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争议事件中媒体的角色定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争议事件中媒体的角色定位

文学院0904班杨柬2009101020416

内容摘要:在中国最近发生的具有争议性的新闻事件例如广东小悦悦事件,潍坊彭宇案,以及深圳事件中,媒体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关于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定位,到目前为止,在各界都一直是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有部分人认为,媒体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对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对于司法行政等社会环境进行有效的监督,这种舆论监督是合理合法的,不存在所谓的越位现象。然而,目前在我国,媒体在其影响力迅速扩大的同时,其角色功能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异化,对于在新闻争议事件中媒体的角色扮演出现了严重的错位和越位,这些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对新闻争议事件中媒体的角色定位有一个更加清晰准确的认识。

关键字:新闻媒体受众权益弱势群体职业道德人文关怀媒体审判

一、新闻争议事件中媒体角色定位的重要性及定位错误所带来的负面后果

杨武妻子被强暴的案子,最近被频繁报道。第一篇报道中,有句话我看了很刺心。在与杨武的对话中,记者对这个在妻子被强奸时没有出来施救的男人说,“你太懦弱”。

我认为记者这句话实在不该说。

在采访中,作为记者,一个媒体的代言人,我们常不免以自已经验揣度别人,评判别人,纠正别人,却忘了问,“为什么是这个人在这个事件中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后来我从网上搜索了有关杨武的详细背景信息。杨武从小学起与这个强奸她妻子的联防队员是同学,以他的说法,“从小受到欺侮“。小时候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总是欺侮他?他是否反抗过?结果如何?每次发生后,他是否求助?如果没有,他是怎么考虑的?如果求助了,老师或者家人是如何处理的?如果有人干预后,对方又如何对他?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多少次?造成他后来每次是如何面对对方的?

打工时,他说对方总是找他喝酒,不喝就要打他,怎么打?多少次?他是否反抗过?结果如何?是否找过同乡干预?结果如何?他是否报过警?结果如何?对方的联防队员身份对他来说有何影响?

为什么是这个人在这个事件中作出这样的选择?当中因果,我们了解多少?

“你太懦弱”,一个记者登载在报纸上的直接判断,却像刺一样扎在读者的心里。

后来我看到更新的视频,这次有了事件发生的过程。拍摄的人刚开始一直在拍电脑上的监控录像,旁边有杨和警察的同期声。一边看,一边在心里暗想,不要把镜头掉过来,不要把镜头掉过来。结果,镜头直接掉了过来,对着杨武的脸,没有遮挡,直接问他,意思是“你为什么不救你老婆?”

气中有责问,杨解释“我怕我杀了他,我还有七十多岁的母亲……“

“你为什么不正当防卫?”

杨武愣了一下,“正当防卫”他好象都没听懂这个词是什么,他含糊了一下,用袖子遮住脸,痛哭起来“我不是男人,我太窝囊了……”

我以为会往后问,这个人受过什么教育?他知道这个概念吗?他对法律了解多少?城市当中的农民工能得到的法律教育和援助有多少?

但是这段视频却在这里家然而这了,最后一个镜头,是直接拍他家的地址与

店面。

今天再看到一张照片。不止一家媒体,直接进入杨武家门,堵住躺在床上,已经有精神失常迹象的妻子,要求对方回答隐私问题,床上堆着话筒,女人穿着睡衣,蜷在床上,身体往后缩,掩住自己的脸。

还在侦查阶段的性侵犯案件,已经在传播中出现“案情通报”,说“双方之前通奸多次”。我不知道这个信息是不是准确,这样的信息是否有足够依据,也不知道这样的信息是否在征询当事人同意后发布的。

他们夫妇来自农村,可能不知道媒体强行进入私宅涉嫌违法,不知道报道中对性犯罪的受害人必须给予隐私保护,避免二次伤害的新闻伦理,也不知道即使在庭审阶段也需要对此类案件进行非公开审理。这样一个新闻,被毫无尊严地,粗暴地曝光于他们的邻居,父母,孩子面前。他们确实不知道怎么反抗暴力,对自己最脆弱的保护,只能用袖子掩住脸,来避开采访。

杨武夫妇无疑是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而杨武事件也无疑是一件极具争议性的新闻事件,有的人认为杨武太懦弱,而有的人则通过杨武看到了他所代表的一个群体——弱势群体,所受到的欺压和恶劣的生存环境。这个群体出于社会的最底层,享受着最微薄的公民权利,过着最差的生活,面对政府职员的欺压,他们甚至连反抗的勇气都没有。而在权利受到侵犯后,他们得到的不是争议的声张,而是隐私的无止境被侵犯和来自社会的巨大压力和谴责。我们的媒体,在这个新闻事件中充当的不是正义的伸张者,而是审判人,在没有任何事实与理论基础的前提下随意而不负责任的对新闻当事人下了所谓的评判,这就是新闻媒体在新闻争议事件中角色错位。

“小悦悦”事件已过去多时了,但是57岁的陈贤妹老人做梦也没想到,八天前出于本能将被撞后的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妈妈的救人行为,会给她接下来的生活带来多么巨大的改变。

“小悦悦事件”发生后的第一天,陈贤妹仍然能够像往常一样在佛山黄岐广佛五金城里捡废纸皮。虽然偶尔也会被人认出来,可她从不把这视作值得多大夸耀的一回事。但当2011年10月15日《18名路人漠视被撞倒地女童拾荒者伸援手》的新闻播出后,她便再也无法像往常一样在五金城里帮儿子的公司煮饭、捡拾纸皮了,来自各地的一百多家媒体轮番采访,并要求她配合着拍照录像,令她身心俱疲。

在老人看来本能的救人的行为,却如此大力宣扬,是不是真的是道德的沦丧殆尽,如果处处是人性的温暖,何至于如此不遗余力地作秀。

媒体看重新闻价值于是不管不顾当事人的态度。这样的媒体不算合格的媒体。完全不在乎当事人的心理感受,不管他们的采访会给当事人带来怎样的伤害。这样的新闻价值就算引起了社会各种人的共同兴趣与关注,但是会有真正的宣传价值吗?总觉得,悲剧的面前,身为看客的我们已经放手不管一个生命的死活,如今又伸手扼杀一个平凡的美好。

二、新闻争议事件中媒体角色错位背后的原因

在我看来,这些新闻现象是当代部分的新闻媒体正逐渐化为被金钱所驱动的价值表现,谁抢到头条,谁似乎变成了赢家,谁就似乎可以拿到更多的“口碑”和金钱。媒体总是局限于形式主义,真正能写出有力量代表民意报道的记者又有多少。具有争议性的社会热点事件是新闻媒体的救命稻草,所以他们一旦抓住就不轻易放下即使给当事人带来了伤害。在这种新闻争议事件中媒体更需要的是一种人文关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