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微程序控制器组成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微程序控制器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之微程序控制器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时序发生器的组成原理。
2.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原理。
二、实验内容1.实验电路(1)时序发生器电路本实验所用的时序电路见图4.1。
电路由一个500KHz晶振、2片GAL22V10、一片74LS390组成,可产生两级等间隔时序信号T1-T4、W1-W3,其中一个W由一轮T1-T4组成,相当于一个微指令周期或硬连线控制器的一拍,而一轮W1-W3可以执行硬连线控制器的一条机器指令。
另外,供数字逻辑实验使用的时钟由MF经一片74LS390分频后产生。
图4.1 时序信号发生器(2)微程序控制器电路图4.2微程序控制器电路微地址转移逻辑表达式:A5=D5=μA5;A4=D4=C•P2+μA4;A3=D3=IR7•P1+μA3;A2=D2=IR6•P1+SWC•P0+μA2;A1=D1=IR5•P1+SWB•P0+μA1;A0=D0=IR4•P1+SWA•P0+μA0。
2.一些关键技术(1)微指令格式图4.3微指令格式(3)上述8条指令的微程序流程图如图4.4所示图4.4微程序流程图(4)微程序代码表表4-2微程序代码表微指令KT RRF WRF RRM WRM PR当前微地址00 0C 1E 06 07 0B 1D 0D 0E 0A 02 03 09 04 05 08 0F 下一微地址08 1E 06 07 1E 1D 0D 0E 1D 02 03 02 04 05 04 0F 10P0 1 . . . . . . . . . . . . . . . .P1 . . . . . . . . . . . . . . . . 1P2 . . . . . . . . . . . . . . . . .备用. . . . . . . . . . . . . . . . .TJ . 1 . . 1 1 . 1 1 . 1 . 1 . 1 . .LDIR . . . 1 . . . 1 . . . . . . . . 1PC+1 . . . . . . . . . . . . . . . . .LDPC# . 1 . . . 1 . . . . . . . . . 1AR+1 . . . . . . . . . . . 1 . . 1 . .LDAR# . 1 . . . 1 . . . 1 . . 1 . . . . LDDR1 . . . . . . . . . . . . . . . . . LDDR2 . . . . . . . . . . . . . . . . . LDRi . . . . . . . . 1 . . . . . . . .SW_BUS# . 1 1 . . 1 1 . 1 1 . . 1 1 . 1 . RS_BUS# . . . . 1 . . . . . . . . . . . . ALU_BUS# . . . . . . . . . . . . . . . . . RAM_BUS# . . . . . . . . . . 1 . . . . . . CER# . . . 1 . . . 1 . . . . . . . . 1 CEL# . . 1 . . . 1 . . . 1 . . 1 . . . LR/W# . . 0 . . . 0 . . . 1 . . 0 . . . Cn# . . . . . . . . . . . . . . . . .M . . . . . . . . . . . . . . . . .S0 . . . . . . . . . . . . . . . . .S1 . . . . . . . . . . . . . . . . .S2 . . . . . . . . . . . . . . . . .S3 . . . . . . . . . . . . . . . . .表4-2微程序代码表(续)微指令ADD SUB AND STA LDA JC STP OUT当前微地址10 18 11 19 12 1A 13 1B 14 1C 15 1F 16 17 下一微地址18 0F 19 0F 1A 0F 1B 0F 1C 0F 0F 0F 0F 0FP0 . . . . . . . . . . . . . .P1 . . . . . . . . . . . . . .P2 . . . . . . . . . . 1 . . .备用. . . . . . . . . . . . . .TJ . . . . . . . . . . . . 1 1LDIR . . . . . . . . . . . . . .PC+1 . 1 . 1 . 1 . 1 . 1 1 . 1 1LDPC# . . . . . . . . . . . 1 . .AR+1 . . . . . . . . . . . . . .LDAR# . . . . . 1 . 1 . . . . .LDDR1 1 . 1 . 1 . 1 . . . . . . .LDDR2 1 . 1 . 1 . . . . . . . . .LDRi . 1 . 1 . 1 . . . 1 . . . .SW_BUS# . . . . . . . . . . . . . .RS_BUS# . . . . . . 1 . 1 . . 1 . 1ALU_BUS# . 1 . 1 . 1 . 1 . . . . . .RAM_BUS# . . . . . . . . . 1 . . . .CER# . . . . . . . . . . . . . .CEL# . . . . . . . 1 . 1 . . . .LR/W# . . . . . . 0 . 1 . . . .Cn# . . . 1 . . . . . . . . . .M . 0 . 0 . 1 . 0 . . . . . .S0 . 1 . 0 . 1 . 0 . . . . . .S1 . 0 . 1 . 1 . 0 . . . . . .S2 . 0 . 1 . 0 . 0 . . . . . .S3 . 1 . 0 . 1 . 0 . . . . . .注:后缀为#的信号都是低电平有效信号,为了在控存ROM中用“1”表示有效,这些信号在控制器中经过反相后送往数据通路。
计算机组成原理微程序控制单元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微程序控制单元实验
微程序控制单元是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原理是将指令分解成一系列的微操作,然后发出各种控制命令,执行微操作系列,从而完成一条指令的执行。
以下是一个微程序控制单元的实验流程:
1. 提取指令:从存储器或高速缓冲存储器中取出指令,放入指令寄存器,并对指令译码。
提取指令之后,程序计数器根据指令长度增加存储器单元。
2. 解码:根据 CPU 的指令集架构 (ISA) 定义将数值解译为指令。
解码阶段将指令分解成一系列的微操作。
3. 控制命令发出:根据指令中的微操作,发出各种控制命令,例如读写控制、存储器选择、微操作执行等。
这些控制命令用于执行微操作系列。
4. 执行微操作:根据控制命令,执行微操作系列。
