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谱媒介与音乐传播关系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传播效果的模糊性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音乐传播是 演唱(奏)者与听众之间面对面的传播。演 唱(奏)者的音乐信息直接输入听众耳朵 并在听众的大脑中形成记忆并储存下来。 这种音乐传播的基本模式,只表现出传、 受双方两种最基本的要素,在这种模式 中,传、受双方之间除了传送声音的空气 媒介外没有任何其他媒介的介入。也就是 我们经常说的“口耳相传”、“口传心授”。 这种传播形态曾遂今教授称为音乐的原 始传播形态。在没有乐谱和其他传播媒介 出现的条件下,这种原始的音乐传播形态 带来了储存、保存音乐的效果,也使得我 们很多优秀的古代音乐得以流传至今。然 而,仅靠人的头脑来准确的记忆作曲者所 构想的调式、旋律的走向等多种细节是不 可能的,而且很多受传者针对同一首作品 的记忆黄金点也是不一样的,这样就造成
了音乐原始传播当中的变异性和不稳定 性,正如曾遂今教授在其《音乐社会学概 论》中所说:“民间的接力传播过程是一个 各取所需、各自修改、各自润饰加工的过 程,虽然许多民间音乐在门户、派系、师承 关系的流动传播中,尽管有要求较为严格 的传承规范,但那种‘口传心授’的研习方 式,仍使民间音乐处于流动与变化当 中。” 美国人类学家基特里奇教授(G.L. Kittredge) 对民间音乐传播过程中的这种 变异性和不稳定性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歌既由歌者甲传到歌者乙,辗转传 下去,就辗转改变下去。旧章句丢掉,新章 句加入,韵也改了,人物姓名也更换了,旁 的歌谣零篇断简也混入了,收场的悲喜也 许完全倒过来了,如果传颂到二三百年 ……如果原来作者听到旁人歌唱他的作 品,也一定觉得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中国民歌海洋中的“同宗民歌”,如《绣荷 包》、《茉莉花》、《叠断桥》、《九连环》等等, 同样一首民歌在不同的地方,其音乐或歌 词都会有所不同(有关“同宗民歌”的论 述,详见冯光钰著的 《中国同宗民歌》一 书),正是这一特点的体现。音乐传播的这 种不稳定性和变异性同时导致了音乐传 播的模糊性。
For um
[论 坛]
乐谱媒介与音乐传播关系探究
■王 博(湖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
音乐是一门时间艺术,它具有流动性 和即时性。人类从创造音乐的那一 刻起,便开始了音乐的传播。在一个极为 漫长的历史阶段中,人类只能通过音乐表 演和口授来传播音乐。音乐保存极为有 限,传播距离和传播方向也极为有限。当 人类发明了乐谱后,音乐便开始脱离表 演,演变成“文字”得以记录和传播。传播 是我国音乐赖以从久远的过去流传到现 在以至未来的推动力。人类社会的音乐实 践,说到底就是音乐的传播实践。乐谱作 为音乐传播的一种媒介,它的出现和发 展,标志着在传播过程中呈现不稳定性的 音乐可以以某种形式固定下来,由于这种 固定,音乐可以较完整的保存下来并在传 播,在一定程度上改 变了音乐原始传播中的模糊性。
■音乐传播效果模糊性的 “终结”
1.乐谱媒介的出现 乐谱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其主要功能 就是记录音乐。“乐谱是乐音的可视对等 物,它也是人听见的及想象的音乐的记 录,同时它也作为音乐表演的一种固定的 视觉提示。” 在乐谱没有出现之前,中国 的古代音乐,特别是民间音乐,流传的方 式主要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很多歌曲
了受传者只能尽可能的把初创者作品的 风格框架记下来,然后根据自己对作品的 理解和需要,进行修改、加工和润色。这种 “口传心授”的传播方式,使得音乐作品处 于不断的流动和变化当中,音乐在传播过 程中的这种变异性,同时也体现了音乐传 播的模糊性特征。
造成音乐传播效果模糊性的原因,笔 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音乐审美过程意会信息的模糊性 信息传播模糊性的客观基础表现为 客观世界和实践过程的模糊性。音乐传播 者在音乐审美鉴赏及传播过程中,将某些 精确成分与模糊元素加以调整、匹配,使 之更为模糊,该模糊性的建构导致了思维 客体(传播信息)的模糊性,形成一种向受 众传递“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效 果。“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人类认识活 动中常常出现的情景和感受。英国哲学家 罗素把知识分为“言传知识”和“意会知 识”。 “言传知识”主要通过人的意识活 动,用语言文字、符号及图像等进行表达 及论证“;意会知识”主要依靠认识主体从 整体把握事物,通过综合评价和全面理 解,形成模糊体验的顿悟发现。意会知识 尤其在人类认知和思维发展过程中具有 重要作用。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意会知识 占极大比例,受众在接受音乐传播信息 时,模糊不清的意会知识要比明晰可表达 的言传知识更为基本,而传播者的意图归 根到底只有通过顿悟式的意会才能被表 达和理解。 2. 音乐特别是民间音乐在原始传播 中的不稳定性和变异性 民间音乐往往是口耳相传的艺术,当 受众接触它的时候,依靠的是听觉和视觉 从具体的音乐音响中得到的感受。这种口 头性的音乐传播,使民间音乐得到了传承 和发展,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同时也造成
乐谱是一种以符号、文字或其他方式 记录乐曲的方法。不同的文化和地区发展 了不同的记谱方法。在人类长期的历史发 展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不 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民 族当中,曾产生了各种各样不同的记谱形 式。如在西方有公元前30世纪到公元前21 世纪的古埃及出现的“手势谱”,欧洲中世 纪出现的用于记录天主教歌曲的“纽姆 谱”以及后来出现的简谱和五线谱;在中 国有文字谱、古琴减字谱、燕乐半字谱以 及工尺谱等等。这些记谱法的出现和发 展,有力地促进了当时音乐的传播和交 流,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音乐文 化的发展。可以这样说,全世界音乐文化 能够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和水平,记谱法功 不可没。
[论 坛]
For um
和器乐曲就是靠这种原始的方式得以代 代相传,沿袭至今。戏曲音乐传播的一个 重要特征,就是没有曲谱,如李调元在《剧 话》中所说的“向无曲谱,只沿土俗”,其传 承方式也主要是口传心授、师徒相承。“口 头性的传承方式便于即兴性的创作,也便 于思想感情的表达,使民间音乐获得了更 为生动活泼的特点;便于传播,具有广泛 的群众性。” 但是,这种口头性的传播方 式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使得我们一些优秀 的古代声乐、器乐曲由于没有用乐谱方式 固定下来而容易散失和遗忘,给我们今天 的研究工作带来了“无据可考”、“无案可 稽”的遗憾。长期的音乐传播实践,又促使 人们为了克服口头传播的局限性和模糊 性,开始寻求音乐的记录方式。为此,一种 新的音乐传播方式———乐谱出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