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与俗的关系

合集下载

简述文学中的雅、俗,以及雅俗之间的关系

简述文学中的雅、俗,以及雅俗之间的关系

简述文学中的雅、俗,以及雅俗之间的关系(1)文学中的雅与俗①文学中的雅:高雅文学是一种典雅、正统、经典、纯粹的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文学类型。

高雅文学有时又称“纯文学”“美文学”“严肃文学”或“精英文学”。

大众文学,是与“高雅文学”相对而言的一种浅近、通俗、平易、流行的文学类型。

②文学中的俗:在商业社会,大众文学又称“消费文学”,往往具有明显的赢利性和较高的商业价值。

简言之,雅文学是偏向于文雅、具有浓厚文学气息和较高文化艺术价值的文学;俗文学则是具有浅近、通俗、大众化的特点,是比较贴近生活、能为一般平民百姓所接受的文学形态。

(2)雅俗文学之间的关系①雅俗文学再现现实世界的经验方式不同雅文学更多地趋向于整体经验,俗文学则更多地趋向于单维经验。

这里的“整体经验”包含两层意思:a.指立体地、全方位地且生动地、有机地再现社会生活图景;b.指对具象世界的一般性抽象,也即以充满张力的形象语言发现新的实在,发现普遍真理。

雅文学再现生活,或许夸大、或许变形,但它是完整的,也是真实的,在假定性基础上保持着一种逻辑一贯性,甚至在细节上也是如此。

如在《红楼梦》里,贾府连接着皇宫、王府、官府、街市、寺庙、农村等,它们相互依赖、休戚相关,并每天制造出无穷的原因和结果,从而构成了独立于读者之外的有生命的世界。

而俗文学往往描述一个个孤立的、个别的事实。

俗文学也并不指向任何超出本身作品之外的微言大义,它的全部内容仅仅等于其作品自身。

如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黄蓉、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之类人物,其关系无论如何复杂,随着故事的发展,最终会水落石出的;其情节无论如何变幻莫测,离奇古怪,但无非是好人打败坏人,正义战胜邪恶——这与其说是显现一种真理,倒不如说在表达一种愿望。

②雅俗文学在思想深度上大相径庭雅文学在努力寻求做出对社会生活的诗意表现时,总是以日常意识、现实意识或正统意识的挑战者自居。

雅文学作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成为“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辞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的传世之作,因此,他们必须澄怀观道,将心灵沉潜到生活本体最深沉最内在的冲动之中,从而突破传统的束缚,颠覆世人的常识感,对主流话语持强烈的批判立场。

雅与俗的理解

雅与俗的理解

雅与俗的理解雅和俗是中文语言中经常被使用的两个词语,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很广泛。

在中文中,雅和俗分别表示高雅和通俗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或言谈方式。

雅和俗虽然有着明显的对立关系,但是它们又是互相补充、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雅,指的是精致、高贵、华丽或者优雅的风格或品质。

雅与汉字上的“牙”有关,指的是漆黑而发亮的象牙,象征高贵精致的品格,古时候只有贵族才有较多的象牙制品。

在文学、艺术、音乐、建筑等领域中,雅的美通常是指优美高雅、典雅大气、精致细腻、风格独特、优美动人的艺术表现形式。

比如,有些诗歌的语言清新脱俗、意境高远,有些画家的画作境界高远、手法精湛,有些音乐的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

这些都被称为雅。

俗,通俗或说俗气,指的是一种通俗易懂、大众化的文化、品味或风俗,与大众生活相关。

俗有直接、贴近人心的艺术表现、情感表达,但也有过于平凡、庸俗、低俗的意味。

通俗的作品一般更注重大众娱乐,讲究性格化、暴力化和情节化等特点。

比如,流行音乐、言情小说、夜市美食都可以看作是典型的俗气。

雅与俗是两种对立却又相对独立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雅与俗之间的分界线并不是非常清晰,而且还会根据时间和地域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雅和俗是互相补充的,如果只有雅没有俗,很难获得大众的认可;如果只有俗没有雅,则缺乏审美立足点,容易流于凡俗。

因此,雅和俗在一些艺术活动中常常是交相辉映的。

雅与俗在不同的评价标准下会有不同的结果。

在形式方面,雅意味着高质量、高品质的仪态和表现,俗则相对较为随意、自然和朴素。

在品味方面,雅强调有趣、细致和深度,俗则强调趣味、有力和活泼。

在精神和文化方面,雅较为渴望工艺、精神和深度的发展,以追求真理和智慧为核心,而俗则更加注重现实生活、传统文化和民间思想,以资源再利用、真实性为侧重点。

在实际生活中,雅和俗也经常被用到个人的着装、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

通常情况下,雅是指文雅、高雅、典雅、高贵、优美、华丽、精炼、韵味等性质,代表的是较高的水平和品味;而俗则是指庸俗、卑俗、陋俗、乡俗、俗气、俗套等性质,代表的是普通的水平和品味。

谈文化大发展中“俗”与“雅”的关系

谈文化大发展中“俗”与“雅”的关系

172文化广场作家 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各民族、各地域文化创造的历史,当一个时代一旦成为历史,它留给子孙的就只有文化。

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无处不在、无处不说且无处不火的时代,“泛文化”的热浪似乎代替了认真严谨的文化创造。

我们首先要肯定文化发展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但是怎样摆正俗文化与雅文化的位置,如何正确看待文化大发展中“俗”文化与“雅”文化的辩证关系,是我们应该认真关注的问题。