微操作通常是一些小规模的运算,例如存储器读写、算术运算等。
这些微操作被分解成一系列的微操作,然后由微程序控制单元执行。
5. 写回结果:完成微操作系列后,将结果写回到存储器或高速缓冲存储器中。
6. 跳转:如果需要,可以通过跳转指令来跳转到其他指令执行。
7. 重复:如果指令需要多次执行,可以通过重复指令来实现。
通过以上步骤,微程序控制单元可以实现对计算机指令的控制,从而实现计算机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微程序控制单元是计算机组
成原理中的一个抽象概念,实际上并不存在具体的硬件实现。
计算机组成原理微程序控制单元实验报告
姓名学号班级******************年级指导教师《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微程序控制单元实验、指令部件模块实验、时序与启停实验实验室实验日期实验七微程序控制单元实验一、实验目的⒈ 掌握时序产生器的组成方式。
⒉ 熟悉微程序控制器的原理。
⒊ 掌握微程序编制及微指令格式。
二、实验原理图7-7-1图 7-7-4 微地址控制原理图微程序控制单元实验原理就是人为的给出一条微指令的地址,人为的去打开测试开关,观察机器怎么运行,打个比方就是我要你执行我下的某条命令,我先告诉你命令写在哪页纸上,你找到纸后,分析命令是什么之后再去执行。
观察机器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见图7-1-1 ,微地址的打入操作就是由操作者给出一条微指令的地址(同上面的例子就是仅仅告诉你我让你跑的这条命令写在哪页纸上,而没有告诉你命令的具体内容),不需要做测试去判断这是什么指令,所以由图7-7-1 ,其中微命令寄存器 32 位,用三片 8D 触发器 (273) 和一片 4D(175) 触发器组成。
它们的清零端由CLR来控制微控制器的清零。
它们的触发端CK接 T2,不做测试时 T2 发出时钟信号,将微程序的内容打入微控制寄存器(含下一条微指令地址)。
打入了微指令的地址(即告诉你命令在哪页纸上,此时你需要先找到这页纸并判断命令是叫你做什么,然后执行),进行测试,T4 发出时钟信号,转移逻辑满足条件后输出的负脉冲通过置位端将某一触发器输出端置为“1”状态,按图 7-7-4 所示,微地址锁存器的置位端R 受 SE5~SE0控制,当测试信号 SE5~SE0输出负脉冲时,通过锁存器置位端R将某一锁存器的输出端强行置“1”,实现微地址的修改与转移,此时的地址指的是指令的操作码的地址(即你已经知道命令是跑,此时做的是跑的行为)。
再由数据开关置入微地址的值,再做测试,再跳到指令的操作码的地址准备开始执行指令,这就是微程序控制单元实验的原理。
三、实验连线连接图或“图 7-2-27-2-2 中的 B1、 B7、 B10、 B15,用双头实验导线连接上图中所有标明“”图案的插孔(注:Dais-CMH 的时钟信号以作内部连接)。
微程序控制实验报告(共10篇)
微程序控制实验报告(共10篇)微程序控制器实验报告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原理。
(2)掌握微程序的编制、写入,观察微程序的运行过程。
二、实验设备:PC 机一台,TD-CMA 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原理:微程序控制器的基本任务是完成当前指令的翻译和执行,即将当前指令的功能转换成可以控制的硬件逻辑部件工作的微命令序列,完成数据传送和各种处理操作。
它的执行方法就是将控制各部件动作的微命令的集合进行编码,即将微命令的集合仿照机器指令一样,用数字代码的形式表示,这种表示称为微指令。
这样就可以用一个微指令序列表示一条机器指令,这种微指令序列称为微程序。
微程序存储在一种专用的存储器中,称为控制存储器,微程序控制器原理框图如图所示:微程序控制器组成原理框图在实验平台中设有一组编程控制开关KK3、KK4、KK5(位于时序与操作台单元),可实现对存储器(包括存储器和控制存储器)的三种操作:编程、校验、运行。
考虑到对于存储器(包括存储器和控制存储器)的操作大多集中在一个地址连续的存储空间中,实验平台提供了便利的手动操作方式。
以向00H 单元中写入332211 为例,对于控制存储器进行编辑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将KK1 拨至‘停止’档、KK3 拨至‘编程’档、KK4 拨至‘控存’档、KK5 拨至‘置数’档,由CON 单元的SD05——SD00 开关给出需要编辑的控存单元首地址(000000),IN 单元开关给出该控存单元数据的低8 位(00010001),连续两次按动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ST(第一次按动后MC 单元低8 位显示该单元以前存储的数据,第二次按动后显示当前改动的数据),此时MC 单元的指示灯MA5——MA0 显示当前地址(000000),M7——M0 显示当前数据(00010001)。
然后将KK5 拨至‘加1’档,IN 单元开关给出该控存单元数据的中8 位(00100010),连续两次按动开关ST,完成对该控存单元中8 位数据的修改,此时MC 单元的指示灯MA5——MA0 显示当前地址(000000),M15——M8 显示当前数据(00100010);再由IN 单元开关给出该控存单元数据的高8 位(00110011),连续两次按动开关ST,完成对该控存单元高8 位数据的修改此时MC 单元的指示灯MA5——MA0 显示当前地址(000000),M23——M16 显示当前数据(00110011)。
计算机组成原理 微程序控制器实验
深圳大学实验报告课程名称:操作系统实验项目名称:微程序控制器实验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专业:软件工程指导教师:报告人:学号:班级:实验时间:实验报告提交时间:教务处制一、实验目的:通过看懂教学计算机中已经设计好并正常运行的数条基本指令(例如,ADD、MVRR、OUT、MVRD、JR、RET等指令)的功能、格式和执行流程,然后自己设计几条指令的功能、格式和执行流程,并在教学计算机上实现、调试正确。
其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1.深入理解计算机微程序控制器的功能、组成知识;2.深入地学习计算机各类典型指令的执行流程;3.对指令格式、寻址方式、指令系统、指令分类等建立具体的总体概念;4.学习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过程和相关技术。
二、实验要求1.实验之前,应认真准备,写出实验步骤和具体设计内容,否则实验效率会特别低,一次实验时间根本无法完成实验任务,即使基本做对了,也很难说学懂了些什么重要教学内容;2.应在实验前掌握所有控制信号的作用,在脱机运算器实验中,已给出了与运算器有关的控制信号的作用,16 位机微程序控制器用到的控制信号的功能表可参见《技术说明与实验指导》的相关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中断用到了DC23,在T4~T0= 0 0010一拍时DC23为1,其余节拍均为0;3.实验过程中,应认真进行实验操作,既不要因为粗心造成短路等事故而损坏设备,又要仔细思考实验有关内容,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自己想不太明白的问题通过实验理解清楚,争取最好的实验效果,力求达到教学实验的主要目的;4.实验之后,应认真思考总结,写出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步骤和具体实验结果,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路。
