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和谐语文新课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新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谐是美的形态之一,它要求有关联的各事物之间应协调、有序,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语文学科不是一个单一的教学过程。教师、文本、学生三者共同组成了完整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这三者是和谐的整体,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能给学生带来轻松、愉悦的感受,可使学生心情舒畅,没有压力。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学习热情高涨,学习兴趣浓厚。相反,如果课堂沉闷压抑,学生就会感觉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情绪低落,整个课堂教学质量低,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很低。教师应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和谐的语文新课堂。那么,怎样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到轻松、愉悦呢?笔者认为,新时期的语文课堂需要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语文课堂。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走进人们的生活,多媒体已进入教学课堂中,并且日益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构成了整个课堂。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主动性受到压抑,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学习兴趣不浓。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改变了以前这些现象。

(一)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新时期语文的教师,应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喜欢这门学科,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提高了,精力集中,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多媒体具有色彩鲜艳、声音悦耳动听、画面清晰等特点,这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播放音乐,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学到知识,也可以展示一些图片,营造氛围,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身经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语文教学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因此,语文教师应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增加了课堂容量,学习内容的重难点突出、脉络清晰,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使学生学到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丰富了知识。

二、学会赏识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俗话也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作为学生,最高兴的事就是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教师应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学会运用赏识教育。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语言,足以鼓舞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赏识学生有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云:“人非

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学生。学生成绩不好或做错事情,心里会产生自卑的情绪,学习情绪不高,这时,教师应给他们更多的安慰和鼓励。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一味地批评学生,看不到学生的闪光点。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丧失自信心,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赏识学生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每个学生都有他的潜力,教师要学会教育,懂得欣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时鼓励肯定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学到了知识,潜力得到了发挥。教师在赏识学生时应学会因材施教。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的重要特点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进步,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对待不同的学生应用不同的方式,尊重不同层次的学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做到评价及时准确,使全班学生一起进步。教师在赏识学生时,不应仅仅局限于鼓励性的语言上,还应善于运用肢体语言。一个简单的动作,小小的表情,可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一个赞许的目光,会心的微笑,一个安抚的抚摸,可给学生的心灵带来温暖,树立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作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独特感受。

(一)转变观念,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是被动者,听从者,长此以往,学生就产生了服从、懒惰的心理,学习兴趣不浓。教师应放下架子,与学生近距离接触,平等、坦然地与学生谈心交流,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建立和谐的关系。

(二)及时鼓励

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为他们创造条件,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善于运用鼓励的语言评价他们。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差生,教师应及时进行鼓励,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让他们获得心灵上的满足。

四、紧密贴近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了解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生活。用语文知识装扮生活,可令生活更精彩。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课本知识,取得好成绩,缺乏动手实践能力,课堂气氛压抑,人际关系紧张。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质量低。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快乐无忧的环境下学习,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各自的思想。

(一)引导学生多观察

学生课余生活范围狭小,生活阅历少,大多时间都在学校学习。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大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但是许

多学生缺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缺乏生活实践,很难将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开阔视野,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生活本真。教师也可组织学生上网查询或查找书籍了解相关知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

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语文,生活中包含着许多奇妙有趣的知识。教师应努力寻找机会,让学生拥有灵敏的视觉、听觉、嗅觉来看语文,改变传统教学的落后封闭,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掌握知识。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应落实新课程理念,合理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运用赏识教育鼓励学生;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精心备课,做好课前准备;应理论联系实际,让语文与生活双赢,努力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责编张翼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