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汇总 郁达夫故都的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汇总郁达夫故都的秋
高中语文课文《故都的秋》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代表作,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汇总,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的:
⒈体味文章紧扣“清”、“静”、“悲凉”着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的写法;
⒉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散文形和神的关系;
2、散文的景和情的交融;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结合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语说“女伤春,士悲秋”自古以来,“秋”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心里的情感有别,“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那么咱们今天在上课之前,请几位同学来回顾一下,咱们读过的有关秋的诗句有哪一些?
明确: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阳当楼。(柳永)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
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寓情于景,于是,便“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便产生“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是许多散文大家所追求的意境,不少散文正是达到了极致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今天,我们来赏析这样的一篇美文――《故都的秋》。(出示课题、作者简介)
二、整体感知。
[提问]看文章的标题,中心语是什么?明确:秋。
[提问]本文写作的重点又是什么?明确:故都特有的秋色。
[提问]快速阅读全文,给段落标上序号,找找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集中在哪些段落描写?
明确:“特别的清、静、悲凉”,秋景:3——11段。
三、细节品味。
正如一首好诗,一篇美文也是值得大家来诵读的,那么下面老师来把作者细写故都的秋的段落朗诵一遍,同学们在听朗诵的同时做两件事情:一是圈出文中写到的秋景;二是找出文中的秋声有哪一些。那么下面就请大家一起随着诵读去北平观秋色、闻秋声、品秋色。
(朗诵)
[提问]刚才大家神游了北平之秋,那么现在回到刚才老师提的第一个问题上,文中写到了那些秋景?
明确:芦花、柳影、夜月、青天、蓝朵、落蕊、枣子、“青布单衣”的人。
[提问]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些景物的色彩,从色调的冷暖看,这些色彩多属于?
明确:冷色。黑、白、蓝、灰、紫等等。
[提问]这种色调容易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
明确:冷清、孤独。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了古都的秋是这样的冷清。
[提问]我们再看看故都的秋声又有哪一些呢?
明确:鸽子声、蝉声、风雨声、问答声、扫落蕊之声。
我们来仔细听听着北国的蝉声,看看这孤独的秋蝉的鸣叫有什么特点?能引起人怎样的感受?
明确:(教师小结)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还是蝉衰弱的残声。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时,其寂寞又何止一个“愁”字了得。
[提问]作者在文章中写了秋天的这么多声音,然而在文章的开头他却说孤独的秋“特别的清、静、悲凉”,声音如此丰富,怎么称得上静呢?
明确:这些声音都不是噪杂的声音,如果是噪杂喧闹,就不会听到青天里的驯鸽声、下雨的声音,更听不到落蕊的声响。这些声响都不很大。作者是以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这正达到了王藉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文章读到这里,我们聆听了秋声、欣赏了秋色,感受到郁达夫为我们描绘的北国秋景,但是在文章的第三段,提到北国的秋天,郁达夫先想到的是什么呢?
明确: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陶然亭的柳影、潭柘寺的钟声等等。
我们可以看出作家先想到的是这些很有北京特色的景物,但是在文中作者详细描绘的却不是这些,而是一些普通的喇叭花、知了的叫声、槐树的落蕊等等?作者这样行文的意图是什么呢?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用平凡的事物表现出古都的秋味更显的秋味的浓重,也更好地让读者引起共鸣。
作者从故都的秋声、秋景中品到了秋味,那么“故都”本身与秋天又没有什么契合点呢?
明确:故都已经不是一个盛师王朝的都城,他在历史里颓唐了,在战乱中寂静了,这与秋萧瑟、肃煞的特点是接近的。
《故都的秋》虽然没有用古代诗词那样凝练的语言,却以细腻的笔触传递出故都的秋所特有的。极富个性色彩的韵味。
欣赏了这一派秋景,老师发现了文章中两个不和谐之处,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提问]文章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可是在开头与结尾又写到了南国的秋,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作者借南国的秋的温、润、慢,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是南国之秋所无法比拟的,从而,突出作者对它的热爱之情。
[提问]第12段脱离了古都的秋景,而对国内外写秋的文学作品大发议论,他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
的文人最为突出,而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这样写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段议论,使整篇文章的情、景、理相互交融,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又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四、小结。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主体部分写了秋的特色,又通过对比、议
论加以突出,使得文章情、景、理水乳交融,美丽而不肤浅。在结构上,总起、分叙、议论、总结,文气贯穿始终,形散而神不散,成为现代散文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诗人徐志摩在一首小诗《私语》中写到: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语情节,临了轻轻将他拂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跟着秋流去。这故都的秋景已融入了郁达夫先生的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的生命。他的情感也随着这故都的秋流去了。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文章最后一段!要读出秋味、读出愁思、读出对故都的秋的眷恋!
五、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