大家应该认识到,遇到一些问题是好事情,通过分析与解决这些问题,才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还未理解清楚,但实验结果正确了就匆忙结束实验,并没有达到教学实验的目的。
实验报告中,还应写出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切身体会,也可以对教学实验提出新的建议等。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_微控制器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题目:微程序控制器实验一、实验目的:(1) 理解时序产生器的原理,了解时钟和时序信号的波形。
(2) 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功能、组成知识。
(3) 掌握微指令格式和各字段功能。
(4) 掌握微指令的编制、写入、观察微程序的运行二、实验设备PC机一台,TD—CM3+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内容及要求:(一)实验原理:微程序控制电路与微指令格式(A) 微程序控制电路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见图10,其中控制存储器采用3片2816的E2PROM,具有掉电保护功能,微命令寄存器18位,用两片8D触发器(74273)和一片4D(74175)触发器组成。
微地址寄存器6位,用三片正沿触发的双D触发器(7474)组成,它们带有清“0”端和预置端。
在不判别测试的情况下,T2时刻打入微地址寄存器的内容即为下一条微指令地址。
当T4时刻进行测试判别时,转移逻辑满足条件后输出的负脉冲通过强置端将某一触发器置为“1”状态,完成地址修改。
在该实验电路中设有一个编程开关(位于实验板右上方),它具有三种状态:PROM (编程)、READ(校验)、RUN(运行)。
当处于“编程状态”时,实验者可根据微地址和微指令格式将微指令二进制代码写入到控制存储器2816中。
当处于“校验状态”时,可以对写入控制存储器中的二进制代码进行验证,从而可以判断写入的二进制代码是否正确。
当处于“运行状态”时,只要给出微程序的入口微地址,则可根据微程序流程图自动执行微程序。
图中微地址寄存器输出端增加了一组三态门,目的是隔离触发器的输出,增加抗干扰能力,并用来驱动微地址显示灯。
微程序控制器原理图图10(B) 微指令格式微指令字长共24位,其控制位顺序如图所示。
图11 微指令格式A 字段B 字段C 字段MA 5--MA 0为6位的后续微地址,A ,B ,C 为三个译码字段,分别由三个控制位译码出多个微命令。
C 字段中的P(1)是测试字位。
其功能是根据机器指令及相应微代码进行译码,使微程序转入相应的微地址入口,从而实现微程序的顺序、分支、循环运行,。
实验三:微程序控制器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三:微程序控制器实验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实验日期:指导老师:成绩评定: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实 验 三一、 实验名称:微程序控制器实验二、 实验目的:掌握微程序的编制、写入、观察微程序的运行情况 ,了解微程序流程原理。
三、 实验原理:微程序控制器的基本任务是完成当前指令的翻译和执行,即将当前指令的功能转换成可以控制硬件逻辑部件工作的微命令序列,以完成数据传输和各种处理操作。
它的执行方法就是将控制各部件动作的微命令的集合进行编码,即将微命令的集合仿照机器指令一样,用数字代码的形式表示,这种表示称为微指令。
这样就可以用一个微指令序列表示一条机器指令,这种微指令序列称为微程序。
微程序存储在一种专用的存储器中,该存储器称为控制存储器。
微程序流程图:NOP00指令译码P<1>IN->R0R0->OUT NOPR0->AR0->BA+B->R00130320405333530ADDINOUTHLT01010135四、实验设备:TD-CMA实验系统一套五、实验步骤:1、对微控器进行编程(写)(1)将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KK1置为‘停止’档,KK3置为‘编程’档,KK4置为‘控存’档,KK5置为‘置数’档。
(2)使用CON单元的SD05-SD00给出微地址,IN单元给出低8位应写入的数据,连续两次按动时序与操作台的开关ST,将IN单元的数据写到该单元的低8位。
(3)将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KK5置为‘加1’档。
(4)IN单元给出中8位应写入的数据,连续两次按动时序与操作台的开关ST,将IN单元的数据写到该单元的中8位。
IN单元给出高8位应写入的数据,连续两次按动时序与操作台的开关ST,将IN单元的数据写到该单元的高8位。
(5)重复(1)(2)(3)(4)四步,将二进制代码表的微地址(地址和十六进制)写入芯片中。
2、对微控器进行校验(读)(1)将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KK1置为‘停止’档,KK3置为‘校验’档,KK4置为‘控存’档,KK5置为‘置数’档。
微程序控制器组成实验
实验五、微程序控制器组成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时序产生器的组成原理。
2.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原理。
3.掌握微指令格式的化简和归并。
二、实验设备TEC-4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仿真系统三、实验电路1.数据通路微程序控制器是根据数据通路和指令系统来设计的。
这里采用的数据通路是在综合前面各实验模块的基础上,又增加程序计数器PC(U18)、地址加法器ALU2(U17)、地址缓冲寄存器R4(U25、U26)和中断地址寄存器IAR(U19),详见第二节的图4。
PC和ALU2各采用一片GAL22V10,两者配合使用,可完成程序地址的存储、增1和加偏移量的功能。
R4由两片74HC298组成,带二选一输入端。
IAR是一片74HC374,用于中断时保存断点地址。
有关数据通路总体的详细说明,请参看第一节。
2.微指令格式与微程序控制器电路图4 微指令格式根据给定的12条机器指令功能和数据通路总体图的控制信号,采用的微指令格式见图4。
微指令字长共35位。
其中顺序控制部分10位:后继微地址6位,判别字段4位,操作控制字段25位,各位进行直接控制。
微指令格式中,信号名带有后缀“#”的信号为低有效信号,不带有后缀“#”的信号为高有效信号。
