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道禅三家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儒道佛三家思想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而共撑中华传统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当为儒、道、佛三家。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基本可以说是儒道佛三家的共融。
三家思想构成了我国辉煌的五千年文明史,为我们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指导思想。
几千年来,三家思想互相争斗攻击,互斥异端。
但是在斗争的过程中,也不断在交融。
我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受到其影响,从吃穿住行各方面,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儒道禅三家极具深度的思想。
深入研究此三家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发掘中华文化优秀、健康的精神遗产,并加以创造性的现代转化,进而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大业,是有积极意义的。
儒、道、佛三家虽各有所重而相径庭,然仍能融合会通,相济相补,构成彼此共存共荣的文化格局,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一、三家思想的异同:
1、儒家—入世,治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由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仁、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他的修身、治国、平天下之理论贯穿于整个思想之中,万事以人为中心强调了人的主观动能性。
儒家文化是中国的主流文化体系,它的目的是使人达到一种高度社会化的人格境界,这是通过“修齐治平”的过程实现的,最终达到“君子”、“圣人”的境界,儒家文化是包含了一套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在内的庞大的体系。
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误解(好多人认为,我们现今社会官方实行的思想和儒家思想一样,这是错误的,我个人认为儒家思想好比我们现在社会上的道德规范。
)
儒家倡导的是“人”,万事以人为中心,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当今,整个社会强调的是“法治”,社会中的这种秩序的维护,依靠的是制度化的规范,条条框框将人的行为规范在可行的制度范围内。
而儒家强调的是“人治”,强调了人们是可以被感化的,人们通过被感化,能自觉的遵守符合社会要求的规范。
儒家提倡的是快乐的接受,一切从本性出发,追求的是本性的存在。
它与西方的思想不同,西方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外部行为进行制约。
而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只要在生活中保持本性就能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这一点上作为儒家学派的另一位大家孟子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他提出“最高尚的人,不失其赤子之心”,在这句话中体现出了人性本善。
小结:
儒家思想总体还是为了统治阶级而服务的,它的思想存在着一种条条框框的规范。
它在许多方面都起着一种限制引导的作用,我们应该这样做,我们应该那样做,这样我们才是这个社会上的人,我们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我们才能被社会所接受。
儒家的思想所以儒家思想最大特点就是入世而治世,强调我们应该进入到社会中去,融入到这个社会,规范自己的行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在创造世界财富中实现自我价值,要相信世界才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这样人人遵纪守法,努力进取从而达到一个国泰民富的世界。
儒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中庸”,这使我们遇事不温不火,不落后,
也不出头。
这种习性,客观上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但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道统”,使我们养成了对于已有的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无论对错,都要遵守。
事实上,这种思想,有利于文明的穿承,但不利于文明的创新,以至于中国几千年来,文明程度一直处于近乎不发展的地步。
这种思想,造就了中国人民吃苦耐劳,仁孝忠忍的性格,当碰到逆境,或者新环境,中国人不会气馁,而是十分勤劳的一步一步的奋斗。
但是,接受事物一成不变,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也是儒家学说在中国人身上留下的坏习气。
2、道家—隐世,治身(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强求、不逆天)
道家是古代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西汉初年,唐朝初年、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唐玄宗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前朝苛政之后得以休养生息。
