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组学

合集下载

代谢组学

代谢组学

-在模式识别方法中,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最为常用、有效。
30
研究步骤
第一,生物样品收集与制备。代谢组学的研究 对象很广,常用的有生物体液,包括尿液、血
液、唾液、组织提取液及活体组织等。
生物样品的收集与制备是代谢组学研究的第一
阶段,也是重要环节之一,样品的浓度、pH值
34
第四,通过找到一种空间变换方式,把经标准
也会影响实验结果。
31
第二,NMR制谱。NMR方法适合研究代谢产物中 的成分,表征和研究海量的代谢信息及其变化
规律,从而得到丰富的生理、病理、药理和毒
理等生物信息。
其中1HNMR对含氢化合物均有响应,能给出精
细的代谢物成分图谱即代谢物指纹图谱。
32
不同器官组织具有不同的代谢轮廓,广谱全采集
33
14
15
16
17
代谢组学的发展
• 最早起源于代谢轮廓分析(Metabolic profiling)。早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Baylor药学院就已经提出并发表了 代谢轮廓分析的理论。 • 1975年,Thompson 和Markey利用气相色谱和质谱在代谢 轮廓分析的定量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末期这种方法得到了广泛认同;;八十年代早期应用HPLC 和NMR来对代谢物进行分析。 • 1986年,Joumal of Chromatography A出版了一期关于 代谢轮廓分析的专辑。 • 随着基因组学的提出和迅速发展,Oliver于1997年提出了 代谢组学(metabolomics)的概念,之后很多植物化学家 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 • 1999年Jeremy K. Nicholson等人提出metabonomics的概 念。

代谢组学

代谢组学

缺点:
灵敏度较低,分辨率不高,检测动态范围有限, 难以检测到丰度较低的化合物,难以同时对同一样 品中含量相差很大的物质进行检测,对于能检测到 的但含量较低的化合物物信号较弱。
同一个代谢物可能会有多个信号,而有些信号 则是不同代谢物的信号叠加的结果,将NMR所给出的 为结构片段信息进行归属比较困难。
代谢组学的应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代谢物组学这一技术自提出后 , 发展迅速 , 目前已经在 植物学、毒理学、临床诊断、药物研发、营养科学等研究领 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代谢组学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应用:
如 Giera 等应用毛细管液相色谱 - 串联四极杆质谱系 统, 分析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液 (SF) 中的近 70 种溶血性磷 脂酰胆碱和脂酰胆碱成分。进一步采用基于 LC-MS 的代谢靶 标分析方法定性和定量分析RA患者SF中的maresin 1,UpoxinA4和resolvinD5,鉴别出脂氧合酶途径相互作用的 主要物质5S,12S-diHETE可能是RA的生物标志物。
仪器价格及维护费用昂贵,难以普及。
基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
利用色谱的分离作用和质谱的鉴定作用,对代 谢物进行快速的定性分析和准确的定量。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兼具色谱的高分离度、高通 量和质谱的高灵敏度、特异性等优点,能够获得更 加丰富的代谢物信息,弥补了 NMR灵敏度低、信号 重叠及代谢物谱窄的不足,逐渐成为代谢组学研究 中的常用手段。
尿液为研究对象有其独特优势: 首先,尿样采集没有侵入性,使用代谢笼装置 即可实现连续采样,而且可实现自身对照,进而最 大限度地降低了个体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其次,尿液经过肾小球的过滤,可以使氨基酸、 小分子有机酸等成分得到浓缩,方便检测;

