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治理的现状、问题和公共政策研究

合集下载

互联网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与提升路径

互联网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与提升路径

互联网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与提升路径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和数据支持,使政府能够更加科学、精确地制定公共政策。

通过互联网技术,政府可以获取大量的社会经济数据和民意信息,分析研判社会的需求和问题,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政策。

互联网还可以为政府的政策评估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通过数据分析和建模,实时监测政策实施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

互联网为政府提供了与公众直接对话和互动的平台,促进政府公开透明和民主参与。

通过政府网站、社交媒体等互联网渠道,政府能够及时发布政策信息、公开决策过程,增加政策制定的透明度,提升政府的执行力和民众对政府的认同感。

互联网也为公众参与政策制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途径,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在线讨论等方式,政府能够更加广泛地听取民意,准确获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政府能够更加灵活、快速地调整和改进公共政策。

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在于信息传递迅速、反馈及时,政府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政策实施的监测和反馈机制,了解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互联网还为政府提供了政策宣传和解释的新方式,能够更好地传达政策的初衷和效果,增加政策实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互联网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提升路径。

政府可以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和数据支持,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快速调整和改进公共政策,优化政策制定的流程和效率。

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相信互联网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为我国的公共治理提供更加科学、民主和高效的决策支持。

网络问政面临的问题及长效机制建设

网络问政面临的问题及长效机制建设

网络问政面临的问题及长效机制建设摘要:作为政府与公众进行沟通与对话的新形式,网络问政正以其独特的影响力在我国的政治生活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当前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网民的无序参与、部分政府官员的应对失当以及一些网络问政平台“形同虚设”等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网络问政的效果。

实现网络问政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亟需建立长效机制。

建设网络问政长效机制的主要思路与方法是:培育网络问政的组织形式,引导网民有序参与;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加强网络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网络素养。

关键词:网络舆情;网络问政;长效机制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社会各阶层中的日益普及,愈来愈多的网民通过博客、BBS论坛和微博客就社会公共政治事务发表看法,表达观点,甚至主动参与到线上和线下的互动之中。

这种以网络为媒介和载体、以虚拟空间中的交流互动为主要方式、以关注和参与公共事务为核心的网络问政,是公众问事于政府和政府问计于人民的有机统一。

也就是说,网络问政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体制内的行政机关、政府部门通过网络问政于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同时普通老百姓(网民)通过网络反映问题、提供民间智慧。

作为政府与民众之间进行互动的新途径,网络问政开启了中国民主政治的一个崭新时代。

①一、网络问政的现实意义1.网络问政是对传统政治参与渠道的有效补充在现代国家,选举、投票等政治行为是公民参与政治的主要渠道,议会、地方自治机构等政治机构是公民进行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但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制度化的政治机构与渠道往往难以充分反映公众的呼声与诉求,并不能及时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回应;事实上,协商民主在西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传统政治参与渠道在现代生活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如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很容易演变为多数人对少数人意见的压制与否定。

而在我国,以行政主导为特征的公共治理,有时会出现忽视民意、甚至违背民意的情况,这种制度层面政治参与渠道的狭窄,往往使得社会成员的不满情绪无从发泄,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

公共政策与管理的现状及趋势

公共政策与管理的现状及趋势

公共政策与管理的现状及趋势公共政策与管理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涉及到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影响着公众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一个国家的公共政策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形象和国家的发展。

本文将分析公共政策与管理的现状及趋势。

公共政策的现状公共政策是指政府制定、推行和修正的规划、决策和实施方案,为满足公众的需求和期望。

公共政策的现状一方面是政府管理的责任和挑战,另一方面是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知和参与。

政府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下,需要制定出合适的政策,同时保证政策执行的效果和公平性。

这对政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知和参与,也是公共政策现状的一个重要方面。

公众对政策的了解、关注和评价,可以促进政府作出更好的决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公众对公共政策的了解和参与变得越来越容易。

公共管理的现状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的管理活动,包括规划、组织、指导、协调、执行和监督,以达成公共目标、满足公共需求。

公共管理的现状也面临各种的机遇和挑战。

公共管理的机遇之一是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技术为公共管理带来了更多方便和效率。

政府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更好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升治理水平和效能。

例如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加强服务交互,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公共管理的挑战之一是内外环境复杂。

政府要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环境变化,如全球化、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等,考验着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决策的正确性。

政府要通过加强体制机制和创新管理方式,转变管理方式,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公共政策与管理的趋势公共政策和管理的趋势包括数字化、创新和参与。

这些趋势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将对公共政策和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数字化趋势是公共政策和管理的重要转型。

