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利铁路方斗山隧道风险评估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建铁路重庆至利川线4标

方斗山隧道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报告

中国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渝利铁路项目部

二〇〇九年八月

目录

一、风险评估报告的主要编制依据 (2)

二、隧道概况 (2)

三、设计阶段风险评估的结论 (9)

四、风险识别 (10)

五、风险评估 (19)

六、风险对策措施 (23)

七、残留风险评估 (25)

八、风险评估结论 (28)

一、风险评估报告的主要编制依据

1、国家和行业的规范、轨道及标准

⑴《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以下简称"隧规")

⑵《铁路隧道防排水技术规范》(TB10119-2000)

⑶《铁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TB10120-2002)

⑷《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

⑸《铁路隧道辅助导坑技术规范》 (TBJ10109-95)

⑹《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401.1-2003J259-2003)

⑺《铁路工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标准》(TB10503-2005)

⑻《铁路钻爆法施工工序及作业指南》(TZ231-2007)

⑼《铁路基本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铁建设…2007‟152号)

⑽《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200号文)⑻《铁路钻爆法施工工序及作业指南》(TZ231-2007)

2、渝利公司《渝利铁路隧道风险管理办法》(暂行)

3、方斗山隧道施工图设计阶段风险评估审查意见

二、隧道概况

(一)、概况

方斗山隧道为双线隧道,按设计时速200km/h且满足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的客货共线标准设计。隧道全长4918m,洞身最大埋深714m,进口轨面设计高程286.852m,出口轨面设计高程261.40m,人字坡,隧道进口至DK160+750段上坡坡度6‰,坡长2450m,中间段DK160+750至DK161+500段下坡坡度6‰, 坡长750m, DK161+500至出口段下坡坡度18‰, 坡长1930m。(二)、气候与水文

沿线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具有冬暖春旱、夏热秋凉、无霜期长、多云多雾及雨量充沛等特点,冬季很少严寒。多年平均气温15.0~16.5°C,

最高气温41.9°C,极端最低气温-2.7°C。

隧址出口均临近龙河,地表发育小型河流,其次地表零星分布池塘,地表水相对较发育,主要为大气降雨补给。斜坡地形利于地表水排泄,加之第四系覆盖层粘性土透水性较差,大气降水大部分沿坡面流汇入沟槽排走,少部分顺节理裂隙入渗补充为地下水。

(三)、地层岩性

隧址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下统长兴组(P2c)~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的一套浅海相、内陆河湖相的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系地层,零星覆盖第四系。隧址区主体构造为方斗山背斜。

(四)、地质构造及地震动参数

隧址区构造简单,地层单斜,岩层倾角较小,走向变化较大,岩层产状N65°W~N48°E∠5~25°N。区内构造节理较发育,主要有两组:N35~43°E ∠90°、N50~70°W∠60~70°S,节理间距0.5~2m,延伸长度2~5m,裂隙面平直、微张,未充填或泥质半充填。

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5s。

(五)、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

隧址出口均临近龙河,地表发育小型河流,其次地表零星分布池塘,地表水相对较发育,主要为大气降雨补给。斜坡地形利于地表水排泄,加之第四系覆盖层粘性土透水性较差,大气降水大部分沿坡面流汇入沟槽排走,少部分顺节理裂隙入渗补充为地下水。

2、地下水

隧道穿越一系列不同时代的地层,根据隧址区地层岩性及其组合特征、地下水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和水力特征,将地下水类型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和碳酸盐岩类溶洞水等三种类型。

2.1相对隔水层

隧址区内的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第一段

(T1f1)、第四段(T1f4)、中统雷口坡组(T2l)中部及上部等因透水性差、层位稳定,均属相对隔水层。

2.2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主要赋存于隧道进口的第四系残坡积层、坡崩积层中,该类地下水分布面积小,富水性差,水量贫乏,对隧道影响较小。

2.3碳酸盐岩类岩溶水

分为浅层的岩溶裂隙水及深层岩溶管道水。根据深孔勘探揭示,隧道主要位于岩溶垂直带。

2.4岩溶裂隙水

主要赋存于方斗山山脉主脊一带,含水岩组主要由二叠系上统长兴组上部(P2c)、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中部(T1f2+3)、中统雷口坡组(T2l)下部等岩溶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厚层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含燧石结核灰岩、白云岩等组成的碳酸盐岩类含水层组。由于上述可溶岩含水岩组出露区溶蚀现象除地表的溶沟、溶槽、石芽等相对发育外,还有少量零星分布的落水洞、竖井、溶蚀洼地、溶蚀裂隙等岩溶垂直形态,地下水主要沿溶蚀裂隙接受降雨渗入式补给,地下水获得的补给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该含水岩组地下水接受降雨渗入式补给后,往往沿溶蚀裂隙运移,地下水露头数量较少,含水岩组的富水性一般属弱~中等富水,对隧道有一定影响。

2)岩溶管道水

在深部则以网络状岩溶裂隙、岩溶管道以及巨大的溶蚀~侵蚀洞穴为主。地下水具有庞大复杂的运移赋存空间,地下水十分丰富,径流复杂,常以岩溶大泉、暗河出露地表,该含水岩组地下水的富水性属富水,对隧道的影响极大。

隧道部分段落地下水具硫酸盐酸性侵蚀。

3、水化学特性

经过隧址区采集水样分析,根据《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判定,隧道部分段落地下水具硫酸盐酸性侵蚀。

4、隧道涌水量预测

预测正常情况下最大涌水量为2.8万方/d,雨季最大涌水量为8.4万方/d。

(六)、区域稳定性评价

隧址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下统长兴组(P2c)~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的一套浅海相、内陆河湖相的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系地层,零星覆盖第四系。隧址区主体构造为方斗山背斜。本区无灾害性地震发生历史记载。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5g。

(七)、不良地质

隧址区主要不良地质现象为岩溶、煤层瓦斯、断层和高地应力等。无特殊岩土。

1、岩溶

方斗山背斜为一两侧被侏罗系-三叠系砂泥岩隔水层围限的、主要由可溶岩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背斜地下水的补给条件极好,岩溶极为发育。

2、煤层瓦斯

隧道穿越的含煤地层为吴家坪组(P2w)。

3、断层

隧址区分布有一条断层,均为高角度(约70°)的走向逆断层,分布于背斜轴部附近,断层走向与隧道洞身段呈大角度相交,有利于隧道的穿越。隧道洞室穿过破碎带时容易引起坍塌、冒落,施工时应引起重视。

4、岩爆及地层变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