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代文化的俗与雅到现代文化的俗与雅
浅析我国宋朝文学艺术发展的社会背景
![浅析我国宋朝文学艺术发展的社会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54e2a214650e52ea551898a9.png)
浅析我国宋朝文学艺术繁荣的社会背景盐城广播电视大学滨海电大分校11秋汉语言本科王本红内容提要:我国宋朝文学艺术形式多种多样,精彩纷呈,其繁荣的社会背景有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为文学形式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市民阶层扩大,多种文学形式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文人地位提高,创作热情高涨;印刷业和教育事业发展,文化也空前繁荣为各种文学形式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关键词:宋朝文学艺术繁荣社会背景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令世界和国人惊叹而又恢宏的朝代----宋朝。
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创建宋朝到1279年丞相陆秀夫负卫王赵昺投海自尽宋亡319年间,宋朝采取重内轻外和重文抑武等国家政策,理学与科学技术、经济与文化教育等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影响所及长远。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特别在文学艺术方面达到了鼎盛时期,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无不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
那么,宋朝文学艺术发展的社会背景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宋代文学艺术繁荣的环境因素(一)独特的政治背景为各种文学形式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政治上,宋代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制。
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在开封东北四十里)组织兵变,代周自立,建立了北宋王朝。
此后将近二十年间,宋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又先后用武力和外交的手段吞并了南方的几个独立王国和建都在太原的北汉。
中华民族经过唐末五代长期分裂的局面,到这时才在大部分地区取得了统一。
为了防止中晚唐以来藩镇割据、尾大不掉的政治局面的重演,同时又结合自己通过陈桥兵变夺得帝位的经历,宋太祖赵匡胤特别警惕手下将领效法他那一套去反叛他。
因此,他竭力削弱地方势力,千方百计巩固中央政权。
例如在官制上,宋王朝采取官与职分离,使那些为人所景仰的重臣空有大的官号而无实权,“尊而不重”。
宋以前朝廷中的宰相权力甚大,总理一切事务,但到了宋代,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北宋王朝为了防止宰相的专权,在宰相之下又设参知政事,并以枢密使、三司使分取宰相的军事大权和财政大权。
浅议北宋雅文化的形成背景及其具体表现
![浅议北宋雅文化的形成背景及其具体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e89362db6294dd88d0d26b74.png)
浅议北宋雅文化的形成背景及其具体表现作者:莫君远来源:《大观·收藏》2017年第01期摘要:在经历时间的沉淀之后,北宋文化呈现清淡雅致的总体特征。
文人雅士追求雅致的生活方式,在点茶、焚香、插花、挂画的四雅活动中展现自己的审美品位与人生境界。
文人对四雅活动的推崇也是北宋雅文化的构成主体与具体体现。
关键词:北宋雅文化一、雅文化概述及北宋“雅文化”产生时代背景简析1.何为“雅”“雅”字典出“诗之六义”,即赋、比、兴、风、雅、颂。
许慎《说文》中有:“雅,楚乌也。
一名鸒,一名卑居。
秦谓之雅。
从隹从牙。
”可见雅的本义是鸟名,乌鸦的一种。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有:“雅之训亦云素也,正也”,《雅》为正声,因此,雅便引申出“中”、“正”的涵义。
雅,也指“正声”,所谓“正声”指的就是中原雅乐。
雅乐因其正得中庸,乐而不淫,“文质彬彬”,不流于浮华,被奉为乐之正统。
也因与“雅乐”的关系,“雅”渐渐衍生出新的文化内涵,与文艺、修养、品位、观念相联系。
自东汉起,“雅”与“俗”渐渐形成了两个相对概念。
与代表大众的“俗”相对,“雅”代表着贵族精英阶层的审美追求与生活品位。
汉魏六朝的文人雅士对美有执著的追求,将绮丽纤华的文风视为风雅。
至唐代,经济到达前所未有的繁荣,国家重归统一,民族自信心加强,这个时代体现出的是一种恢弘而崇高的文化气质。
历经五代十国再至北宋,社会各个阶层重拾对“雅”的追求,此时的“雅”与之前诸时代的“雅”具有不同的特征,北宋时期不再崇尚绮丽繁华,反而追求质朴与深沉。
这种变化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是在历经时代的洗礼与沉淀之后,表现出来的一种更为深刻与醇厚的文化特质。
2.北宋“雅文化”时代背景简析北宋时期国家的疆土远远小于盛唐,并且受前车之鉴采取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造成了所谓的“积贫积弱”,历史上留下了“孤秦陋宋”的说法,与“炎汉盛唐”相对。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所谓“陋宋”,主要是针对宋代两点严重的缺陷:一是军事实力的孱弱,在面对外族入侵时屡战屡败;二是政治上因循苟且,为巩固中央集权,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费”的整体局面。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08f69ce4856a561252d36fdb.png)
1,什么是广义的文化?什么是狭义的文化?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文化体系?答: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成为“小文化”。
物态文化层,(衣食住行);制度文化层,(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行为文化层,(民风民俗);心态文化层,(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
2,简述中国古代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答:从纵的方面讲,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
从横的方面讲,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括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经济成分。
3,宗法制度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哪些特征?答:1,家天下的延续: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2,封国制度不断:分封制度曾是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源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
4,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4唐文华的隆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文化背景——隋唐文化的气象恢弘,与地主阶级结构的深度变化休戚相关。
、2,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体现在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其次,体现在以博大的胸襟广为吸收外域文化。
3,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中国文化发展至唐代,显示出一种阶段性的集大成的灿烂风采,其辉煌令后世追慕不已。
诗歌、书法、绘画、散文。
5,什么是中国文化?它包括哪些基本内容?答:1中国文化是指由中华名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2.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瀚如烟的文化典籍,佳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中国文化的雅与俗
![中国文化的雅与俗](https://img.taocdn.com/s3/m/62f07f53011ca300a6c390f8.png)
中国文化的雅与俗作者:曹胜高来源:《中华瑰宝》2019年第05期文化要雅还是要俗,是文化艺术界常常关注的话题。