数字化技术为政府和公众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手段,使公共政策和管理更加高效和灵活。

政府可以通过数字化管理更好地掌握社会信息,提升决策精度和效率。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治理与公共政策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治理与公共政策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治理与公共政策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治理和公共政策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广泛,网络治理和公共政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

在这个话题中,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治理和公共政策问题有哪些特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下是我的一些个人见解。

一、网络治理的特点首先,互联网的全球化使得网络治理成为了一个全球合作的问题。

由于网络跨越国界,各国的互联网政策和法规必须协调一致,才能更好地保护互联网用户的权益。

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大,网络治理已经涉及到了社会、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涉及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其次,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治理需要平衡利益。

政府、企业、民间社会以及个人作为网络治理的主体,都有自己的权益和诉求。

政府需要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企业需要保护自己的商业利益,民间社会需要捍卫公共利益,而个人则需要保护自己的隐私和权益。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协调各方的权益和诉求,是网络治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最后,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治理需要以用户为中心。

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互联网应用都是为用户提供服务的。

因此,网络治理必须从用户利益出发,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权益。

网络治理涉及到了政府、企业、民间社会、个人等各方,但最重要的一方是用户,没有用户的支持和信任,任何互联网应用都没法成功。

二、公共政策的特点除了网络治理,公共政策在互联网时代也有一些特点。

首先,互联网时代的公共政策要关注技术的变化。

随着技术的发展,公共政策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调整,以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

其次,互联网时代的公共政策需要更为开放和透明。

网络上的信息流通速度非常快,政策制定者需要能够及时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反馈。

同时,政策的制定过程也需要更多地参与用户和各方的讨论和反馈。

最后,互联网时代的公共政策需要更加民主化。

在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制定不应该仅仅是少数人的决策,而应该是所有人的共同参与和协商的结果。

科技发展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科技发展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科技发展对公共政策的影响1. 促进公共政策的创新科技发展为公共政策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政府可以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善公共服务。

例如,电子政务系统可以提高政府的效率和透明度,智能交通系统可以减少交通拥堵,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科技的应用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会需求,推动公共政策的创新发展。

2. 引发公共政策的调整科技发展也可能引发公共政策的调整。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旧有的政策可能无法适应新的情况。

政府需要根据科技的发展变化来调整和制定相应的政策。

例如,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传统零售业造成了冲击,政府需要重新考虑经济发展和贸易政策。

此外,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对数据隐私和人工智能伦理的讨论,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科技的应用。

科技发展的快速变化要求政府及时调整公共政策以适应新的形势。

3. 加强公共政策的执行力科技发展可以加强公共政策的执行力。

通过科技的应用,政府可以更好地管理和监督公共事务,提高政策的执行效率和效果。

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政府可以监测环境污染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环境治理的效果。

此外,科技还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数据支持,帮助政府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公共政策的执行力的提升有助于改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4. 需要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科技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挑战,需要公共政策来应对。

例如,科技的发展可能导致部分人失去工作机会,政府需要通过培训和再就业政策帮助他们重新融入就业市场。

此外,科技的应用也可能引发一些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保护公众利益和个人权益。

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挑战需要政府积极应对,确保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

综上所述,科技发展对公共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技推动公共政策的创新,引发政策的调整,加强政策的执行力。

然而,同时也需要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

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网络参与研究

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网络参与研究

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网络参与研究【摘要】公民网络参与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影响力。

本文旨在分析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网络参与的现状,探讨其对政策制定的影响,介绍公民网络参与的方式和途径,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公民网络参与的实际效果和作用。

文章强调了公民网络参与对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性,指出未来发展趋势,并展望了相关研究的方向和意义。

公民网络参与的发展将促进政策决策的民主化和透明化,为社会治理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参与机制。

【关键词】公共政策制定、公民网络参与、现状分析、影响、方式、途径、挑战、对策、案例分析、重要性、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公民网络参与是指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让公民参与到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公民网络参与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过去,政府往往只接受来自专家和官员的意见,而公民的声音往往被忽视。

但是通过公民网络参与,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让政策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公民网络参与的出现,不仅为公民提供了一个参与政治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民主性,增加政府和公民之间的互动和信任。

在一些民主国家,公民网络参与已经成为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渠道,许多政府和组织也开始重视公民的意见和建议。

研究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网络参与的现状和影响,对于提高政策制定的质量,促进政治民主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讨公民网络参与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和影响,深入分析其对政策效果的贡献和促进作用,从而为提升公共治理水平、加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探讨公民网络参与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挖掘其潜力和优势,为政府相关部门更好地倾听民意、积极回应社会诉求提供借鉴;二是分析公民网络参与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实际影响及运作机制,揭示其在政策落地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为优化公共政策制定程序和提高决策质量提供可行性建议;三是探讨公民网络参与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应用,深入研究其参与方式和途径,探索提升公民参与度和社会参与意愿的有效途径,为构建更加开放、透明、民主的政策制定机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数字化治理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精细化的政策路径研究