代谢组学ppt课件

代谢组学ppt课件
簇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HCA) 簇类的独立软模式分类法(Soft In- dependent Modeling of Class Analogy, SIMCA)、PLS-DA (PLSDiscriminant Analysis) 、人工神经网络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 等
4
2 代谢组学的概念
在新陈代谢的动态进程中,系统地研究代 谢产物的变化规律,揭示机体生命活动代 谢本质的科学。
5
Metabonomics ---英 Jeremy K.Nicholson 20世纪
90年代
生命体系对病理生理刺激或遗传改造所产生的 动态,多指标代谢响应的定量测定.
Metabolomics ---Oliver Fiehn需要,可将 组织行甲醇除蛋白、庚烷除脂肪及冻干等处 理),加至质谱仪,经历汽化,离子化、加速分离 及检测分析后即可得出相应代谢产物或是代谢 组的图谱。图谱中每个峰值对应着相应的分子 量,结合进一步的检测分析可以部分鉴定出化 学成分以及半定量关系。
34
(3)常用的其他一些分析技术
代谢产物的检测、分析与鉴定是代谢组学 技术的核心部分,最常用的方法是有两种
NMR 质谱(MS)
28
(1)核磁共振技术
原理
核磁共振技术核磁共振是原子核的磁矩在恒定 磁场和高频磁场同时作用,且满足一定条件时 所发生的共振吸收现,是一种利用原子核在磁 场中的能量变化来获得关于核信息的技术. 生 命科学领域中常用的有三种
气相色谱(GC) 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 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
往往与NMR或MS技术联用,进一步增加其灵敏性。 敏感性及分辨率提高,“假阳性”率也就越大

代谢组学

代谢组学

软件:MATLAB version7.10 主成分分析(PCA) 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性系数 马尔距离:MD=
结果与讨论
1H NMR分析 LCMS分析
标准品的NMR和LCMS响应值
样品LCMS-LCMS信号的相关性 生物学样品NMR-LCMS信号的相关性
1H
NMR分析
样品NMR-NMR信号的相关性
将取准后的蕃茄样品NMR信号强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来
鉴定品系数据矩阵中有相关的NMR信号。 相关系数|r| ≥ 0.8→有相关 1008个NMR谱峰, >30000相关(置信区间α=3.0%)
理论上不同样品中同一化合物显著相关,如蕃茄样中
的葫芦巴碱(A)、蔗糖(B)、柠檬酸(C)证明这 点。
前言
NMR和LCMS是代谢学研究的常用的技术手段。
将同一样品的NMR和LCMS谱图分析获取的代谢组学数据
统计结合,这就可以了解同一代谢物的光谱及其性质的关 系。
相关性分析是一种统计学方法,可用于建立一生物系统代
谢物信息的相互关系。 在本文中, 利用1H NMR和精确质量液相—四极杆飞行时 间质谱(LS- QTOF-MS)技术分析50种蕃茄栽培品种成熟 果实的代谢谱图。
Thank you
樱桃番茄与牛肉番茄和圆番茄的代谢差异较大,牛肉
番茄和圆番茄的代谢相似
标准品的NMR和LCMS剂量效应
六种标准品在两种方法的计量效应关系。 在NMR中,仪器响应是呈线性关系(所有共振和被测的
代谢物,相关性系数均值为1)。 新型MS检测范围更广,本实验中,其检测响应在母离子 强度达到20000个/扫描时呈线形的
氯原酸不但与其特异异 构体还和其衍生物高度 相关→蕃茄中有一系列 的氯原酸衍生物;可鉴 定复杂混合物中生物化 学高度相关的化合物; 显著(r>0.8)的LCMSLCMS相关不仅在同一代 谢物中还在化学相关的 代谢物中。 氯原酸 II (353 m/z at 14.9 min)—677 m/z at 40.7 min = [三氯原酸 acid 苯丙氨酸 (164 m/z) (341 —165 m/z) m/z —387 = 2nd m/z = [蔗糖 of +HCOOH [phenylalanine H]-, II - H]-, 677 m/z at蔗糖 39.4 min = [三氯原酸 I -isotope H]-, 515 m/z at 30.7 min =H]-, III - H]-, 683m/z =at [蔗糖 蔗糖 - H]-, [二氯原酸 515 m/z 28.6 + min =[二氯原酸 II - H]-, 515 m/z at [phenylalanine - NH3H]684 Im/z = 353 2nd isotope of [ 蔗糖 + 蔗糖 - IH]-, 27.9 147 minm/z= = [二氯原酸 - H]-, m/z at 13.2 min =[ 氯原酸 - H]-. 1,025 m/z= [蔗糖 + 蔗糖 + 蔗糖- H]-

代谢组学工作流程

代谢组学工作流程

代谢组学工作流程一、代谢组学是啥呢?代谢组学呀,就像是一个超级侦探,专门去探究生物体内那些小小的代谢物的秘密呢。

代谢物就是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反应产生的东西啦,像我们吃了东西之后身体里发生了好多好多反应,产生的那些糖啊、脂肪啊之类的就是代谢物。