雅是要求文化艺术要高雅、优雅,俗则要求文化艺术要通俗易懂、浅显易解,二者似乎是对立而存在的。
我们也知道雅俗共赏是理想状态,但在创作中,却很难实现雅与俗的兼得。
我们可以从中国艺术史来观察雅与俗是如何齐头并进,共生共荣,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的。
就自然特征而言,雅与俗本无截然区分。
其之所以成为对立的范畴,在于文化情趣的取舍。
雅俗之争最早的雅俗之争,出于对两周音乐的评价。
《论语·阳货》记载孔子之言:“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孔子将流行于郑地民间的俗曲视为郑声,将流传于鲁地的周乐作为雅音,认为百姓喜闻乐见的郑声扰乱甚至取代了雅乐,让他感觉很不好,几乎是脫口而出地痛斥。
郑声的特点,一是音律汪洋恣肆,不同于雅乐的中和雅正;二是为民间俗曲,多言男女情事,在孔子及其弟子看来,这种曲子“淫于色而害于德”(《史记·乐书》),因而不仅要批评,还要排斥这种俗曲。
但在这时,雅乐因为内容保守古旧,形式单调枯燥,逐渐被新兴的民间俗乐所取代。
当时歌下里巴人者,和者众;歌阳春白雪者,和者寡。
很多国君如魏文候、齐宣王、梁惠王等都忍不住要听俗乐,甚至说听郑卫南楚之音不倦,听古乐而昏昏然。
到了汉代,周代的雅乐基本失传,即便宫廷乐官能够演奏雅乐,也不知道这些音乐的内涵。
《汉书·礼乐志》就说:“乐家有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大乐官,但能纪其铿锵鼓舞,然不能明其意。
”雅乐失传,那就只好用俗乐来救场。
汉代借鉴了周代采诗制乐的做法,从民间采集音乐,依据旧曲与民歌的音乐风情来作朝廷用乐。
汉代流行的清商乐,正是由孔子及其弟子所谓的“郑声”发展而来,简直是“以郑声施于朝廷”(《汉书·礼乐志》)。
这样一来,清商乐便替代了周代雅乐,成为音乐的主流。
魏晋南北朝的学者意识到雅俗各有所长,不再强调孰优孰劣。
宋朝花馔:世俗与风雅在两宋美食文化中的结合
![宋朝花馔:世俗与风雅在两宋美食文化中的结合](https://img.taocdn.com/s3/m/7f67a322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75.png)
宋朝花馔:世俗与风雅在两宋美⾷⽂化中的结合南宋淳熙年间的⼀天,皇宫中的集英殿相当忙碌,⼀道道美⾷被相继呈上来,原来此处正在宴请⾦国来的使⾂。
这场被陆游记⼊《⽼学庵笔记》的国宴,前后⼀共上了九盏⼤菜,其中第七盏是⼀道“柰花索粉”,“柰花”就是我们今天的茉莉花,⽤花卉来做成美⾷,在我国有⼀个专门⽤花卉来做成美⾷,在我国有⼀个专门的名字叫“花馔”,那宋朝时仅仅是皇宫⾥才会做花馔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记载了南宋临安城普通市民的很多花馔饮⾷,有“菊并不是,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记载了南宋临安城普通市民的很多花馔饮⾷,糕”、“蓼花果⼦”、“芙蓉饼”、“⾦花饼”、“梅花酒”、“紫苏饮”等许多种,既有吃的也有喝的,可见花馔在宋朝已深⼊普通民众的⽣活之中。
其实中国⼈以花⼊⾷的传统⾃古有之,我国最早的⼀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有对许多花卉药⽤价值的研究,早期古⼈们是将花当作药材⾷⽤的,直到宋朝,花馔才普及开来,作为⽇常饮⾷出现在⽂⼈雅⼠、平民百姓的⽣活中。
那为什么⼀直到宋朝,花馔才在⼠民⽇常饮⾷中流⾏开来呢?宋朝⼈是如何将以花为美⾷坚决实施到⽇常的吃吃喝喝⾥去的呢?我们就⼀起来看看宋朝花馔,这⼀世俗与风雅并⾏的饮⾷⽂化!南宋李嵩《花篮图》系列之夏花篮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为什么“花馔”兴盛流⾏于宋朝?1、宋朝社会繁荣⼠民有尚⾷之风所谓“尚⾷之风”⽤今天的话讲就是吃货很多,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们的⽣活⽔平⼀直处英国历史学家伊懋可曾评价:“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世界上城市化⽔平最⾼的于较⾼的⽔准,英国历史学家伊懋可曾评价:社会。
”⽽民以⾷为天,⽣活⽔平的提⾼⾸先就体现在吃上,宋⼈孟元⽼的《东京梦华录》说当时的饮⾷是“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瞧瞧这⼝⽓,孟元⽼⾃豪地认为没有宋朝⼈不会吃、不能吃的美⾷。
不仅是⾃⼰家⾥伙⾷好,宋朝的酒楼餐馆也是相当的多,相⽐于唐朝⼀到晚上就宵禁,⼤家只能待在家⾥,宋代取消了宵禁制度,⼤⼤⼩⼩的饮⾷场所都营业到深夜,街上挑着担⼦卖⼩吃和甜品的也⽐⽐皆是,每到夜晚城市⾥那是灯⽕辉煌。
历史学科思想视野下的高中创新课堂——以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3中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为例
![历史学科思想视野下的高中创新课堂——以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3中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334b114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1c.png)
历史学科思想视野下的高中创新课堂——以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3中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为例福建省上杭县第二中学(364200)丘元生[摘要]学科思想是一个学科的灵魂,不同的学科,学科思想的内涵是不同的。
文章以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3中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为例,论述通过开展融入古典文学的历史教学,能让学生从中感悟历史的真实,把握时代的主流思想,体会社会生活百态。
“从古典文学中看历史”,既贯彻了新课程理念、创新了课堂教学,又渗透了历史学科思想,避免了单纯文学内容的灌输,实现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
[关键词]学科思想;高中历史;创新课堂[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2)01-0061-03历史与语文的结合自古有之,中国传统的文史观“以诗文证史”的基本含义是:以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为史料来研究历史或者书写历史。
这种文史观与中国传统文学的“以诗言志”“文以载道”等理念关系密切。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一课,内容涵盖了上至先秦下到明清的文学发展历程,点明了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及作品。
按照时序,其内容可分为诗的经典、楚辞的魅力、汉赋的风采、“李杜诗篇万口传”、宋代词苑、元曲与市民社会、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等七个子目。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一分析各个子目,一节课45分钟明显不够用;如果每个子目都蜻蜓点水般地讲,又必然会造成“走过场”的情况。
因此,许多历史教师在讲授这一课时感到茫然。
虽然该课涉及的中国古代诗词歌赋是语文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教师不应该把这节历史课上成语文课。
那么历史课程如何扬长避短,既能贯彻学科思想又能实现三维目标呢?教师不妨大胆改弦更张。
史学界历来有“以诗文证史”的传统,从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入手,用历史的眼光来观察文学。
在历史学科思想视野下,教师可以把该课的标题转换为“从古典文学中看历史”,将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诗词歌赋中感悟真实历史、宋词元曲里寻觅草根文化、四大名著中探究主流思想。
宋代诗词雅俗走向的文化成因
![宋代诗词雅俗走向的文化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d2c93455804d2b160b4ec0e9.png)
致 在崇 文重 教 国策 和 商 品经济 高 度发 展 的诱 导 而 下。 文士们 的价值 观念产 生 了新 变 . 乐享受 成为 士 娱 林的合理要求 和 自觉追求 . 同程 度上显露 出从 流媚 不 俗的情趣 , 与传统美学相对立 的俗化倾 向应 时而生 较 前代 而 言 . 代士 人 的心 态 呈现 一种 对 立互 宋
一
学 多能 的宋 代 文士 . 有 了 比前代 文 人更 多 的转 移 就 和 释放外 界 压力 和 内心 苦 闷 的方法 。 他们 在热 衷 政
治 和享 受生 活 的双 重追 求 中轻 松行 世 . 现 出恪 守 体
封建 政教 、 重修身 养性 与放纵情 欲本 能 、 受 日常 注 享
生活 的雅俗 矛盾二 重性 。 整个社 会遂形 成 了重 实 际 、 重致用 以及世 俗娱乐 化 的思 想倾 向
的差 异 , 宋代 文化 中雅俗 观 念 的 直接 体 现 , 是 又在 一 定程 度 上 引导 了雅 俗 两种 文化 的 交融 。 种 现 象说 明 . 这 时代