数字化治理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精细化的政策路径研究

2021年5月第3期总第295期理论学刊Theory JournalMay.2021No.3 Ser.No.295数字化治理: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精细化的政策路径研究雷晓康,张田(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要〕社会治理由粗放式转向精细化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必然要求,而政策精准是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的重要抓手。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逐渐增多,同时也对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与自身诉求的满足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亟需探索如何通过优化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以完善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精细化政策的途径。

政策制定的实施重点在于构建基于数字治理的公众参与社会精细化治理的体制机制框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畅通公众的需求表达渠道,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回应细分群体的政策诉求,并且通过提升社会治理理念、创 新社会治理工作方式来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治理精细化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治理;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精细化;公众参与〔中图分类号〕D63;F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 2021 )03_0031 -09在“互联网+ ”时代,便捷的信息传播渠道为公众表达自身诉求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同时随着经济社 会的持续发展,广大公众对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期望。

随着数字时代的迅猛发展,我国社 会治理精细化水平受到数字化治理的影响不可忽视,数据信息的多样化、碎片化为精细化治理带来了巨 大挑战。

然而,数字治理如何影响社会精细化治理水平仍然是一个“过程黑箱”,亟需厘清数字治理与 社会精细化治理之间的逻辑关系。

当前,政府面对的社会治理局面日趋复杂、社会矛盾日渐突出。

与此 同时,公众对维护自身权益、表达自身政策诉求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在社会治理形势复杂化、公众诉 求表达强烈化的双重压力下,我国的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面临严峻考验,亟需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依托数字治理发展精细化的社会治理模式,妥善解决各行各业群众密切关心的问 题,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权益与维护社会稳定有序运行的根本所在。

信息化时代的公共治理面临什么困境

信息化时代的公共治理面临什么困境

信息化时代的公共治理面临什么困境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公共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为社会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公共治理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信息爆炸与信息过载是首要的困境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广泛应用,人们每天都被海量的信息所包围。

这些信息来源广泛、内容繁杂,真假难辨。

对于公共治理部门来说,要从如此庞大的信息海洋中筛选出有价值、准确可靠的信息,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错误或误导性的信息可能导致决策失误,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效果。

数据隐私和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在信息化时代,大量的个人数据被收集、存储和分析。

然而,数据的不当使用、泄露或被黑客攻击,都可能给公民的权益带来严重威胁。

例如,个人的医疗记录、财务信息等一旦泄露,可能会导致欺诈、身份盗窃等问题。

公共治理部门在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在充分利用数据以提高治理效能和保障公民数据隐私与信息安全之间找到平衡。

数字鸿沟的存在也给公共治理带来了困扰。

尽管信息技术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但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在信息技术的获取和使用能力上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些弱势群体,如老年人、贫困地区居民等,可能因缺乏数字技能和设备,无法充分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从而在公共服务的获取上处于劣势。

这不仅影响了社会公平,也给公共治理的全面覆盖和有效实施带来了障碍。

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使得公共治理面临技术适应的难题。

新的技术和应用不断涌现,公共治理部门往往难以跟上节奏。

例如,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公共治理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尚未完善。

公共治理部门在引入新技术时,需要考虑技术的可行性、成本效益以及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也给公共治理带来了舆论压力。

社交媒体等平台使得信息能够瞬间传播全球,一旦出现公共事件或政策争议,可能迅速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如果公共治理部门不能及时、准确地回应公众关切,就可能导致舆情危机,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

公共政策调查报告

公共政策调查报告

公共政策调查报告公共政策调查报告近年来,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公共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提升公民的福祉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为了更好地了解公共政策的现状和民众对其的看法,我们进行了一项全面的公共政策调查。

一、调查方法和样本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有1000名受访者参与其中。

样本选择范围包括城市和农村地区,涵盖了不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和职业背景的人群,以确保调查结果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二、调查结果1. 教育政策在教育政策方面,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性。

同时,他们也普遍认为应该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以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 环境保护政策环境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表示满意。

然而,他们也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公众的健康。

3. 医疗保健政策医疗保健是人民群众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

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对医疗保健的投入,提高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和质量。

他们也希望政府能够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和健康教育。

4. 就业政策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对就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培训机会。

他们也希望政府能够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促进创业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5. 社会福利政策社会福利政策是保障公民基本权益和提升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对社会福利的投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范围。