这个代谢组学就是要把这些代谢物都找出来,看看它们在干啥,数量有多少,有没有什么变化之类的。

这就像是要摸清一个小世界里每个小居民的情况一样,超级有趣也超级复杂呢。

二、样品采集。

说到样品采集呀,这可是第一步呢。

采集什么样品很重要哦。

比如说如果我们想研究人的代谢组学,那可能就会采集血液、尿液或者组织之类的。

采集血液的时候呢,就像护士姐姐给我们抽血一样,要特别小心,用合适的管子把血装起来。

尿液的采集相对来说简单一点啦,但也要注意干净卫生哦。

要是采集组织的话,那可就要更专业的操作了,得找对地方,还要保证取出来的组织不会被污染。

这就像我们去摘水果,要挑最熟最健康的,还不能把它弄坏了呢。

三、样品处理。

采好样品之后,就要进行处理啦。

这个过程就像是给我们的小样品做一个变身魔法。

如果是血液,可能要把里面的血细胞之类的东西分离开,只留下我们感兴趣的那些成分。

对于尿液呢,可能要浓缩一下或者去除一些杂质。

处理组织就更麻烦啦,要把组织破碎,让里面的代谢物都能跑出来。

这个过程就像我们做菜之前要洗菜、切菜一样,要把原料准备好才能进行下一步呢。

四、分析检测。

好啦,样品处理好了就到分析检测这一步啦。

这里面的方法可多了呢。

比如说有液相色谱 - 质谱联用(LC - MS)这种超级厉害的技术。

就像给代谢物安排了一场赛跑比赛,不同的代谢物跑的速度不一样,然后再用质谱给它们称重、认身份。

还有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GC - MS),这个呢就像是先把代谢物变成气体再让它们跑,然后再识别。

这些技术就像是一个个超级放大镜,能让我们看到那些微小的代谢物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少。

五、数据处理。

分析检测完了之后就会得到好多好多的数据呀。

代谢组学 生物标志物 思路 s-plot

代谢组学 生物标志物 思路 s-plot

代谢组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内代谢物组成和变化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蛋白质、脂质、核酸等,可应用于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方面。

代谢组学在寻找生物标志物、疾病诊断、药物研发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一、代谢组学代谢组学是以高通量技术为基础,通过对生物体内代谢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揭示代谢网络、代谢通路及代谢调控机制的学科。

代谢组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代谢产物和代谢反应,其结果可用于解释生物体内生理功能、病理状态以及环境影响等。

二、生物标志物生物标志物是指能够指示生物体内某种生理或病理状态的分子或细胞特征。

代谢组学通过对生物体内代谢物的变化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并验证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为疾病诊断、预测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三、思路代谢组学研究可通过以下思路展开:1. 数据采集:利用高通量技术对生物样本进行代谢物分析,获取丰富的代谢物谱图数据。

2. 数据处理:采用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学分析方法处理代谢组学数据,筛选出差异代谢物,找到与生理、病理状态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3. 生物标志物验证:通过生物实验验证代谢组学发现的生物标志物,确认其在特定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的变化规律。

4. 基于生物标志物的应用:将代谢组学发现的生物标志物应用于疾病诊断、预测和药物研发等领域,为临床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四、S-plotS-plot是一种多变量分析方法,常用于对代谢组学数据进行解释和发现生物标志物。

通过S-plot,可以直观展示代谢物在样本分类中的贡献程度,有助于发现差异代谢物,提高生物标志物的筛选效率。

总结:代谢组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通过对生物体内代谢物的研究,为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未来,代谢组学将在疾病诊断、治疗及药物研发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代谢组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在生理学、病理学、药物研发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代谢组学简介-百趣代谢组学

代谢组学简介-百趣代谢组学

什么是代谢组学?代谢组学(Metabonomics/Metabolomics)是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组学技术,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对象大都是相对分子质量1000以内的小分子物质。

代谢组学是对某一生物体组份或细胞在一特定生理时期或条件下所有代谢产物同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寻找出目标差异代谢物。

可用于疾病早期诊断、药物靶点发现、疾病机理研究及疾病诊断等。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国际上,代谢组学研究很活跃: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NIH)在国家生物技术发展的路线图计划中制订了代谢组学的发展规划;许多国家的科研单位和公司均开始了代谢组学相关研究及业务,如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的Jeremy Nicholson实验室、美国加州大学Davis分校的Oliver Fiehn 实验室、美国Scripps实验室、荷兰莱顿大学的Jan van der Greef实验室等。

