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桐芳巷”历史城区改造案例:

苏州“桐芳巷”以“再现和延续”古城风貌特色的思想规划设计,除保留一栋质量较好的老建筑外,其余均拆除新建。道路系统在街巷的基础上,适当拓宽打通,保留原有“街—巷—弄”的传统街区格局;新建建筑和小区空间结构从风格和尺度上尽量接近苏州传统,使整个小区与古城风貌相协调,成功地继承了苏州城市的传统特色。以“桐芳巷”为代表的“新建街区,风貌延续”已成为苏州古城更新的主要模式。

1.桐芳巷小区规划设计总体构思的主题是“全面保护古城风貌,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

2.桐芳巷街坊的性质确定为“位于风景旅游点和地区商业中心的居住街坊”。

3.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规划设计中应充分满足居民对住房标准不同层次的需求。

4.力求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协调统一,有利于旧街坊改造工作顺利推进。 桐芳巷其原状在太平天国时期被大量破坏,目前的大部分建筑都是系清代同治年间以后重建的较为简易小型民宅,有价值、质量较好的不多,原状地势低洼,房屋破旧不堪,生活条件落后。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改造中只保留历史价值高,质量较好的房屋给予重点保护,其余都进行拆除新建,使之形成为具有“古城风貌,环境优美,条件舒适”的居住街坊小区

空间层次分析:

苏州市总体现划中要求苏州古城内住宅高度控制在 2~3 层,周边沿街建筑不超过 4层。因此桐芳巷小区采取低层高密度布局,建筑风格

古朴典雅、错落有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

展,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居住的空间和

环境,要求是越来越高。桐芳巷小区所处黄

金地段,空间有限。因此在规划设计中沿用

了苏州园林“小中见大”的处理手法,精心规划设计出了一个个层次丰富、协调有序的空间。 小巷空间:当进入自然伸展、曲径通幽的小弄或支巷,园林式矮墙或门洞在小区公共空间中分隔出又一层空间(半公共空间),其中不时设置一些小型的绿地,布置一些石桌石凳,点缀以奇花异石,以扩大巷弄空间和增加景观,供组团内居民休闲活动,

这样的改造方式使用了传统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建筑分类分析图

布局特点

使空间产生变化,有步移景换的感觉,使传统的风格得到延续。

庭院空间:在独院式住宅的石库门内,“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

杏出墙来”是既富有景观又充满情趣的又一层半私密性空间,在一些别墅

式院屋内甚至还设有“蟹眼天井”之美的小景、小空间,缀以石笋小竹,

巧借天光和穿堂风构成一幅立体图画。从巷门一弄门一院门一到家门,从

开放式空间进入私密性空间,整个街区内建筑造型轻巧、高低错落有致,

前后疏密有序,空间变幻无穷,勾划出了丰富的天际空间轮廓线。

街巷布局分析

桐芳巷小区是四面临街的街坊,其中西面为有苏州特色的和路平行的城市商业街临顿路。根据桐芳巷小区街坊所处地域性质;要营造

一个集旅游观光、购物休憩及居住于一

体的小区环境,因此它的规划布局是沿

用和扩展传统布局中在周边沿街沿巷

布置商业公建,而在内核布置 居 民

住 宅 , 形 成“ 围 城 式 ” 结 构

布局,以利于有效地隔离城市于道上车来人往的喧闹和嘈杂声,形成“大街繁华、小巷幽静”的氛围。 桐芳巷街坊总体格局是沿街坊周边布置三至四层的区域性商业建筑,街坊内部由“错位”的十字交叉巷道自然地将街坊划分为东南、东北、西南及西北四组

团;每个组团各具特色。

1.开发和整体规划相结合

桐芳巷的改造遵照苏州古城保护规划,在空间尺度和高度控

制上严格控制;在建筑样式上延续了江南建筑的传统样式,

与整体风貌相一致。

2.保留和新建相结合

桐芳巷历史街区由于原有的建筑已经太破旧,不能进行利用

和修整。因此在环境改造的时候保留了原有的道路格局,在此基础上按照传统样式新建建筑,同时增加了一些小巷和小道,在风格上同样是延续了传统园林中蜿蜒曲折,曲径通幽的样式。

3.点、线、面景观绿化相结合

由于面积较小,建筑容积率较大,为增加绿地面积和绿化在环境改造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庭院、道路和公共空间采用点、线、面绿化方式,不但提高了绿化,而且使整个小区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街区道路格局:

改造前的街区道路小巷都比较窄小,不宽敞,道路形式

比较单一没有变化,同时在布局上缺乏与外界联系,不能适

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对地块中的道路系统格局进行

了全面的改造,以适应时代的需求。现在的街区道路系统

格局较改造前有较大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拆除了一些临时

建筑和不太重要的建筑,贯通了一条从南到北的步行通道,

从太仓路口逐步引申并联系若干开放空间,最终止于南边地

块空间热烈的新广场中,它拓宽了路面,成为新天地的一条重要的室外步行广场,路面的材质依然用的是灰色花岗岩和青砖等传统的材质,保持着整体的协调性。它将给人们时间和空间上的暗示,沿着这条路展现和反映老上海典型的建筑空间氛围如何过渡到新时期上海建筑的特征。

通过道路系统格局的改造,使街区的步行空间变得丰富,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宽窄不同道路产生出了

不同的功能作用的空间。如有

停留的空间,再配置上一些公

共设施就形成了一个休息的场

所,一些商家在外面设置茶座,

咖啡等又形成一个室外的商业

空间。而路面很窄小的街道,如在旧有建筑的里弄的小巷则成为了步行小道,成为游客感受上海弄堂里弄氛围的地方,也成为上海本地人回忆过去弄堂生活的场所,同时与外界的道路形成了联系,成为

城市道路系统的一部分。

在改造前的新天地地区基本都是两层左右的建

筑,周围没有高层建筑,空间结构比较单一,城

市天际线缺少层次和变化。改造后的新天地东侧

地块建筑被拆除新建太平桥公园,使其变成一个

城市公园开放空间;新天地南侧新建多栋高层建

筑,使新天地外部空间变得丰富,而且在整个空

间上有了层次,立面上有了变化;北侧的地块基本上保存了旧建筑,而且设计了南北贯通的室外广场,有意识与淮海路形成空间上的联系。作为重点保护区域兴业路两侧的线性空间尺度予以保留。维护原

有街道两侧建筑形式,立面造型和空间尺度,力求与中共一大会址建筑形式相匹配,体现安静、舒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