一、什么是“俗”文化与“雅”文化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一、风俗。

如移风易俗、入境随俗。

二、大众的、普遍流行的。

通俗的、不正式的名称被称为俗名;不合规范的汉字被称为俗体字;通俗并广泛流行的简练而形象的定性的语句(大多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的)被称为俗语。

三、庸俗。

粗俗、庸俗被称为俗气;习俗上常见的使人感到无聊的礼节和陈旧的格调被称为俗套。

四、没有出家的人称为俗家。

相对于俗的文化差异而言,雅实际上是一种合乎规范的、文化整合的意思,如雅正。

既然“以雅为正”,文化的认同和传习就有了明确的价值追求——高尚的、不粗俗的。

装束、举动文雅被称为雅观,美观而不落俗套被称为雅致,宽宏的气度被称为雅量,还有雅俗共赏皆取高尚、不粗俗之意。

由此,雅俗之间就有了高低之别,庄谐之别,文野之别。

在历代的文化传承中,俗文化与雅文化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文化的重要构成。

一般来说,俗文化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域大众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满足着人民大众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一般的娱乐需求。

而雅文化则代表着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最高艺术成就。

文化的“以文化人”,主导倾向就是“化人为雅”,是使人的品位、境界、格调、情操都高尚文雅起来。

二、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大小,不是财富,也不是武力,而是精神文化创造的成果。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不曾间断的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今,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依靠全体中华儿女一起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努力奋斗。

浅谈雅与俗

浅谈雅与俗

浅谈雅与俗浅谈雅与俗说到“雅”与“俗”,人们很容易就会联想到“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其实真要是那么容易界说的话,历来对雅俗的说法就不会莫衷一是了。

雅与俗是一组对立的美学概念,当每个人面对需要做出审美价值判断的对象时,其结果也不尽相同,这对概念也是有着时代性、地域性和主观性的。

这对概念似乎还有介乎二者之间的中间概念,那就是“雅俗共赏”(笔者不认同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当然,有些审美对象不存在雅俗的问题。

雅与俗是人类根据自己的经验赋予某件事物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模糊的概念,是相互依存并可以互相转化的一对矛盾。

雅,其本义是鸟名,乌鸦的一种。

《说文》:“楚乌也。

”从隹,牙声。

在中国文学的修辞中是明显具有褒义的,譬如:一、正确;合乎规范:雅者,正也。

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毛诗序》)文章尔雅。

(《史记。

三王世家》)。

索隐:皆训正也。

雅之为言正也。

(《风俗通·声音》)雅者,古正也。

(《白虎通·礼乐》)。

按:说文疋下古文,以为诗大雅字。

疋字隶体似正,故傅会训正,其实古文借疋为谞,后又借雅为谞也。

风,讽也。

雅,谞也,颂,诵也。

此四始之本字。

辞令就得谓之雅。

君子安雅。

(《荀子·荣辱》)。

注:“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

”察纳雅言。

(诸葛亮《出师表》)又如:雅道(正道,大道);雅音(正音);雅算(正确的决策);雅学(正道之学。

指儒家经典之学)二、高尚美好:张耳雅游。

(《史记·张耳陈馀传》)忽忘雅素。

(《汉书·张禹传》)雅步擢纤腰。

(《陆云诗》)。

注:“闲雅谓妖丽也。

”都督阎公之雅望。

(王勃《滕王阁序》)又如:雅操(称弹奏乐曲高雅精妙);雅望(美好的愿望);雅篇(优美的篇章);雅像(雅相);雅量高致(气度不凡,情趣高尚);雅驯(温文不俗);雅坐(文静地坐着,雅人深致(风雅的人有深远的意趣);雅俗(雅士与俗人);雅客(高雅的客人)三、敬辞:尊敬他人的敬辞,如:雅饬(对别人告诫的敬称);雅诲(尊称别人的教诲);雅命(尊称对方嘱咐或建议之事)而以上列举的不管是具有正确、合乎规范、还是高尚美好或者用于敬辞,都有明显的褒义的美学价值倾向。

俗与雅

俗与雅

俗与雅我一直都在追求一种高雅的情怀。

我也一直在思考,究竟什么是真正的雅,雅究竟和俗有什么区别。

后来,我才发现,自己根本就是在庸人自扰,因为其实雅和俗既不对立,也不互补,而是一个水乳交融的整体。

在真正的雅士眼中,谁都是雅士。

在真正的俗人眼中,谁都是俗人。

我刚开始觉得所谓的雅就是俗的对立面。

所以,是互不相容的。

雅士是不会和俗人相交,所以都是像林浦那样做一个梅妻鹤子的隐士,或者像竹林七贤那样遍访名山大川,逍遥自在地尽情享受人生。

总之,就是将名利视作粪土,将浮华视作虚无。

我承认,这绝对是一种高级的典雅。

但是,当雅站在了俗的对立面时,其实雅也是有着一种深深的无奈的。

,仔细想想,如果不是因为曹马之争的乱世,竹林七贤会产生吗?那些曾经有着治国平天下理想的才子,如果不是因为不惯官场,不懂得运筹帷幄之术,也不懂得现实的人情世故。

又怎么会远离世俗,寄情山水呢?难道在《归去来兮辞》中没有一丝悲凉吗?现在想想,那位拄着盲杖奔波于乡间田园的陶渊明,那个喝着小酒的陶渊明,除了吟诗,下棋之外,做的事情又有多少是大家眼中的雅呢?再来说说那位大家都很熟悉的纳兰性德吧。