文 化 影 响 甚 至制 约 着 文 学的 发 展 , 时 文学 自身 规律 的发 展 。 同 又促 使 社 会 意 识 形 态及 审 美 情趣 等发 生 改 变 . 并
Vo. . 1 No4 9 Ap . 01 r2 0
宋 代 诗 词 雅 俗 走 向 的 文 化 成 因
李 冬 红
( 曲阜 师 范 大 学 文学 院 , 山 东 曲阜 2 36 ) 7 15
摘
要: 宋代 诗 词 在 文化 转 型 过 程 中, 因文体 特 点 、 作 心 态及 发 展 阶段 的 不 同 , 雅 俗 走 向 上 产 生 了很 大 创 在
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
![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d3a437b9bd64783e09122b93.png)
婚俗得演变与文化思考今年六月八日,在古朴厚重得‘关中民俗博物院南山福苑’为朋友得令郎做了一场仿唐婚礼。
在近一个月得婚礼策划过程中,通过与多位民俗专家、学者、行家得交流与学习,使我对中华民族得传统礼俗又有了一些新得认知。
忽然有一种茅塞顿开得感觉,思索良久、受益匪浅。
我自己断断续续从事婚庆司仪近三十年,虽然对新中国成立前得婚俗状态了解不多,就近三十年我得亲身经历而言,我感到现代婚礼与传统礼仪相比,尽管表现形式已经有了非常大得变化,但其核心内容及文化内涵仍然有着深远得历史关联。
追根朔源,让我惊叹中国传统婚俗文化对国人得影响竟如此根深缔固。
婚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诞生到现在约有三千多年历史,它得每次重大变革与当时得社会变革都有着密不可分得关系,它像一个窗口,直接或间接得让我们窥视到一个时代得政治、经济,文化风貌。
纵观历史,婚俗礼仪大致经历了五个变革时期,由‘周’至‘汉’为成长期,由‘汉’至‘唐’为兴盛期,由‘宋’至‘清’为繁育期。
由‘清末’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为禁锢期。
之后为复苏期。
尽管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新得变化,但主要就是形式,手法与表述角度上得变化,不管怎么变,敬重传统文化,敬重民俗民风,敬重风土人情得宗旨却始终没有变,这让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加心生敬畏,惊叹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根据笔者多年得感悟与实践发现,婚俗得发展与传承具有极大得效仿性,具有明显得时代特征,基本相同得文化内涵从表现形式上却有着明显得差异与地域特色。
不同得政治形态与社会形态,对婚礼得表现形式也会产生明显得影响。
长安就是个出司仪得地方,这大概与这里曾就是十三个封建王朝得建都之地有关,这里就是周礼得孕育地,也就是汉唐礼仪得发源地,研究礼仪、传播礼仪,世代传承在这里就是自然而然得事。
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婚俗礼仪在长安地区有着极为深厚而广泛得群众基础与认可度。
尽管传统得婚俗礼仪不可能完整得集中表现在某一地区,但有一个特征;即越就是经济相对落后得地区,对传统婚俗得尊重度越高,保留得礼仪相对较多,越就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对传统礼俗得演变尺度越大,这一点与‘宋代’得状况有些相似,这也充分说明经济就是文化发展得动力与基础,‘存在决定意识’经济推动着文化得发展,文化又带动着经济得繁荣,从总体上瞧长安地区婚俗礼仪还就是较为完整得承袭了传统婚俗礼仪之精华,呈现出自身独有得魅力。
宋代文化的雅与俗的当代思考
![宋代文化的雅与俗的当代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90f892ec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d5.png)
宋代文化的雅与俗的当代思考1. 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宋朝文化里的雅和俗。
说起宋朝,那可真是个有意思的朝代,雅俗共处,高雅和市井文化玩起了"蹦迪"!2. 宋朝的文人们可有意思啦!白天写诗作画,晚上逛夜市吃小吃。
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既能写出"大江东去"这样的千古名句,又特别爱钻研红烧肉的做法,这不就是雅俗结合最好的例子嘛!3. 要说宋朝的茶馆,那可是雅俗共存的绝佳场所。
文人雅士在这儿品茶论道,市井百姓在这儿听书看戏,茶香四溢中,雅俗两种气息完美交融,就像是一锅红烧肉里放了桂花一样,又接地气又有格调!4. 宋朝的瓷器也是这样,青瓷典雅得像天上的月光,而民间的彩瓷却活泼得像春天的野花。
这不就跟现在的艺术一样嘛,既有高雅的音乐会,也有热闹的街舞表演!5. 说到宋朝的书画,那更有意思了!一边是皇帝珍藏的名家字画,一边是老百姓家的年画门神。
这种反差不就像现在既有高端画廊,又有街头涂鸦一样,都是艺术,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6. 宋朝的文学创作也是这样,既有苏轼、黄庭坚这样的大家写的精致诗词,也有市井小民传唱的山歌小调。
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不就是现在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共存的翻版吗?7. 再看看宋朝的建筑,皇宫气派,寺庙庄重,可老百姓的房子也有自己的特色。
这种高低错落的景象,不就像现在既有摩天大楼,又有胡同四合院一样,各有各的味道!8. 宋朝的节日庆典更有意思,既有文人雅士的赏月吟诗,又有普通百姓的闹花灯。
这种场面,简直就像现在既有高档音乐会,又有广场舞的热闹景象!9. 放到现在想想,宋朝这种雅俗共生的文化氛围特别值得咱们学习。
现在有些人非要把雅俗分得特别清楚,这边儿是高雅文化,那边儿是通俗文化,弄得跟油水分离似的,多没意思!10. 其实啊,雅俗之间哪有那么清晰的界限?就像现在的抖音快手,不也经常能看到特别有文化内涵的内容吗?网络语言里也经常能看到文人的影子,这不就是现代版的雅俗结合嘛!11. 现在的年轻人追星,不也经常能从偶像身上学到传统文化吗?喜欢古装剧的,说不定比很多人都了解历史文化。
从雅俗变化看宋代文学的审美观
![从雅俗变化看宋代文学的审美观](https://img.taocdn.com/s3/m/fb0de777daef5ef7bb0d3ce7.png)
从雅俗变化看宋代文学的审美观从雅俗变化看宋代文学的审美观摘要:宋代文学处于一个文化转型时期,雅俗变化呈现出跟前代完全不同的走向,宋代文学以雅为宗,但同时又出现以俗为雅、雅俗结合的现象。
宋代文人不但可以接受俗文学,而且努力改造雅文学,使宋代文学达到与前人不同的新境界。
关键字:宋代文学雅俗雅俗结合以俗为雅宋代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转型时期,在继承前人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创新和突破,使俗文化逐渐“登堂入室”,成为主要趋势。
宋代文学也受其影响,总体呈现以雅为宗,以俗为雅,雅俗结合的现象,这种审美观的形成主要是受宋代文化的影响。
一、雅俗变化成因宋代科举取士的规模远大于前朝,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是唐朝的十多倍,致使许多平民庶族踏上仕途,寒门庶族士子构成了宋代权力核心的主要成分,官僚、文化与学者三位一体成为他们的主要特征。
而这一群体也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主体。
一方面,宋代士子本质仍深受儒家传统的正统思想影响,努力维护传统封建的伦理道德,注重品行、操守。
加之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盛行,文人成为宋代朝廷的“顶梁柱”,那么他们所倡导的文风必然倾向典雅,例如宋初盛行的西昆体,代表作家是杨亿这样的翰林学士,他们所倡导的辞采华美,对仗工整,风格典雅等诗风在当时风行一时,独领风骚;而另一方面,这些士子骨子里本就是平民,对市民文化有归属认同感。
再加上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士子们的观念被冲击,怡情养性,追求娱乐成为他们的自觉需求,在文学作品中体现为“以俗为雅”的倾向。
宋代长期以来,社会较为安定,农业发展迅速,剩余农产品增多,传统的小农经济必然受到冲击,同时刺激了商业的发展,出现了较大的城市群,市民队伍不断壮大,出现了勾栏、瓦舍等通俗娱乐场所,市民的文化消费逐渐增多也促进了通俗文化的发展。
宋代教育与印刷业发达,为文学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方便,也扩大了文化的消费群体。
为了有更多的读者,雅正文学也不能一直“高高在上”,也得适应市场需求,进行适当的通俗化。
略论宋代风俗画中的“雅”文化
![略论宋代风俗画中的“雅”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d08493deb14e852458fb5765.png)
大 的 变 化 . 宋 代 逐 渐 形 成 了 与 乡 村 生 活 相 对 、 行 的城 使 并
市 生 活 和相 应 的社 会 阶 层 . 在 此 基 础 上 . 宋 代 绘 画 一 方 面 延 续 并 发 展 着 绘 画 的
在 绘 画 上 . 俗 画 的 表 现 内 容 以 世 俗 生 活 为 主 . 民 风 平 百 姓 的生 活 在 士 大 夫 们 看 来 无 疑 都 是 属 于 “ ” 俗 的 冈 此 .