他们也认为政府应该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提供更多的社会救助和福利保障。

三、结论和建议本次调查结果反映了公众对各项公共政策的关切和期望。

政府应该根据调查结果,加强对教育、环境保护、医疗保健、就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政策制定和实施。

公共政策评估的新趋势与挑战

公共政策评估的新趋势与挑战

公共政策评估的新趋势与挑战随着社会发展和政治制度变迁,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公共政策评估是指对政策实施进行综合性评价、监测和反馈,以促进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政府的治理效能。

然而,随着评估对象、评估方法、评估目的的变化,公共政策评估也迎来了新的趋势和挑战。

本文将从“区域评估”、“多维度评估”、“互联网评估”三个方面探讨公共政策评估的新趋势与挑战。

一、区域评估区域评估是针对特定区域进行的公共政策评估,主要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政策。

区域评估的优势在于更为具体的评估对象和更为准确的评估结果,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更直接有效的参考。

然而,区域评估也存在着挑战。

首先,不同区域间的评估指标和方法可能存在差异,需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案。

其次,区域政策评估需要考虑到不同政策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交叉研究。

最后,评估结果的反馈和应用需要经过一定的协商和沟通,需要加强评估人员和政策制定者的互动和合作。

二、多维度评估多维度评估是指针对政策实施过程和结果,从多个角度和方面进行评估。

多维度评估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政策的效果和影响,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建议。

然而,多维度评估也存在着挑战。

首先,多维度评估需要考虑到不同指标之间的权重和重要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

其次,多维度评估需要处理大量数据和信息,需要具有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能力。

最后,多维度评估需要考虑到不同群体的利益和需求,需要进行公正、健康的社会评价。

三、互联网评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共政策评估采用互联网评估模式。

互联网评估的优势在于便捷、快速、广泛覆盖。

通过网络问卷、网络调查等方式可以快速收集到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互联网评估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直接、更贴近民意的反馈,可以为评估结果的推广和宣传提供更广泛的途径。

然而,互联网评估也存在着挑战。

首先,互联网评估需要考虑到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需要避免数据造假、数据操纵等问题。

全球互联网治理形势与挑战

全球互联网治理形势与挑战

全球互联网治理形势与挑战在互联网发展的二十年中,全球互联网治理逐步成型。

互联网在收集、处理、传输和使用信息等各个环节中的创新以及它所能带来的交流、合作等功能已逐渐受到全世界的认可和重视。

然而,互联网发展也带来了一些争议。

这些争议有待于通过全球互联网的治理来解决。

本文将会阐述全球互联网治理的背景,基本原则,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分析互联网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互联网治理的背景在经过以权责的暂时分离之后,互联网存在着数字治理的缺陷,治理难度大。

但人们却对数字治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随着全球互联网的普及,治理的问题逐渐显现,全球范围内的数字治理开始成为全球互联网的关键。

因此,全球互联网治理的背景主要包括:促进人们更广泛的获取信息的数字化需求,迈向全球化信息网络北京商议的背景,越来越复杂的网络安全威胁,更快速和深度地将新技术带入社会等。

全球互联网治理的背景也是这一时期创新政策的背景,它在政策制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鼓励革新的数码科技、推行公共生活数字化、提高数字服务的有效性、经济社会的数字转型、促进网络经济和加强网络安全等都是全球互联网治理中的挑战。

二、全球互联网治理的基本原则全球互联网治理的基本原则是有关公共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之间的平衡。

此外,全球互联网治理的基本原则包括三个方面:(一)公正的竞争和政策制定互联网构成了全球性平台,为人们提供了相互交流、学习和合作的机会。

政策制定者应根据公众意见和公共利益,制定政策规定。

政策制定者应遵循公正的原则,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平等参与,并不偏待任何一方。

(二)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产权是信息交换的关键要素之一。

其保护对一切主权国家或地区来说都十分重要。

(三)信息自由和隐私保护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知识共享和交流平台之一。

互联网的生命力在于其开放、自由,享有隐私权,是无价的。

信息和数据的使用必须符合道德准则和法律规定。

三、全球互联网治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全球互联网治理的现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全球互联网问题呈多样化态势;二是所涉及的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迫切需要国际协调和规范。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一、本文概述整体性治理理论,作为公共管理领域的新兴理论,旨在解决复杂社会问题和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本文将对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研究历程、现状进行梳理,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该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政府如何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实现高效、协调的治理,为提升我国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在研究历程方面,本文将回顾整体性治理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分析该理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观点和理论贡献。

