾳为Indu。
这个词的本意是“信度河”,后来则延伸为印度河流域或印度河流经的国度。
从正⾳的⾓度看,⽞奘依据更多的应该是Indu⽽不是Sindhu。
从“天竺”到“印度”,看似中国古代翻译中的问题,实则牵涉到复杂的历史问题。
⽆论是对⽞奘还是对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来说,“印度”⼀词指代的实际上是印度河流域,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印度是很不相同的。
印度的东、南、西三⾯是⼤海,北部是雪⼭,四周有天然的屏障,只有西北部有⼀处低的缺⼝,古代所有的外来者都是从这个缺⼝进⼊印度,早期的雅利安⼈如此,后来的波斯⼈、希腊⼈、突厥⼈、阿拉伯⼈、蒙古⼈也都是如此,我国的⽞奘亦然。
继雅利安⼈之后侵⼊印度河流域的是波斯⼈,在⼤流⼠执政期间,波斯帝国的版图东起印度河,西⾄地中海与埃及。
公元前334年,希腊⼈在亚历⼭⼤率领下征服了波斯帝国,然后⼀路进发,于公元前326年3⽉成功渡过印度河。
亚历⼭⼤企图进⼀步征服恒河流域,回答希腊哲学家关于“天边在什么地⽅”的问题,但由于印度炎热的⽓候使希腊⼠兵产⽣了厌战情绪和思乡⼼理,加上印度军队的顽强抵抗,亚历⼭⼤在⼊侵印度19个⽉之后终于决定班师回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 3 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课标内容】古代文明古国古印度兴起,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地位作用】古代印度位于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古代印度是古代亚非文明之一,古代亚非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
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教材分析】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以后所形成的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它把人分成世袭不变的等级,并且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强化。
种姓制度在今天的印度虽然已经被废除,但它的消极影响至今依然存在。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 世纪。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但是,这种“众生平等”的观念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对人民有很大的麻痹作用。
种姓制度和早期佛教都是古代印度统治者用来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学情分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自学和理解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关于文明的兴起和佛教的产生这两部分内容学生学习起来很容易。
种姓制度及其影响、佛教产生的背景学生了解的较少,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侧重讲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重点:印度早期文明的代表,森严的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
难点:种姓制度及其影响,佛教产生的背景。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预习法、提问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进行学习。
1. 预习法。
课前先预习,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2. 提问法。
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把控。
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也有利于老师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从而侧重训练。
4. 合作探究。
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让学生取长补短,达到资源共享和共同提高。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这部神话电视剧,它讲的是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那么,同学们“西天”指的是哪里?生:印度。
古印度的历史进程简述
古印度的历史进程简述古印度与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古印度虽然是一个多种姓的、历史包袱较沉重的国家,但依然为世界文化留下了独特风格的遗产。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古印度的历史进程简述,希望你喜欢。
古印度的历史进程文明起源恒河文化昌盛于公元前1800~前600年间,为印度著名的吠陀时代。
吠陀时代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时期,约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后期约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
前期经典很少提到家庭,社会仍局部落性质;后期部落社会分解为4个瓦尔纳的社会。