图5 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对应微指令格式,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见图5。
控制存储器采用5片EEPROM 28C64(U8、U9、U10、U11、U12)。
28C64的输出是D0—D7,分别与引脚11、12、13、15、16、17、18、19相对应,CM0是最低字节,CM4是最高字节。
微地址寄存器6位,用一片6D触发器74HC174(U1)组成,带有清零端。
两级与门、或门构成微地址转移逻辑,用于产生下一微指令的地址。
在每个T1上升沿时刻,新的微指令地址会打入微地址寄存器中,控制存储器随即输出相应的微命令代码。
微地址转移逻辑生成下一地址,等下一个T1上升沿时打入微地址寄存器。
跳转开关JUMP(J1)是一组6个跳线开关。
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3 微程序控制单元
下图为几条机器指令对应的参考微程序流程图。
运行微程序
实验内容
1.微程序的编写
2.微地址的打入操作
实验环境
DICE-CH2000增强型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仪一台+排线若干
实验
步骤
1.微程序的编写
在微地址00H、40H、80H、C0H单元地址分别输入55H,在微地址01H、41H、81H、C1H单元地址分别输入数据AA H。以下以向00H单元输入数据55H、向01H输入数据AA H为例,其它操作类似。
经上述操作,第一位显示8表示为“8”微地址寄存器,20表示此时打入的微地址为20,Rg表示为寄存器状态。
该操作表示将微地址打入微地址寄存器,若原来的微地址寄存器中有内容,此时再向其打入微地址,则后打入的微地址将覆盖原内容。
实验结果
在微地址00H、40H、80H、C0H单元地址分别输入55H,在微地址01H、41H、81H、C1H单元地址分别输入数据AA H。
RST
00②40④80⑥CO
UME UME UMEUME
①↓55③↓55⑤↓55⑦↓55
增址增址增址增址
OAA OAA OAA OAA
MON MON MON MON
经上述操,作即可完成实验内容的要求。
其中,UME为控存,按下它,表示进入微程序读写状态,此时打入“55”表示将内容写入某单元。(该单元为按UME键之前所按的地址:如为“00”则将“55”写入“00”单元。)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专业:信息安全班级:
姓名
学号
实验组
实验时间
指导教师
成绩
实验项目名称
三、微程序控制单元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_微程序控制器实验
微程序控制器实验报告作业内容1实验课分组组号21要求使用的操作码和微程序首地址31(H)41(H)新指令的指令格式OP 0000SR(16位)ADR(16位)指令功能把一个通用寄存器的内容传送到一个内存单元ADR每一个执行步骤的说明上一条微址为30的微指令PC(OP 0000SR)→AR PC+1→PC转到微址为02的微指令MEM→IR,微址为03的微指令/MAP(OP字段的映射) 转到微址为42的微指令。
微址42PC→AR PC+1→PC PC送AR,AR存放的是ADR所在内存单元的地址MEM(ADR)→AR 此时AR存的是ADR所指向的地址SR→MEM 将通用寄存器SR的内容写入MEM(ADR)完整的微程序每一条微指令控制信号和下地址的解释说明PC→AR PC+1→PC本条指令微址41,下址为42CI3~0:1110表示顺序执行,此时SCC3~0无效。
MRW:100表示不对内存单元进行读写。
(I2~0:011 I8~6:010 I5~3:000 B:0101 A:0101 SST:000 SSHSCI:001 ):表示寄存器R5自加1,端口B指定运算结果存入的寄存器。
I8~6:010表示ALU输出A口指定寄存器中的内容。
DC2:011 表示地址寄存器接收ALU的输出。
DC1:000开关到内部总线。
MEM(ADR)→AR本条指令微址42,下址为43CI3~0:1110表示顺序执行,此时SCC3~0无效。
MRW:001表示对内存单元进行读操作。
(I2~0:111 I8~6:001 I5~3:000 B:0000 A:0000 SST:000 SSHSCI:000 ):ALU输出的是ADR(D口数据为内部总线从内存单元读出的ADR)。
DC2:011 表示地址寄存器接收ALU的输出。
DC1:000 开关到内部总线SR→MEM本条指令微址43,下址为30。
CI3~0:0011表示条件转移有效。
SCC3~0:0000 表示必然转移。
计算机组成原理—微程序控制器组成实验
3.4 常规型微程序控制器组成实验一、实验目的1. 掌握时序发生器的组成原理。
2. 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原理。
二、实验电路1. 时序发生器本实验所用的时序电路见图3.4。
电路由一个500KHz晶振、2片GAL22V10、一片74LS390组成,可产生两级等间隔时序信号T1-T4、W1-W3,其中一个W由一轮T1-T4组成,相当于一个微指令周期或硬连线控制器的一拍,而一轮W1-W3可以执行硬连线控制器的一条机器指令。
另外,供数字逻辑实验使用的时钟由NF经一片74LS390分频后产生。
图3.4 时序信号发生器本次实验不涉及硬连线控制器,因此时序发生器中产生W1-W3的部分也可根据需要放到硬连线控制器实验中介绍。
产生时序信号T1-T4的功能集成在图中左边的一片GAL22V10中,另外它还产生节拍信号W1-W3的控制时钟CLK1。
该芯片的逻辑功能用ABEL语言实现。
其源程序如下:MODULE TIMER1TITLE 'CLOCK GENERATOR T1-T4'CLK = .C.;"INPUTMF, CLR, QD, DP, TJ, DB PIN 1..6;W3 PIN 7;"OUTPUTT1, T2, T3, T4 PIN 15..18 ISTYPE 'REG';CLK1 PIN 14 ISTYPE 'COM';QD1, QD2, QDR PIN ISTYPE 'REG';ACT PIN ISTYPE 'COM';S = [T1, T2, T3, T4, QD1, QD2, QDR];EQUATIONSQD1 := QD;QD2 := QD1;ACT = QD1 & !QD2;QDR := CLR & QD # CLR & QDR;T1 := CLR & T4 & ACT # CLR & T4 & ! (DP # TJ # DB & W3) & QDR;T2 := CLR & T1;T3 := CLR & T2;T4 := !CLR # T3 # T4 & !ACT & (DP #TJ# DB& W3) # !QDR;CLK1 = T1 # !CLR& MF;S.CLK = MF;END节拍电位信号W1-W3只在硬连线控制器中使用,产生W信号的功能集成在右边一片GAL22V10中,用ABEL语言实现。
计算机组成原理微程序控制单元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微程序控制单元实验微程序控制单元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种控制方式,它通过存储在存储器中的一组微指令序列来完成对计算机操作的控制。
