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扩张症中医辨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气管扩张症辨证模式确定
2006-6-10 12:0【大中小】【我要纠错】
日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呼吸科研究人员,通过对563例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为研究支气管扩张症辨证分型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并通过主症判别分析法建立了证候识别模式,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依据。
支气管扩张症是发展中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中主要的致死疾病之一。虽然中医中药在缓解支气管扩张症发作、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方面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但临床上尚无规范的辨证分型。因此,利用科学的设计和统计方法,建立支气管扩张症辨证分型的标准、规范和指导临床行为,对构筑中医药防治支气管扩张症的理论体系,推动临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研人员以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理化检查等基本信息为变量,通过较大样本的临床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以聚类及频数分析的方法,对支气管扩张症辨证分
型及证候特点作了初步研究。
研究证实,聚类后各证候在调查群体的分布为痰热壅肺证257例(45.65%)、肝火犯肺证138例(24.51%)、肺脾气虚证126例(22.38%)、气阴两虚证42例(7.46%)。其判别模式为第一组:肺脾气虚证。主症:咳嗽,咯黄白黏痰;兼症:乏力,自汗,头晕,纳呆,怕冷,耳鸣;舌脉:舌红,苔薄白,脉滑。第二组:肝火犯肺证。主症:咳嗽,少量白黏痰,咯吐鲜血;兼症:口干,情绪诱发;舌脉: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细弦。第三组:气阴两虚证。主症:咳嗽,咯少量黄黏痰或脓痰,痰中带血;兼症:气急,自汗,盗汗,乏力懒言,口干苦,怕冷,怕热,午后潮热,面部潮红,纳呆,烦躁,容易感冒,气短;舌脉:舌红,苔薄白,脉细数。第四组:痰热壅肺证(含痰热类轻证)。主症:咳嗽,咯黄白黏痰或脓性痰,痰中带血,血色鲜红;兼症:胸闷,气急,乏力,失眠,纳呆,头晕;舌脉:舌
红,苔黄腻或薄白,脉数。
研究人员指出,痰热类证候为支气管扩张症临床的常见证候,说明痰热是支气管扩张症辨证治疗中的一个主要矛盾。调查中有175例(31.08%)患者除了咳嗽、咯吐黄痰等痰热轻证外,痰热壅肺的典型症状不明显,应该与调查中部分病例已经在该院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中药治疗有一定的关系。肝火犯肺证则主要出现在咯血病例中,与传统认识相符。虚证在本次调查中占168例(29.8%),说明“正虚邪犯”是支气管扩张的发病基础,提示中医治疗本病重视扶正祛邪的重要性。此次调查中气阴两虚证在全部病例中最少,仅占42例(7.46%),与传统认识支气管扩张以阴虚为本不符,研究者认为可能各地区的气候条件、生活习惯不同,证候的构成有所区别以及和此次调查中患者已经服用中药治疗相关。
研究人员指出,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是提高研究质量,确保研究结论具有实际临床意义的关键。此项研究对促进证候标准的规范化、客观化,为微观辨证和证的本质的研究建立在更为严谨的科学基础上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支气管扩张是指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因慢性炎症损害管壁,以致支气管扩张变形的一种病症。以慢性咳嗽、咳吐脓痰和间断反复咯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肺结核。现代西医学除采用控制感染和清除痰液外,尚乏根治之法。支气管扩张在中医学中,可归属于“肺痿”、“劳嗽”等范畴。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的总有效率平均在
90%左右,但临床痊愈率仍较低。下面介绍几个常用有效的验方。
一、肝火犯肺型
症状:咳嗽阵作,胸闷胁痛,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烦躁易怒,口苦口干,便秘尿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凉血止血。
处方:仙鹤草、桑白皮、生地各12克,龙胆草、地骨皮、丹皮、黄芩、旱莲草、海蛤壳粉(分次送服)、白及各10克,青黛(分次送服)2克。
加减:咯痰不爽加款冬花、瓜蒌皮各10克;气喘加苏子10克;便秘者加制大黄8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疗效:治疗44例中,显效22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
二、痰热伤肺型
症状:发热胸痛,咳嗽痰多,痰黄粘稠,痰中夹血,或咯血,牙龈肿痛,口臭便秘,舌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泄肺胃,涤热化痰。
处方:白茅根、仙鹤草、桑白皮、黄柏、知母、栀子、金银花各12克,黄芩、杏仁、瓜蒌、川贝母、前胡、枇杷叶、炒侧柏叶各10克。
加减:风热重加荆芥、薄荷(后下)各10克;痰热重加竹沥、海浮石、法半夏各10克;便秘者加生大黄(后下)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疗效:治疗45例中,临床痊愈及显效37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8%。
三、阴虚火旺型
症状:颧红盗汗,干咳少痰,咯纯血鲜红,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形体消瘦,或兼心悸、遗精等,舌红质干,脉虚数。
治法:滋阴润燥,清热止血。
处方:生地、白茅根、早莲草、麦冬、沙参各12克,百合、丹皮、川贝母、枇杷叶、炒侧柏叶、地骨皮各10 克。
加减:腰膝酸软,偏肾阴虚者,加I¨药20克,山萸肉、熟地、泽泻、茯苓各8克;干咳带血,偏肺阴虚者,加五味子、桔梗、玄参各6克;神疲乏力,气阴两虚者,加党参12克,五味子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疗效:治疗52例中,显效23例,有效2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3%。曹文德
1、金银花、鱼腥草、薏苡仁、冬瓜子各30克,连翘、桑白皮、芦根各15克,杏仁、川贝母、陈皮、茯苓各10克,桔梗、炙甘草各6克。水煎2次,将药液合并摇匀,分早、晚2次温服,每日1剂。
2、桑叶、菊花、芦根、藕节各30克,生石膏、鱼腥草、连翘各20克,金荞麦15克,黄芩、杏仁、薄荷各10克,桔梗、甘草各6克。共同加水煎煮2次,将药液合并摇匀,分早、晚2次温服,每日1剂。
3、白芨、百部各90克,杏仁、核桃仁各150克,蜂蜜400毫升。将前四味共同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密封冷藏备用。每次口服1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湖南中医药大学
教授周贻谋献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