从 事 风 俗 性 绘 的 宫 廷 画 师 少 有 见 传 . 使 偶 有 记 载 . 即 也
是 点 到 即 止 这 是 因 为 画 工 们 的 一 方 面 . 开 始 了 文 学 化 的 近 代 进 程 , 和 宋 代 文 另 又 这
于 民 间 生 活 的 土 壤 之 中 .因 而 与 大 众 的 精 神 生 活 和 审 美
宋 代 时 期 . 于 市 民 阶 层 的 不 断 壮 大 。 “ ” 化 的 由 为 俗 文
繁 荣 提 供 了 丰 富 的 “ 养 土 ” 也 使 得 下 层 民 众 的 审 美 能 营 .
力 不 断 提 高 。 于 俗 文 化 具 有 广 大 的 受 众 .}大 夫 在 坚 持 由 _ = =
略 论 宋代 风 俗 画 中的 “ " 化 雅 文
■ 张 春 霞
风 俗 画 作 为 中 国 画 中 一 种 独 特 的 绘 画 形 式 . 它 通 过
化 、 感 化 、 象 化 、 美 化 之 生 动 载 体 , 也 正 是 宋 代 风 情 形 审 这
俗 画 兴 盛 的 原 因 二 、 代 风 俗 画 中 的 “ ” 化 宋 俗 文
重 心 倾 斜 和 发 展 的 时 期 。 词 、 本 、 剧 、 曲 等 通 俗 文 俗 话 杂 戏
论文学雅俗的相对性及其丰富内涵
![论文学雅俗的相对性及其丰富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436e9f9d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2d.png)
论文学雅俗的相对性及其丰富内涵朱智秀【摘要】The elegance and popularity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object in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Because the relativity between“elegance” and “popularity” is often overlooked in related research, the question always becomes confusing. The“relativity” fea-tures of “Elegance” and “popularity” appear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xistence of this culture phenomenon and had relation to“class nature” of literature. The fact above provides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for the“rich connotation” of elegance and popularity of literature.%文学的雅俗问题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对象。
相关的研究往往因为忽略了雅与俗之间相对性的基本特征而使问题变得扑朔迷离、千头万绪。
雅与俗自产生之初就存在着相对性的特点,并且包含着一定的阶级性文化意味,这为雅俗现象的丰富性内涵提供了文化基础。
【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4页(P38-41)【关键词】文学;雅俗;相对性【作者】朱智秀【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河南焦作454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文学的雅俗问题一直是文学研究者关注的对象。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重大转型以来,文学创作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猛烈冲击,大众文化蓬勃兴起,文学雅与俗的问题再次成为学术讨论的焦点。
从宋代文化的俗与雅到现代文化的俗与雅
![从宋代文化的俗与雅到现代文化的俗与雅](https://img.taocdn.com/s3/m/0e0141d1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b4.png)
从宋代文化的俗与雅到现代文化的俗与雅晚唐以降,尤其是入宋以后,江南文化领域有两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一是原本高高在上的士人文化逐渐摆脱“唯我独尊”的精英观念,开始走向普通大众,呈现出由“雅”到“俗”的转变,其突出表现是话本小说、戏文、通俗诗词等文学式样的日趋流行。
二是原本局限于下层社会的民间文化逐渐突破等级观念的限制,开始跻身主流文化行列,呈现出由“俗”到“雅”的转变,其突出表现是说唱、歌舞、戏剧之类艺术的空前活跃。
推动这两种文化转变的便是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和不断成长的市民意识,市民文化也由此兴起。
因此,市民文化既源于士人雅文化和民间俗文化,又超越了传统文化雅、俗对立的二元结构,属于雅、俗共体的新型文化形态。
宋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
所谓“雅”,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文人文学,指诗、文、词;所谓“俗”,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下层的小说、戏曲。
传统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的说法,指明了各个朝代文学样式发达繁荣的侧重点。
我们应该充分评价元明清诗文词的成就,但其未能超宋越唐,则可断言。
如果说,宋代诗文词(特别是文和词)是元明清作家们不断追怀、仰慕的昨天,那么,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大发展就是宋代刚刚发展起来的白话小说和戏曲的灿烂明天了。
宋代继唐代以后出现了又一个诗歌高潮。
虽然至今还没有一部《全宋诗》,但其总量超出《全唐诗》好几倍则是无疑的。
宋代诗人大都一生勤奋写作,作品众多,如现存苏轼诗二千七百多首,杨万里四千多首,陆游近万首,远比唐代李、杜为多(李诗近千首,杜诗一千四百多首),充分说明宋诗繁荣的盛况。
巨大的数量往往体现为一定的质量。
作为一代诗歌,宋诗在继承唐诗的基础上,发生了显著的新变,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从思想内容看,宋诗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和反映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方面都有所扩展,但又缺乏唐诗、特别是盛唐诗歌中追求远大理想的积极昂扬的精神;而在抒发民族斗争中的爱国忧国的情绪上,又比唐诗炽热和深切。
以俗为雅雅不避俗实际应视为宋人拓展雅文化的一种主观尝试。在文人的参与下,连岁
![以俗为雅雅不避俗实际应视为宋人拓展雅文化的一种主观尝试。在文人的参与下,连岁](https://img.taocdn.com/s3/m/831750a7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74.png)
以俗为雅雅不避俗实际应视为宋人拓展雅文化的一种主观尝试。
在文人的参与下,连岁
阐述“俗为雅雅不避俗”的精神
俗为雅雅不避俗,是一个重要的传统文化理念,深植于宋代文化之中,表达出宋代文人们对俗文化的拓展、提升的极其重视。
此理念的实现,体现出文人们拓展通俗文化到高雅文化的想法至关重要,它强调在拓展文化的同时,也要把雅艺文化也延伸到民间生活当中,既把高雅文化深入应用到大众之中,同时又用民间文化来完善高雅文化。
以宋朝文艺家苏轼为例,他不仅出现过文言文的文学作品,而且他的答文也在尊重文章文技的前提下,加入了通俗的元素,把开明思想和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
在他的诗词作品当中,有很多对于世情深沉的哲理,又有很多对现实生活情趣的犀利描写,苏轼以一种敏锐的视角去鉴赏大众文化,把大众生活和文学文艺交融在一起,他把俗语言融入高雅文化,把高雅文化下沉到民间生活中,这正是“俗为雅雅
不避俗”的实践。
“俗为雅雅不避俗”,其最大的特点是文化的拓展与深化,但是也要保持文化的和谐性。
当前,我们要把宋人文化精神扩展到现代社会,加强新闻媒介的宣传,同时促进文化交流,倡导文化融合,吸收适宜的文化元素,倡导消费者以多元化的文化观念去欣赏文化特色的展示,实现文化的真正的拓展与深度。