他的梦想不在官场,不在于富贵,也不在于建功立业。

他的心中只想当一个潇洒自如的文人雅士,和一个可以造福苍生的善良之人。

但是,现实的无奈就像是一把利剑,斩断了他的梦想。

他成了皇帝的一个跟班。

成了一个人任人操控的傀儡。

所以,他吟咏出了“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的千古名句。

但是,大家想想,要是纳兰性德不是相国公子,只是一个整天生活才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人,他会有这样的情怀吗?乌衣门第绝对算不上雅,但正是这样的世俗之地,让一个遗世独立的旷世奇才拥有了雅致的情怀。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富贵,所以可以不愁生计,一个不用为生计奔波的人当然也就有时间思考自己究竟想要的是怎么样的生活。

那些在社会的夹缝中求得一丝生存的人谁还会有心思去想自己究竟想要怎么样的生活,能活着就不错了。

后来,我又觉得雅和俗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浅谈文化中的雅与俗

浅谈文化中的雅与俗

浅谈文化中的雅与俗雅与俗是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不同方向。

雅与俗的存在使文化多元化,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和选择。

雅与俗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后来也扩展到了其他文化中。

在古代中国,雅与俗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审美定位。

雅指的是高尚、纯洁、精致、上乘的文化品味和表现形式;俗指的是普通、平凡、通俗、大众的文化趣味和品质。

雅与俗在古代社会中常常被用来区分贵族阶层和底层百姓之间的审美差异。

贵族追求高雅的生活方式,执着于雅致的文化形式,而底层百姓则注重俗世中的实用、生活与传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雅与俗的概念也逐渐演变和扩展。

在当代社会中,雅与俗的界限不再那么清晰,人们对雅与俗的定义和审美标准也多样化。

雅与俗不再代表着高贵与低俗,而是更多地体现了个体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偏好。

每个人对于雅与俗的理解和认同都会因为个人经历、教育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因此,雅与俗更多地就是一种文化多元共存和相互交融的状态。

雅与俗的存在使文化得以丰富和多样化。

雅与俗的不同表现形式使人们在文化体验和欣赏上有更多的选择。

无论是古典文学、音乐、舞蹈,还是大众文化、流行音乐、网络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精彩之处。

雅与俗之间的互动和辩证关系,使文化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展现出更加多元和包容的魅力。

雅与俗的辩证关系也体现了文化自由、平等和多元的重要价值。

在现代社会,人们有着广泛的文化需求和选择,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钟爱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

无论是高雅的文化作品还是大众的流行文化,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人们不应再以高低贵贱来评判雅与俗的价值,而应尊重每个人的审美观和文化选择。

文化的多元与包容,是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重要保证。

综上所述,雅与俗是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代表了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偏好。

雅与俗的存在使文化多元化,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和选择。

雅与俗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体现了文化自由、平等和多元的重要价值。

雅与俗辩证析

雅与俗辩证析

雅与俗辩证析
雅与俗辩证析
人们在思维认识上总有对雅与俗的不同理解,潜意识的想追求雅而避其俗。

何谓雅又何谓俗,雅与俗相辅相成,共生共存,无雅何谈俗,无俗有何来雅,雅俗乃两个对立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此雅俗之间并无是非对错之分,亦无褒贬扬抑之别。

今列举一二,欢迎点评,忌恶辱骂。

赏京剧者雅,看二人转的俗
在音乐堂里听交响乐着雅,在歌厅里唱卡拉OK者俗
跳芭蕾舞者雅,玩街舞、扭大秧歌者俗。

美术馆名家作品雅,墙上、桥头涂鸦者俗。

热衷于看书学习者雅,沉迷于跳舞、搓麻者俗。

朱时茂表演以雅表现,陈佩斯以俗的角色陪衬。

谈国家大事儿者雅,唠家长里短者俗。

说标准普通话者雅,讲地方土语者俗。

知识渊博者雅,无文化知识者俗。

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者雅,舞台上的演艺人俗。

(包括那些所谓的明星大腕,断不了在老百姓眼里的俗气)
美声声乐唱法雅,通俗民族唱法俗。

琴、棋、书、画、吟诗、赋词者雅,啥也不会的俗。

住在大城市的人自觉自己雅(心理优越感),蜗居在小小的二道河子里的人,他们就笑话你俗。

辉宏的大超市雅,街头杂货小店俗。

品味茗茶者雅,吃大蒜、臭豆腐俗,
无不良嗜好着雅,吸烟酗酒者着俗。

着西装革履着雅,袒胸露背的,在夏日里当膀爷者俗。

着装简朴者雅,奇装异服者俗。

女孩裸背露腹,用肚脐眼看世界的自觉着雅,而穿着不时尚在她
看来就俗。

轻妆淡抹者雅,打扮妖艳者俗。

君子风度者雅,行为猥琐者俗。

能平和息事着雅,搬弄是非者俗。

阳春白雪者雅,下里巴人着俗。

“雅”与“俗”的对立与消解

“雅”与“俗”的对立与消解

“雅”与“俗”的对立与消解“雅”与“俗”这是两个看似简单直观的命题。

它们在语义表达上十分明确地以一种对立的表意模式来表现相互之间泾渭分明的关系。

然而,这一对概念用来形容艺术便表现出语言特有的局限性。

自从人类发明艺术至今,这两个概念尽管表面上对立,但也时常纠结在一起,无论是标榜二者之间的严格差别,还是试图去同化此二者,“雅”与“俗”这两个概念在音乐艺术上总是若明若暗、若隐若现地对立与消解(融合)着。

