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精英时文精选素材(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高考精英时文精选素材(十)
1. 批判精神不等于“我不信”
丁雅诵
时常发现身边有一些偏执而又矛盾的年轻人:
他们好像对这个社会有点“怨气”,觉得许多事情“不单纯”“有内幕”。

看到好人好事,会阴阳怪气地说“没准是为了追名逐利”;看见街头执法,会先入为主地断定“城管没一个好人”;见到有人走红,就要揣测一番“背后的金主是谁”……他们总在怀疑,怀疑每个事件背后的动机。

然而这些年轻人似乎又很相信一些所谓的“良言”。

听到别人说“读书没用,远不如搭人脉、搞关系”,他们会觉得很有道理;发现有人通过玩弄权术、阿谀奉承得到晋升,他们便将其视为成功的密钥……他们容易轻信,轻信他人口中的“捷径”。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中,我们到底应该怀疑什么,应该相信什么?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我们究竟怎样才能保持自身辨别是非、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青年人必须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原则性问题。

首先需要明确的有两点。

一是怀疑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方式,但批判精神绝不是一句简单的“我不信”,更不是网上一些“喷子”的见谁“怼”谁,而是在丰富的知识与实践经验积累之上作出的理性判断。

二是信仰是一种坚定的力量,但相信既不是所谓的“心灵鸡汤”,也
不是“意见领袖”的振臂一呼,更不是圆滑世故的“潜规则”,而是内心最崇高的理想与坚守。

不知道什么该信、什么该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年轻人不妨扪心自问,当你质疑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是否读过《共产党宣言》,是否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当你抨击国家体制的时候,是否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否深入研究过西方的政治制度?不学习、不积累、不思考,自己的脑袋只会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人生也会随之陷入迷茫。

与之相应,轻信旁门左道,大多源于急于求成。

不少年轻人把精力用在钻营讨巧、结交奉承这些他们认同的“捷径”上,希望借此早早成为“人生赢家”,可惜如此“捷径”却往往令人误入歧途。

毕竟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心渴望“速成”、一心热衷于“质变”,往往是爬得越快越高、摔得越狠越惨。

怀疑与相信,二者不可偏废。

如果一味选择质疑、不愿相信,就会滑向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边缘。

相反,若总是自以为是、偏听偏信,则会陷入他人的陷阱、被人牵着鼻子走。

在信息庞杂、诱惑繁多的世界中,我们需要批判的精神,需要拨开那些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东西,看清事物的本质,不断提高个人的思考力、判断力。

在充满怀疑、嘈杂喧嚣的时代中,我们也需要信仰的力量,需要保持内心的澄澈,养一身浩然之气,别被油腔滑调、世故老道浸染。

保持独立思考,葆有一颗初心,相信这个世界的真善美,也批判这个世界的假恶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耳朵去听、大脑去想、再付之行动,年轻的生命才更饱满更有意义。

2. 让绿色生活成为时代名片(评论员观察)
吕晓勋
打开手机客户端,叫份外卖,或许是你我再平常不过的就餐选择。

不过,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饱腹之后的一次性餐盒、筷子、塑料袋,以及餐余垃圾,会给环境造成多大压力。

据统计,国内互联网订餐平台一天使用的塑料餐盒约有4000万个,全国每天因外卖产生的餐饮残余多达上千吨。

有人将这些外卖垃圾称之为“生态浩劫”,虽然略显夸张,但也反映出科学管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外卖餐盒、快递包装带来的生态压力,不经意间折射出“互联网+”
的背景下,人们一整套生活方式的改变。

以前,人要出门才能购物,要面对面才能完成交易;现在,只要在手机屏幕上点一点,不需要言语沟通就能送货上门。

当购物需求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满足,当“选什么”成为新的消费焦虑,充满无限可能的“互联网+生活”,已经在呼唤一种与之匹配的绿色生活方式。

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不仅要求消费者个体具有更为理性的消费行为、绿色环保的消费观念,更需要各个社会主体具有协同一致的环保意识,带动整个社会的绿色发展观和生活观。

最高领导人则明确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举例而言,治理各种外卖、快递垃圾,不但要建章立制,严加监管,也需要从源头上理顺片面的“成本核算”逻辑。

