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周围间隙扩张18例误诊分析_宋立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误诊分析·
血管周围间隙扩张18例误诊分析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五人民医院石嘴山中心医院(753200)宋立东蒋宁霞徐镇
血管周围间隙也称血管周围淋巴间隙,可见于任何年龄,如果对扩张的血管周围间隙认识不足则容易误诊,本研究收集了18例曾误诊为血管周围间隙的病例进行影像特点分析,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断符合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首诊误诊的扩张的血管周围间隙18例,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20~72岁,中位年龄42岁;误诊为陈旧性梗死灶9例,脱髓鞘2例,脉络膜裂囊肿2例,脑寄生虫(囊虫、包虫)4例,肿瘤1例。临床表现:头痛、头晕11例,记忆力下降3例,4例无临床症状,为偶然发现。有10例进行追踪,间隔时间约0.5~
2.0年。
1.2检查技术:使用Philips公司产1.5T磁共振成像(MRI)仪。扫描序列包括T1WI:TR500ms,TE7.7ms;T2WI:TR 4000ms,TE94,FLAIR序列T12500ms,TR9000ms,TE 107ms;DWI:TR2900ms,TE84ms;CT扫描采用GE公司产PROSPEEDⅡ层CT机。
1.3血管周围间隙扩张的诊断标准:血管周围间隙直径增大,大于2mm[1],形态圆形或线状,与穿支动脉走行一致,边缘清晰锐利,周围脑组织信号正常;无或有轻度占位效应,各序列信号与脑脊液信号一致,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轻,无局灶性神经缺损体征,随访无明显变化。
2结果
18例扩张的血管周围间隙双侧多发,发生部位包括前联合两侧、极外囊、中脑大脑脚处、半卵圆中心,间隙形态包括圆形或线状,边缘清晰、锐利,无或有轻度占位效应,线状的血管周围间隙多成簇出现,CT图像上扩张的血管周围间隙呈水样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MRI不同序列显示间隙信号与脑脊液信号完全一致,即T1WI及FLAIR像呈低信号,T2WI 表现为高信号,DWI未见弥散受限征象,呈低信号,随访观察病灶无明显变化。
3讨论
血管周围间隙指的是脑穿支血管由蛛网膜下腔进入脑实质时,邻近软脑膜内陷在小血管周围(不包括毛细血管)形成的介于两层软脑膜间的间隙[2]。有学者通过电镜研究及动物示踪实验表明血管周围间隙不与蛛网膜下腔直接相通,间隙内所含液体不是脑脊液,而是组织间液,血管周围间隙有时成为某些疾病的蔓延途径,临床不少见,但由于对其认识不足,首诊容易误诊,正常的血管周围间隙最大径一般不超过2 mm,>2mm即被认为扩大。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发生机制至今不完全明确,其与相关临床症状有无内在联系也无深入研究,Di Costanzo等[3]提出,血管周围间隙可能与年龄明显相关,提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可能是脑老化表现,但有临床研究显示老龄化不能解释其发病原因,有学者提出可能与先天发育异常、血管退化异常、感染、血管炎症、脱髓鞘等因素有关,但都无法验证或被否定。有学者根据大小将血管周围间隙分为3级[4],即:①Ⅰ级:直径在2mm以下;②Ⅱ级:直径在2~3mm之间;③Ⅲ级:直径超过3mm。
血管周围间隙扩张有以下影像学特征:①特定部位:MRI 显示血管周围间隙常见于前联合附近,大脑凸面皮层下半卵圆中心,脑干,外囊,小脑相对少见;②形态:多呈点状、圆形、卵圆形或弯曲裂隙状;③边界:清晰、锐利;④信号:在各个序列与脑脊液一致;⑤密度:呈水样密度;⑥无占位效应。影像学需与脑软化灶、脱髓鞘、脉络膜裂囊肿、脑寄生虫、脓肿、肿瘤等鉴别诊断。本研究收集18例误诊病例中,诊断为陈旧性梗死灶9例,脱髓鞘2例,脉络膜裂囊肿2例,脑寄生虫(囊虫、包虫)4例,囊性肿瘤1例。
血管周围间隙的鉴别诊断:陈旧性脑梗死软化灶多具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多位于基底节、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CT图像上表现低密度灶,边缘清晰,密度如水,与脑脊液密度一致,MRI信号T2WI呈高信号,T1WI呈低信号,FLAIR成像上呈低信号改变,病程较短者,病灶在FLAIR序列上见周边高信号影,结合病史及临床症状可明确鉴别。
脑白质脱髓鞘的病理基础是弥散的灶性室管膜缺如,导致白质水分增多,局部组织结构异常疏松,内见许多水分积累成的空泡状结构,MRI表现脑白质内片状模糊的长T2信号,在FLAIR序列高信号,在T1WI上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大多数分布在侧脑室旁和半卵圆中心,边缘模糊,呈多个小片状,也可融合成大片,甚至连成环绕侧脑室的一整片,形态相对比较稳定,容易与扩张血管周围间隙鉴别。
脉络膜裂囊肿是胎儿发育时期沿脉络膜裂形成原始脉络膜丛发育障碍而形成的神经上皮性囊肿,MRI信号表现同血管周围间隙,但它有特殊发生部位,即脉络膜裂。有时囊肿较大,向上生长是可突到前联合层面,轴位扫描与扩张血管周围间隙有类似表现,MRI由于具有多方向扫描优点,因此可进行准确定位,冠状位扫描可清晰显示囊肿位于基底节区外,矢状位扫描可显示病灶沿脉络膜裂分布的特点,两者不难鉴别。