美声与通俗唱法的发展过程就体现着“雅”与“俗”的对立与消解(融合)。

美声起源于17和18世纪意大利的强调自如、纯净、平稳的发声与灵活和准确的声乐技巧的歌剧唱法,成形于欧洲。

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完善、最系统、最科学的一种唱法。

美声唱法不同于其他歌唱方法的特点之一,是它采用了比其他唱法的喉头位置较低的发声方法,因而产生了一种明亮、丰满、松弛、圆润,而又具有一种金属色彩的、富于共鸣的音质;其次是它注重句法连贯,声音灵活,刚柔兼备,以柔为主的演唱风格,要求有饱满的气息支持和灵活自如的呼吸控制能力。

通俗唱法是于20世纪30和40年代流行的一种轻柔的、多愁善感的唱法,也称流行唱法或自然唱法,是一种大众化的歌唱艺术形式,于20世纪30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流传。

在唱法上没有严格要求,自由度较大。

其特点是声音轻柔自然,中声区使用真声,高声区一般使用假声,很少使用共鸣,接近生活语言,强调激情和感染力。

美声在欧洲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才六、七十年历史。

其风格的变化也是极具活力的,是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普遍的审美意识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过去中世纪贵族和上流社会的人喜爱美声,他们觉得高雅,而那时的歌曲也适应了当时的情况,直到上个世纪中叶,随着各个国家的独立,广大人民的社会地位提高,通俗易懂而又人人吟唱的通俗歌曲在世界上流行开来。

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既有差异性又有相似性。

美声唱法强调共鸣与音质,演唱偏于唱“声”,注重发声的科学性;通俗唱法注重直与平,发声自然,崇尚口语化,对声音考究偏于“情”,这两种唱法的相似之处在于歌者有良好的乐感和表达能力。

中国画格调的“雅”“俗”之分

中国画格调的“雅”“俗”之分

中国画格调的“雅”“俗”之分雅与俗,是对立的、从属于格调范畴的两个方面。

“作画之病者众矣,惟俗病最大”。

可见,从绘画的角度看,画的格调是至关重要的。

雅与俗的消长表现出格调上本质的差异。

有修养与品格的人,对于低俗的事物是不屑的。

由于它根植于人的心性之中,和人的本性共融,因此,又是素质的间接体现。

黄庭坚在《豫章黄先生文集》中说:“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它并不能够因画家技巧的修炼与年龄的增长而使之改善,更不会因为身份地位的改变而变化。

在对中国画的品评历史中,到底什么样算雅,什么样是俗,标准又是什么呢?既然俗病难医,那画家又该如何去规避与克服,使自己的作品雅逸而离俗呢?一、中国画雅俗观念的由来雅与俗的分野,大约出现在奴隶社会时期的贵族与平民之间。

当时的雅,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规范。

《荀子·王制》中就有:“使俗邪音,不敢乱雅。

”俗是指当时不懂规矩的平庸之人,也就是平民百姓。

由于统治者的特权与条件,能受到较好的教育与熏陶,认知高出一般的人,在他们看来,自己是高尚的、文明的、知礼仪的人,是雅的;而贫民百姓则是俗鄙愚昧的俗人了。

随着社会发展,由于文人的介入,致使雅与俗的内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把那些追求功名利禄、市侩、目光短浅的一般见识者,都称为“俗”。

而那些追求远大、品德高尚、学问深厚、豁达明智的人士才可以称“雅”。

这样,雅的内涵就发展为文人逸士的代名词了。

《文选》序中有:“美中而诔发,图像而赞兴”,继而,到魏晋时期借品藻之风衍为品鉴。

这时,诗品、画品、书品迭出。

而绘画的发展,则与诗词、书法等艺术追求高品位息息相关。

南齐谢赫在《画品》中说:“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

……谨依远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

”在他看来,画的高下,首在品格。

而传统绘画中的“雅”、“俗”,实际上就是品鉴之风的延续。

二、中国画格调的雅俗之分在文人眼里,如果眼界不高,识见不明,则不足以言画、论书;而俗则不入品鉴。

雅与俗的关系

雅与俗的关系

雅与俗的关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雅与俗的关系雅与俗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体现不同的价值取向,但又是共存于民族文化中的两个对立统一体。

无俗即无所谓雅,无雅也就无所谓俗,二者互相依存,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方转化。

随着文化语境的变化,雅与俗的内涵和表现形态都会发生变化。

1、雅与俗是相互依存的。

我们常说的“雅”,即高雅,它代表着文学艺术发展的纯正方向。

其理想的模式是:思想内涵的博大、崇高、深刻与先进,想象的丰富与美丽,境界的高洁与灵动,技巧的独特与高超,语言的优美与纯洁,等等。

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追求和达到高雅的境界,不但是一个时代文学艺术成就的标志,而且是文化人主体人格通过艺术话语的最好呈现。

它是创作主体对文学艺术价值中精神向度自觉和深入把握的结果。

相对而言,“俗”,或曰通俗,则主要代表着文学艺术价值的世俗化取向。

一般地说,它不追求什么深邃的思想内涵,不热衷于精神开掘和“灵魂拷问”,总是以浅近的、为多数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力求满足、同时也塑造着大众普泛的艺术口味。