总之,宋人以其超前的精神,同时融入俗世文化为基础,他们把俗文化、雅文化相结合,实现了“俗为雅雅不避俗”的理念,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宋人的传统文化,推动文化的拓展与深化,从而使文化更加高雅多彩,让文化之美惠及更多的人。
宋代人的世俗生活和文化艺术
![宋代人的世俗生活和文化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5605a77b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1e.png)
宋代人的世俗生活和文化艺术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的世俗生活和文化艺术也是独具特色的。
在这个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艺术的发展相互促进,使宋代成为了一个以文化艺术为主导的时代。
本文将从宗教信仰、食品文化与生活习惯、文化艺术等方面,分析宋代人的世俗生活和文化艺术。
一、宗教信仰宋代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儒教、道教和佛教。
儒教是培养人文学问的重要渠道,十分重视文化传承和道德伦理的发展。
道教注重长生不老,讲究修身养性,提倡自由自在,多数信徒多为文人和士人阶层。
佛教则主要由民间百姓信奉,相信冥冥之中有属于自己的因果律,早期的五岳和上方五道教也会吸引许多游客信仰,对宋代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食品文化与生活习惯宋代的食品文化和生活习惯非常丰富,饮食的习惯和城市发展的程度相似于现代,广州、杭州等城市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菜市场。
在宋代,人们会去聚餐,也会点外卖,饮水和饮茶也是十分正常的生活方式。
当时的餐桌上会有很多热门的菜肴,比如扬州狮子头、苏州月饭等等。
除此之外,宋代人还喜欢喝茶,这也成为了一个传统的文化艺术。
茶文化在宋代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人们在品茶的同时也会欣赏茶具、同乐诗和书法等,推广和发扬了茶道文化。
三、文化艺术宋代的文化艺术也是独具特色的,文人雅士成为了社会的精英阶层,文化艺术成为了社会支柱的一部分。
在宣传和推广文化艺术方面,工笔画和诗歌相互促成,它们在相似之处上获得共鸣,因此成为社会文化艺术的核心。
宋代工笔画的创作注重传统之美和流畅的笔触,具有特殊的韵味和色彩,比如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朝鲜罕和张择端的画作都是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而宋人的诗歌则在独特的语言和格律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参加诗社和组织文学会成了文人雅士的一种传统活动,使得同道之间形成了亲密的情感交流,共同成就了一个文化艺术的时代。
总的来说,宋代是一个文化艺术繁荣、食品文化丰富和生活习惯独特的时期,这些艺术和文化的成果,如现代的文化史记载、美学理论研究和艺术品收藏,都对启发后世的新思想和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简答笔记宋元时期
![中国古代文学简答笔记宋元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4ce51633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42.png)
中国古代文学简答笔记宋元时期古代文学第一讲宋代文化与文学总论宋代文化与宋代文学的关系:1、文官政治,崇文抑武的国策,极大刺激了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2、理学的兴起“文以载道”说的盛行,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促使宋代诗文的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3、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宋人的审美情趣的转型,促成了宋代文学从严于雅俗之辩转向以俗为雅;4、都市的繁荣,促使词的兴盛,促使说话、杂剧市井俗文学的迅速兴起和发展。
近二十年宋代文学的文化学研究主流观点:一、政治结构、文化心理的的近代色彩与文学中的淑世精神。
唐型文化:代表了中国封建文化上升期的辉煌成就。
宋型文化:宋代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全面繁荣和高度成熟而且显示了由中唐逐渐发展起来的近代文化色彩的文学。
宋代文化的近代色彩:1、文官政府、科举取士,提高了封建政权的开放性,刺激了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权力结构中的多种平衡机制,助长了政治上自由议论的风气,而且在士大夫阶层催生出限制君权思想的萌芽。
3、宋代上层政治中的党争,尤其是新旧党争,具有近代政党竞争或斗争的萌芽性质,表现了崇尚政治品节和高尚人格的精神面貌。
4、文化心态,儒家重教化的文学观。
宋代文学的淑世精神:1、宋代文学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质,传统的文学样式成为士大夫干预时事的有力工具。
2、词的逐步雅化,以及从自娱娱人的功能转向力图有益于世道人心、道德教化,从内心世界的低徊书写转向对社会世间的一定关注。
二、儒、佛、道三教合流与文学的重理情节。
1、宋人内省而广大的哲学思维——宋代文学浓郁的知性反省的思辨色彩。
2、独立的主体意识——重理情节的基本特征。
3、习惯向内心追寻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追寻经过道德自律的自由。
4、对历史、人生的思考,对现实乃至日常生活的关注敏锐。
三、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整合与文学的盛极而变。
宋代文化的高度成熟,以对文化的倾心研读为前提。
宋四大部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广记》。
对宋文学进行整体性评价
![对宋文学进行整体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31937f40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93.png)
对宋文学进行整体性评价宋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所谓“雅”,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文人文学,指诗、文、词;所谓“俗”,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下层的小说、戏曲.传统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的说法,指明了各个朝代文学样式发达繁荣的侧重点.我们应该充分评价元明清诗文词的成就,但其未能超宋越唐,则可断言.如果说,宋代诗文词(特别是文和词)是元明清作家们不断追怀、仰慕的昨天,那么,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大发展就是宋代刚刚发展起来的白话小说和戏曲的灿烂明天了.宋代独特而渊深的美学意识是由其文化土壤所培植、文化精神所孕育出来的,经过有机的整合和融化,产生出特定的审美形态、格调和风味,遂成为文化型美学,有别于前代的唐美学.宋文化从下述诸多方面影响了美学的生成、表现和状态.怀旧意识:宋人似乎特别怀旧,《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书就是明证.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自序》曾说到当时的怀旧意识和情绪及其产生的原因:“靖康之难,中原人士播越两浙,无人不具故国故乡之思.周《清波别志》云,绍兴初,故老闲坐必谈京师风物.且喜歌曹元宠《甚时得归京里去》十小阕,听之感慨有流涕者.故其时西北耆旧,谈宣政故事者,为人所重.”北宋“宣(和)政(和)故事”便成为南宋人依念不尽而又时时咀嚼的往事,犹如唐人常常眷念“开(元)天(宝)故事”一样.