微程序控制的特点是将指令解码操作交给微程序控制器来完成,使得计算机系统更加模块化,易于维护和升级。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计算机组成原理微程序控制单元实验相关参考内容,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分析等。
实验原理微程序控制单元实验的目的是了解微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熟悉微指令的生成和调用过程。
实验中,我们需要使用一个可编程逻辑器件(如FPGA)来实现微程序控制单元。
具体的实验原理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微程序控制单元的基本结构微程序控制单元的基本结构由微程序存储器、微指令计数器、数据线、地址线和状态寄存器等组成。
微程序存储器用于存储微指令序列,微指令计数器用于计数微指令的执行次数,数据线用于传输数据信息,地址线用于传输地址信息,状态寄存器用于存储各个状态的标志位。
2.微指令的生成方式微指令可以通过硬布线方式生成,也可以通过微程序存储器生成。
本实验中,我们将采用微程序存储器生成的方式。
微程序存储器的结构类似于一个ROM,存储着各个微指令的操作码。
通过地址线和控制信号的组合,我们可以选择需要执行的微指令操作。
3.微指令的调用过程在执行一条指令时,首先要将指令解码,得到该指令的操作码和操作数。
接着,通过微控制器的微程序存储器,查找并执行对应的微指令操作。
微指令的执行可能涉及到内存、寄存器、算术逻辑单元等各个部分,最终完成指令的执行。
实验步骤下面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程序控制单元实验的具体步骤:步骤一:设计微程序控制器的硬件电路根据FPGA开发板的型号和实验要求,设计微程序控制单元的硬件电路,并且将其烧录到FPGA芯片中。
在设计电路时要考虑到各种指令和相应的微指令,分析指令的执行流程,进而推导出各种情况下微指令的生成方式。
步骤二:编写微指令程序利用软件编写微指令程序,将每条指令拆分成组合微命令的形式,生成微程序。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3 微程序控制器实验
实验三微程序控制器实验一.实验目得与要求:实验目得:1.理解时序产生器得原理,了解时钟与时序信号得波形;2.掌握微程序控制器得功能,组成知识;3.掌握微指令格式与各字段功能;4.掌握微程序得编制,写入,观察微程序得运行,学习基本指令得执行流程.实验要求:1.实验前,要求做好实验预习,并复习已经学过得控制信号得作用;2.按练习一要求完成测量波形得操作,画出TS1,TS2,TS3,TS4得波形,并测出所用得脉冲Ф周期。
按练习二得要求输入微指令得二进制代码表,并单步运行五条机器指令. 二.实验方案:按实验图在实验仪上接好线后,仔细检查无误后可接通电源.1.练习一:用联机软件得逻辑示波器观测时序信号,测量Ф,TS1,TS2,TS3,TS4信号得方法如下:(1)TATEUNIT 中STOP开关置为“RUN”状态(向上拨),STEP开关置为“EX EC”状态(向上拨)。
(2) 将SWITCH UNIT中右下角CLR开关置为“1”(向上拨)。
(3)按动“START"按钮,即可产生连续脉冲。
(4)调试"菜单下得“显示逻辑示波器窗口,即可出现测量波形得画面。
(5)探头一端接实验仪左上角得CH1,另一端接STATE UNIT中得Ф插座,即可测出时钟Ф得波形。
(6)探头一端接实验仪左上角得CH2,另一端接STATE UNIT中得TS1插座,即可测出TS1得波形;(7)探头一端接实验仪左上角得CH1,另一端接STA TE UNIT中得TS2插座,即可测出TS2得波形.(8)将红色探头一端接实验仪左上角得CH1,另一端接STATE UNIT中得TS3插座,即可测出TS3得波形。
(9)将红色探头一端接实验仪左上角得CH1,另一端接STATE UNIT中得TS4插座,即可测出TS4得波形。
2.观察微程序控制器得工作原理:①关掉实验仪电源,拔掉前面测时序信号得接线;②编程写入E2PROM 2816A.将编程开关(MJ20)置为PROM(编程)状态;B.将实验板上STA TE UNIT 中得STEP置为STEP状态,STOP置为RUN状态,SWITCHUNIT中CLR开关置为1状态;C.在右上角得SWITCHUNIT中UA5—UA0开关上置表3、2中某个要写得微地址;D.在MK24-MK1开关上置表3、2中要写得微地址后面得24位微代码,24位开关对应24位显示灯,开关置为1时灯亮,为0时灯灭;E.启动时序电路,即将微代码写入到E2PROM 2816得相应地址对应得单元中;F.重复C—E步骤,将表3、2得每一行写入E2PROM 2816。
计算机组成原理微程序控制器部件教学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微程序控制器部件教学实验微程序控制器是由微指令组成的,每个微指令对应一个操作或一个操作序列。
它通过微指令来描述指令的执行过程,包括指令的取指,指令的解码,操作数的获取,以及操作的执行。
微程序控制器的本质是一个状态机,通过不同的状态和状态转移来完成指令的执行,从而实现计算机的功能。
在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实验中,微程序控制器部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实验内容。
通过搭建微程序控制器的实验平台,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计算机指令的执行过程,加深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
在微程序控制器部件的教学实验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搭建实验平台:首先需要搭建一个微程序控制器的实验平台,包括微指令存储器、微指令控制器、状态寄存器等硬件部件。
同时需要编写相应的微指令和微程序,对不同的指令进行模拟执行。
2.模拟指令的执行过程:通过编写微指令和微程序,可以模拟指令的执行过程。
通过手动设置各个硬件部件的状态,可以观察指令的取指、解码、执行等过程。
通过模拟执行不同的指令,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指令的执行过程和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3.分析指令的执行效率:在实验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指令和微程序,分析指令的执行效率。
比如,可以比较不同指令的执行时间,找出其中的瓶颈和优化方法。
通过实验分析,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指令的执行原理和计算机硬件的优化方法。
4.扩展实验内容:在熟悉了微程序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后,可以进一步扩展实验内容。
比如,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指令集,编写相应的微指令和微程序,实现更复杂的指令的执行过程。
通过扩展实验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微程序控制器部件的原理和功能。