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它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等特点,这使得道教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古人所谓“杂而多端”。
在包罗万象的文化体系中,神仙理论(或生死观)可以说是道教的核心内容。
但在道教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对长生成仙或者说对解脱生死的看法是有所变化的。
大体而言,可分为从汉魏时期重视肉体成仙到隋唐偏重精神解脱,再到宋元时期的性命双修理论。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自身,或者是作为自然的道。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人-地-天-道-自然”这一序列中,人为天地所规定,道则规定天地。
自然并不是作为自然界外在于道,而是作为本性就是道自身。
因此所谓的道法自然就是:道遵守自身的本性。
作为自然的道不是万物,而是一。
但一既不等于一个,也不等于一切,因此它是无。
无不仅是对于它物的否定,而且也是对于自身的否定。
但无能生有,由此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家强调的是无为,它认为天地万物源于同一本源,人和大自然中的万物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一致的,无贵贱之分,善恶之别,不要刻意的去追求,应与自然界的万物一样自然的和谐相处。
它注重的现实生活的修炼,克制自己的欲望,悠然自得的生活。
这与当代社会追名夺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它还提出了个人的解脱,认为世上万物只是表面现象,是虚构的,是由道形成的,没有必要苦苦相求。
小结:
道家思想应该是一种在现今社会比较让人推崇的思想。
它的思想讲究天人合一,讲究一个“本我”,完全体现出一个实实在在原本就该有的面貌。
它不要求你去刻意装饰,刻意表现,只要你体现一个自然状态下的本我。
道家思想讲究隐世而修身,远离世间的烦躁不安,回归自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回归一个原原本本的我。
不用阿谀奉承,不用不择手段,不用忍气吞声,一切坦荡荡,做一个真实的我。
现今社会太过浮躁,太过浮夸,人们已经失去了“本我”,在社会中飘飘浮浮,整个世界都显得灰灰暗暗。
所以道教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正好迎合了现今社会这种环境,给人们一种追求,给人们一种思想,解脱,解放自己。
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3、佛家—出世,治心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和儒家思想一样也是讨论人的问题。
它认为人生是苦,
人生无常。
人的存在是一种修炼,人的痛苦存在主要是贪瞋痴三念的存在,人需要克服这三年对于自身的影响,最终达到理想的境界,及西方极乐。
佛教其实于道家不同它是修死的理论,佛教给予人们勾画出了死后美好的极乐世界。
如果要去到这一世界,需要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修炼。
在佛教中存在着许多宗派,如净土宗、维摩宗,禅宗等,各宗各派都传达了不同的哲学思想。
可谓是包罗万象。
佛家以禅宗思想为核心,讲参禅悟道,讲因果循环,认为法由心生,镜由心造,心灵感观世界与万物,用心灵去体悟外在世界的奥妙。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切的外在形态都会引起人内心世界的波澜,从而形成对事物的认
识与共鸣。
正如六祖汇能与神秀的谒语:一个认为‘身是菩提树,心若明镜台,试试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另一个则认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由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表现在形式上则是一种由物及心的感悟与顿悟。
小结:
佛家思想总体来说讲的是一个修心的思想。
它要求人们在活着的时候做好事,做好人,积德善,这样可以让肉体死后,灵魂进入一个美好的极乐世界。
这样的思想,可以说就是让人们修一颗善良的心,从内心去改变自己,真心实意的去做每件事,有爱心,有善良的心,有真诚的心,有正直的心。
佛家思想应该可以说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融合,然后去其糟粕,从而形成一种自己的思想,所以它的思想既有儒家入世的特点,又有道家出世,天人合一的特点。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儒道佛三家思想共同点:
儒释道三家核心思想皆是爱,三者修行最终的境界皆是明心见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本质是一样的,儒释道三家的创始人都是无上智慧的人,他们悟道的根本一致,只是采取不同方法教化世人,所以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宇宙根本。
人都是在不断轮回中的,而不自知,也不知道自己死后去哪里,释迦摩尼佛,老子,孔子是发现了这个规律,并且发现人是随业流转,作恶的会有恶报,行善的会有善报,所以你看三家的核心思想都是讲究仁爱,和平的,因为这样才可以在轮回中有善报,不至于堕落三恶道,而且人的自性本是慈悲的,也就是圆满的大爱,只是被习气所染,他们不过也是让我们回归我们的自性。
释迦摩尼佛不过是说的更明白一些,其他两个派别没有明说而已,道家修持和佛家修持的根本也是明心见性,可见他们的创始人对于大道的见解是一样的。
脱离轮回就是明心见性。
不需要再随业流转。
这个说起来一大堆,我认为脱离轮回明心见性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