4个瓦尔纳中首陀罗为最低层,吠舍为中层,刹帝利和婆罗门为上层。
古代印度(公元前600~公元800)古代印度的历史特征在于瓦尔纳制的确立及其向种姓制度的转化,部落社会的同化及其向国家的转化,授地制的兴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转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罗门教的兴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转化。
佛陀时期(前6~前2世纪) 从吠陀时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时期,是继印度河文化城市繁荣之后的第二次城市繁荣时期。
在这时期里,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大雄创立了耆那教。
据佛教文献记载,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有16个国家。
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尸、只萨罗、跋只、俱卢、般遮罗和犍陀罗等。
在这个时期的大国里,瓦尔纳的等级制取代了部落制。
国君和武士成为刹帝利,祭司和教师成为婆罗门,农户和纳税者成为吠舍,服务于以上3个等级的劳动者则成为首陀罗。
孔雀王朝时期(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与佛陀同时的频毗婆罗。
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国王有权拥有常备军和接受贡奉。
国王权力标志着刹帝利对婆罗门长期斗争的胜利,但婆罗门在孔雀王朝仍然拥有大权。
在阿育王统治期间,印度古代奴隶制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达到顶峰。
为了扩大他的王国,阿育王征战了11年,但战争的血腥与残酷使他悔悟了。
后来阿育王皈依了佛教,并在佛教和平教义的基础上建立了新法。
古印度的历史进程简述
古印度的历史进程文明起源恒河文化昌盛于公元前1800~前600年间,为印度著名的吠陀时代。
吠陀时代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时期,约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后期约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
前期经典很少提到家庭,社会仍局部落性质;后期部落社会分解为4个瓦尔纳的社会。
4个瓦尔纳中首陀罗为最低层,吠舍为中层,刹帝利和婆罗门为上层。
古代印度(公元前600~公元800)古代印度的历史特征在于瓦尔纳制的确立及其向种姓制度的转化,部落社会的同化及其向国家的转化,授地制的兴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转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罗门教的兴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转化。
佛陀时期(前6~前2世纪) 从吠陀时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时期,是继印度河文化城市繁荣之后的第二次城市繁荣时期。
在这时期里,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大雄创立了耆那教。
据佛教文献记载,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有16个国家。
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尸、只萨罗、跋只、俱卢、般遮罗和犍陀罗等。
在这个时期的大国里,瓦尔纳的等级制取代了部落制。
国君和武士成为刹帝利,祭司和教师成为婆罗门,农户和纳税者成为吠舍,服务于以上3个等级的者则成为首陀罗。
孔雀王朝时期(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与佛陀同时的频毗婆罗。
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国王有权拥有常备军和接受贡奉。
国王权力标志着刹帝利对婆罗门长期斗争的胜利,但婆罗门在孔雀王朝仍然拥有大权。
在阿育王统治期间,印度古代奴隶制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达到顶峰。
为了扩大他的王国,阿育王征战了11年,但战争的血腥与残酷使他悔悟了。
后来阿育王皈依了佛教,并在佛教和平教义的基础上建立了新法。
阿育王在国内修筑道路,扩大灌溉,发展国家的经济,使国家繁荣和兴盛起来。
入侵时期(公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灭亡以后,西北印度不断有外族入侵。
先是中亚的巴克特里亚希腊人在公元前2世纪初入侵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部。
被中国人所误解的古印度
被中国人所误解的古印度印度人被中国人誉为开挂的阿三,印度人的一些日常行为让中国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同时,中国其实对印度还有很多的误解。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被中国人所误解的古印度,一起来看看吧。
被中国人所误解的古印度印度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之南,为亚细亚大陆中央南方突出之一大半岛——南亚半岛。
印度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之南,为亚细亚大陆中央南方突出之一大半岛——南亚半岛。