总之,计算机组成原理微程序控制器部件的教学实验是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通过搭建实验平台和编写微指令和微程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硬件的工作原理,加深对计算机指令执行过程的认识,提高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学习效果。
计算机组成原理微程序控制器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三:微程序控制器实验2011-05-06 01:00:09|分类:实验报告| 标签:实验微程序字段微指令信号|字号大中小订阅实验三:微程序控制器实验一、实验目的与要求:实验目的:1、掌握时序产生器的原理和具体操作。
2、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功能、组成知识。
3、掌握微程序的编制、写入、观察微程序的运行,学习基本指令的执行流程。
要求:做好实验预习,掌握进位控制运算器的原理。
实验之前,应认真准备,写出实验步骤和具体分析内容,否则实验效率会特别低,一次实验时间根本无法完成实验任务,即使基本做对了,也很难说学懂了些什么重要教学内容。
二、实验方案:【1】、连接好实验线路,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2】、编程:(1)将编程开关(MJ20)置为PROM(编程)状态;(2)将STATE UNIT中的STEP置为"STEP"状态,STOP置为"RUN"状态;(3)在UA5-UA0开关上置要写的某个微地址(八进制);(4)在MK24-MK1开关上置要写的微地址相应的24位微代码,24位开关对应24位显示灯,开关量为"1"灯亮,为"0"灯灭;(5)启动时序电路(按动启动按钮START),即将微代码写入到E2PROM2816的相应地址对应的单元中;(6)重复(3)~(5)步骤将每一条微指令写入E2PROM2816。
【3】、校验:(1)将编程开关置为READ状态;(2)将STEP开关置为"STEP"状态,STOP开关置为"RUN"状态;(3)在开关UA5~UA0上置好要读的某个微地址;(4)按动START键,启动时序电路,观察显示灯MD24-MD1的状态,检查读出的微代码是否已写入的相同。
如果不同在将开关置于PROM编程状态,重新执行编程步骤;(5)重复(3)、(4)步骤将每一条微指令从E2PROM2816中读出。
微程序控制器组成实验报告
微程序控制器组成实验报告微程序控制器组成实验报告一、引言微程序控制器是计算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解析指令并控制计算机的各个部件进行相应操作。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深入了解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二、实验目的1. 理解微程序控制器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2. 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结构;3. 实践使用微程序控制器进行指令解析和控制。
三、实验原理微程序控制器由控制存储器和控制逻辑组成。
控制存储器中存储了一系列微指令,每个微指令对应一条机器指令的执行步骤。
控制逻辑根据当前指令的操作码,从控制存储器中读取相应的微指令,并根据微指令的控制信号控制各个部件的操作。
四、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平台:将微程序控制器与计算机主板相连,并连接相应的输入输出设备;2. 下载微程序控制器的控制存储器:将预先编写好的微指令存储到控制存储器中;3. 编写控制逻辑:根据机器指令的操作码,编写相应的控制逻辑,实现指令的解析和控制;4. 运行实验:通过输入指令,观察微程序控制器的工作情况,验证控制逻辑的正确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成功搭建了微程序控制器的实验平台,并下载了相应的微指令。
通过输入不同的指令,我们观察到微程序控制器能够正确解析指令并控制计算机的各个部件进行相应操作。
这证明了我们编写的控制逻辑是正确的。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微程序控制器通过控制存储器中的微指令,实现了对机器指令的解析和控制。
掌握了微程序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后,我们能够编写相应的控制逻辑,实现自定义的指令解析和控制功能。
七、实验心得本次实验让我对微程序控制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亲自搭建实验平台和编写控制逻辑,我深刻体会到微程序控制器在计算机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实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但通过不断尝试和调试,最终解决了这些问题,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八、展望微程序控制器作为计算机的核心组件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微程序控制器
01
0 0 0 0 0 0 0 1 1
1 1 0
1 1 0
1 1 0
0 0 0 0 1 0
02
0 0 0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0 0 1
0 0 1 0 0 0
03
0 0 0 0 0 0 0 0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4
0 0 0 0 0 0 0 0 1
0 0 1 1 1 1
17
0 0 0 0 0 0 0 0 1
0 1 0
0 0 0
0 0 0
0 1 0 1 0 1
20
0 0 0 0 0 0 0 1 1
1 1 0
1 1 0
1 1 0
0 1 0 0 1 0
21
0 0 0 0 0 0 0 1 1
1 1 0
1 1 0
1 1 0
0 1 0 1 0 0
22
0 0 0 0 0 0 0 0 1
(2)读微指令。
(3)产生微操作命令。
(4)形成下一条微指令地址。
(5)取下一条微指令。…………重复(1)~(4)过程,直到该机器指令送入IR为止。
2、执行阶段Βιβλιοθήκη (1)当指令存入IR后,由指令的OP部分送到微地址形成部件,形成该指令对应的微程序的首地址。
(2)读出微指令。
(3)产生微操作命令。
(4)形成下一条微指令地址。…………重复(1)~(4)过程,直到该机器指令执行完为止。
2、微指令寄存器:微指令寄存器(CMIR)存放由控制存储器读出的一条微指令信息
3、微地址寄存器(CMAR):存放将要访问的下一条微指令的微地址。