它虽难免粗鄙芜杂,却常常洋溢着普通人情感的浪花,展示出文学艺术迷人的娱乐色彩。

因为老百姓喜爱和需要它们,所以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

大众文化的本质是商业文化,是娱乐消遣的工具,“俗”是它的特点和本色。

随着大众文化的越来越商品化,商业化操作中那种赤裸裸的功利性目的,必然诱使某些文化商人和媒体合谋,竭力去迎合、刺激人们感情中某些低俗的东西,无限度地强化大众文化消费中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以满足人们“及时行乐”、“游戏人生”、“潇洒走一回”的欲望和需求。

其结果,必然导致大众文化的越来越平面化(即在精神内涵上的空虚、苍白、直露和肤浅)与庸俗化(即单纯追求感官刺激,追求以金钱物欲、色欲、权欲等世俗功利为目标的价值取向),使非道德意识和非社会主导价值观越来越成为其主导意识。

这就是大众文化中越来越显眼和令人忧虑的“媚俗”倾向。

艺术中的“雅”与“俗”

艺术中的“雅”与“俗”

艺术中的“雅”与“俗”一、雅俗艺术的由来在中国古代,雅俗观念萌芽极早。

这对范畴的出现,意在标示层次有别的艺术趣味与格调。

女口:古人最早以“雅乐”来褒扬宫廷音乐,以“郑声”来贬低民间音乐。

故《论语》上有所谓“恶郑声之乱雅乐”之说。

以儒家观点看来,古老的宫廷“雅颂之声”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符合“礼”的规范,是完全正统、高贵的音乐;而产生于民间的“郑声”,则是极为粗野、低贱之声。

据说孔子还谈到“郑声”实为淫声的原因:“郑国土地民人,山居谷汲、男女错杂,为郑声以相悦烽,故邪僻声皆淫色之声也。

” 可见,雅贵俗贱,褒“雅”贬“俗”,乃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基本态度。

雅俗文化对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影响,这种雅俗尊卑观念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美术批评的标准。

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载,晋朝人庾龠夭曾批评雕塑家戴逵所做的佛像“神犹太俗,盖卿世情未尽耳”。

在这里,我们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虽尊雅鄙俗之习仍在,但“雅”与“俗”的内涵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剧烈动荡与变化,终于冲毁了“独尊儒术”的局面,庄老思想发生重要影响,特别是玄学之风盛行与佛教的广泛传播,“超世绝俗”便成为新的审美理想。

雅俗观念不仅是“文”与“野”之分,而且更是表现“超凡”与世俗感情之别了二、雅俗艺术的区别“雅”与“俗”同属于艺术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审美认知心态以及艺术创作追求,或者引用西方的美学思想可以将其定位为一对有意味的艺术形式,即“用某种特殊方式所组合的线和色彩,某些形和形之间的关系,激发着我们的审美情感”。

而“雅”、“俗”与其他审美认知的不同在与其拥有一个较为统一和相近的审美主体群,这一共有的审美主体群“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积淀在人的大脑组织结构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被唤醒、激活。

雅俗艺术的审美情感区分来源于对于艺术作品的评判和整理。

王晋中先生以“易”与“不易”进入、理解来区分俗艺术与雅艺术,更不合理。

雅与俗

雅与俗

雅与俗本无标准的界定,何谓雅?何谓俗?历来有着不同的见解。

雅与俗并非是对立的概念,非俗即雅或非雅即俗的理念实际上是不成立的。

以折扇与漆艺而言,其实本身都是产生于俗,源流于俗,而使其成之为雅物,则完全是因于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审美情趣。

古人以为,雅者,正也。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可见雅的对立面并非是俗,而是邪。

由此,古人尊儒家经典之学为雅学,正道之音为雅乐,无邪之好为雅好,兼容博大的气度为雅量等等,慢慢地延伸泛指一切美好与高尚。

至于优雅、文雅、闲雅和雅趣,都是在此基础上的衍生,从美学的角度而言,自中古以来更多地将雅寓以审美的含义。

雅是一种审美,是异乎于大众意识的审美,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审美,常常讲的“雅人至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具备深厚文化内涵的人才懂得审美,才能达到高深的审美境界。

雅是一种追求,是对美的境界无尽攀升的追逐与渴望,在此过程中,需要得到丰富的文化濡养和润泽,同时,人的灵魂也在此过程中得到净化与升华。

雅是一种情趣,从来没有无情之雅,无情之趣,雅是要溶入真情的,没有情感的因素,也就没有了审美,没有了追求,又何谈雅趣?今人对雅的理解,更多地是对物质与境界创造的审美,其实,雅更是一种自身的修养。

说到雅趣,人们更重视的是对美好物质的欣赏与占有。

就以收藏为例,当今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过的收藏热,这固然来之于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稳定,但文玩价格的攀升是导引大众争相染指收藏的最主要原因,加上各种媒体的炒作,“成功人士”与演艺大腕的加盟,将本来是小众行为的收藏雅趣,炙为全民关注的大众文化,不能不说是雅趣的庸俗化。