这里现在存在八个国家:北部有尼泊尔、锡金、不丹三个内陆山国,中部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个临海国;南部印度洋上有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两个岛国。
由于喜马拉雅山脉把南亚跟亚洲其他地区隔开,使南亚在地理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所以也称南亚次大陆。
这个地区,历史上被中国人笼统称为印度,与古代中国关系极为密切。
但是自近代以来,中国人对之误解甚多。
印度本身古代没有成文史,没有任何有系统的史书。
现代中国人所知道的印度史,是根据近代西方人编写的世界史。
而殊不知西方关于印度史的史料来源,却是来自古代中国的史书和佛经。
误解一、古代只有古印度地区,并没有印度国印度一名(Indu ),在古代是指南亚次大陆印度地区——印地。
印度是地区之名而并不是主权国家之名。
因为在历史上,印度不是统一国家,所以没有固定的国名。
在英国人把大印度地区殖民地化以前,这个地区的政治状态一直是小邦和部族林立,从来没有被彻底统一而成为同一个国家。
印地,历史上是人种来源极其复杂的混杂地区,有白种人、黄种人(包括蒙古人、汉藏人)以及褐色人和小黑人。
印度从来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和民族(至今也没有)。
所以没有什么印度民族。
印度地区古代以来也没有统一的本土文字和语言。
所以印度地区今天除了方言外,统一的官方语言是英国殖民者输入的英语。
误解二、印度地区来自中国人的命名更有意思的是,印度一名,也非印度人所自名。
印度,是唐代中国人给印地的命名。
古代中国史籍中称印地为印度,还称为身毒、申毒、天竺、天笃、身笃、乾笃、贤豆、呬度、印第亚、印特伽罗、末睇提舍、婆罗门国、沐胥、阿离耶提舍、因陀罗婆陀那等等。
大唐西域记描述印度的句子
大唐西域记描述印度的句子大唐西域记是唐代僧人玄奘在回到中国后撰写的一部关于他在印度的旅行经历的著作,全书共分为三十卷,记述了玄奘自从离开中国至返回中国的十六年间,所经历的印度各地的风土人情、佛教寺庙、文物古迹等。
大唐西域记中关于印度的描述十分详细,下面是一些相关的句子以及对其内容的参考解读:1. "此处多王,各国之人交贸于彼,货长驱横行,年涉万计,颇似市易之间。
世常留滞不就,至归还然后不顾,彼则域中主人,世世为述者,已与中国通贺矣。
”这段描述描绘了印度的国家制度,印度是一个由多个王国组成的地区。
这些王国之间进行贸易、商品交换非常频繁,人流物流如市井一般繁忙。
与此同时,印度人也常常迁徙和到中国等地劳动,而且这些人在归国后,会把他们在外地的经历和见闻传授给家乡人,增进了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相互了解。
2. "昔有狮子,号罗摩若提。
其身骏贵,壮毅非常。
乘风而行,其中忽变为鸟。
……时天地雷动,山岳倒覆,日月颠倒,方成狮鸟形状。
”这段描述描绘了一个印度神话中的传说故事,其中提及了狮鸟形象的神兽罗摩若提(Garuda),这是印度教中的神兽,被认为是宇宙之鸟,具有灵力超凡的能力。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了解到印度宗教文化中神兽的地位和重要性。
3. "玄奘闻此喜甚,乃愿普激神识。
念召布瑞地神隐而未见者现,而略胁鬼影欲诣我者身现乃真;念召龙檀等珍奇應命而出者现。
”这段描写涉及印度的宗教文化,玄奘根据印度的宗教信仰和传说,在修行中试图激发自己的神识,并期望能够看到神仙或者灵怪的存在。
这反映了印度当时的宗教氛围。
4. "诸天鬼神大将皆至于座下,以慰弟子。
……于诸天象及缘边群鬼等,皆是诣者,显化见者,乃瞬摄杳远之悟主。
”这段描述是在印度的一次宗教仪式上,玄奘因修行有成,得到了各种神明的庇佑,许多天神地祇和恶鬼都来到他的座下。
这反映了当时印度佛教寺庙繁荣的情况以及宗教信仰对人们的影响。
总的来说,大唐西域记中对印度的描述丰富多样,包括政治、社会、宗教、文化等方面。
大唐西域记描述印度的句子
大唐西域记描述印度的句子大唐西域记是一部描绘古代西域历史、地理、人文的著作,其中对印度的描述丰富多彩。
本文将从地理、历史、文化、宗教、社会和经济等方面,对大唐西域记中的印度进行全面的解读,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印度画卷。
一、印度地理环境概述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北界喜马拉雅山脉,南濒印度洋。
印度地形多样,有高耸入云的山脉、辽阔的平原、深邃的河谷和漫长的海岸线。
多样的地理环境为印度的动植物资源和人文景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印度历史文化简介印度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
早在新石器时代,印度次大陆就有人类居住。
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文明和恒河文明相继兴起,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历经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伊斯兰和英国等外来统治,印度在1947年独立,成为了一个新兴的民主国家。
三、印度宗教信仰与习俗印度是世界上宗教信仰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主要有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等。
宗教在印度社会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影响着印度人的生活和习俗。
例如,印度教徒信仰轮回,认为生命的痛苦和快乐是一个循环的过程,通过修行和行善积累善业,以期在下一世获得更好的生命。
这使得印度人对待生活具有平和、宽容的心态。
四、印度社会现状与经济发展独立后的印度,在社会和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印度拥有世界上第二大人口,约为13亿,仅次于中国。
