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十大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十大思想
1、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也叫“德治”或“礼治”。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①重教化,轻刑罚;②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③为政需正己;④举贤才。
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
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2、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包括三个内容。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
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
“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②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③孝与仁的关系: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
“孝”即孝敬父母,“悌”即尊敬兄长。
“孝悌”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3、(1)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
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2)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
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
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义。
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4、仁者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
“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的根本;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是“仁”的具体准则;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爱,是施行“仁”而达到的理想效果;
能施恩于百姓,周济大众,是“仁”的最高境界。
要做到“仁”,其途径和方法就是“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深奥理论,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诚心诚意地协助盲人,同情有丧事的人,善待自然,这些都是“仁”的具体表现。
看一个人是不是“仁者”,不能过于注重小信小节,要看他是否对社会、对百姓做出了贡献。
5、君子之风。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一百多次,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呢?什么是君子的风范呢?
纵观“君子之风”一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即“文”和“质”兼美。
所谓“文”,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所谓“质”,就是内在的修养。
先说“质”。
其具体要求:一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甚至“杀身以成仁”;二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视不义而得的富贵如浮云,不耻恶衣恶食,不患得患失;三要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四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
再说“文”。
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
孔子自己就身体力行,他“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就是“文”的杰出代表。
与“君子”相对的便是“小人”。
小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贪图享受,又患得患失。
孔子将这种人斥为“鄙夫”(庸俗浅薄的人),认为这种人为了个人利益,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不可与其共事。
6、(1)周而不比
“周而不比”主要就是“群而不党”,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与众人和谐相处,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
要做到“周而不比”,一是要胸襟宽广,不要心胸狭窄,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二是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而不要唯利是图,互相勾结利用,背信弃义,以原则做交易。
根据孔子关于交友的论述,“周而不比”主要表现在“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而不是朋比为奸。
又提出三种“益友”与三种“损友”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与谄媚逢迎、态度伪善、夸夸其谈的人相交。
7、高山仰止
(1)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①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指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没有区别,而不是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两者是有区别的。
②启发诱导原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假如学生未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就不勉强施教。
孔子特别重视让学生根据已知事物的知识、经验有所发挥,他与子夏对《诗经》的讨论引发子夏的顿悟,就是最好的例证。
③因材施教的原则。
孔子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分科教育,定向培养。
(2)孔子的治学思想:述而不作。
所谓“述而不作”,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
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
孔子提倡“复礼”,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而当时的现实是“礼崩乐坏”,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
对于“述而不作”,一方面说明孔子“复古”的政治立场,以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标准;但另一方面,孔子在综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在,并非“传声筒”,更非今天一些“学者”东拼西凑、剪剪贴贴可比。
9、沂水春风。
“沂水春风”一章主要反映的是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
“沂水春风”是礼乐治国精神的体现,是国泰民安、和谐社会构想之缩影。
曾点所描绘的这个境界,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能享受真、善、美的人生。
10、(1)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强调处事有“度”,过犹不及。
“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和保守;而“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和激进。
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因而都是偏离中道而走向极端的失中现象。
强调符合义的原则性。
与人交往要有度,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
只要努力做到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了。
强调温和的处事原则。
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
强调“权”的重要性。
(通权达变)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还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
而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切合实际的思想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
所以,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中”这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变通。
(2)和而不同
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状态,叫作“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这是在为人处事方面。
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
(3)“中庸”“和”的精神实质
“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应借鉴孔子的这一理论。
“中庸”不是“折中主义”。
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
孔子的“中庸”思想包含做事、考虑问题要“执中”而不偏(考虑全面不走极端),“和而不同”,对人宽容包涵,但又坚持道德原则,做事、考虑问题要稳健、合情合理等内容,不应片面理解。
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折中主义者,称之为“乡原”,贬之曰“乡原,德之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