收藏的铜臭气甚嚣尘上,给原本的雅趣蒙上了金钱的外衣,这种“雅好”已不仅是庸俗,而是有些邪了。

另一方面,生活的富足也开始使一部分人有了美好的追求,虽然只是肤浅的雅意识,总归是好事情,无可厚非,不能都以“附庸风雅”论之。

真正的“附庸风雅”,当指那些略知一二,却在大众面前卖弄和标榜的人。

古代雅俗文化的交融与互补

古代雅俗文化的交融与互补

古代雅俗文化的交融与互补中国古代的文化非常丰富多样,有很多的经典文化和民间文化。

这些文化分为了两类:雅和俗。

雅文化指的是高雅的文化,传统的文化,知识分子的文化;俗文化指的是俗俗的文化,大众的文化,流行的文化。

古代的中国文化中,雅和俗有着很强的交融和互补性,这种交融和互补成为了中国文化独特的发展路径。

1. 雅俗文化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的文化始终是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成长壮大的。

相对而言,古代人们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宫廷和著名社会名流群体的文化传承,称为“雅”;二是民间文化,称为“俗”。

在古代,官方文化和文化精英人士都倡导“雅”的文化,以儒家书院和艺术文化为代表。

相对的,“俗”则是指社会大众广泛接受和喜欢的文化。

例如艺人、小吃等等。

在汉朝时期,随着西域贸易和佛教的传入,文化也更加多样化,唐朝时期,文化达到了顶峰,艺术、诗歌等等在宫廷和普通百姓之中广泛传扬。

元朝时期,蒙古族入主中原,大明太祖建立了明朝,文化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由于清朝的成立,文化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文化被逐渐离开了百姓和普通人的生活,往封闭和狭隘的方向走了。

2. 雅俗文化的特点中国的先贤们认为,文化传承自然而然地分为两类:雅和俗。

宫廷文化是发自精英人士的文化,在正式场合讲述,以高雅脱俗的形式表现,和知识分子组成的社群有深厚的关系。

而民间文化则是大众文化,是源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谈天说地中的一些娱乐和消遣活动,与普通民众有着直接的联系,更加贴近生活。

这两个文化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却在某些方面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雅和俗的文化交融,形成的特点不仅是文化内涵丰富庞杂,而且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雅和俗的文化相辅相成,互为依附,既能满足精细的文化需求,又能向大众普及,促进文化的发展。

3. 雅俗文化的互补性在中国的文化传承历程中,雅和俗的文化始终密不可分。

俗文化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艺术创造主题生动自成一派,达到了文化的多样化;而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由于精确地掌握和把握文化本质,常常能够创新性地突破传统方式,制作出符合当代审美诉求的文化产品。

雅与俗

雅与俗

雅与俗雅与俗一直是对立的两面,雅与俗的界定标准也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

实际上,作为两个互相定义的词,雅与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仅如此,我认为所有的雅均根源于俗。

【干净利落,切题。

】雅只有从俗中生发出来,才具有生命力。

《一九八四》中,温斯顿史密斯惊叹于无产者妇女唱出的通俗歌曲;【有些突然,铺垫一句才好。

】《诗经》国风中的作品本是民间所传唱的歌谣,如此却成为至雅的经典;梵高名作《吃土豆的人》中,衣衫褴褛的身影浮现在昏暗的油灯光中。

机器编写出来的毫无意义的词句,融入无产者真挚的感情,竟变得如春风般富有生命的活力;“河水清且涟猗”,映出劳工诉求的眼神;一家人生活贫穷,但餐桌上的土豆仿佛象征着他们艰辛生活中彼此温馨的感情。

【此段重点介绍梵高画作,叙述中饱含感悟,所以感人。

】这些都是俗人、俗事,但时光将它们升华为真正的高雅。

原因是什么?我想原因在于它们都蕴含着俗世感情中的憧憬、渴望、温存、爱意,以及所有美好而真诚的东西,这些也正是人性中与生俱在的温暖的部分,无论悲喜,均是俗世温暖的沉淀。

【此处划线部分将上段升华好自然点题,深刻。

】相比之下,单纯为了追求雅而存在的雅,未免显得单薄、苍白。

汉赋极尽辞藻之华丽,却最终走向了衰落;宫廷中的丝竹管弦,远没有山野间的民歌富有感染力。

听西北民谣,总感觉一阵沙土扑面而来,然而听到一句“风吹来,吹落天边昏黄的太阳”时,我仿佛体会到了如“古道西风瘦马”一般的荒凉。

元曲中的至雅之境,化作风沙刻在西北汉子的心中,跨越千年时光在今世的民谣中完美地再现。

【又一个别致恰当的例子,语言富有画面感和感染力。

】然而,并非所有的俗都能升华为雅,也并非所有的俗都具有生命力。

庸俗的、低俗的都是糟粕。

什么是庸俗?庸俗是流行歌曲中无病呻吟的花前月下,是肥皂剧中泣涕涟涟的苦情戏,是速成类书籍的泛滥,是选秀与炒作风潮带动起来的盲目崇拜…我们面前娱乐至死的大舞台。

【此段在前面人文情怀基础上又不失理性思辨,转得好。

古代诗词中的雅俗之辨分析

古代诗词中的雅俗之辨分析

古代诗词中的雅俗之辨分析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其中,雅与俗是诗词创作中常见的两种风格,它们分别代表了高雅与通俗的艺术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古代诗词中的雅俗之辨角度出发,对这两种风格进行分析与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雅与俗的概念。

雅,即高雅,是指具有高尚品味和精神境界的艺术表达方式。

它强调文化的精深和审美的升华,常常使用典雅的词藻和高深的修辞手法。

而俗,即通俗,是指贴近民众生活和情感的艺术表达方式。

它注重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

在古代诗词中,雅与俗的辨析往往体现在主题和表达方式上。

以唐代诗人杜甫为例,他的《登高》一诗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以山水自然为主题,用典雅的词藻和形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思考。