比如一些商家认为,安全、可降解的包装成本更高,会压缩盈利空间,甚至损失客流,因此选择降低成本,放弃生产、流通过程中必要的环保投入。

殊不知,海量不可降解材料中的有害成分,极有可能以某种形式流回我们的食物链,让全社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因此,无论是推动产业合作,尽快推出性价比更高的可降解产品,还是加强行业自律和部门监管,鼓励和支持企业向绿色发展转型,理应成为这个注重餐饮健康年代的“标配”。

“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

”今年5月26日,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最高领导人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出的6项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倡导推广绿色消费。

让绿色生活成为我们时代的环保名片,需要激发出每个人的环保热情,以思想自觉引领行为自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留意观察就能发现,在我们身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外出随身携带筷子、水杯、便当盒,不用一次性杯子和塑料袋;平常生活中尽量安排在家做饭,选择玻璃罐保存食物,等等。

人人于这些细微处尽一份环保绵力,长此以往,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势必能往前跨出一大步。

迎接绿色生活时代,需要从生活点滴开始建构。

从更深层次来看,绿色生活更是一种文明生活方式。

从“光盘”行动,到低碳出行,再到新颖时尚的绿色消费,绿色生活对于个人而言,
折射出我们作为现代人的一种文明素质,提升着我们的生活品位与志趣。

讲求绿色生活方式的人,是有文明涵养的,也是受人敬重的。

对于社会而言,绿色生活照鉴着现代社会的一种文明品质,意味着社会成员懂得自我规约、懂得尊重公共空间、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同标注着我们社会的文明水位。

今天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已经深深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而个体的参与和反馈,也将赋予这种生活方式以新的意义。

将适度消费、低碳发展等理念当做社会风尚,绿色生活才有可能成为时代的名片,进而为我们的后代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3. 共享业态,多聆听用户心跳(人民时评)
王石川
继共享睡眠舱、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等共享模式之后,有高校学生推出共享厨房,某公交站台惊现共享马扎。

日前,又有“共享健身房”出现在北京一小区内。

在四五平方米的空间内,有空调、空气净化器、跑步机、电视等设备,扫码支付后即可进行健身。

共享业态究竟能释放出多少可能性,引人遐想。

“逻辑可以让你从A走到B,但想象力可以让你走到任何地方。

”不得不承认,那些共享模式“操盘手”具有强大的想象力,他们有相时而动的市场敏感,也有说干就干的行动力。

一个个共享模式的破土而出,不仅让创业者行走在共享新业态的前沿,也丰富了共享模式的内涵,这正说明共享经济方兴未艾,前景广阔。

用户所需,就是共享的土壤。

共享单车的出现,恰是瞄准了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难题;约一帮朋友唱歌越来越难,迷你KTV应运而生;对食堂饭菜不够满意,干脆来个共享厨房;嫌健身房太贵或太远,那就在家门口建造一个私人化的健身空间……一定程度上说,有需求就有市场,用户所想,就是创业者所向。

紧扣市场脉动,聆听用户心跳,正是共享模式生机勃勃的根本原因。

当一些人抱怨市场低迷、缺乏机遇的时候,不妨想一想转益多师;当有的人慨叹创意枯竭时,也许该问一问自己有没有“脑洞大开”?一个开放且有无限活力的市场经济,为所有人提供了展现才华和比拼创意的舞台。

共享模式的风生水起,吸引着资本大举进入,让不少资本把共享模式当成最能变现的风口。

有投资团队在一个小时内就决定投资某共享健身项目,并完成了打款,足可见共享模式的吸引力。

资本流向固然是由市场决定的,但同时也要注意,比抢占地盘更重要的,是如何守住、守好地盘。

在这方面,一些新兴共享模式显然尚未做到尽善尽美。

比如,有的共享健身房名不副实,仅有一台跑步机,以至于有网友谑称“把跑步机搬到小区里,就是健身房吗”?而一些共享项目也因管理不当极其耗费资源,引发公众担忧和遗憾。

凡此种种都提示人们,共享经济不仅要把选题找好,更要把文章做好。

把共享经济的文章做好,不能只是把共享当成噱头,只拿共享说事而缺少真诚。

对创业者与资本来说,在商业布局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线下服务,尤其是向用户提供良好体验,否则辛苦抢占的先机有可能得而复失。

