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 》课件1(苏教版必修五)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 集合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集合§1.1集合基础知识点:⒈集合的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也简称集。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而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4.常用的数集及记法: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记作N或N;N内排除0的集. +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5.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⑴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那么任何一个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就确定了。如:“地球上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可以构成集合,其元素具有确定性;而“比较大的数”,“平面点P周围的点”一般不构成集合,因为组成它的元素是不确定的. ⑵互异性: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 如:方程(x-2)(x-1)=0的解集表示为1, 2,而不是1, 的。. 2 1, 2 ⑶无序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可以任意排列、调换。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⑴大于3小于11的偶数;⑵我国的小河流;2⑶非负奇数;⑷方程x+1=0的解;⑸徐州艺校校2011级新生;⑹血压很高的人;⑺著名的数学家;⑻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 6.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 ⑴若a是集合A中的元素,则称a属于集合A,

记作aA; ⑵若a不是集合A的元素,则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例如,(1)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4A,等等。 (2)A={2,4,8,16},则4A, 8A,32A. 典型例题 例1.用“∈”或“”符号填空:2⑴8 N;⑵0 N;⑶-3 Z;⑷ Q; 1 ⑸设A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 A,美国 A, 印度 A,英国A。2例2.已知集合P的元素为, 若2∈P且-1P,求实数m的值。1,m,m m 3 第二课时基础知识点一、集合的表示方法 ⒈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2322叫列举法。如:{1,2,3,4,5},{x,3x+2,5y-x,x+y},…;说明:⑴书写时,元素与元素之间用逗号分开;⑵一般不必考虑元素之间的顺序;⑶在表示数列之类的特殊集合时,通常仍按惯用的次序; ⑷集合中的元素可以为数,点,代数式等;⑸列举法可表示有 限集,也可以表示无限集。当元素个数比较少时用列举法比较简单;若集合中的元素较多或无限,但出现一定的规律性,在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列举法表示。⑹对于含有较多元素的集合,用列举法表示时,必须把元素间的规律显示清楚后方 能用省略号,象自然数集N用列举法表示为1,2,3,4,5,......例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小于5的正奇数组成的集合; (2)能被3整除而且大于4小于15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3)从 51到100的所有整数的集合; (4)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

苏教版数学高一- 数学苏教必修一练习.1分数指数幂的概念

双基达标 (限时15分钟) 1.3-125=________. 解析 ∵-125=(-5)3, ∴3-125=3(-5)3=-5. 答案 -5 答案 m 9n -4 3.对于a >0,b ≠0,m 、n ∈N *,以下运算中正确的是________. ①(a m )n =a m +n ; ②a m ·b n =(ab )mn ; ③(b a )m =a -m b m ; ④n a n =a ; ⑥m a n =(m a )n . 答案 ③④⑤⑥ 4.化简(x +3)2-3 (x -3)3=________.

解析 原式=|x +3|-(x -3) =????? x +3-(x -3),x ≥-3-x -3-(x -3),x <-3=????? 6,x ≥-3-2x ,x <-3 答案 ??? 6,x ≥-3-2x ,x <-3 5.设|x |<3,则x 2-2x +1-x 2+6x +9=________. 解析 原式=(x -1)2-(x +3)2=|x -1|-|x +3| ∵|x |<3,∴-3

(推荐)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全)

苏教版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1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1.2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升失氧还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 还原剂→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 还原产物 (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 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 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

①根据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Cl2 Br2 I2 S 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4 + 16HCl (浓)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 MnO2 + 4HCl(浓) =△= MnCl2 + Cl2↑ + 2H2O 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O4 > MnO2 (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 如:2Fe + 3Cl2 = 2FeCl3 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 Cl2 > S 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3)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4)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 2、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3、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 OH-和NH4+等 4、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OH-和HCO3-等。 5、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Fe3+与S2-、I-,Fe2+与NO3-(H+)等 6、发生络合反应:如Fe3+与SCN- (5)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 通过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提高学生在代数方面的推理论证能力;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一起看看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欢迎查阅!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掌握有关证明和判断的基本方法. (1)了解并区分增函数,减函数,单调性,单调区间,奇函数,偶函数等概念. (2)能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认识单调性和奇偶性. (3)能借助图象判断一些函数的单调性,能利用定义证明某些函数的单调性;能用定义判断某些函数的奇偶性,并能利用奇偶性简化一些函数图象的绘制过程. 2.通过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提高学生在代数方面的推理论证能力;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3.通过对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的理论研究,增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培养乐于求索的精神,形成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1)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包括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单调区间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的判定方法,函数单调性与函数图像的关系. (2)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包括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函数奇偶性的判定方法,奇函数、偶函数的图像.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概念的形成与认识.教学的难点是领悟函数单调性, 奇偶性的本质,掌握单调性的证明. (2)函数的单调性这一性质学生在初中所学函数中曾经了解过,但只是从图象上直观观察图象的上升与下降,而现在要求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去刻画它.这种由形到数的翻译,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变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在概念的形成上重点下功夫.单调性的证明是学生在函数内容中首次接触到的代数论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