在现状方面,本文将重点介绍整体性治理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包括理论应用、实践案例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发展趋势方面,本文将探讨整体性治理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可能的创新点,包括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对整体性治理的影响,以及整体性治理理论在全球治理、区域合作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为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二、整体性治理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整体性治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其背景是公共管理体系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政策挑战。

传统的官僚制治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因此,学者们和政策制定者开始寻找新的理论框架来指导公共管理实践。

在这个背景下,整体性治理理论应运而生。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协调与整合政府部门间的功能和资源,打破碎片化的治理局面,以实现政策目标的协同和公共服务的无缝隙提供。

整体性治理理论强调政府在治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倡通过跨部门合作、信息共享、流程优化等手段来提高政府效能和回应性。

自整体性治理理论提出以来,其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早期的整体性治理理论主要关注政府内部的协调与整合,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拓展,该理论逐渐扩展到了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等多个领域。

整体性治理理论开始强调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合作,以及政府在市场监管和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国际互联网监管政策与实践分析

国际互联网监管政策与实践分析

国际互联网监管政策与实践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国际互联网监管政策与实践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关注的话题。

互联网虽然为人们带来生产力和便利性,但也对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因此,维护互联网的安全和稳定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共识。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国际互联网监管政策与实践的现状和趋势。

一、国际互联网监管政策的现状在国际互联网监管政策制定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立场和实际操作方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

例如,中国和美国对于互联网监管的立场和方向存在差异。

中国强调网络主权和信息安全,注重对互联网应用和内容进行监管;而美国则更加重视互联网自由和开放,强调对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监管和合规检查。

此外,针对互联网监管的具体政策和措施,不同国家和地区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例如,中国对于网络文化和信息流通方面的限制较多,如对于部分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进行了部分或全部的封禁和审查;而欧洲则着重对于数据隐私和反垄断进行监管,如出台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和对于科技巨头进行反垄断调查。

二、国际互联网监管实践的状况国际互联网监管实践的方式和效果也存在不同。

有些国家采取严厉的手段进行监管,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于网络言论进行监控。

而有一些国家则鼓励民间监督和合作,例如美国政府将一些公共政策从政府部门中转移到社会组织和企业中进行管理。

在国际上,目前已经存在各种组织和机构对于互联网进行监管和协调。

例如,联合国旗下的国际电信联盟(ITU)就负责协调全球的电信发展和政策制定。

而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ETF)则是一个由技术专家组成的开放式组织,负责制定互联网技术标准和协议,以确保全球互联网的相容性和安全性。

三、国际互联网监管政策与实践的趋势随着科技和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互联网监管政策和实践也不断变化。

总的趋势是加强互联网监管和规范发展,以维护全球互联网的安全和、稳定发展。

一些国家和机构正在探索新的监管模式,如欧洲联盟在其数字单一市场战略中提出了“公共领域合规检查”机制,以保护公共利益和消费者权益。

互联网使用对公众环境治理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使用对公众环境治理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第37卷第3期统计与信息论坛2022年3月Vol.37No.3JOURNAL OF STATISTICS AND INFORMATION Mar.2022【社会与管理统计】互联网使用对公众环境治理效能感的影响研究王薇,谢雄辉(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摘要:互联网使用推动政府环境治理的整体性变革,并深刻改变公众对环境治理的行为参与和评价期望。

从参与感、认知感、回应感、重视感方面构建公众环境治理效能感的理论框架后,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的数据,利用有序Probit回归模型检验互联网使用对于公众环境治理效能感的影响。

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能够提升公众环境治理内在效能感,特别是对认知感的作用尤为显著,但是对公众环境治理外在效能感产生负面效果。

政府与公众关系之间有了新的张力;社会态度、受教育程度、户籍地会显著造成环境治理效能感产生异质性的评价。

对此,应发挥互联网对于个体能力的助推作用;缓解环境治理现状与实际需求的矛盾;缩小城乡间和群体间的教育质量差距;增强公众的思想境界和文化自信(关键词:互联网使用;效能感;环境治理;信任中图分类号:C912.64:X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07—3116(2022)03-0108—10引用格式:王薇,谢雄辉.互联网使用对公众环境治理效能感的影响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22,37(3):108-117.Citation Form:WANG W,XIE X H.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internet use on public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effectiveness[J$.Journal of statistics and information,2022,37(3):108-117.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信任是治理社会的“粘合剂”和“黏固剂”,是政府权力合法性的重要基础之一。

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网络参与研究

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网络参与研究

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网络参与研究公共政策制定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其决策过程需要充分考虑公民的利益和意见。

