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自主创新,培养创新团队,构筑科研平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靠自主创新,培养创新团队,构筑科研平台——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重铸“21世纪丝绸之路”

西南大学

中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蚕丝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之一,蚕丝业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的70多个国家。中国蚕丝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的80%以上,居于世界垄断地位。丝绸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同时也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现有养蚕农户2000多万户,丝绸产业的发展,对解决我国部分地区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意义。

面对新的世纪,振兴祖国蚕丝事业是我国蚕丝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它关系到中国目前2000万养蚕农户的生计和丝绸工业的发展,关系到西部大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也关系到民族文化的弘扬发展。随着基因组时代的来临,丝绸之路的背景不再是沙漠和骆驼,而是现代科学技术和基因知识产权的国际竞争,中国作为蚕业大国,炎黄子孙应该在21世纪的竞争中,有无愧于祖国的作为。

西南大学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依靠自主创新,重视团队力量,构筑科研平台,积极开展中国家蚕基因组研究,以功能分析和基因组信息的产业应用为主线,铺就了一条21世纪的丝绸之路。2003年,西南大学蚕桑学重点实验室成功绘制出家蚕基因框架图,在全世

界率先完成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绘制工作。这是我国科学家继完成人类基因组1%测序工作、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和“精细图”之后,向人类贡献的第三大基因组研究成果。2004年,相关成果在《Science》上发表,实现了重庆科技工作者在这个世界顶级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零的突破。2004年《科技日报》评选出中国建国55周年我国科学家做出的55个世界第一,西南大学主持的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绘制项目名列其中。2005年,在家蚕基因框架图的基础上,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研究团队继续攻关、扩大战果,研制出了家蚕基因芯片与表达图谱。

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并非偶然,依靠自主创新、培养创新团队,构筑科研平台,这三点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我们多年来学校科研工作最深刻的体会。

一、依靠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国家独立自主的基础,是支撑国家强盛的筋骨,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事关国家的国际地位、民族尊严、发展后劲。自主创新是应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力量和源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进行部署实施。我们不能把国家科技发展的希望寄托在技术引进上,我们必须坚持在广泛吸纳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在科学研究上,我们要大胆广泛吸纳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理论,要学会与外国人合作,但更要强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知识产权,否则只能做打工仔,不可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取得任何优势。只有有了自主创新,我们才能

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我们才能赢得对手的尊重。

日本于1995年开始着手家蚕基因组研究,农林水产省于1999年投入50亿日元,组织10余所大学和研究所合作,启动“家蚕基因组高效解析方法及有用基因的利用技术开发研究”项目,以家蚕基因计划开创“由日本出发的丝绸之路”。投入巨资,积极参与家蚕功能基因专利和知识产权竞争的国家还有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家蚕虽小,其背后的竞争却异常激烈。

2001年8月,由日本主持,在法国召开了国际鳞翅目昆虫基因组计划筹备会,有8个国家代表参加,但中国未被邀请;2002年国际鳞翅目昆虫基因组计划会议确定由日本和中国牵头,开展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绘制工作,双方各完成工作任务的一半,并决定2004年底完成家蚕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但2003年3月,为了独自取得这方面的知识产权,日本单独启动了家蚕基因组计划,中国再次被排斥在外。

面对严峻的挑战,启动我国家蚕基因组研究项目,抢占家蚕基因领域的国际至高点,获得家蚕功能基因专利和知识产权,已成为确保我国蚕丝业安全的需要,将决定未来我国蚕业发展的命运,这也是我国当代蚕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在此关键时刻,西南大学蚕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向仲怀院士再次呼吁,集中我国家蚕研究机构和基因组测序优势力量,赢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并果断作出决定:自筹资金3000万元,中国科院华大基因研究中心自筹的3000万元,共同合作,立即启动家蚕基因组测序工作。

作出这样宏大的决定是十分艰难的。首先是经费问题,日本方面

投入的资金是50亿日元,而此时争取国家立顶、获得国家支持已经来不及,对一个普通高校而言,3000万元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学校筹集资金2000万元,实验室也倾其所有,拿出多年积累下来的近1000万元资金,全部投入到该项目。其次是时间问题,当时日本已经提前三个月开始了测序工作,要赶在日本之前完成该项目也是困难重重。

经过400多人工作人员和120名科技人员五个多月的艰难的奋斗,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按计划完成了家蚕基因组序列的测序和组装分析工作,2003年11月15日,中国科学院和重庆市政府郑重向全世界宣布:我国科学家已率先完成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绘制工作。2004年11月,“家蚕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知识信息库”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发表。2004年12月,“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Science》上发表,实现了重庆市科学工作者在世界顶级科学刊物《Science》发表论文零的突破。我国再次在国际竞争和合作中保持了领先水平。

家蚕基因组研究工作取得的重大进展,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赞扬。2005年4月,日本蚕丝学会在第75次通常总会上授予中国家蚕基因组研究团队日本蚕丝学会特别奖。作为竞争对手的日本,授予我方人员其前所未有的特别奖,确实耐人寻味;2005年10月14日家蚕基因组项目主持人向仲怀院士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11月6日向仲怀院士、夏庆友教授由香港桑麻基金会主席查济民先生亲自提名,授予香港桑麻基金会桑麻纺织科技奖。

二、培养创新团队

推动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关键是人才。优秀创新团队是推动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源泉。通过组建创新性团队来推动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是西方国家人才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成功经验。英国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是推动科学发展与原创性研究的典型代表,美国的贝尔实验室是推动技术进步与工业应用的典型代表。

西南大学充分认识到创新团队的重要性,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为适应大规模的基因功能研究需要,近年来组建和锻炼了一支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素质优秀、能打硬仗的家蚕基因创新团队。这支队伍对于我们夺取家蚕基因研究方面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科研成果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对于我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打造高水平的家蚕基因创新团队,我校坚持“感情、事业、待遇”三结合原则,坚持“不但求所有,更求所能用”的原则,坚持“派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坚持“开放、联合、流动、竞争”的原则。一方面在内部建立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欲望,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潜能,实现了人才的优胜劣汰,真正使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大力扶持青年学术骨干成长为新一代学术领头人。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寻找更多机会派员出国深造。现在,每年有多名青年教师或研究生赴日、美等国留学或进修,一大批青年学者在国外深造,成为学科力量的强大储备。学校时刻关心着他们的成长,召唤他们学成归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