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宋代燕乐的变化对宋词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中言“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
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
”“绮筵公子”为“绣幌佳人”作词,以助其“娇娆之态”,及至宋代更是“独重女音,不复问能否,而士大夫所作歌词亦尚婉媚。
”(王灼《碧鸡漫志》卷一)演唱者为清一色的女性,词人写词时必然顾及到这一点,必然经常以演唱者(女子)的口吻来填词,从而有了“若词,则男子而作闺音”(清田同之《西圃词说》)的说法,从而形成了宋词的女性化特质。
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观念深入人心,词多表现男女之间香艳的情感,慢——音乐旋律之舒缓中透出的柔性抒情气息,更能将情爱“剪不断,理还乱”欲说还休的特点表现出来,所谓“慢处声迟情更多”(卢纶《赋姚美人拍筝歌》),更符合情爱的特点。
宋代燕乐不同于唐燕乐,它更多地是受西蜀和南唐音乐的影响,吸收了这两大词曲中心的音乐,从而创制出许多“流丽”动听的新声慢词。
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宋太祖赵匡胤取代后周政权,建立宋朝。
以后二十年间,先后讨平各个割据政权,结束了晚唐五代的分裂局面。
北宋统一中国后,集中了全国各地优秀的音乐人才,《宋史·乐十七》记载“宋初循旧制,置教坊,凡四部。
其后平荆南,得乐工三十二人;平西川,得一百三十九人;平江南,得十六人;平太原,得十九人;余藩臣所贡者八十三人;又太宗藩邸有七十一人。
由是,四方执艺之精者皆在籍中。
”(P3347)尤其是来自西蜀、南唐两个词曲中心的乐工,重新创建了音乐体制。
唐末及后梁时期,大批乐工伶人避乱入蜀,为西蜀词乐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十国春秋·前蜀高祖本纪》言“是时唐衣冠之族多避乱在蜀,帝礼而用焉,使修举政事,故典章文物有唐之遗风。
”西蜀词乐之发达,并且“有条件保留唐代乐制”[8]P41,使得北宋教坊大量吸收了西蜀的乐工以完善宋朝的教坊制。
但北宋统治者对西蜀的“亡国之音”是持排斥态度的,《宋史·前蜀世家》即载欧阳炯从孟昶归朝为散骑常侍,雅善长笛,“太祖常召于偏殿,令奏数曲。
御史中丞刘温叟谏曰:‘禁署之职,典司诰命,不可作伶人之事。
’上曰:‘朕尝闻孟昶君臣溺于声乐,迥至宰司,尚习此技,故为我所擒,所以召迥,欲验言者之不诬也’。
自是不复召。
”南唐乐工虽然只有十六人吸收进教坊,但南唐音乐对北宋影响很大,《宋史·乐十七》记载“宋初置教坊,得江南乐,已汰其坐部不
用,自后因旧曲创新声,转加流丽。
”(P3345)
李煜亡国之后幽囚北宋,仍作有几十首血泪
凝成的词作,可谓南唐音乐在北宋的复生,
陈霆《唐余纪传》卷十八《徐铉别传》记载“是
岁(太平兴国三年)七夕,值后主生辰,因命故
妓作乐侑饮,声彻第外,太宗闻之,怒。
又闻其
‘故国不堪回首’之词,加怒焉。
遂命秦王移
具过饮,竟有牵机药之赐,庭前反却数十回,
首足相就,俄仆而卒。
”王銍《默记》、陆游《避
暑漫钞》也有类似的记载。
加之南唐词文人
气息浓重,因此“宋初诸家,靡不祖述二主,
宪章正中。
”(冯煦《蒿庵词话》)
南唐之风在上层文人间盛行之前,民间
已经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宋史·乐十七》
载“太平兴国中,伶官蔚茂多侍大宴,闻鸡
唱,殿前都虞候崔翰问之曰:‘此可被管弦
乎?’茂多即法其声,制曲曰《鸡叫子》。
又民
间作新声者甚众,而教坊不用也。
”这件事发
生在北宋开国已近二十年内,从中可看到,
相对于宫廷教坊制作的新声,民间新声更
多,只是不被采用而已。
后值柳永出,“变旧
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李
清照《词论》)。
柳永常出入歌楼酒馆,十分熟
悉民间新声,教坊乐工每有新腔,也“必求永
为辞,始行于世。
”(《避暑录话》卷三)所以《乐
章集》中十之六七都是新声慢词,柳永也成
为沟通民间词和文人词的桥梁,因为他的影
响,文人吸收了民间慢词新声的养分,逐渐
开始大量写作慢词。
另一方面,北宋对南唐
音乐“汰其坐部不用”、“因旧曲创新声”,在
适当改造基础上创造出更加“流丽”的新声,
龙榆生先生即疑心“在江南乐中原已杂入江
南丝竹,不是全用琵琶;这些乐工一到汴梁,
便被采用它那有新的成分的一部分,而去掉
纯用唐燕乐的琵琶曲。
所谓‘因旧曲创新声,
转加流丽’,恰为柳永《乐章集》中许多长调
慢词的创作准备条件,而把宋词的发展,推
向另一高峰。
”[9] P26
北宋不仅新声慢词大盛,即便是小令
也发生了变化,柳永《甘州令》、《婆罗门令》、
《采莲令》、《六么令》,欧阳修《梁州令》等虽
仍为小令,但其字数不亚于长调,已有长调
慢词的体制,《碧鸡漫志》卷五言:“予考此曲
(《忆江南》),自唐至今。
皆南吕宫,字句亦同,
止是今曲两段,盖近世曲子无单遍者。
”唐代
小令多为单遍,宋代单调少有,即使是“新创
的令曲也全是双调”[10] P142。
对于宋词的
新变,有人认为是“由于国家统一,社会安
定,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壮大,短小的
令词已不能满足人们反映生活和进行文化
娱乐活动的需要了,人们欢迎出现更多的时
尚流行的歌曲”[11]41,也有人认为是文学
自身发展规律使然。
诚然,时代和文学要素
的确是“新声”慢词繁盛的原因,但根本原因
实与作为宋词背景的宋乐的发展休戚相关。
沈曾植《菌阁琐谈》言:“五代之词促数,北宋
盛时嘽缓,皆由燕乐音节蜕变而然。
即其词
句悬想其缠拍,《花间》之促碎,羯鼓之白雨
点也。
《乐章》之嘽缓,玉笛之迟其声以媚之
也。
”《燕乐三书》前言中也说:“词的唐五代、
北宋、南宋三大历史阶段的分期……与燕乐
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12] P19宋代燕乐的
新变为宋词的发展带来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岸边成雄、王小盾译.燕乐名义考.东洋音乐研
究:一卷二号.
[2]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
社,1989.
[3]林谦三.隋唐燕乐调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
人民出版社,1986.
[4]杨荫刘.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人民音乐出版
社.
[5]凌廷堪.燕乐考原:序[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
出版社,1986.
[6]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
社,1989.
[7]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
社,1989.
[8]赵为民.试论蜀地音乐对宋初教坊乐之影响.
音乐研究[J]. 1992.(1).
[9]龙榆生.词曲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
[10]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
社,1989.
[11]诸葛忆兵、陶尔夫.北宋词史[M]. 黑龙江教
育出版社.2002.
[12]燕乐三书:前言.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作者简介:曲向红,1979年生,山东烟台人,现为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04级古代文学博士研究
生,师从邓红梅教授从事中国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