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有效教学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命。
如何做到有效教学,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存在的误区及有效教学的尝试两大方面去谈谈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教学;创设情境;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一直以来都起了我们老师的重视。
如何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挑战,是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历史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
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了回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学会到会学;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就结合近几年我的教学实践谈谈。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但令人担忧的是,在现今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1.双边活动中滥提问
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深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课堂上的提问。
然而,有的教师把启发式教学理解为简单的问答式,不研究课堂提问的艺术。
这样的课堂,看起来热闹,甚至有的外行人还大加赞许。
事实上,一些毫无价值的、学生无需动脑筋的问题。
如果这样的低级问题频繁地出现在课堂上,结果只会造成学生中枢神经的疲劳,久而久之还会严重影响学生思维深度的发展。
2.趣味教学中乱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知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的内在动力,是“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要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
特别是初中历史教学,学生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如果再对历史课没有兴趣,教学中只是教师“剃头刀子一头热”,其课堂教学的状况和教学的效果就可想而知。
许多教师认识到了激发兴趣的重要性,但没有掌握正确的激趣的方法,胡乱激趣。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大量补充课本外的内容,有的材料不符合史实,失去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有的和课堂教学内容相距甚远,和课堂教学目标相背离,喧宾夺主,冲淡了教学的主题。
甚至有的材料低级趣味,有哗众取宠之嫌。
3.教具展示取替教师讲授
历史课程的内容特点是时间跨度大──上下几千年;空间范围广──纵横几万里;内容繁多──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
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
思维的。
如果忽略了向学生提供生动的直观机会,教师只是以语言等抽象的方式进行教学,会使学生生厌,是不利于历史教学的。
历史课程内容的特点决定了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运用
一定的直观手段,这不但会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形成正确的表象,还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收到理想的教学成效。
但如果使用不当,结果会适得其反。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
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我认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关注以下几点。
1.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我们都明白一个现实: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却可以让历史“重演”,那就是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著名学者韦志成先生有如下论述:①扮演角色体会情境;②播放音视频渲染情境;③联系生活展现情境;④运用实物演示情境;⑤借助图画再现情境;⑥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⑦结合实际优化情境等等,我们大家在教学中不妨加以尝试。
我在讲授“三顾茅庐”时,采用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的教学方式。
课前找五位同学分别扮演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门童,向五位同学交代演出的内容:刘备如何三次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如何显得很不耐烦,最后刘备终于请到了诸葛亮并成就了一段佳话等。
学生
结合平时从广播、电视等平台中获取的相关知识自编台词,我帮助修改,同时进行简单的布景设计,学生边看演出边体会刘备为成就大业而三顾茅庐的辛苦。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引导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逐渐改变其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2.精心设计问题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义是问号。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否动起来,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设计与生成。
问题的设计,首先足以让学生真正开启思维而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其次又应当是使学生可以有一定的思维成果,即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品尝到问题解决的喜悦。
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促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对有关历史问题的探究中去,这样的问题设计才具有其存在价值,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学习“伏尔泰启蒙思想的意义和影响”时,课本中这样描述:“伏尔泰等人的思想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
”此时我就引导学生思考“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促进了传播这些思想的国家的思想解放。
”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这
些?此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互相探讨,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大的活跃状态。
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使课堂教学生活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杜威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扼杀历史的活力的隔离现象,就是把历史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各种方式和事务分离出来。
他特别强调:历史关于过去的知识是了解现在的钥匙。
很明显,他强调的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有许多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时事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将经过筛选过的热点时事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摆脱教材所限定的时空限制,使学生能穿梭于时空的走廊,古今结合,拓展了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中联系现实,使学生既能在课堂上学到了历史知识,也了解了新闻时事,进而帮助学生了解和关心国家大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进而增加学生的时代感和历史学习的使命。
总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组织教学,加强学习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