其中许多机构已经开始了多组学整合研究工作。

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已先后开展了代谢组学的研究工作,包括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唐惠儒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贾伟实验室、军科院等。

没有任何一个分析技术能够同时分析代谢组中的所有化合物,只能通过选择性地提取结合各种分析技术的并行分析来解决。

样品之间的变异、仪器动力学范围的局限和分析误差的存在也给代谢组学分析带来巨大的挑战。

因此在取样方法,新型分析仪器和分析技术的研发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发。

代谢组学分析产生出海量的数据,当前我们缺乏适当的代谢组数据库和数据交换版式,需要完善代谢组学数据库,建立代谢产物数据的标准,并且需要开发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

代谢组学服务有哪些?一、非靶标代谢组学经过多年发展,BIOTREE现已拥有完善的非靶标代谢组学平台,包括UHPLC-QTOFMS、Orbitrap LC-MS、GC-TOF-MS、GC-Q-MS 等,能够准确、快速地分析各种生物样本(血、尿、动物组织、唾液、羊水、细胞和细胞液、植物、微生物等)中的小分子代谢物。

代谢组学分析

代谢组学分析

代谢组学分析代谢组学分析是一种以代谢为基础的系统生物学分析方法,将代谢产物(代谢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技术,如质谱分析、核磁共振等手段,对代谢产物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生物学意义。

代谢组学分析的核心是代谢物谱分析,通过分析生物体内的代谢物谱来挖掘代谢调控网络,推断其功能和生物过程。

代谢组学分析可以用来研究不同生态系统中的代谢物谱差异、代谢途径的调控、代谢物谱与生物体内pH值和氧化还原状态的关系、不同生物体内代谢物谱的变化等。

在医学领域,代谢组学分析可以用来研究代谢异常和疾病的相关性,在预测疾病发生和治疗方面也有潜在的应用。

代谢物谱的分析可以使用质谱分析、核磁共振等技术。

其中,液相色谱质谱(LC-MS)、气相色谱质谱(GC-MS)等技术最常用。

液相色谱质谱可以对相对较少的代谢物进行分析,而气相色谱质谱适用于对挥发性代谢物的分析。

在代谢组学分析中,对代谢物谱进行数据分析是不可缺少的步骤。

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应用于代谢物谱分析中,如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层次聚类(HC)等方法。

这些统计学方法能够帮助挖掘代谢通路和代谢物参与的生物过程。

代谢组学分析可以用来进行状态评估、分类和预测。

在状态评估方面,可以通过分析代谢物谱来鉴别生物体内的代谢状态,比如肾功能、糖尿病等。

在分类方面,可以通过代谢物谱进行生物体分类、疾病分类等。

在预测方面,可以根据代谢物谱变化来预测疾病发生的风险或判断治疗效果。

总之,代谢组学分析是将代谢产物作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生物学分析方法,可以用来研究代谢调控网络、揭示代谢途径和生物过程、评估状态、分类和预测等。

这些研究对于理解生物体内代谢过程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谢组学研究技术与应用曾令冬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1.代谢组学概述: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人们对生命过程的理解有了很大的提高,研究的热点也转移到基因的功能和几个“组学”研究中,这几个“组学”包括研究核糖核酸(RNA)转录过程的转录组学、研究某个过程中所有蛋白及其功能的蛋白组学、研究代谢产物的变化及代谢途径的代谢组学[1]。

代谢组学(metabonomics)是以组群指标分析为基础,以高通量检测和数据处理为手段,以信息建模与系统整合为目标的系统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后系统生物学的另一重要研究领域,它是研究生物体系受外部刺激所产生的所有代谢产物变化的科学,所关注的是代谢循环中分子量小于1000的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反映的是外界刺激或遗传修饰的细胞或组织的代谢应答变化[2]。

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目的的不同,Fiehn等,将代谢组学分为四个层次,即:①代谢物靶标分析:对某个或某几个特定组分的分析。

在这个层次中,需要采取一定的预处理技术,除掉干扰物,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②代谢轮廓(谱)分析:对少数所预设的一些代谢产物的定量分析。