在信息化时代,公民网络参与成为一种重要的参与方式,通过互联网平台,公民可以就公共政策提出建议、表达意见,从而促进政府更加民主、透明的决策过程。

本文旨在探讨公民网络参与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分析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提供更广泛的参与渠道传统的公共政策制定往往只能通过公开听证会、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公民参与,但这些方式受到时空限制和参与门槛较高等问题。

而公民网络参与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允许更多的人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提供更广泛的参与渠道,真正做到了“人人参与”。

2. 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透明化公民网络参与能够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透明化,使政府在决策过程中能够更多地听取民意,采纳更多的建议和意见。

在互联网上,公民可以直接向政府提交建议、意见,政府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布相关政策文件和决策理由,向公众公开政策制定的过程和结果,使政策制定更加民主和透明。

3. 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互联网平台,公民可以更便捷地获取政策信息,进行研究和讨论。

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向公民提供相关数据和政策论证,公民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评价和研究,从而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公民网络参与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现状与问题1. 网络参与的公众认知与参与意愿不足虽然互联网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参与却仍然是一个小众行为。

很多公民对于互联网参与政策制定的方式和途径并不了解,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参与政策制定。

2. 公民网络参与的平台建设和治理存在问题目前,虽然政府搭建了一些公民网络参与的平台,但存在着平台功能单一、用户交互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

很多公民觉得这些平台并不方便,对他们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反馈。

新常态下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路径分析

新常态下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路径分析

新常态下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路径分析目前,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着新的发展势态即为新常态。

新常态会表现在文化、经济、政治与社会等诸多方面,会对各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新常态背景下,为了可以更好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那么公共管理工作就要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改革,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在此基础上才可以提高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可以更好地顺应新的发展形势,才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新常态下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分析1.1 社会化治理水平有待提升在新常态背景下,公共管理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社会化的治理水平还会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彼此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后者明确地提出要求治理手段必须要公开公正、透明,要充分加强民主建设,加强法制建设,要促进政府治理的多元化发展。

除此以外,也要使得更多的社会组织主动地参与到政府治理工作中。

然而,通过对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目前我国社会治理水平并不高,而且还缺乏健全的政策与政府治理体系,是不能够充分地满足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此外,在政策层面上进行分析可知,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政府的治理政策还不够灵活,还缺乏完善的治理结构,而且还存在着民主以及法治因素不足的情况,缺乏科学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如此一来也就会影响到社会公众的有效参与。

1.2 公共管理手段有待优化新常态大背景下,现有的公共管理手段还会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无法充分地满足实际的需求。

事实上,采取公共管理手段的最终目的即为可以实现公共管理目标。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政府公共管理工作中可以采用的方式与手段也越来越多元化,开始日益广泛地应用更多的工具,例如,风险的测评以及应急系统等,通过对这些工具的合理利用可以有效地提升社会治理的工作效率。

但是通过对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当前还尚未有效地发挥公共管理手段的价值,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思想理念相对落后的情况,尚未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公众的实际需求,更多的是导致一些技术手段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际性的价值。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问题与若干思考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问题与若干思考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问题与若干思考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可见,社区治理面临着种种挑战。

首先,社区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城市社区服务设施落后、管理力度不够,服
务功能单一,社区服务能力尚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

其次,城市政务信息
资源缺乏,宣传存在不足,且政策施行效率不高,各类信息传播机制不顺畅,导致居民对公共政策的认知和理解程度极低。

此外,城市社区中存在
黑社会性质犯罪团伙、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损害公共安全秩序,破坏社会
稳定。

要改变现有城市社区治理现状,必须大力发展综合性、量身定制的社
区治理模式,建立以社区服务中心为核心的社区治理体系,加强社区服务
能力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普及政策信息,强化社区警务、反黑社会性质
犯罪活动,建设安全、有序的社区环境。

同时,社区还可以通过开展文化
活动,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促进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和参与社区服务,以增强社区凝聚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向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广泛渗透,互联网正在成为全球最为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其影响日甚一日,由此引发的互联网治理问题也正在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互联网治理作为一个全新的课题,无论对政府部门还是研究界都是一项严峻的挑战。

【互联网国际治理状况】互联网的国际化特征,决定了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单独对互联网进行有效治理,而必须建立国际合作和协调机制,正是这种相互依赖使得互联网的国际治理成为全球社会共同关注的一项议题。

2003年12月,联合国在日内瓦发起召开了信息社会世界首脑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会议通过的《行动计划》认为,互联网是信息社会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但世界各国对互联网管理、政策制定体制和机制却未形成共识。

为此,会议授权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设立互联网治理工作组,就会议提出的与互联网治理有关的问题开展研究。