刘辰翁《减字木兰花》写道:“铜驼故老,说着宣和似天宝.”故国沦陷引发了黍离麦秀之思,怀旧意识便特别强烈.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说:“(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李清照本人的《菩萨蛮》词亦曰:“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北宋“《清明上河图》至镂板以行,宜梦华之风行.徐梦莘《三朝会盟会编》(靖康二年)录赵之《中兴遗史》,即一字不易抄《梦华录》元旦朝会一则.陈元靓《岁时广记》征引尤多.刘昌诗《芦蒲笔记》录上元词鹧鸪天十五首,谓当与《东京梦华录》并行.”“百余年来,《醉翁谈录》、《都城纪胜》、《繁盛录》、《武林旧事》、《梦粱录》,相继而作”,而《东京梦华录》“为不祧之祖”.《东京梦华录》是这种怀旧情绪的先驱作品和代表作.作者详尽记述了旧都汴京的诸多风物,但是,叙中有情,是“为了忘却的纪念”,特别是那篇冠于篇首的序文.序文对书名“梦华录”做了诠释:“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但作者却无此心绪,说:“仆今追思,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他的心灵浸染着悲凄的情调,几乎是一步三回首,感慨系之地追思那往昔霓虹般的梦影.这种记忆经过二十年漫长岁月的冲洗,已经淡化成粉红色了.序文写到这令人痛心的情形:“近与亲戚会面,谈及曩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后生”已逐渐失去了这种回忆,对往事颇不以为然.作者担心,随着岁月的更迭,往事如烟飘散,而“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于是,“谨省记编次成集,庶几开卷得见当时之盛”.从表面上看,属于序文的一般通例,是备忘录,发挥一种认识效应,但实质上有着作者的深衷曲意.可以说,《东京梦华录》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唱出一曲挽歌.明人毛晋《〈东京梦华录〉跋》认为“幽兰居士(孟元老)华胥一梦,直以当麦秀黍离之歌”,确是的论.由于是怀着感伤主义的情绪回顾往事,因此陈述过去的诸多现象,便不像巨室大户暴发式的炫富,而是破落户对往日锦衣玉食酸泪汪然的回忆.作者铺张扬厉,山倾海泻,各种物象迸跳在笔触之间,奔赴于纸面,铺排在一个硕大的平面画卷上.意象纷纭,又带有烟花发射的特征.衣食住行皆有,声色视听兼备.浓艳斑斓,堂而皇哉,视觉上令人饱餍,听觉上使人迷醉,犹不足以尽感官满足,但是,字缝之间潜流着浓重的情绪失落感,奏出半是依恋半是挽歌的凄清曲.此后的那些同类著录,在感伤主义情调上与《东京梦华录》多有相近之处.例如《〈梦粱录〉序》写道:“昔人卧一炊顷,而平生事业扬历皆遍,及觉则依然故吾,始知其为梦也,因谓之黄粱梦.矧时异事殊,城池苑囿之富,风俗人物之盛,焉保其常如畴昔哉!”清人鲍廷博《〈武林旧事〉跋》也说:“《自序》一篇,声情绵邈,凄然有故国旧君之思,不仅留连今昔而已.”这些情绪、氛围弥漫于宋代的社会阶层之中,出现凄恻、幽咽的回忆性描述,依依不尽地回忆、回顾往事,却又一唱三叹地眷顾不休.戴复古《洞仙歌》:“卖花担上,菊蕊金初破.说着重阳怎虚过.看画城簇簇,酒肆歌楼,奈没个巧处安排着我.家乡煞远哩,抵死思量,枉把眉头万千锁,一笑且开怀,小阁团栾,旋簇着几般蔬果.把三杯两盏记时光,问有甚曲儿,好唱一个?”这是宋代的社会情绪,在表达形式上却满含着审美意味,移位为审美情绪.而在具体传达上又表现为缠绵悱恻、宛转悠长.它在怀旧情结中内蕴着审美情绪.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宋人怀旧表现为对过去时代的追思,其主要审美形式是词,其回思的主要历史时期是三国和六朝.宋词广为涉及三国的人物、故事,可以说是一部词演三国.历史的回顾,包含着现实的动因.现实的感受在历史—三国的遗存中找到对应性对象.咏三国的词人中最称名的是苏轼、辛弃疾.他们所讴歌的三国人物又各有侧重,苏词中最有风采的是周瑜,那首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写照;辛词最为心仪的是孙权,《永遇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南乡子》:“生子当如孙仲谋.”陈人杰则把咏三国词推向高峰.蒙军铁骑长驱南下,南宋朝廷风雨飘摇但还是沉醉在歌舞升平之中,国事早已不堪,陈人杰在杭州丰乐楼疾书《沁园春》:“扶起仲谋,唤回玄德,笑杀景升豚犬儿!”驱雷驾电,霹雳盖天,历史的回忆中有着现实的轰鸣.宋词中还有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时代———六朝.建都金陵的六个朝代,特别是南朝,王朝短命,走马灯似地转换;风习上轻靡浮华,它成为亡国的代名词,浮艳美学的符号化.宋词中言及六朝,南宋的篇数多于北宋,南宋又集中于时事词,时事词则集中于抗战词人.北宋词言及六朝,其主题不外兴废事、兴亡感.北宋积贫积弱而又豪奢宽绰,故词人对六朝奢靡之风的斥责就包含有现实隐喻意义.到了北宋末年,已是山河破碎,六朝作为回忆性对象再次出现,词人情感意绪趋于悲咽苍凉.到了南宋,南北分裂成为长期的事实,中兴无望,而权要者文恬武嬉,不思抗战,直把杭州当汴州.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心理状态下,对六朝的感受也就更为不同,更为深广.把六朝与南宋的所有联结点全部发掘出来,几乎成为词化了的六朝史,又在六朝史的历史回忆中寄托着炽热的情感.其中主要有:呼唤“谈笑净胡沙”的谢安,赞美有北伐经历的战将,痛责六朝清谈误国的人物,总结历史教训,引六朝而戒当世.到南宋末年,元人挺进,宋朝灭亡,国破后的感受,更为沉郁悲凉.宋词与六朝,几乎构合为一部宋词史.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示了宋词的演变.它体现了宋词背离原初的“花间”特点,从而走向现实、世事、战争和时局的重大趋势,从一个角度体现了宋词的审美变化.宋词与六朝,兼具了美学理论和词学史的双重意义.议论风格:宋人的思维是思辨型的,所创立的哲学是思辨型的哲学.这就孕育了他们爱议论的习惯.宋人好为人师,好指点、发话、评论,滔滔不休.在这一点上,宋人的议论风生,确实不同于唐人的感性描述.微言阐明大义,意象引发哲理,这是总体性的思辨结构所决定的.如果说弥漫于唐代社会、思想界是情的话,那么,充溢于宋代的则是理.宋人十分重视对形而上的探究,促进了抽象思辨性思维的发展.而穷道究理,抽象概括,议理论道,当然也就促进了议论风格的发展.宋人好思、多思.由于以形上道者为先导,就不会满足于对形下器者的描述.往往从形下器者出发,进而加以提升,达于形上之道.因此,“器”乃所借对象,“道”才真正成为所论目标.“器”乃缘由、工具,“道”乃归宿、本体.或引发人生哲理,或申述宇宙精义.不满足于浅表之“象”,而是不断探寻“意”,形成了宋人的思维线路和模式.这样,宋代就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审视和思辨的时代.从文化风习上看,宋人颇有策士之风,如苏轼之论风,纵横捭阖,意气高扬,他以贾谊自比,论中遂见贾谊之风采.叶适《习学记言序目》认为,欧阳修乃“本朝议论之宗”,苏轼为“古今议论之杰”.苏轼本人也在《与王烊书》中说自己“少时好议论古人”.宋代的精神领袖、文化精英领风气之先,整个文化精神领域便弥漫议论之风习,成为时代之精神现象.这就自然而然地影响了文学、美学.诗歌是其中之一,形成了最富宋代诗美学风格的议论化、哲理化特征.宋文亦如此,这并不包括那些纯议论的文章,而是借助于某一具体对象生发开去,以表述某一生活、人生、宇宙哲理的文章.这样,对象是具体的,所引发的则是抽象之理.欧阳修的《秋声赋》明为写秋声,实为议秋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泼墨如注写洞庭湖景象,却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观议论作了铺垫.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在表层结构上是一篇游记文,然而却由游历忽发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在思路上便出现由景入理的格局.苏轼的《石钟山记》的主旨也不是所有的景象描述所能涵盖的,记游为说理服务,得出议论性的结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体现了实践性的经验品格.由事、景而引发议论,事、景乃是媒介,这便是前面所说的由形下至于形上,成为其议论方式.而宋人在发表议论时常常在实践性中包含着现实用意,是有感而发,有现实针对目标.这是宋人议论的重要特点。