近年来,印度经济增长迅速,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然而,印度社会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贫富差距、种姓制度和女性地位等。
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问题正逐步得到改善。
五、中印文化交流与互动作为邻居,中国和印度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大唐西域记就是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书中对印度的描述,使得中国古代帝王和民众对印度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
如今,中印两国在文化、教育、科技、经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总之,大唐西域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印度画卷。
大唐西域记描述印度的句子
大唐西域记描述印度的句子大唐西域记是一部描绘古代西域历史、地理、人文的著作,其中对印度的描述丰富多彩。
印度,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度,吸引了无数探寻的目光。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大唐西域记,一起领略印度的神奇魅力。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东濒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
其地理环境丰富多样,从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到南部的德干高原,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印度河和恒河两大水系贯穿全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湿润,适宜万物生长。
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是印度的另一大特色。
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文明就开始兴盛,随后,吠陀文化、古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多元文化交融,形成了印度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
这个国家曾诞生了诸如佛教、耆那教等世界性宗教,影响了世界各地的信仰。
至今,印度仍然是世界上宗教氛围最为浓厚的国家之一。
印度的宗教信仰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里,信仰无处不在,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佛教等多元宗教共同构成了印度独特的宗教景观。
其中,印度教是印度最主要的宗教,拥有约80%的信徒。
印度教寺庙遍布全国,庄严雄伟,如克久拉霍寺庙、阿旃陀洞窟等,均为世界文化遗产。
印度的风土人情也是独具特色。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身穿五彩斑斓传统服饰的妇女,虔诚地在寺庙里祈祷;也可以感受到印度香料的独特香气,品尝到美味可口的印度美食;还能目睹技艺精湛的舞蹈家,演绎着千年的传说。
此外,印度的节日庆典同样充满魅力,如著名的排灯节、洒红节等,都是值得一游的盛事。
总之,印度这个国度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风土人情共同构成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多元化世界。
唐朝与印度交往成书的珍贵文献
唐朝与印度交往成书的珍贵文献
答案:《大唐西域记》
扩展:
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唐朝时的天竺包括今天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
玄奘西行天竺,历时17 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由玄奘口述,弟子记录,把沿途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成为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大唐西域记》就内容而言虽不全是关于印度,但在记述有关印度内容的第二卷时,玄奘法师却通过印度名称来源、疆域、衣饰、教育、文字、礼仪、病死等多达十七个专题记录了古印度详细的情况。
其中最为珍贵的,莫过于玄奘法师对于古代印度一些王朝和国王的记录。
因为对于没有记载历史传统的印度而言,他们没有像中国这样明确的朝代记载,印度的历史是模糊的。
除了王朝更迭是模糊的,甚至连统治者都是不清晰的,因此来自中国的《大唐西域记》对于研究印度历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古代印度的教育
那兰陀寺遗址
• 教学形式:
•
讨论会、演讲、争辩(每天百余次)
•
内容涵盖宗教、哲学、自然科学、
•
文学、艺术
• 教 师:名家大师
• 学 生:数量空前(曾达万人)
•
含外国学生
•
玄奘-5年学业
社会教化功能
•
受教育权平等 来者不拒
第三节 古代印度的教育
古称“身(音yuan)毒”、“天竺” • 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 • 古印度—印度河流域—南亚次大陆
• 印度最早的居民-达罗毗荼人 公元前2000余年—“哈拉巴”文化