如某一类结构、性质相关的化合物(如氨基酸、顺二醇类)、某一代谢途径的所有中间产物或多条代谢途径的标志性组分。

进行代谢轮廓(谱)分析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类化合物的特有的化学性质,在样品的预处理和检测过程中,采用特定的技术来完成。

③代谢组学:对限定条件下的特定生物样品中所有代谢组分的定性和定量。

进行代谢组学研究时,样品的预处理和检测技术必须满足对所有的代谢组分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通量的要求,而且基体干扰要小。

代谢组学涉及的数据量非常大,因此需要有能对其数据进行解析的化学计量学技术。

④代谢指纹分析:不分离鉴定具体单一组分,而是对样品进行快速分类(如表型的快速鉴定)。

[2]2.代谢组学的研究技术:I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采用GC-MS可以同时测定几百个化学性质不同的化合物,包括有机酸、大多数氨基酸、糖、糖醇、芳胺和脂肪酸,该分析技术被专家称为最宝贵的分析手段。

尤其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二维GC(GC×GC)MS技术,由于其具有分辨率高、峰容量大、灵敏度高及分析时问短等优势,而备受代谢组学研究者的青睐。

另外,GC-MS最大的优势是有大量可检索的质潜库。

[6]1Fiehn 研究小组的一系列有关植物代谢网络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他们用GC-MS 方法对模板植物拟南芥的叶子提取物进行了研究,定量分析了326个化合物,并确定了其中部分化合物的结构[3]。

GC-MS 常被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的代谢指纹分析,它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较高的分辨率和检测灵敏度,并且有可供参考、比较的标准谱图库,可以方便地得到待分析代谢组分的定性结果。

但是GC 不能直接得到体系中难挥发的大多数代谢组分的信息。

[7]II核磁共振(NMR)Nicholson 等在长期研究生物体液的基础上提出的基于核磁共振(NMR)方法metabonomics,是定量研究有机体对由病理生理刺激或遗传变异引起的、与时间相关的多参数代谢应答,它主要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和模式识别方法对生物体液和组织进行系统测量和分析,对完整的生物体(而不是单个细胞)中随时间改变的代谢物进行动态跟踪检测、定量和分类,然后将这些代谢信息与病理生理过程中的生物学事件关联起来,从而确定发生这些变化的靶器官和作用位点,进而确定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4]。

NMR 方法具有无损伤性,不会破坏样品的结构和性质,可在接近生理条件下进行实验,可在一定的温度和缓冲液范围内选择实验条件;可以进行实时和动态的检测;可设计多种编辑手段,实验方法灵活多样。

NMR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没有偏向性,对所有化合物的灵敏度是一样的。

NMR 氢谱的谱峰与样品中各化合物的氢原子是一一对应的,所测样品中的每一个氢原子在图谱中都有其相关的谱峰,图谱中信号的相对强弱反映样品中各组分的相对含量。

因此,NMR方法很适合研究代谢产物中的复杂成分[4]。

实际上,NMR氢谱很早就被用于研究生物体液,从一维高分辨1H谱图可得到代谢物成分图谱,即代谢指纹图谱[5]。

III 液质联用(LC-MS)LC 已经广泛地应用在生物样品的分析,但几乎是目标成分分析而不是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整个样品的指纹谱分析。

液相色谱技术强大的分离能力和高灵敏度使人们认识到它也可以用于生物体液指纹谱。

但是色谱用于高通量的样品轮廓谱分析时,还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Pham-Tuan 等针对这些问题,建立了应用HPLC 进行高通量轮廓谱分析的常规方法。

[7]LC-MS技术不受此限制,又经济实用,适用于那些热不稳定,不易挥发、不易衍生化和分子量较大的物质。

质谱多通道监测的功能和色谱卓越的分离能力使LC-MS技术对检测样品的浓度和纯度要求与NMR技术相比明显降低,甚至对含量极低的物质也能通过优化质谱的扫描模式给出可视化响应。

同时,LC-MS技术又有较好的选择性和较高的灵敏度,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8]3.代谢组学的应用I 病理生理学研究中的应用2生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复杂的生物体中,生物分子组织和调控水平是相互关联的、互相依赖的,并受各种各样的生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生物体液中的代谢物与细胞和组织中的代谢物处于动态平衡,生物体中细胞功能异常一定会反映在生物体成分的变化中。