2005年7月,工作组发表了工作报告。

报告给出了一个有关互联网治理的“工作定义”,即“互联网治理是政府、私营部门和民间社会根据各自的作用制定和实施旨在规范互联网发展和使用的共同原则、准则、规则、决策程序和方案”。

报告的重点关注互联网国际治理所面对的公共政策问题,概括为四个方面:——与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互联网重要资源管理有关的问题,包括域名系统和互联网协议地址(IP地址)管理,根服务器系统管理、技术标准、互传和互联、电信基础设施和语言多样性等问题。

——与互联网使用有关的问题,包括垃圾邮件、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

——与互联网有关但影响范围远远超过互联网并由现有组织负责处理的问题,如知识产权和电子商务等。

——与互联网发展相关的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建设问题[1]。

在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中,争议最大的是互联网重要资源的管理问题以及互联费用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互联网地址和域名的分配,特别是全球互联网域名解析的顶级服务器的修改和维护一直由互联网名称与地址管理公司(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 ICANN)负责,该机构作为一个非营利性机构由美国政府授权,在美国注册,其他国家无问责权。

由于ICANN仅仅受美国政府的控制,这使其他国家认为,其互联网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甚至会对其国家主权构成威胁。

因此,互联网重要资源的国际共管成为国际治理的一个核心问题。

由于各国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存在很大差异,短时期内难以达成共识。

互联资费问题主要与现行的不平等的互联结算机制有关。

在现行结算体制下,像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要承担国际线路的全部费用(尽管中国与美国之间在流入和流出量上已基本平衡),这实际上等于发展中国家在为发达国家的互联网进行补贴,这种补贴显然与国际社会提倡的平等观念背道而驰。

这个问题也十分棘手,正像互联网治理工作组报告所指出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适当而有效的全球互联网治理机制。

”2005年11月,信息社会世界首脑峰会第二阶段会议在突尼斯召开。

会议通过的《信息社会突尼斯日程》提出,“互联网的治理包括技术和公共政策两方面的问题,应有所有利益相关方、相关政府间和国际组织的参与。

”其中,各国政府在其中应扮演最为关键的角色,“涉及互联网公共政策问题的决策权属国家主权。

各国有权力和责任处理与国际互联网相关的公共政策问题。

”同时,私营部门、民间团体、政府间组织和国际组织也将依其角色而发挥某种作用[2]。

作为信息社会世界首脑峰会第二阶段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与会各国政府要求联合国秘书长召集互联网治理论坛(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IGF),以便给各国政府、私人部门和民间团体包括学术界和技术界在内,就互联网国际治理问题提供一个进一步交流和磋商的舞台。

互联网治理论坛第一次会议于2006年10月30日在雅典举行,会议以“互联网治理促进发展”为主题,主要讨论四个方面的议题,分别是与互联网高度相关的公开性、安全性、多样性和方便性。

2007年11月12日至15日,第二次会议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来自70多个国家的政府、民间组织和私营企业的代表出席了论坛,重点讨论了重要互联网资源、互联网接入、多样化、开放性和安全性等问题。

从信息社会首脑峰会到互联网论坛,反映了全球社会对互联网国际治理的强烈关注和推动国际合作的强烈愿望。

但是,愿望不等于现实。

目前由联合国主导的互联网国际治理进程更多停留于多边对话阶段,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分歧和争论远远多于共识和合作。

事实上,要在民族主义国家之间达成广泛共识,并建立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诸如类似于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这样有约束力和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可能还需要漫长的对话过程,绝非一日之功。

【我国互联网治理的现状和问题】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伴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大规模商用化,我国就一直在强化对互联网的监管,并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演进以及应用创新的不断加快,互联网治理不断面临新问题、新形势和新挑战,因此,要确切地描述我国互联网治理的状况和诊断所面临的问题是十分困难的。

这里只能做一个初步的尝试。

(一)互联网基础设施和重要资源管理由于互联网基础设施与电信和广电网络密切相关,因此,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管理也就成为电信和广电监管的一个重要内容。

与西方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网络基础设施是以国有化、市场准入的严格管制和部门分割(主要是电信和广电之间)为特征的,上述特征也带来了特定的监管问题,诸如垄断、竞争不足以及由于部门分割所带来的不同网络的融合和互联互通问题。

网络基础设施的管理极其复杂,本文不作深入探讨。

但概括而言,市场化、开放以及鼓励竞争和不同网络的相互融合,是网络基础设施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尽管《电信法》迟迟不能出台,但相关的法律性规章和政策已经比较完善。

互联网重要资源如域名、WWW站点和IP地址等的管理既是国际治理所关注的问题,也是国内治理所关注的问题。

域名是最为重要的一种互联网资源,1997年,随着互联网开始在中国大规模商用化,互联网域名的国内注册管理成为当务之急。

为此,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拟定了《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