计算机组成原理-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与微程序设计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与微程序设计实验福建农林⼤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信息⼯程类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姓名:系: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年级:09级学号:指导教师:职称:2010年12⽉29⽇实验项⽬列表福建农林⼤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信息⼯程类实验报告系: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年级: 09 姓名:学号:实验课程:实验室号:____509 实验设备号:试验台8 实验时间:指导教师签字:成绩:实验名称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与微程序设计实验⼀.实验⽬的1.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原理。
2.掌握微程序的编制、写⼊、观察微程序的运⾏。
⼆.实验设备ZYE1603B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台,排线若⼲。
三.实验原理实验所⽤的时序电路原理可以参考时序实验,由于时序电路的内部线路已经连好(时序电路的CLR已接到实验板中下⽅的CLR清零开关上),所以只需将时序电路与⽅波信号源连接即可。
1.微程序控制电路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见图1-16。
其中控制存储器采⽤三⽚2816E2(平⽅)PROM具有掉线保护功能。
微指令寄存器18位,⽤两⽚8D触发器(74LS175)触发器组成,它们带有清“0”断和置“1”端。
在不进⾏判别测试的情况下,T2时刻打⼊微地址寄存器的内容极为下⼀条微指令地址。
当T4时刻进⾏判别测试时,转移逻辑满⾜条件后输⼊的负脉冲通过强制端将某⼀触发器设置为“1”状态,完成地址修改。
在该实验电路中,控制台但愿有⼀个编程开关SP06,它具有两种状态:WRITE(编程)、READ(校验)、RUN(运⾏)。
当处于“编程状态”时,实验者可根据微地址和微指令格式将微指令⼆进制代码写⼊到控制存储器2816中。
当处于“校验状态”时,可以对写⼊控制存储器中的⼆进制代码进⾏验证,从⽽可以判断写⼊的⼆进制代码是否正确。
当处于“运⾏状态”时,只要给出微程序的⼊⼝微地址,则可根据微程序流程图⾃动执⾏微程序。
图中微地址寄存器输出端增加了⼀组⼆态门74LS245,⽬的是隔离触发器的输出,增加抗⼲扰能⼒,并⽤来驱动微地址显⽰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 常规型微程序控制器组成实验一、实验目的1. 掌握时序发生器的组成原理。
2. 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原理。
二、实验电路1. 时序发生器本实验所用的时序电路见图3.4。
电路由一个500KHz晶振、2片GAL22V10、一片74LS390组成,可产生两级等间隔时序信号T1-T4、W1-W3,其中一个W由一轮T1-T4组成,相当于一个微指令周期或硬连线控制器的一拍,而一轮W1-W3可以执行硬连线控制器的一条机器指令。
另外,供数字逻辑实验使用的时钟由NF经一片74LS390分频后产生。
图3.4 时序信号发生器本次实验不涉及硬连线控制器,因此时序发生器中产生W1-W3的部分也可根据需要放到硬连线控制器实验中介绍。
产生时序信号T1-T4的功能集成在图中左边的一片GAL22V10中,另外它还产生节拍信号W1-W3的控制时钟CLK1。
该芯片的逻辑功能用ABEL语言实现。
其源程序如下:MODULE TIMER1TITLE 'CLOCK GENERATOR T1-T4'CLK = .C.;"INPUTMF, CLR, QD, DP, TJ, DB PIN 1..6;W3 PIN 7;"OUTPUTT1, T2, T3, T4 PIN 15..18 ISTYPE 'REG';CLK1 PIN 14 ISTYPE 'COM';QD1, QD2, QDR PIN ISTYPE 'REG';ACT PIN ISTYPE 'COM';S = [T1, T2, T3, T4, QD1, QD2, QDR];EQUATIONSQD1 := QD;QD2 := QD1;ACT = QD1 & !QD2;QDR := CLR & QD # CLR & QDR;T1 := CLR & T4 & ACT # CLR & T4 & ! (DP # TJ # DB & W3) & QDR;T2 := CLR & T1;T3 := CLR & T2;T4 := !CLR # T3 # T4 & !ACT & (DP #TJ# DB& W3) # !QDR;CLK1 = T1 # !CLR& MF;S.CLK = MF;END节拍电位信号W1-W3只在硬连线控制器中使用,产生W信号的功能集成在右边一片GAL22V10中,用ABEL语言实现。
其源程序如下:MODULE TIMER2 //头部TITLE 'CLOCK GENERATOR W1-W3'DECLARATIONS //说明部CLK = .C.;"INPUTCLK1, CLR, SKIP PIN 1..3;"OUTPUTW1, W2, W3 PIN 16..18 ISTYPE 'REG';W = [W1, W2, W3];EQUATIONS //逻辑描述部W1 := CLR & W3;W2 := CLR & W1 & !SKIP;W3 := !CLR # W2 # W1 & SKIP;W.CLK = CLK1;END TIMER2 //结束部左边GAL的时钟输入MF是晶振的输出,频率为500KHz。
T1-T4的脉宽为2μs。
CLR实际上是控制台的CLR#信号,因为ABEL语言的书写关系改为CLR,仍为低有效。
CLR#=0将系统复位,此时时序停在T4、W3,微程序地址为000000B。
建议每次实验台加电后,先按CLR#复位一次。
实验台上CLR#到时序电路的连接已连好。
对时序发生器TJ输入引脚的连接要慎重,当不需要暂停微程序的运行时,将它接地;如果需要的话,将它与微程序控制器的输出微命令TJ相连。
QD(启动)是单脉冲信号,在GAL中用时钟MF对它进行了同步,产生QD1和QD2。
ACT表达式为QD1&!QD2,脉宽为2μs。
QDR是运行标志,QD信号使其置1,CLR#将其置0。
DB(单步)、DP(单拍)是来自实验台的二进制开关模拟信号。
当TJ=0、DB=0、DP=0时,一旦按下QD键,时序信号T1-T4周而复始的发送出去,此时机器处于连续运行状态。
当DP=1、TJ=0、DP=0时,按下QD键,机器将处于单拍运行状态,此时只发送一组T1、T2、T3、T4时序信号就停机,此时机器时序停在T4。
利用单拍方式,每次只读出一条微指令,因而可以观察微指令代码以及当前的执行结果。
当机器连续运行时,如果TJ=1,也会使机器中断运行,时序停在T4。
DB、SKIP、CLK1信号以及W1-W3节拍电位信号都是针对硬连线控制器的。
硬连线控制器执行一条机器指令需要一组W1-W3时序信号。
CLK1是产生W信号的控制时钟,由左边一片GAL产生。
DB信号就是控制每次发送一组W1-W3后停机。
