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发展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发展史
深圳,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历经20多年改革开放的栉风沐雨,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风景秀丽、投资环境优良、经济比较发达、初具现代化规模的海滨城市,向世人展示着新世纪的活力和希望,展示着五百余万深圳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精神风貌。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其人口随着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劳动力的需求而不断增加。在80年代,深圳第二产业,尤其是“三来一补”工业迅猛发展,吸纳了全国各地大量的从业者,人口急剧增加,全市常住人口从1979年的31.41万人增加到1989年的191.60万人,10年间增加了160.19万人,年均增长19.8%。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及有关人口政策的实施,人口总量增速降低,这一时期人口年均增长率为7.9%。
200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04.2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39.44万人(特区内87.58万人,特区外51.86万人),暂住人口364.80万人(特区内144.62万人,特区外220.18万人)。户籍人口出生率16.60‰,死亡率1.46‰,自然增长率15.14‰。户籍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12.04万人,农业人口27.40万人。男性人口73.59万人,女性人口65.85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587人。
20多年来,深圳国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先后完成了“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四个五年计划。“八五”期间,深圳经济由以往的打基础全面进入经济增长和经济质量同步提高的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综合经济实力迅速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九五”时期,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改造和升级,形成了新的经济发展格局,经济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2002年,世界经济发展遭遇近20年来前所未有的困难而明显放缓。面对不利的外部因素,深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外贸出口,努力扩大投资规模,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国民经济在逆境中仍然保持了健康平稳的增长态势,为完成“十五”计划打下了良好基础。
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39.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9年的340倍,平均每年增长28.8%,经济总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四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6030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首位,23年增长了21.6倍,平均每年增长14.5%。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飞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1979年的37.0∶20.5∶42.5调整为0.8∶55.2∶44.0。
1979年至2002年,深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013.83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6.4%。20多年来,深圳建成了大批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交通、通讯、能源、市政设施工程以及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工业项目。深圳城市建设呈现出崭新的风貌,社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
深圳拥有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是地区性的客货运输中心。2002年,全社会货运量达5777.61万吨,客运量10644.00万人。京广、京九铁路大动脉在深圳交汇。
全市管养公路通车里程1385公里,其中等级路里程1385公里,公路网密度71.00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05.9公里。深圳国际机场已开通9条国际航线、120条国内航线,机场旅客吞吐量达935.39万人次。深圳现有9个港区,82个货运码头,39个万吨级以上的泊位,港口年货物吞吐量8766.73万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761.78万标箱,居世界第八位。深圳已建成通往国(境)外口岸17个,其中一类口岸12个。深圳拥有中国最大的陆路客运口岸——罗湖口岸,中国最大的陆路货运口岸——皇岗口岸,中国第二大集装箱海港——盐田港,中国第四大空港——深圳国际机场,是目前全国唯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
20多年来,深圳邮电通讯业飞速发展。至2002年末,全市已有邮电局(所)703个;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08.90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607万门;全市固定电话用户271.1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05.00万户;平均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54部,移动电话120部。
20多年来,深圳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全市用电量259.92亿千瓦时;自来水日供应能力412.20万吨,供水总量108070万吨,自来水普及率98.5%;年末大中小巴营运线路291条,公共交通营运车辆16249辆,其中大巴3495辆,中小巴3049辆,“的士”9705辆。特区内年末实有道路长度1786公里,路灯84824盏,城市桥梁213座,污水日处理能力115.2万立方米。
20多年来,深圳城市环境日趋优美。至2002年末,全市建成区面积495.28平方公里,其中特区内建成区面积168.06平方公里。特区内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7580公顷,绿化覆盖率45.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90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61.8%,主要饮用水源水库水质达标率96.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4.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6.0分贝,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8.2分贝。1997年,深圳市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2000年深圳市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称号。2001年,深圳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20多年来,深圳工业在结构调整中持续高速增长。2002年,全市完成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3571.26亿元(现价),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二位,平均每年递增44.5%。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大,工业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1.3%,居各行业榜首。
深圳已形成以电子及通信设备为主导,包括电力生产、食品加工、服装、医药等33个行业的工业体系。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是深圳工业经济的主体,2002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总产值2849.19亿元(现价),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9.8%。深圳工业产品以出口国际市场为主,工业出口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
90年代以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崛起,200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709.92亿元(现价),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1年的8.1%提高到47.9%,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
20多年来,深圳积极发展“三化”(企业化、工厂化、现代化)、“三高”(高产、高质、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农业生产获得丰硕成果。“菜篮子”工程建设成效显著。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