这种雅的表达方式,通过高度艺术化的手法,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相比之下,俗的表达方式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以草原为主题,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草原的深情和对生命的思考。

这种俗的表达方式,通过通俗易懂的词句,使诗人的情感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

雅与俗之间的辨析,还可以从古代诗词的流传和接受程度来看。

在古代社会中,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文人士大夫阶层。

而雅的诗词往往被这些文人士大夫广泛传诵和推崇,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象征。

例如宋代文人苏轼的《赤壁赋》,以其高超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后人学习和传颂的经典之作。

相反,俗的诗词往往更受普通民众的喜爱和接受。

它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俗的表达方式,使得诗词能够更好地传播和流传于民间。

例如明代文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以其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感,广为流传于民间,成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雅与俗的关系作文素材

雅与俗的关系作文素材

雅与俗的关系作文素材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去逛街。

街上人真多,有穿着漂亮裙子的小姐姐,也有头上戴着大帽子、穿着西装的叔叔阿姨。

我眼睛都快不够看了,东张西望。

突然间,我的目光被一个卖糖葫芦的小摊吸引住了。

红艳艳的糖葫芦,酸酸甜甜的味道,让我口水直流,不禁想买一个。

妈妈却问:“街上卖的糖葫芦太甜,又不卫生,不如回家自己做吧。


我略微有点吃惊,但妈妈的话也让我觉得很有道理。

回到家,我和妈妈一起试着做糖葫芦,厨房里弥漫着香甜的味道。

我们把糖葫芦放进冰箱,准备明天早上吃。

你还记得吗?上个星期六去外婆家,外婆给我做了一碗香喷喷的荷包蛋面。

那一碗面条虽然没有街上那些餐厅的面条精致,但它蕴满了外婆的爱,让我一口气吃了两大碗。

我突然发现,很多时候,雅和俗并不绝对排斥,它们可以和谐共处。

看起来好像街头的小摊糖葫芦不那么“雅”,但它也满足了我们对美味的追求。

而外婆做的两菜一汤面,虽然没有餐厅的“俗”,却蕴满了温暖和爱。

我觉得,真正的美,并不仅仅在于“雅”和“俗”的界限,而是取决于它能够带给我们的感受,是美味,是温暖,是爱。

就像今天的糖葫芦,虽然不是街上最精巧的,但它也拥有属于我的独一无二的美。

中国传统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

一、问世间,情为何物—文学艺术起源简论
文艺起源于人性自然抒发 及文艺是人有意识的情感表达
二、漂零久,而今何意—文艺、巫术与政治 文艺与政治传统 及文艺与政治关系错觉 三、箫声断,约彩鸾归去—美学概论 美的情感表达 就是文艺及美学定义
尽管中国古代没有长篇史诗流传于世, 但也应是当之无愧的诗的国度,因为中国古 代诗文的历史与成就是世界各国古代难以比 肩的,这不仅是由于汉语的 韵律美, 也是由于以诗歌为生活内容的风土民情.中国 是诗的国度,也是以 诗、文为文化政 治教义的国 度.形成这 种现象的 原因在于精神意识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宗教化
步入封建社会的后期,由于社会的弊端暴露的日益 明显,俗文化的发展步伐就来加快,其中的代表作就是
<金瓶梅>和<红楼梦>
这两本书在当时是都被列为禁书 的,因为它们和传统的道德礼仪 格格不入,彻底颠覆了封建
礼教,给统治阶级以精神上
的痛击.传统的雅文化遭到
了最严重的打击
俗文化
中国的文学和艺术在中国的历 史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 然而中国由古至今对文学 艺术起源和功用的认识从 来都是泛政治化的.中国传 统文化对美的规律的认识 是从韵律开始的,在这种美 的韵律之中,产生了汉字, 产生了诗歌,产生了农耕文 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
一、清晨帘暮卷轻霜—诗意文化的源流
诗意文化的国度 及诗文化的源与流
二、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诗意文化本质内涵
诗与文的文化教义化 及以诗为舞的社会
三、豪华荡尽只有青山如洛—诗文教义的文 化影响
关于传统文化的诗文化及关于社会生活的诗文化 关于人生情感的理性化及关于精神信仰的哲学化
<论语><孟子>
等逐步受到推崇,成为学生必学 的内容,而一些描写市井 百态的小说被贬为俗文化 而受到压制,因为人民是不能 拥有自由的言论的.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雅与俗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雅与俗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雅与俗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笔。

在众多作品中,我们发现一个独特的概念:雅与俗。

雅与俗指的是文学风格的不同方向。

雅与俗的概念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从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开始形成,并一直延伸至今。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讨论雅与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表现。

一、雅与俗的介绍雅与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常见的概念之一。

古代文学作品一般被分为两类:一类是雅文学,一类是俗文学。

雅文学一般是指高雅的文学作品,比如《红楼梦》等,这类作品一般被认为是文化的高峰;而俗文学一般是指大众化的文学作品,比如《水浒传》等,这类作品则更注重通俗性、情节曲折、内容生动。

雅与俗早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它们之间的较量和补充一直贯穿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中。

在天下大定的唐朝时期,文学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出现了大批的高雅文学作品和流行文学作品。

宋代时期,文学更加紧密地围绕着“雅”与“俗”的关系,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不同。

