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萎缩病的防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树萎缩病的防治

桑树萎缩病是一种病毒性病害,又称隐桑、龙头桑、猫耳朵、糜桑、塔桑等,主要有桑黄化型萎缩病、桑萎缩型萎缩病和桑花叶型萎缩病3种。

1发病症状

1.1黄化型萎缩病一般可分为初、中、后3个时期。病害发生初期.一般从一枝或少数枝条的顶端叶片先表现黄化、瘦小并稍向叶背蜷缩,而枝条下部叶片正常形成上小下大的宝塔状,故有“塔桑”之称。病情发展后,多数枝条乃至全株枝条表现症状,病叶更加黄化、瘦小,明显向叶背蜷缩,节间变短,腋芽萌发,生长出较多的细小侧枝。开花结椹品种患病后,病枝上无花椹。发病后期,叶片黄小更甚,蜷缩成猫耳朵状,腋芽不断萌发,细枝丛生成簇,宛如帚状,病根色泽不鲜。上述症状在夏伐后高温季节表现更为明显。桑树感染此病后,2-3年内死亡,少数老桑树可维持5~6年。

1.2萎缩型萎缩病发病初期,少数枝条上端叶片稍显缩小、皱缩、黄化、枝条细短,叶序乱,节间变短。发病中期,叶片更加黄化瘦小,枝条中上部腋芽早发,长出许多侧枝,秋叶早落,春芽早发,无花椹。发病后期,枝条生长显著不良,细枝徒长,病叶显著变小,细根腐烂,最后整株枯死。桑树感病至死亡年限,因品种及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在湖桑品种上常有“萎缩型”和“花叶型”混合发生的现象。

1.3花叶型萎缩病发病初期,叶片侧脉间出现淡绿色或黄绿色斑块,叶脉附近仍绿色,形成黄绿相间的花叶。病情发展时,叶形不正,叶缘向叶面蜷缩,叶背主脉及侧脉上常生小瘤状或棘状突起,细脉变褐,病枝稍细,节间略短。发病严重时,病叶小并向叶面蜷缩,叶脉明显变褐。瘤状或棘状突起更多,腋芽早发,生有侧枝,桑根不腐烂,病株逐渐衰亡。一年生病枝由于季节气温的变化,在同一枝条上有间歇发病的现象,即在同一枝条上,有数张叶发病后,接着就有数张叶恢复而不表现症状。

2传染途径

2.1黄化型萎缩病病原在病树中越冬,通过嫁接或媒介昆虫传染,土壤、种子均不能传染。

2.1.1嫁接传染。在桑树生长期间嫁接,只要接穗或砧木一方带毒,均能传染发病。

2.1.2昆虫传染。桑黄化型萎缩病的媒介昆虫有2种,即凹缘菱纹叶蝉和拟菱纹叶蝉。叶蝉的若虫和成虫在病树上取食一定时间后就可获毒,获毒时间凹缘菱纹叶蝉需l d以上,拟菱纹叶蝉有些个体只要几小时即可获毒。取食时间延长,获毒率增加。虫体获毒后不能立即传毒,需要经过1个循回期(一般为30 d

左右),在此期间病原物在虫体内不断增殖,最后进入唾液腺。至此,带毒昆虫已具备传毒能力,并能终身传毒。但不经卵传至下一代。桑树经媒介昆虫传毒后,一般要经过20-300 d的潜伏期才能表现症状,潜伏期的长短首先取决于感染季节的迟早,一般在夏季或早秋感染,当年即能发病,部分枝条表现症状,第2年全株表现出明显症状;中晚秋感染的桑树,一般当年不发病,第2年夏伐后才表现症状。其次,潜伏期长短还与温度、桑树品种、病原量等有关。

2.2萎缩型萎缩病病原物在病树中越冬,通过嫁接或媒介昆虫传染,土壤、种子等均不能传染。

2.2.1嫁接传染。与桑黄化型萎缩病基本相同。

2.2.2昆虫传染。媒介昆虫是凹缘菱纹叶蝉和拟菱纹叶蝉,其传病规律及桑树发病过程与黄化型萎缩病基本相同。在桑树休眠期间主要经过病苗、病穗和病砧木传播,在生长期则由媒介昆虫进行传播。

2.3花叶型萎缩病病原在树体内越冬,能通过嫁接传染。不通过昆虫传染,土壤、种子也不能传染。病穗、病苗是此病扩展的传染途径。

3发病规律

3.1黄化型萎缩病此病无隐症现象,病株在夏伐后的高温季节中症状表现明显,病情加重。夏伐过迟,夏秋叶采摘过度等,均易损伤树势,导致发病率增高。偏施氮肥或施肥偏迟,使晚秋季桑树枝条和叶片组织柔软,不仅降低桑树抗病能力,还将诱致菱纹叶蝉群集吸汁,增加传毒机会,使发病率提高。不论高干、中干、低干养成,或树龄长短均会发生此病,幼龄、壮龄桑发病率偏高,而10年以上树龄桑发病率偏低;红皮大种、火桑、荷叶白等桑品种易感此病,发病率较高。

3.2萎缩型萎缩病此病发生易受温度的影响,一般在30T:左右症状急剧表现,在25度以下时表现隐症现象。因此,该病在春季病情较轻,6~9月份发病较重,以7、8月份更为严重。一般桑品种感病后通过春伐可复壮树势,增强抗病能力,抑制症状表现,并有2-3年效果,但对火桑春伐则无效。红皮大种、剑持、红顶桑、乌皮桑、火桑等极易感病;成片栽植易感病品种,容易发生病害流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