浅论《诗经国风》俗与雅的嬗变
![浅论《诗经国风》俗与雅的嬗变](https://img.taocdn.com/s3/m/8aac5784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e3.png)
浅论《诗经国风》俗与雅的嬗变摘要:《诗经·国风》本原就是通俗文学,它面向普罗大众,语言浅显明白,生动描绘民间生活。
周朝采诗使其最终成为文学经典,读者层面随之发生了位移。
甚至后代的文人士大夫视其为高雅文学创作的典范。
由此可见,文学从根本上说是没有严格的通俗、高雅之分的,只要是自足的文学作品始终会源远流长,“通俗”与“高雅”不过是嬗变的外壳。
关键词:民歌;期待视野;通俗文学;高雅文学一伏羲划卦、姬昌演易、仓颉造字,民间是文学起源的沃土。
中国的原始文学与民间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诵读《诗三百》,处处可寻远古人类的生活痕迹。
且看《国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展开的是一幅伐檀造车的劳动场面——伐木者运送檀树来到河边,河水清澈、潺潺流动,伐木者眉头深锁、蹒跚前行。
你听,“坎坎”的声响中有着劳动节奏的韵律,有着号子呼声的愉悦,有着忧伤压抑的低沉,更有着先民们心中的愤懑。
这幅画面令人联想起俄国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两者具有同等宏伟深远的张力,不同的只是前者使用文字后者使用颜料罢了。
鲁迅先生曾提出:“诗歌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
”从这看来,由民歌、民谣汇编的《国风》,本原就是通俗文学。
《国风》诗篇的语言浅显明白,一阕《硕鼠》琅琅上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宋朝社交雅集文化特点
![宋朝社交雅集文化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fe62c9ee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a7.png)
宋朝社交雅集文化特点在古代,雅集是文人、文士进行文化生活的一种常见方式,以庆贺、交谊为名义,以游艺、玩乐为目的,亦是一种雅文化传统的自信和演绎。
每一次雅集,都会有一个兴由,春分立夏,中秋冬至,迎来送往,友朋离别,都可以成为雅集的因由。
三雅集的主空间,居中者在行茶艺,左右分别为花艺和香道的展示,作为中国古代文化最为繁盛的宋王朝,挂画、点茶、焚香、插花,是宋人雅集中常常出现的“四般雅道”,实质上正是以各种形态对美好生活的践行和分享,点茶、焚香、插花都已在眼前,而境中佳人清丽,公子如玉,兼以精心布置的场景,选择的席布和器具,一幅雅集古韵图早已作为挂画铺陈在眼前。
扈(hù)江离与辟(pì)芷兮,纫(rèn)秋兰以为佩,以古开今,将生活作为传承与发扬中国古典文化的媒介,雅集无疑是最鲜活和最人本的不二法门。
在这一方不大的空间里,一场安静的茶事集天地之大雅,凝神静视,或可于茶烟中瞥见山中松风鹤影,水边鱼乐泉飞;一炉暖香聚古今之雅,从鼻尖贯穿至肺腑的清旷之味恰能理气安神;一盆花集万物之雅,则能于娇妍清芬中体悟自然的性灵与趣味,而随后的品鉴清谈更是娱情悦性而又轻松快乐的雅事。
追本溯源,无论是先秦时代鲜活无邪的诗三百,两汉魏晋清逸洒脱的辞赋,还是隋唐万千气象的诗歌传奇,宋元市井风流的美丽词咏……中国古典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
而当我们向历史去找寻,可以看到这种传统文化审美以及艺术和生活的契合度,都在两宋时期达到了顶峰。
抚琴、调香、赏花、观画、弈棋、烹茶、听风、饮酒、观瀑、采菊、诗歌和绘画,宋人躬(gōng)身实践的种种生活情趣,无疑是闲适、优雅、令人向往的。
短短片刻,无法铺展中国文化长长的画卷,但却能够以芷兮三雅集为窗口,复刻这一幕最为经典的宋代文化景象。
茶事,是雅集文化中安顿这一方天地的核心所在:茶之始,本为饮品,却在历史不断地发展中被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生活态度、艺术品位,内核更有连接于儒、释、道三家之生命哲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宋代文化的俗与雅到现代文化的俗与雅晚唐以降,尤其是入宋以后,江南文化领域有两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一是原本高高在上的士人文化逐渐摆脱“唯我独尊”的精英观念,开始走向普通大众,呈现出由“雅”到“俗”的转变,其突出表现是话本小说、戏文、通俗诗词等文学式样的日趋流行。
二是原本局限于下层社会的民间文化逐渐突破等级观念的限制,开始跻身主流文化行列,呈现出由“俗”到“雅”的转变,其突出表现是说唱、歌舞、戏剧之类艺术的空前活跃。
推动这两种文化转变的便是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和不断成长的市民意识,市民文化也由此兴起。
因此,市民文化既源于士人雅文化和民间俗文化,又超越了传统文化雅、俗对立的二元结构,属于雅、俗共体的新型文化形态。
宋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
所谓“雅”,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文人文学,指诗、文、词;所谓“俗”,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下层的小说、戏曲。
传统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的说法,指明了各个朝代文学样式发达繁荣的侧重点。
我们应该充分评价元明清诗文词的成就,但其未能超宋越唐,则可断言。
如果说,宋代诗文词(特别是文和词)是元明清作家们不断追怀、仰慕的昨天,那么,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大发展就是宋代刚刚发展起来的白话小说和戏曲的灿烂明天了。
宋代继唐代以后出现了又一个诗歌高潮。
虽然至今还没有一部《全宋诗》,但其总量超出《全唐诗》好几倍则是无疑的。
宋代诗人大都一生勤奋写作,作品众多,如现存苏轼诗二千七百多首,杨万里四千多首,陆游近万首,远比唐代李、杜为多(李诗近千首,杜诗一千四百多首),充分说明宋诗繁荣的盛况。
巨大的数量往往体现为一定的质量。
作为一代诗歌,宋诗在继承唐诗的基础上,发生了显著的新变,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从思想内容看,宋诗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和反映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方面都有所扩展,但又缺乏唐诗、特别是盛唐诗歌中追求远大理想的积极昂扬的精神;而在抒发民族斗争中的爱国忧国的情绪上,又比唐诗炽热和深切。
这是由时代的条件决定的。
宋朝比之以往的几个统一王朝来,是中央集权最为集中的朝代。
这一方面对巩固宋朝统一、安定社会秩序、发展经济和抵御少数民族统治者的侵扰,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军权集中带来了宋朝军队训练不良,战斗力削弱,政权集中带来了官僚机构庞大臃肿,腐败无能,财权集中又刺激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挥霍享乐。
所以开国不过三十多年,宋太宗时就爆发了王小波、李顺的农民起义,人数达数十万。
正是在积贫积弱局势逐渐形成、社会危机急剧发展的情况下,地主阶级中的有些改革家就出来倡导“变法”,改革弊政,形成了变法运动。
王安石就是杰出的代表。
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诗歌中反映民生疾苦、社会黑暗和统治阶级政治斗争的现实主义倾向,都和这种社会政治情况有关,跟变法运动在精神上是一致的。
如梅尧臣《汝坟贫女》、《田家语》;欧阳修《食糟民》、《边户》;王安石《兼并》、《省兵》;苏轼《荔支叹》等一批作品。
但是如同变法运动只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缺乏远大的政治前途一样,在宋诗中也缺乏唐诗中积极昂扬的政治进取精神,往往悲慨多于壮歌。
这是一。
其次,宋朝从开国之初直到灭亡,一直处于少数民族统治者的不断侵扰和威胁之中,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朝代中最缺乏抵御力量的软弱王朝。
