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世价值”的思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普世价值”的思考

提要:围绕“普世价值”的问题,国内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争论。本文简要分析了普世价值存在争议的不同观点,阐述了普世价值的意义。

关键词:普世价值;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近年来,国内掀起一场“普世价值”的争论。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观点认为普世价值确实存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另一派则持相反的态度,认为普世价值极具虚伪性和迷惑性,是西方“去意识形态化”的阴谋之一。我们应该正确的分析和科学的看待“普世价值”,为我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参考。

对人性问题的思考需要从存在和价值两个方面进行切入。人的求生欲望是人得以存在的前提,人首先有求生的本能和各种满足自身需要的生理欲望,生存下去之后才谈得上人及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然而更重要的是,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人所具有的知、情、意、行及情欲、欲望、意志等能力构成了人类社会主体的精神特质。价值从来都是具体、历史、阶级的,到底有没有普世价值?有没有一种被所有人都普遍接受的好的或者坏的的东西,除去国籍,不论肤色,去掉差异。真正的普世价值绝不是某个人,某个国家所宣扬的普世价值,而是全体人类所共有的普世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价值范畴可一般的表述为:价值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的辩证统一。价值作为一定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对于同一主体来说,某一物对他有没有价值,有什么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不仅取决于这一物本身的属性、功能,而且取决于主体的需要程度。价值的这种主体性特征,让我们不得不考量,人与人之间是否有共同的、普遍的价值?恩格斯说:“我们驳斥一切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做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的道德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企图,这种企图的借口是,道德的世界也有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不变的原则。相反地,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从恩格斯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阶段不同人们对利益的价值诉求往往也不一样,没有普遍适用于一切社会的永恒价值。

普世价值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普世价值是人类创造的一切体现普遍有用性的现代文明成果,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思想、技能、技术对于人类都具有共同的有用性,都属于广义上普世价值的范畴。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的今天,这个层次上的普世价值不但在内容上不断积聚和丰富,而且也越来越成为各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吸收和共享的资源。而狭义的普世价值则是指近代以来起源于西方国家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博爱等价值理念以及在这个价值基础之上构建起来的政治实践方式。我国宗教学者何光沪认为,普世价值共有三个层次:1、最基本或最低层次的普世价值:“和平、公正、诚信、伙伴关系”。这4项是最基

本的,它们既是理性要求又是历史形成的全球伦理。2、较高层次的普世价值包括“自由、平等、人权、正义”。3、最高层次的普世价值包括“天下一家、众生平等、万物一体、敬天爱人”。普世价值是在不同文化间交流、碰撞中逐渐形成的价值取向,是全人类的共同创造。陈独秀在‘五四’运动时期就认识到人权、民主这两个普世价值的伟大意义,当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在奋力实现现代化,而现代化实质上就是西方化。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教义的“黄金法则”(“你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就那样对待别人”)的道德要求有相似之处。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9月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这一胜利,挽救了人类文明,避免了历史倒退,广泛传播了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平的基本价值”这说明我国是承认普世价值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就是研究如何使人摆脱剥削、压迫和异化,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并把它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奋斗的价值理想和目标。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社会属性,而人的基本社会属性是阶级性,阶级性决定了人不同的利益诉求、理论主张和价值取向。在阶级多元化社会中,社会价值也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各种价值主张出现交叉渗透,人们的价值归属也就变得很难取舍。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工人阶级解放而推动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在未来社会实施全人类的普世价值,马克思主义也强调民主、自由、平等,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自由、平等要比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更真实、更广泛。

上个世纪80年代,罗马俱乐部就已经指出:“人类必须正视现实,大量的危机已经构成世界发展中的一种‘危机综合症’,应该把这些危机作为一个整体而采取相互协调的多种措施加以解决。”所谓“一个整体”,就是要克服各种各样的“中心主义”,例如“种族中心主义”、“国家中心主义”,直到“人类中心主义”。因为种族不过是人类的一部分,国家不过是世界的一部分,人类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普世价值站在全人类的利益考虑问题。要放弃意识形态片面对立的“冷战思维”,走向合作和共赢,以此来增进人类的福祉。“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博爱”等价值追求必然会带来社会活力,对当前社会存在的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问题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使这些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吸取了世界多样文明价值观的成果,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时代性、民族性和开放性。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答法国《世界报》记者问时说“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身就包含了最深刻和最真实的普世价值,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模式的发展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具有借鉴意义,同时中国也愿意在求同存异中与其他文化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435页.

[2] 侯惠勤. 《“普世价值”的理论误区和实践危害》,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11月11日.

[3] 李德顺.《怎样看“普世价值”?》, 《哲学研究》2011年第1期.

[4] 马卫青. 《关于普世价值问题的评析》, 《哲学研究》2011年第1期.

[5] 赵学琳.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普世价值争论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1期.

[6] 杨涯人,邹效维. 《“普世价值”考辨》, 《哲学研究》2011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