之后,在2002年3月,原信息产业部对《暂行管理办法》进行了第一次修订,发布了《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信息产业部令第24号)。

2004年11月,对域名管理办法进行了第二次重大修订。

除了基本的管理办法外,原信息产业部还相继制定了域名争议解决办法,以解决因恶意注册和使用域名所产生的争议。

除了域名管理之外,原信息产业部还出于网络监管和安全的需要,针对网站和IP地址制定了相应的备案管理办法,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网站和IP地址已在相关部门登记备案。

(二)网络安全如何防治网络犯罪,保障互联网及其应用系统的安全一直是互联网治理的重要议题。

网络犯罪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对互联网及其应用系统的破坏如计算机病毒的传播、的针对网站的拒绝服务攻击(DoS)、木马和僵尸程序,以及对计算机系统的非法侵入和非授权进入等。

根据有关机构的研究和监测报告,针对互联网和应用系统的各种犯罪行为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其危害程度也在不断加大。

同时,以黑客为代表的犯罪行为越来越多地同经济利益相关,黑客往往利用仿冒网站、伪造邮件、盗号木马、后门病毒等手段窃取用户数据包括网游账号、网银账号和密码、网银数字证书等以牟取暴利。

黑客的网络犯罪正在演变成一个各环节流水作业,紧密关联的地下黑色产业链条,这一链条包括木马、病毒等恶意程序的制作、传播、用户信息窃取、第三方平台销赃、洗钱等[3]。

针对日益猖獗的网络犯罪行为,我国采取的是法律与技术手段并举的办法。

一方面,监管部门相继颁布了多项针对网络安全的规章,以法律手段防范和打击网络犯罪活动。

1997年12月,公安部制定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该办法针对一般性的网络犯罪问题,诸如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等行为的界定、惩罚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2005年12月,公安部发布了《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规定》,明确要求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和联网使用单位应当落实“防范计算机病毒、网络入侵和攻击破坏等危害网络安全事项或者行为的技术措施”。

另一方面,网络用户更多地依赖于安全技术和产品、诸如杀毒软件、防火墙以及加密技术等来防范非法入侵和其他网络犯罪的威胁。

由于黑客犯罪受经济利益的强烈驱动,加之黑客攻击手法极其隐蔽,使得对网络犯罪行为的取证、追查和打击都变得非常困难,这导致法律手段在应对网络犯罪活动方面的作用受到严重限制。

相比之下,技术手段的作用更加显著和直接,这也反映了安全技术产业和技术专家在网络安全领域的重要性。

(三)网络著作权保护相对于传统的著作权保护而言,互联网著作侵权现象更为普遍,著作权保护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

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一是在2006年5月发布《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之前,互联网著作权的法律保护无法可依,一直是个空白;二是互联网著作权保护涉及许多复杂的网络技术问题,保护难度更大;三是互联网内容侵权成本更低,侵权更为便利。

客观地讲,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网络著作权立法方面的进程严重滞后,直到2006年5月,国务院才正式颁布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该条例是我国网络著作权立法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法规,对于网络著作权保护和网络内容服务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条例》的主要内容涉及保护范围的界定、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处理侵权纠纷的“通知与删除”简便程序、网络服务提供者免责条款以及对侵权行为的处罚。

尽管网络著作权的法律保护至关重要,但由于网络内容侵权行为的普遍性,以及法律在防止网络内容侵权行为方面的局限性(主要是难以对大多数侵权行为进行行政和法律处罚,司法诉讼成本很高等),技术性保护措施成为保护网络内容著作权的一个有效工具。

目前,主要的网络著作权保护技术有:访问控制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和数字水印技术等。

其中,访问控制技术最为常用,也最为有效。

该技术使得内容提供者可以有效的控制用户在什么时间、以何种方式获取和使用网络内容。

但同时,这一技术也存在广泛的争议,因为依靠软件代码的强有力控制有可能危及到网络传播权中的合理使用原则。

总体上而言,随着网络著作权法律的实施和保护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网络著作权保护状况正在逐步改善,这极大地推动了网络内容和服务的创新和繁荣。

但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演进和创新的加快,会不断地对冲击现有的著作权法规和保护技术,从而带来各种新问题。

如何在著作权保护与技术和应用创新之间取得平衡,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共同挑战。

(四)信息内容治理从互联网的发展史来看,互联网首先是一个信息交流和传播平台,这一平台具有其他传播媒介所无法比拟的诸多优点,如便捷性、互动性、创新性以及海量的信息生产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