二、雅与俗在不同文学形式中的表现在诗歌中,雅与俗是很明显的。

在唐诗中,成就“雅”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而成就“俗”的有白居易、杜甫等。

李白的诗歌豪迈,生动有趣,可以被认为是俗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而杜甫的诗歌则更注重内涵和深度,相当于高雅文学。

唐代最为典型的“俗诗之王”是白居易,他的诗歌内容丰富,生动形象,打破了以往诗歌的规范,更具通俗性。

可以说,唐诗的雅与俗之争达到了高峰,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高潮。

在小说中,雅与俗的体现也很明显。

例子中,白话小说《红楼梦》显然是一部高雅文学代表作,其中的语言和意象都具有很高的厚度和深度。

而《水浒传》则成为代表性的俗文学作品。

小说《聊斋志异》则融入了文人独特的嗜趣与风雅,既有深度,又不乏生动有趣。

三、雅与俗的继承与发展时至今日,雅与俗依然存在于中国文学中。

在当代,随着社会进步的步伐加快,旧时的雅俗之隔已不明显,文学风格更加多元和包容。

更多的新的文学作品,在形式上和风格上都嫁接了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具有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审美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与俗的关系
雅与俗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体现不同的价值取向,但又是共存于民族文化中的两个对立统一体。

无俗即无所谓雅,无雅也就无所谓俗,二者互相依存,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方转化。

随着文化语境的变化,雅与俗的内涵和表现形态都会发生变化。

1、雅与俗是相互依存的。

我们常说的“雅”,即高雅,它代表着文学艺术发展的纯正方向。

其理想的模式是:思想内涵的博大、崇高、深刻与先进,想象的丰富与美丽,境界的高洁与灵动,技巧的独特与高超,语言的优美与纯洁,等等。

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追求和达到高雅的境界,不但是一个时代文学艺术成就的标志,而且是文化人主体人格通过艺术话语的最好呈现。

它是创作主体对文学艺术价值中精神向度自觉和深入把握的结果。

相对而言,“俗”,或曰通俗,则主要代表着文学艺术价值的世俗化取向。

一般地说,它不追求什么深邃的思想内涵,不热衷于精神开掘和“灵魂拷问”,总是以浅近的、为多数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力求满足、同时也塑造着大众普泛的艺术口味。

它虽难免粗鄙芜杂,却常常洋溢着普通人情感的浪花,展示出文学艺术迷人的娱乐色彩。

因为老百姓喜爱和需要它们,所以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

大众文化的本质是商业文化,是娱乐消遣的工具,“俗”是它的特点和本色。

随着大众文化的越来越商品化,商业化操作中那种赤裸裸的功利性目的,必然诱使某些文化商人和媒体合谋,竭力去迎合、刺激人们感情中某些低俗的东西,无限度地强化大众文化消费中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以满足人们“及时行乐”、“游戏人生”、“潇洒走一回”的欲望和需求。

其结果,必然导致大众文化的越来越平面化(即在精神内涵上的空虚、苍白、直露和肤浅)与庸俗化(即单纯追求感官刺激,追求以金钱物欲、色欲、权欲等世俗功利为目标的价值取向),使非道德意识和非社会主导价值观越来越成为其主导意识。

这就是大众文化中越来越显眼和令人忧虑的“媚俗”倾向。

与大众文化相比,经典文化、主流文化对一个民族来说,其作用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英国人崇拜莎士比亚,法国人景仰雨果,普希金是俄罗斯人的骄傲,德国则以诞生了贝多芬为荣,经典文化、主流文化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道德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经典文化和主流文化来说,大众文化既是其“从”,又是其“补”,但不可或缺,少了它,便没有文化的多样化。

2、雅与俗的相互影响。

在健康的文化环境中,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是互相冲突存在着的,这种冲突的建设意义在于:一方面通俗文化能促进高雅文化的创新,使高雅艺术更具生活性和现实感;另一方面,高雅文化的张力也能制约、规范通俗文化,避免它把其保守、颓废、低俗、消极的一面张扬到极致。

相应的,两种文化内部的下滑也会相互造成不良影响。

3、雅与俗在一定条件下向对方转化
雅俗文学在矛盾对立中可以实现互渗互补,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实现相互转化。

《诗经》中的国风本属于民歌,自然通俗易懂,楚辞也来自对楚民歌的加工和创造,也应不难理解,可千年之后,它们早已上升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本在民间传播,而今都属于文学名著。

在古代,我们认为诗是处于正统地位的文化,是雅文化的代表者。

而词,虽
然也有着和诗一样的成就,但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

在当时地位相差悬殊的两种不同的文化载体,在现代看来基本已经趋同了。

词,已经作为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化形式在文化长廊中熠熠发光。

又如:《红楼梦》、“三言二拍”、《金瓶梅》等,在当时被列为禁书,认为是淫秽读物,不符合当时社会精神发展的需要,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发现了其历史和审美意义,随着不断的推敲和研究,它们终成为雅文化中“由俗变雅”的典例。

4提倡雅俗共赏.
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之间存在矛盾,但绝不是一般理解的水火不容,我们在雅俗之争中,要以文化本位来看问题,也就是立足于传统着眼于未来。

雅俗共赏是一种文化理念,它是一种充满了张力、冲突的动态过程,它不是“雅”、“俗”的拼贴相加,也不是相互之间的改头换面,只有在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生活、社会与自我的深层碰撞中,才会产生“雅俗共赏”的真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