• 公元前15世纪—雅利安人—雅利安文化 “吠陀时代”: 公元前15世纪—公元前6世纪
一、古代印度文明
(一)种姓制度(Caste System)
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最古老的诗歌总集
《梨俱吠陀》 公元前6世纪的佛教 科 学:计数法
古印度梵文
二、婆罗门教育
• (一)教育性质
•
宗教教育•婆罗门教-梵天—“ Nhomakorabea我合一”
•
教育目的:培养宗教意识
•
维系种姓制度
教育内容—《吠陀》(意为“圣知”)
教育或教学=传授或背诵《吠陀》 僧侣=教师 教育等级制:
•
19世纪—英国—“导生制”
•
“贝尔-兰喀斯特制”
三、佛教教育
•
公元前6世纪 释迦牟尼
•
基本教义:
•
众生平等、因果报应
•
涅槃、圆寂、禁欲、修行
•
倡 导:
•
信佛得救;入寺为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唐西域记》中的古印度
“无论怎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
”这是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对玄奘的评价。
印度历史的缺失,让由玄奘撰写其弟子辩机编次的《大唐西域记》对研究古印度提供了一定的史学资料。
在《大唐西域记》的第二卷中,由总述起始,分别从印度的名称、疆域、数量、岁时、宫室、衣饰、馔食、文字、教育、佛教、族姓、兵术、刑法、礼敬、病死、赋税、物产等各个方面做了描述,比较全面的勾勒了一幅古印度的图画。
印度除天竺之外,还被称为身毒、咸豆等名,大都源自梵文Sindhu之音译,原义为“河流”,后来则专指印度河,此后则进而指称整个南亚次大陆地区。
如今按照正确发音,应该称作“印度”。
而对于古印度人来说,都根据各自的居地而称呼其国,尽管各地习俗相异,但都采用一个总名,表述他们赞美的事物,名为印度。
“印度”一词,在唐代语义为“月亮”。
而月亮在印度语中有许多名称,这只是其一。
意谓众生生死轮回,永无休止。
仿佛昏黑长夜漫无尽头,永远没有黎明之时,又如太阳既已落山,夜晚随即继之,虽有星光闪耀,但是如何及得上明月之光。
(言诸群生轮回不息,无明长夜莫有司晨,其犹白日既隐,宵烛斯继,虽有星光之照,岂如朗月之明。
)由此可见,印度的从国名就彰显着宗教生死轮回无休无止的气息。
而印度的种姓、家族分为许多集团,其中婆罗门最为高贵,人们根据这一美称,相互传颂沿袭成俗,尽管地理方位各异,总的称为婆罗门国。
而印度的婆罗门教也是因此诞生。
古印度的疆域从《大唐西域记》中的描述来看,大致与当今印度相同。
而数量之称则与现在相差很大,古印度的数量梵文写作Yojana,汉字音译瑜缮那,又做逾缮那、由延、由旬于旬等,原义为一头牛套上车后一口气可拉的距离。
关于其确切长度,说法不一。
(《注维摩经》卷六:“肇曰:由旬,天竺里数名也。
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也。
”)除瑜缮那外,古印度还有拘卢舍(梵文Krosa)、弓(梵文Dhanus)、肘(梵文Hasta)等数
量之称。
古印度的岁时以肉眼所见的星宿为标准:区分天空的分野,其中有二十宿、十二宫、七曜之别。
印度用星宿名标志月名。
(随其星建,以标月名。
)中文中的“刹那”便是梵文Ksana 的音译,意译作一念、须臾,是为佛教用以表示时间的极小单位。
(《俱舍论》卷十二:“何能名为一刹那量?众缘和合去得自体顷,或有动法行度一极微,……如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
”)一百二十刹那合一呾刹那,六十呾刹那合一腊缚,三十腊缚合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合一时,六时合一昼夜(白昼三时,夜间三时),此乃古印度佛教的时间划分。
而世俗者则将一昼夜分为八时(白昼四时,夜间四时,每时各有四分)。
而一个月份分为黑分、白分。
因为有些月份天数差异,黑分包括十四天或十五天,六个月合成一行。
每三月一个季节,且一季中的每月各有别名。
古印度的居民住宅地区,则有方形城墙,高峻厚实;大街小巷,曲折盘绕。
市肆遍布路口,店楼林立道旁。
屠户、渔夫、倡伎、乐人、行刑者、清道夫,他们的居住则有特殊标识,被驱逐在城郭之外。
而因地势、气候原因,住宅和城垣建筑的城墙大多用砖砌成,房屋墙壁,或用竹木编成。
有的甚为高大,形制同于中国。
而屋顶使用茅草铺设,然后盖上砖头、木板,墙壁则用石灰涂饰,地面却以牛粪涂布,以为这样便是洁净,并在地面撒上鲜花,这是异于中国之俗。
细究印度文字,则为梵天所创,最初制定规则,共有四十七个字母。
字母合成词汇,表达事物名称,随事而异,辗转运用。
流布演变,分支生派,词语内容,日益广泛,随着地区、居民不同,文字则也稍有变异,但大体说来,均为脱离本源。
中印度的语言特别详备正确,其声调和谐文雅,同于天神之音,吐字清晰洪亮,成为众人典范。
相邻地区及其其他各国则对谬误习以为常,竟然作为正确解释,竞相仿效不正之俗,并不遵守淳朴之风。
古印度的礼仪共分为九等形式:第一,善言问候;第二,低头致敬;第三,举手与头齐平,再行作揖;第四,双掌合于胸前,然后鞠躬;第五,单膝下跪;第六,双膝下跪;第七,双手、双膝着地;第八,双肘,双膝及额头着地;第九,全身俯伏于地。
以上九等礼仪,只行一遍,无需重复。
跪拜于地,歌功颂德,是谓最高礼敬。
若处远方,则以头触地,或低头至手;若在近处,则用舌舐对方的教,用手抚摸其脚跟。
则=凡是传达旨意或接受使命,都要撩起衣服,长跪于地。
长辈与贤者接受他人礼拜,必须也有抚慰之语。
或者按摩头顶,或者轻拍其背,温言教导,以示亲热仁厚。
出家僧人受人礼敬之后,只是酬以良好的祝愿,而不以更多的礼节来答谢跪拜之礼。
各人视其崇拜对象,用绕行方式表示礼敬,有的只绕一圈,有的重复三圈,如果心有特殊愿求,则随意增减圈数。
古印度的病死极为特别,凡是染上疾病,都要绝食七天。
在此绝食期间,往往能够康复;确实不能康复,方始服用药物。
药物的种类、名称各有不同;医生的诊断、医术也互有差异。
人死后举行丧礼,亲友哀哭号叫、撕裂衣裳、自拔头发、拍击额头、捶打胸膛。
未曾听说有过固定式样的丧服,丧期也没有一定天数。
尸身殡葬,有三种形式:第一为火葬;第二为水葬;第三为野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