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研究

——基于D公司的案例研究

一、选题的研究背景

2014年8月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导企业进一步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中国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从2006年底国内的学者独立提出了服务型制造的概念至今,Baidu检索服务型制造显示446万条记录、相关的学术论文近7万篇。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之所以成为热点,一方面是中国制造面临的困境使得制造企业到了不得不转型的时候了,传统的中国制造处在价值链的低端,高耗能、高污染、大量资源的浪费、低成本劳动力等支撑下的传统制造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另一方面一些明显的环境和产业的变化使得制造业的服务化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新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感觉到消费行为的转变,终端顾客由传统的对于产品功能的追求转变为基于产品的更为个性化的消费体验和心理满足的追求,这使得企业不再只是单纯销售产品即可而是需要提供产品的功能或服务,最终表现为对客户服务价值实现的满足,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交易从一次性交易向长期服务方式转变。同时由于企业间产品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企业开始谋求通过个性化、难以被模仿的服务获得差异化和新的竞争优势。由于价值链的延伸,基于产品相关的服务将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世界许多的大型制造企业纷纷由传统的产品生产商转变为基于产品组合加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方案解决商(如GE,IBM等),根据德勤的调研,2005年世界最大的制造企业中,其一半以上的收入来自于企业的服务行为。

二、选题研究的意义

孙林岩教授在其论著中提出,服务型制造是21世纪的先进制造模式,国内如华为、陕鼓等一些大型企业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从传统制造商转变为向顾客提供集成解决方案和体验式平台的产品服务提供商。但总体上中国制造业服务化水平较低,制造业服务产出落后于世界主要制造业国家(地区)。根据

Neely对全球上市公司数据库( OSIRIS data-base)的分析,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服务化比例仅有2%,到2009年达到20%以上,虽然两年间中国制造业服务化比例有了巨大的飞跃,但是同期美国上市公司这一比例超过50%,我们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虽然有许多企业开始意识到服务的重要性,但其实都还处在尝试、探索的阶段,对于转型的路径、可能面临的内外部问题以及与之相应的对策缺乏足够的了解。

三、选题的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概况

1988年,Vandermerwe和Rada最先提出服务化一词,他们的解释是,制造企业由仅仅提供物品或物品与附加服务向“物品—服务包”转变。完整的“包”包括物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并且服务在整个“包”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增加值的主要来源。他们对制造业服务化的解释实际上就是制造业服务化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制造业企业仅提供物品,传统的制造业企业把注意力集中于生产高质量的物品上,顾客也都希望自己购买的物品经久耐用;第二阶段:制造业企业提供物品和附加服务,如售后服务,这些顾客服务是“伴随着物品的服务”,服务被看作是附加物;第三阶段:制造业企业提供“物品一服务包”,在这一阶段,服务被看作是提供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物品和服务构成的完整解决方案,以满足顾客的需要(刘继国、李江帆,国外制造业服务化问题研究综述,2007)。

1999年,White等学者提出,服务化就是制造商的角色由物品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转变,它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企业和产品都可能处于服务化过程之中。2000年,Reiskin将服务化定义为“企业从以生产产品为中心向以提供服务为中心的转变”。他们在Vandermerwe和Rada的基础上提出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四阶段演化理论。包括“基于物品的服务”,就是把既有的实物产品作为平台,向顾客提供与物品相关的服务。例如,销售计算机硬件后提供长期的IT服务等。按这样的思路,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就包括了四个阶段:物品,物品和附加服务,物品—服务包,基于物品的服务(刘继国、李江帆,国外制造业服务化问题研究综述,2007)。

Fishbein、Makower等认为,服务化就是“卖产品的功能或服务,而不是卖产品本身”,“卖服务而不是卖产品”,并提出了物品—服务连续区理论。他们认为,制造业企业能够以多种方式满足顾客的需求,既可以向顾客直接卖物品,也可以向顾客提供服务,另外还存在一些中间状态。具体来说,物品—服务连续区中的交易模式包括卖物品、卖物品及附加服务、资本性租赁、维护性租赁、租赁及附加服务、卖功能、卖服务。这些交易模式反映出制造业企业由仅仅卖物品向卖物品所提供的功能或服务转变过程中所经历的阶段(刘继国、李江帆,国外制造业服务化问题研究综述,2007)。

2003年,Szalavetzz提出,制造业服务化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内部服务的效率对制造业企业竞争力来说日趋重要,已超过了传统的决定因素,诸如企业技术质量、人力资源质量、运作效率、资产数量,这些内部服务不仅包括产品和过程开发、设计、后勤、扩展训练、岗前培训以及价值链管理,还包括组织开发和协调、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法律及金融服务;其二是与物品相关的外部服务对顾客来说复杂性和重要性日益提高,“物品—服务包”不仅包括维护和修理,还包括购买融资、运输、安装、系统集成和技术支持等(刘继国、李江帆,国外制造业服务化问题研究综述,2007)。

20世纪80年代,迈克尔·波特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用价值链来反映企业的价值增值活动,将“服务”视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五种基本活动之一。由于价值链的加工制造环节易被模仿,而服务环节尤其是研发、设计、营销、售后服务等不宜被模仿,能够获得较长时期的差别化竞争优势,因此制造业企业的价值链以加工制造环节为起点,向研发、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导致服务化现象的出现。综上所述,制造业服务化,既包括制造企业投入的服务,又包括制造企业产出的服务,其实质就是制造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将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刘继国,服务化与相关范畴:基于文献回顾的比较,2006)。

2国内研究概况

以现有找到的文献资料,李江帆教授2004年最早在国内提出生产性服务的概念,自2006年之后,在世界趋势的影响和国内制造业转型的需要的共同作用下,一批国内制造技术和制造战略的学者共同提出了制造服务化、服务型制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