而对相关部门来说,监管是共享业态不可或缺的重
要方面,不容有失。

以让“青少年想唱就唱”的迷你KTV为例,它的出现满足了年轻人的个性诉求,但也给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提出了管理难题,比如,经营者是否应该取得相关许可?备案制管理让新业态飞速发展,未成年人的权益又该如何保障?回答好这些问题,是规范共享经济的题中之义。

作为近年来的新生事物,共享经济遍地开花,一方面说明中国市场蕴含着巨大活力和机遇,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要给新鲜事物以充分的成长空间。

这同时也是一个完善市场机制、调整政策法规的机会,可以让随后出台的监管政策更加公平有效。

对共享经济多一些包容,它们就会走得更从容。

同时,包容不是纵容,依法依规监管好共享项目,让用户获得更舒适的体验,它们才能拥抱更加广阔的前景。

4.身不严修难致远(红船观澜)
张明
王安石在《洪范传》中写道:“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

”从历史长河看,中华民族历来有讲求修身养性的传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刚正不阿的包拯、两袖清风的海瑞、一代清官于成龙,这些廉吏名臣无不以修身为座右铭,也都因其高洁操守而扬名于世、名垂青史。

对于为官从政者而言,其心正不正、修身严不严,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和政治觉悟的高低,也直接决定着在从政道路上究竟能够走多远。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20多名省部级官员遭
遇“断崖式降级”。

这些高级领导干部当中,昔日不乏才华能力出众、政绩业绩突出的佼佼者,但因为损公肥私谋取个人利益、违规选拔任用干部、大搞权钱权色交易、弄虚作假、对抗组织审查等严重违纪行为,有的被开除党籍,有的降职处理甚至连降7级成为科员,原本顺风顺水、坦荡无垠的仕途戛然而止、折戟坠落。

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中老艺人苏昆生曾放声悲歌:“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因为贪一时之欲、恋一时之财、惩一时之快,而私念膨胀、律己不严、行为放纵,最终让个人努力前功尽弃、家人至亲受辱蒙羞、组织辛苦培养付诸东流,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千,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为官不患无位、不患位之不尊,而患修身不严。

身不严修者,私而意不诚。

以德养身,行德方能致远。

以德立身,就会有忠诚的操守、广阔的心胸和无私的情怀。

无德之人,往往私心过重、私念太多,凡事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

私虑重重反映的是内心深处对党和人民的不忠诚、不真诚,私利为本只会画地为牢,难以自拔。

身不严修者,躁而心难静。

以静安神,宁静方能致远。

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面对大千世界的种种诱惑才能稳得住心神,面对大起大落的成败才能从容应对。

心不静者智蒙荫,心不安者行不稳,内心失衡、思绪难平、躁动不安,不宁静、不平静、不冷静的心理状态,带来的必然是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不择手段。

身不严修者,骄而行无矩。

以规束行,守道方能致远。

心有所畏才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讲规矩、守纪律才能不触红线、不越底线。

倘若始终把道德修为、党性修养当成小事不屑一顾,总是心存侥幸、以恶小而为之,长此以往,便会心乏善念恭敬而恣意妄为、滋生贪嗔痴怨而骄奢放逸。

肆无忌惮、专横跋扈、为所欲为,最终只会是丢了人格口碑、触犯党纪国法,落得个身败名裂、锒铛入狱的下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官就要有执着的追求与坚守,咬定青山,强定力、不动摇。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为官就要视清廉名节如生命,慎独慎微,莫沉沦、不放纵。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为官就要始终把百姓挂于心头,念兹在兹,放不下、不放下。

古之良吏先贤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给我们标注了参照的行为坐标。

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有什么样的境界,有什么样的操守就会有什么样的选择。

倘若今之为官者都能勤于自省、严以自律,常思贪欲之害、常养为政之德、常念百姓之苦,修好了这门必修课,就能在从政道路上行稳致远。

如此,则是万千百姓之幸,也是从政者个人之福。

5. 做官有止境,干事无止境(人民论坛)
李军
最近,一部名为《苏东坡》的纪录片,在党员干部中激起一阵阵涟漪。

苏东坡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始终把干事作为追求,实实在在造福百姓。

在黄州,他改易风俗、拯救溺婴;在杭州,他组织民众治理“六井”、疏浚西湖;在儋州,至今传诵着
他办学堂、劝农耕的故事。

千百年来,苏东坡的人格魅力延绵不衰,发人深思。

对党员干部而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根本宗旨,为民干事是立身本分。

退一万步说,拿了工资就要干事,这是起码要求。

不可否认,当前为官不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所存在。

各级领导很着急,因为工作推不动;广大群众很有气,因为办事不太顺。

对于为官不为问题,最高领导人强调,“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把情况搞清楚,把症结分析透,把对策想明白,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实践证明,教育和科技是两条良策。