这种变化有可能是出现新的代谢产物,而更多的情况是各种代谢产物之间的相对浓度发生细微而特征的变化。

通过各种方法检测代谢物的化学成分,并使用各种化学计量学和生物信息学工具研究代谢物,就能够得到生物体的一些病理生理的资料,提供有价值的诊断和预测,指导临床的病理生理研究。

[9]Gavaghan等[12]研究了两种实验室常用的模型动物小鼠(C57BL10J 和Alpk:ApfCD)。

这两种小鼠有着不同的表型,代谢组学研究发现,它们的代谢产物谱也是不同的,对得到的尿样的核磁共振氢谱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后,发现它们的三羧酸循环中间产物以及甲胺代谢过程的差异。

II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代谢组学与中医证均是对多因素进行整体分析。

代谢组学研究的是生命个体对外源性物质(药物或毒物)的刺激、环境变化或遗传修饰所做出的所有代谢应答的全貌和动态变化过程,真实地反映人体内网络交叉的生理、生化调节和影响过程, 并非仅仅指某一代谢产物。

而中医的证是致病因素作用机体后的综合表现,包括了病因、病性、病势、病位、病理等多个内容,与生物体对各种内、外因反应后产生的多项代谢物有相似性。

[10]李建新等[11]以生物核磁共振结合模式识别技术和主成分分析法探讨雷公藤甲素口服给药对大鼠尿液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发现,大鼠尿液的代谢物谱与雷公藤甲素对肾脏造成损害作用密切相关。

4.展望:目前,代谢组学正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人已加入到代谢组学的研究中。

至今代谢组学技术可以从一个生物样品中检测出数百种相对分子质量低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的相互作用可以和细胞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相联系。

利用代谢组学作为技术手段的研究项目将会越来越多。

代谢组学在药物开发、临床诊断、微生物和植物、营养科学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显现。

随着研究的深入,代谢组学研究必将在揭示基因功能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它能帮助人们更好更深地了解生物体中各种复杂的相互作用、生物系统对环境和基因变化的响应,为人们提供一个了解基因表型的独特途径。

代谢组学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发展更为灵敏的、广谱的、通用的检测方法,鉴定各种谱峰对应的化合物结构,以及与其他虚拟模型的整合。

这将更有助于阐释各种细胞功能的分子基础。

[1,13,14]参考文献:[1] 许国旺,杨军.代谢组学及其研究进展 [J].色谱,2009,24(4):316~320[2] 夏建飞,梁琼麟,胡坪,王义明,罗国安.代谢组学研究策略与方法的新进展[J].分析化学,2009,37(4):136~1433[3] Taylor J,King RD,Altmann T,et al.Application of metabolomics to plant genotypediscrimination using statistics and machine learning[J].Bioinformatics,2002,18(3):241~248[4] 徐旻,林东海,刘昌孝.代谢组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药学学报,2005,40(9):769~774[5] Bales JR,Higham DP,Howe I,et al.Use of high-resolution proton nuclear magneticresonance spectroscopy for rapid multi-component analysis of urine[J].Clin Chem,1984,30(3):426~432[6] 卢红梅,梁逸曾.代谢组学分析技术及数据处理技[J].分析测试学报,2008,27(3) :325~332[7] 谢跃生,潘桂湘,高秀梅,刘昌孝.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代谢组学研究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06,34(11) :1644~1648[8] 林艳萍,司端运,刘昌孝.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应用于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07,35(10):1535~1540[9] 颜贤忠,赵剑宇,彭双清,廖明阳.代谢组学在后基因组时代的作用[J].波谱学杂志,2004,21(2) :263~271[10] 张建平,朱明丹等.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J].中医杂志,2011,52(6):451~453[11] 李建新,华嘉,何翠翠.中药毒性的代谢组学研究( I):雷公藤甲素的肾脏毒性[ J] .亚太传统医药,2007,3( 7):42~45[12] Gavaghan C L,Holmes E,Lenz E,et al.An NMR-based metabonomics approach toinvestigate the biochemical consequences of genetic strain differences:application to theC57BL10J and Alpk:Apfcd mouse[J].FEBS Lett,2000,484(10):169~174[13]周宏伟,谭凤仪等.代谢组学及其在微生物领域的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07,35(2):309~314[14] 杨军,宋硕林等.代谢组学及其应用[J].生物工程学报,2005,21(1):1~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