脑寄生虫常有明确病史,感染不同时期MRI表现不同,在最初的囊泡期,病灶在所有序列上与脑脊液等信号,类似扩张的血管周围间隙,但可见偏心性的囊尾蚴头节,增强后一般无强化,在胶质囊肿阶段,与脑脊液相比呈轻度高信号,周围可见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增强后囊壁及头节可见强化,在结节期,出现增厚收缩囊壁,呈头节状或环形强化,周围水肿消退,钙化结节期,病灶完全钙化,在所有序列上表现低信号。
囊性肿瘤多有实性成分,增强扫描可见强化,周围多有水
盆腔内畸胎瘤四例误诊分析山西省临汾市人民医院(041000)尉志刚
畸胎瘤并不少见,而在盆腔内发病部位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变异甚大,收集我院4例畸胎瘤并手术病理证实的患者资料,结合文献就其组织发生、B超及CT表现作一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2011年收集了4例行CT增强扫描,B 超检查发现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盆腔畸胎瘤,均为女性,年龄45~55岁。临床病史无明显症状及表现,经女性体检B超时发现大小不等的盆腔肿物。
1.2方法:一旦确诊是盆腔内畸胎瘤,直径>2cm,为了防止恶变,行腹腔镜取瘤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术后几乎不留瘢痕,住院2~3d即可出院。手术可以彻底清除,没有复发的危险。
2结果
CT检查中发现4例畸胎瘤患者中1例为左侧卵巢囊实性肿块,肿块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其内有脂肪密度影,囊壁厚薄不均,可见分隔及点状高密度影,术前CT及B超均诊断为左侧卵巢良性肿瘤可能。2例患者CT扫描囊性改变,其壁旁有点状钙化影,囊壁厚薄均匀,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CT 及B超均在术前诊断为左侧卵巢囊肿可能。2例患者CT及B 超术前诊断为盆腔卵巢癌,卵巢恶性肿瘤主要来自上皮成分,也可来自生殖细胞及卵巢基质。
3讨论
根据盆腔的解剖特点,在分析盆腔肿物时应充分考虑在内,盆腔向上与腹腔连通,向下达腔底,后者由盆隔和尿生殖隔构成,盆腔内脏器主要为泌尿生殖器官和消化道末端部分。笔者收集4例全部为女性,卵巢为左右成对的实质性器官,位于盆腔侧壁,髂内外动脉夹角之间的陷窝内,其大小和形态随年龄和生理状态的不同而异,正常大小的卵巢在CT 扫描层面上一般不易显示,偶而可在子宫后旁见到。畸胎瘤占卵巢肿瘤的10%~15%,约25%为双侧,好发于育龄的妇女,绝大多数为良性,恶变率不到1%[1]。典型的畸胎瘤由2~3个胚层组织构成,50%肿瘤内含有脂肪或皮脂样物质,30%有钙化或含有牙、骨骼样成分,经病理检查肿瘤实性成分在肿瘤内呈结节样突出。
3.1误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应加注意:①检查医生在影像学检查过程中只靠单一的检查结果做出盆腔内畸胎瘤定性;②对盆腔解剖特点认识不足,定位定性考虑不到位;③在手术前没有充分考虑病灶异位可能出现的情况。
3.2误诊预防:对盆腔内畸胎瘤B超及CT检查应对比综合分析,尤其是CT平扫加增强扫描,在CT检查过程中应逐点探测肿物的实质密度(CT值)及位置。畸胎瘤多数为3种密度,边缘一般清楚,诊断不难,只需与恶性畸胎瘤鉴别,而肿块有分叶,且密度不均,并与周围组织脂肪间隙模糊不清,盆腔恶性肿块可能性大。①医学影像学CT与B超对盆腔肿块应充分结合盆腔的解剖结构特点,综合分析肿块位置及周围脏器关系以及病灶周围脂肪层存在情况;②对骶骨前腹膜后畸胎瘤绝不能单凭一项诊断作为医生进行手术入路选择。这样才能避免造成误诊,必要时做CT活检穿刺进行组织分析,尽可能为临床术前医师提供较为可靠的影像诊断。
参考文献
[1]曾秋华,周懂晶,胡亚涛.放巢成熟囊性畸胎瘤的CT及临床
病理对照研究.山西医药杂志,2007,36(11):1014-1015.
(收稿日期:2011-09-16)
肿,在FLAIR序列上可见囊性成分与脑脊液信号不同,此时能与扩大血管周围间隙鉴别,如巨大血管周围间隙与脑囊性肿瘤鉴别困难时,MRI随访对诊断可能有所帮助。
扩张的血管周围间隙可见于任何年龄,临床上根据常见部位、形态、边界,有无占位效应及影像学特点诊断并不困难,关键是对其有足够认识,才能避免误诊。
参考文献
[1]Rouhl RP,van Oostenbrugge RJ,Knottnerus IL,et al.Vichow-
robin spaces relate to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severity.J Neurol,2008,255(5):692-696.[2]Heier LA,Bauer CJ,Schwartz L,et rge Virchow-
Robinspaces:MR-clinical correlation.AJNR,1989,10(5):929-936.
[3]Di Costanzo A,Di Salle F,Santora L,et al.Diated virchow-
robin spaces in myotonic dystrophy:frequency,extent and signi-ficance.Eur Neurol,2001,46(3):131-139.
[4]王光彬,王翠艳,陈立光,等.血管周间隙的MR表现.中国医
学影像技术,2006,22(3):388-391.
(收稿日期:2011-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