执行某些机器指令不需要一组完整的W信号,SKIP信号就是用来跳过本指令剩余的W节拍信号的。
2. 数据通路微程序控制器是根据数据通路和指令系统来设计的。
这里采用的数据通路是在综合前面各实验的基础上,整合了运算器模块、存储器模块等形成的。
有关数据通路整体的详细说明,请参阅第一章。
3. 微指令格式根据给定的8条机器指令功能和数据通路总体图的控制信号,采用的微指令格式如图3.5所示。
微指令字长31位,其中顺序控制部分9位:判别字段3位,后继微地址6位。
操作控制字段22位,各位进行直接控制。
图3.5 微指令格式对应微指令格式,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见图3.6。
控制存储器采用4片E2PROM(HN58C65)组成,HN58C65是8K×8位的,地址输入端有13位(A12-A0),实验中只用到A5-A0,所以A12-A6接地,实际的使用空间为64字节。
微地址寄存器μAR共6位,用一片8D触发器74LS174组成,带有异步清零端。
两级与、或门构成微地址转移逻辑,用于产生下一微指令地址。
在每一个T1的上升沿,新的微指令地址打入微地址寄存器中,控制存储器随即输出该条微指令的控制信号。
微地址转移逻辑生成下一微地址,等到下一个T1上升沿,将其打入微地址寄存器中。
微地址转移逻辑的多个输入信号中,SWC、SWB、SWA是控制台指令的定义开关,它们用来决定控制台指令微程序的分支。
C是进位信号,IR7-IR4是机器指令的操作码字段,根据它们的值来控制微程序转向某个特定的分支。
三、机器指令与微程序为教学中简单明了,本实验仪器使用了8条机器指令,均为单字长(8位)指令。
指令功能及格式如表3.3所示。
指令的高4位IR7-IR4是操作码,提供给微程序控制器用作地址转移;低4位提供给数据通路。
应当指出,用这8条指令来编写实际程序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教学,通过执行一些最简单的程序来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上述8条指令的微程序流程图如图3.7所示。
每条微指令可按前述的微指令格式转换成二进制代码,然后写入微程序控制器的控制存储器中。
微指令代码表根据图3.7的微程序流程图计算出微程序代码比较困难。
为了计算出微程序代码,需要1个各微指令使用的信号表,即代码表。
表3.4 微程序代码表微指令KT RRF WRF RRM WRM PR当前微地址00 0C 1E 06 07 0B 1D 0D 0E 0A 02 03 09 04 05 08 0F下一微地址08 1E 06 07 1E 1D 0D 0E 1D 02 03 02 04 05 04 0F 10 P0 1 . . . . . . . . . . . . . . . .P1. . . . . . . . . . . . . . . . 1P2 . . . . . . . . . . . . . . . . .备用. . . . . . . . . . . . . . . . .TJ . 1 . . 1 1 .1 1 . 1 . 1 . 1 . .LDIR . . . 1 . . . 1 . . . . . . . . 1PC+1 . . . . . . . . . . . . . . . . .LDPC# . 1 . . . 1 . . . . . . . . . 1AR+1 . . . . . . . . . . . 1 . . 1 . .LDAR# . 1 . . . 1 . . . 1 . . 1 . . . .LDDR1 . . . . . . . . . . . . . . . . .LDDR2 . . . . . . . . . . . . . . . . .LDRi . . . . . . . . 1 . . . . . . . .SW_BUS# .1 1 . . 1 1 .1 1 . . 1 1 . 1 .RS_BUS# . . . . 1 . . . . . . . . . . . .ALU_BUS# . . . . . . . . . . . . . . . . .RAM_BUS# . . . . . . . . . . 1 . . . . . .CER# . . . 1 . . . 1 . . . . . . . . 1CEL# . . 1 . . . 1 . . . 1 . . 1 . . .LR/W# . . 0 . . . 0 . . . 1 . . 0 . . .Cn# . . . . . . . . . . . . . . . . .M . . . . . . . . . . . . . . . . .S0 . . . . . . . . . . . . . . . . .S1 . . . . . . . . . . . . . . . . .S2 . . . . . . . . . . . . . . . . .S3 . . . . . . . . . . . . . . . . .注:后缀为#的信号都是低电平有效信号,为了在控存ROM中用“1”表示有效,这些信号在控制器中经过反相后送往数据通路。
表3.4 微程序代码表(续)微指令ADD SUB AND STA LDA JC STP OUT当前微地址10 18 11 19 12 1A 13 1B 14 1C 15 1F 16 17下一微地址18 0F 19 0F 1A 0F 1B 0F 1C 0F 0F0F0F0FP0 . . . . . . . . . . . . . .P1 . . . . . . . . . . . . . .P2 . . . . . . . . . . 1 . . .备用. . . . . . . . . . . . . .TJ . . . . . . . . . . . . 1 1LDIR . . . . . . . . . . . . . .PC+1 . 1 . 1 . 1 . 1 . 1 1 . 1 1LDPC# . . . . . . . . . . . 1 . .AR+1 . . . . . . . . . . . . . .LDAR# . . . . . 1 . 1 . . . . .LDDR1 1 . 1 . 1 . 1 . . . . . . .LDDR2 1 . 1 . 1 . . . . . . . . .LDRi . 1 . 1 . 1 . . . 1 . . . .SW_BUS# . . . . . . . . . . . . . .RS_BUS# . . . . . . 1 . 1 . . 1 . 1ALU_BUS# . 1 . 1 . 1 . 1 . . . . . .RAM_BUS# . . . . . . . . . 1 . . . .CER# . . . . . . . . . . . . . .CEL# . . . . . . . 1 . 1 . . . .LR/W# . . . . . . 0 . 1 . . . .Cn# . . . 1 . . . . . . . . . .M . 0 . 0 . 1 . 0 . . . . . .S0 . 1 . 0 . 1 . 0 . . . . . .S1 . 0 . 1 . 1 . 0 . . . . . .S2 . 0 . 1 . 0 . 0 . . . . . .S3 . 1 . 0 . 1 . 0 . . . . . .注:后缀为#的信号都是低电平有效信号,为了在控存ROM中用“1”表示有效,这些信号在控制器中经过反相后送往数据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