宋王朝对他们一再割地求和、输币纳绢、称臣称侄。
但是,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爱国将领和官员,尤其是广大汉族人民群众,是不能忍受这种受侮辱、被奴役的处境的,他们表现了可歌可泣的斗争精神,因此宋代诗歌中(包括词)所反映的爱国思想也就越来越显得突出。
宋初路振《伐棘篇》对国耻国难的慨叹,苏舜钦《庆州败》对败于西夏的“羞辱中国堪伤悲”,苏轼《祭常山回小猎》、《和子由苦寒见寄》等所表达的“与虏试周旋”的决心,都是例证。
而在北宋灭亡以后,更成为南宋诗歌的基调。
伟大诗人陆游正是在南郑戎马生活中找到了创作的生命,为苦难的祖国歌唱了一生;在南宋灭亡前后,文天祥、谢翱、林景熙、郑思肖、汪元量等人的爱国诗篇,为宋代诗坛增添了最后的光彩。
这是唐诗中所没有的。
中国宋朝延续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
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采的面貌。
绘画的繁荣北宋统一消除了封建割据造成的分裂和隔阂,在一段时期内社会保持着相对安定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未有的繁荣。
南宋虽然偏安江南,由于物产丰盛的江、浙、湖、广地区都在其境内,大量南迁的北方人和南方人一起共同开发江南,经济、文化都得到继续发展并超过北方。
北宋的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南宋的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等城市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阶层,城市文化生活空前活跃,绘画的需求量明显增长,绘画的服务对象也有所扩大,为绘画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宋代绘画进入手工业商业行列,与更多的群众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
一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汴京及临安都有纸画行业。
汴京大相国寺每月开放5次庙会,百货云集,其中就有售卖书籍和图画的摊店;南宋临安夜市也有细画扇面、梅竹扇面出售;汴京、临安等地的酒楼也以悬挂字画美化店堂,作为吸引顾客的手段。
市民遇有喜庆宴会,所需要的屏风、画帐、书画陈设等都可以租赁。
适应年节的需要,岁末时又有门神、钟馗等节令画售卖,为市甚盛。
北宋时,汴京善画“照盆孩儿”的画家刘宗道,每创新稿必画出几百幅在市场一次售出,以防别人仿制;专画楼阁建筑的赵楼台;画婴儿的杜孩儿,也在汴京享有盛名。
吴兴籍军人燕文贵常到汴京州桥一带卖画。
山西绛州杨威,善画村田乐,每有汴京贩画商人买画,他即嘱其如到画院门前去卖,可得高价。
社会对绘画的需求和民间职业画家创作的活跃,是推动宋代绘画发展的重要因素。
宋代由于手工业的发达,促成了雕版印刷的发展与普及,出现了汴京、临安、平阳、成都、建阳等雕版中心,不少书籍及佛经都附有版画插图,现存宋金雕印的弥勒像、陀罗尼经咒、《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赵城藏》等,可见其绘刻之精美程度。
在五代南唐、西蜀建立画院的基础上,宋代继续设立翰林图画院,以培养宫廷需要的绘画人才。
北宋徽宗时还曾一度设立画学。
宋代多数帝王如仁宗、神宗、徽宗、高宗、光宗、宁宗等人都对绘画有不同程度的兴趣,出于装点宫廷、图绘寺观等需要,都很重视画院建设。
特别是徽宗赵佶,本人在绘画上具有较高修养和技巧,注意网罗画家,扩充和完善宫廷画院,并不断搜访名画充实内府收藏,导致了宫廷绘画的兴盛。
画院画家与社会保持一定联系,但又受皇帝的制约,宫廷绘画带有明显的贵族美术的特色,既精密不苟,又在某些作品中有萎靡柔媚的趣味。
画院集中了社会上的优秀画家,体现了当时较高的水平,创作出如郭熙的《早春图》、《关山春雪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西湖争标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李唐的《采薇图》、《万壑松风图》,马远的《踏歌图》、《水图》等一大批成功的作品。
唐代出现的文人画,从北宋中后期以后形成巨大的艺术潮流。
当时对绘画的收藏、品评和延纳画家作画已在上层文人士大夫中蔚然成风。
更有不少文人亲身参加绘画实践,像诗词一样用以寄兴抒怀,在题材选择、形象处理及审美情趣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要求。
他们在画幅上题字咏诗渐次增多,开辟了书画题跋的新天地,并能自觉地将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引入绘画中,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段。
两宋时期文人士大夫中涌现了仲仁、扬无咎的墨梅,文同的竹,苏轼的古木怪石,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赵孟坚的水仙等,成为后世文人画家追随学习的典范。
此外较为著名者还有燕肃、晁补之、宋道、宋迪、蔡肇、张舜民等人。
文人士大夫在绘画理论上也颇有建树,欧阳修提出表现萧条淡泊的情怀,陈与义主张“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等一系列见解都具有代表性。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绘画影响到辽金地区,成为元明文人画发展的前导。
在绘画高度繁荣的基础上,绘画理论著述也大量问世。
画史、画论、绘画赏鉴及收藏著录等著作大量流传,如《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画史》、《林泉高致》等,成为今日研究古代绘画的重要文献依据。
绘画的发展阶段大致有4个阶段:①宋初100余年间,大体遵循五代绘画传统。
北宋开国后,汴京一带成为绘画艺术中心,宫廷画院先后集中了来自西蜀的黄居□、黄惟亮、夏侯延□、赵元长、高文进等,南唐的董羽、厉昭庆、蔡润、徐崇嗣等及中原一带的王霭、赵光辅、高益等画家。
院体花鸟画以黄家富贵体为规范,道释画中以吴家样影响最大,山水画以院外画家成就最高。
此外,李成善画寒林平远,范宽善画崇山峻岭,许道宁善画平远、野水、林木,他们3人皆先后在不同方面,发展和丰富了荆浩、关仝的北方画派。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画派在此时期则影响不大。
当时画院内外以山水画知名的还有燕文贵、翟院深、高克明、李宗成、屈鼎等,擅长宗教壁画的有王□、高文进、武宗元等,花鸟画则有赵昌、易元吉、王友等。
这些画家的创作实践,酝酿着北宋绘画风貌的新变化。
②熙宁和元丰之际,出现了以李公麟为代表的鞍马人物画,以郭熙为代表的山水画,以崔白为代表的花鸟画。
他们在内容及艺术上都展示出崭新的风貌,都具有精湛的技巧和深厚的修养。
李公麟以单纯朴素的白描形式,精确地表现了不同阶层、民族、地域人物的特征,特别是在刻画士大夫生活形象和情趣上,获得极大成功。
崔白和郭熙都可以不经起稿而放手作画。
崔白描绘季节气候变化中禽鸟的情态,善于表现败荷凫雁的荒情野趣,突破了宋初以来画院内黄氏体制的规范,取得了更为自然生动的效果。
郭熙通过景色季节及气候的描绘,表现了山水林泉的幽情美趣,把李成以来的北方山水画派推向更高水平。
以苏轼、文同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绘画潮流,也于此时形成。
驸马都尉王诜筑宝绘堂收藏法书名画,并于府第西园中聚集诗人画家赋诗作画,皇族赵令穰善作清丽富有诗意的小景山水,以及米芾这一时期已开展的书画活动,都显示出这一阶层艺术活动的活跃。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郭熙父子《林泉高致》及苏轼等人的论画诗文显示了此一时期绘画理论的新成就。
③徽宗赵佶、高宗赵构统治时期,是宋代宫廷画院最为繁荣的时期。
徽宗时画院制度已相当完备,社会上民间画家艺术水平的提高,为画院输送了不少优秀画家。
此时画院高手云集,善画百马、百雁的马贲,开南宋山水画新风的李唐,善画风俗界画的张择端,富有才华的青年山水画家王希孟,善画花鸟翎毛的韩若拙、孟应之、薛志,以画婴儿货郎著称的苏汉臣,为徽宗代笔供御画的刘益、富燮等人,都以画艺精湛、笔墨不凡而著称。
徽宗时内府书画收藏极富,公卿士大夫收藏家也甚多,《宣和画谱》反映了当时宫廷收藏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