所谓教育,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引导党员干部把“做事”而不是把“做官”作为最高追求,增强对为官不为的免疫力。

有的人“为官”之所以“不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官帽子”看得太重,把“升官”作为唯一目标,能提级、升职干事就有积极性,否则就消极无为。

现实中,领导岗位总是有限的,一个单位的岗位、职数都有硬性规定,而且层级越往上领导岗位越少。

如果眼睛老盯着“官帽子”,就难免碰到“天花板”,让自己灰心丧气、反复痛苦。

但干事没有“天花板”,只要愿意干,就有干不完的事,就会越干越着迷、越干越投入、越干越享受,就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一段时间来党内涌现出不少为民担当、一心干事的先进典型,“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等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以最高领导人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用身边典型人物教育
引导党员干部提高思想觉悟,就能激发干事创业、为民造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育引导之外,也需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干部履职行为的监管和考核,增强对为官不为干部的约束力。

置身一个信息化、数据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互联网时代,运用手机APP、微信群等现代科技手段强化执行监督,可以更好地管理、考评党员干部。

比如去年,海南省在开办脱贫致富电视夜校时,通过在手机上安装“钉钉”软件,使得平均签到率达到98%。

基层干部被“钉钉”调动起工作积极性,贫困群众的满意度随之也提高了。

这启示我们,对待为官不为,如果老办法已经产生“抗药性”,不妨换换新“药方”,用信息化、数据化手段量化监管和考核,从而解决干部履职不到位、失职失责的老大难问题。

如此,“不作为”的干部恐怕就混不下去了。

做官有止境,干事无止境。

解决为官不为问题,少数人靠执纪,多数人靠教育,根本上靠制度。

综合施策、多管齐下,我们就能做到最高领导人所要求的,“让干净的人有更多干事的机会,让干事的人有更干净的环境,让那些既干净又干事的人能够心无旁骛施展才华、脱颖而出,真正实现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互促共进”。

6. 自我创新是综艺留住观众的关键所在
国宝也可以拍成综艺?近些年,以国宝为题材的电视节目不稀奇,如《国宝档案》《华豫之门》《鉴宝》《寻宝》等,但大多以平实
叙述为主,以综艺形式呈现的则较少。

而一档名为《国家宝藏》的节目,则首次将博物馆拉进了综艺。

(12月6日中国新闻网)《国家宝藏》12月3日首播即赢得大批年轻人叫好,豆瓣评分高达9.3分,“乾隆的小剧场”更是在社交媒体刷屏。

相比较于传统的国宝节目多是中老年观众,《国家宝藏》为什么能够吸引青年人的眼光?
“新鲜的东西总能博人眼球”,《国家宝藏》掀起收看热潮的背后是其独特的形式吸引眼球。

相比较于纯粹的“噱头营销”,《国家宝藏》不仅能够一下抓住人的眼球,其内容也是相当新颖,它是国内首档关于国宝的综艺,相比较于过去类似于纪录片的国宝节目,此次的综艺范可谓是令人耳目一新。

再者,国内现在的主流综艺多是以歌唱类、真人秀、户外运动等节目形式为主,部分观众已经出现了审美疲劳,《国家宝藏》的出现无疑是一股清流,光是这个创意就已经在起跑线上领先了。

“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过去,很多综艺节目在播出之前,会制造一些噱头博人眼球,其中虽然有一些是“实心球”,名副其实,但更多的是一些“空心球”,靠着炒话题和炒概念来吸引流量,无法长久留住观众,这类的节目已经降低了观众对于节目的期待值。

于是,《国家宝藏》的横空出世,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心,一个个精心制作的小故事和文物完美结合,让观众在了解文物历史的基础上,也能收获欢乐,这样良心的制作理应收获好评。

“自己的东西更有价值”。

《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这些节目虽然收获了高人气,其制作也是花费了不少功夫,但是对于国内观众来说,总是缺少了什么。

这个缺少的就是自身的文化,从国外买下版权,然后进行再创作已然成为了当前综艺市场的主流做法。

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各个明星在收获了一大波流量之后,谁还能真正记得节目的内容?所以,《国家宝藏》之所以能够火遍社交媒体,最重要的就是其摆脱了“进口综艺流量多”的桎梏,将中华文化与新型潮流相结合,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东西,让所有的国内观众都能感受到其中的文化认同感。

要成为一个文化大国,既要吸收他国的先进文化,更要发扬国家自身的文化,这样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更加昂首挺胸。

从这个意义来说,再多一些《国家宝藏》类似的节目,是观众的福气,也是社会的福气。

文/凌瑶
7. 莫使“金句”成“津句”(大地漫笔)
王子潇
听说好的文章,往往是有金句的。

比如鲁迅先生的《秋夜》。

文章内容固然出彩,但能够流传甚远,很大程度上还要得益于那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没有这句话,《秋夜》的影响力怕是要弱一些。

又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诸多古典诗文,张口即来、提笔能写的多是其中的名言佳句,常引之作典或为“掉书袋”的资本。

但若真让你背诵全文,默写全篇,能做到的怕是不多。

可见,金句常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所在,也是文章不朽于世、风行于时的名片。

于是乎,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心态去打造“金句”,成为许多作者努力的方向,尤其在当下。

我们经常读到一些“镶嵌”着金句的文章。

有的“金句”,单看确实耀眼,是作者狠下了一番功夫“熬制”出来的,但放在全文中,感觉十分突兀,有种平地起高楼、坦途现雄峰之感,好似一面普通的墙,中间挖了一个或几个洞,嵌进了金砖,怎么看都觉得有些别扭。

知情者了解是作者苦心凝结而成,不知者还以为是找人代笔所作。

这样的金句,难免沦为“津句”——让人有种汗津津的尴尬。

金句的得来,有“妙手偶得之”的灵感运气,也需要“拈断数茎须”的打磨思虑,用心琢磨、全力设计出令人难忘的好句子,本无可厚非。

但金句能称为“金”,绝不仅是句子本身的功劳,而是其或提纲挈领,或画龙点睛的意义。

在开头,先声夺人,引人入胜;在文中,凝练核心,扭住思想;在结尾,精彩收笔,引人遐思。

它们不是嵌入,是融入,与全篇的文气文脉不脱节,与文章的情感主旨相协调。

正如鲁迅的《秋夜》,颇具镜头感的开头给人以身临其境又惊艳新奇之感,而读完全文,你会发现文章的整体基调和语言风格与开头衔接得自然无碍,两株枣树的分别特写为文章奠定出一种清冷、孤傲的秋夜意境,在全篇一以贯之。

这样的句子,为全篇提了神,注了气,方才称得上是金句。

真正的金句,是万花丛中最美的那朵花,而非荒漠中赫然耸立的塔。

宜融不宜嵌,得心又得体,赏心又悦目,入脑又入心。

8. 克难攻坚看“坚持”(人民论坛)
李波
“坚持”两个字,知易行难,力重千钧。

回望革命战争的波澜历程,有人遇困境时常有畏难情绪,嘀咕“红旗到底能打多久”,在怀疑动摇中止步不前;有人加入队伍放不下投机心态,不能正确对待得失进退,在牢骚抱怨中半途而废。

今天,在年轻一代的“三门”干部身上,“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这话绝非危言耸听,依然是闻者足戒。

分析起来,种种“弃垂成之功,陷不义之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把握好前进与曲折、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的辩证法,到关键节骨眼上差了那么一份“坚持”。

坚持首先是一种信念。

有人曾问邓小平同志:“长征那么艰难凶险,你是怎样走过来的?”他坚定地说:“跟着走!”革命战争年代,多少人正是坚信“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坚持。

1934年底,被誉为“谍战玫瑰”的红色特工沈安娜受党指派,成为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的速记员。

但有一天,她突然出现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强烈要求去延安,原因是对敌人内部腐败非常愤慨。

周恩来等人分别做工作,嘱咐她长期隐蔽下去,可以为党作出更大的贡献。

而后,她加倍努力,全身心投入隐蔽战线斗争中,直到1949年5月胜利返回上海。

正是坚定的信念,使她坚持到底,接受了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