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有效性课堂教学的误区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有效性课堂教学的误区

有人做过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调查,结果发现,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无效劳动大约占50%。这一调查虽然不一定非常准确,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无效或低效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教学的有效与否不是看师生是否认真,而是看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如果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即使再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

1.“灌”得越多不一定越有效

有人认为,只要给学生多“灌”一点,就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这样做,即使学生没有学好,教师也自感问心无愧。这样的教学,由于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容器,尽管教师煞费苦心,但是往往向学生灌得越多,学生越不愿意动脑,教学效果常常适得其反。

2.“秀”得越多不一定越有效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只重形式不重实质,常常搞些“伪创新”。比如,为追求师生互动,用“满堂问”代替“满堂灌”,用“牧羊式”代替“填鸭式”,新瓶装旧酒,这实际是把学生当成了演戏的道具和观众,追求形式上的花哨,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3.“磨”得越多不一定越有效

加班加点,是部分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成绩的“法宝”。实践证明,苦教、苦学、苦考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考试分数并不全等于教学质量,因为教学质量不仅包括学生的分数,更包括使学生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健全的人格等。更何况,现在考试也在改革,在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上导引。苦磨出来的学生,即使一时可以获得比较高的分数,但是往往无后劲,日后也难有作为。

课堂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为三维目标而教的观点,不能单纯为知识而教,为考试而教,当那种一心只顾加班加点、两眼只看分数的教师;不应该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搞教学,不能让学生仅停留在简单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要经常思考怎样去教学才最有效果,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减少各种虚假的教学行为和正确的废话,让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有效。只有这样,才不会把课上成“糊涂课”,才能使师生的教与学产生最佳的互动、互助、互进的效果。

一、有效课堂的载体要素

近两年,有效教学的研究渐成热潮,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是把有效教学分为基础性与发展性两维度。

1.基础性,是指教师能否把握教学内容的定位;是否注重个别差异;语言的表述是否清晰,包括言语概念式表述、案例领悟式表述和图式结构式表述;是否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

2.发展性,主要是指能否灵活运用、选择和编制教学计划;是否运用启发式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如开放性提问、适当的幽默、鼓励冒险精神等);课堂教学能否体现互动和开放的要求,老师能否尊重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能否容许学生个体专长发展的课外开放;是否具有科学思维和创造性。

这些成果都是有益的。但是,这两个维度过多地囿于课堂教学范畴,看不到教学与其他外界系统的联系,而且标准过于宽泛,缺乏可操作性与具体指导性,所以,不少学校在有效课堂研究中,往往重点从课堂教学环节或结构入手,存在“使课堂教学更多技术化”的倾向。

那么,有效课堂的基本指向是什么,其基本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二、有效课堂要素的基本指向

在有效课堂研究中,不少研究主要指向教学目标的实现,尤其重视课时目标的实现。这种看似正确的做法,实质上有方向性的错误。长期以来,很多人把“课堂”理解为“教学的场所”,其实,课堂是教与学关系的总和,其实质是“关系,而不是“场所”。“关系”的构成是由一定的“行为”导致的,“目标”则是一定“行为”的“结果”。所以,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教与学的行为与目标正相关的程度。

新课程的目标是确定的,这就是三维目标。目标能否实现,完全取决于教与学的行为。

新课程倡导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就这三种学习方式而言,自主性是“上位”的,而探究性和合作性是“下位”的,是形式和途径。因此,如果简要概括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学的行为”,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活动”。与此同时,教师就应当是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设计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创设丰富多彩的、富有启发性的、具有开放性的课堂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多种活动中,通过直接体验和感知来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培养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课堂要素的主要标准”

我们就新课程课堂教学提出“十度评课法”,主要目的是想提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些要素,供老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过程中参考。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十度”不大可能在一堂课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实际应用中应灵活把握。

活动度: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占课时的比例,小学一般应在50%以上。学生活动应有核心活动和辅助活动之分,有全班活动和小组活动之分。

参与度:学生参与活动的面达100%,且学生参与活动真实有效。为了扩大参与面,可根据具体情况,将活动分为全班活动或小组活动来进行。

合作度:合作学习丰富生动、形式多样并真实有效。既有师生之间的合作,又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既有课内小组的合作,还可适当安排课外小组的合作,将课内课外联动。

兴趣度:学生对课堂活动感兴趣的程度。游戏、比赛、辩论、表演、实践、实验等,都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好办法。

生活度:所有的书本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因此,所有的书本知识都一定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联系点。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重要的资源。因此,应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或已有经验联系起来。

开放度:每一堂课、教师都应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探究和创造空间。要有意识地诱导开放式答案,要努力发现课堂教学“意外的通道”。从过去追求“标准答案”转化为追求“一题多解”;从过去追求“统一认识”转化为追求“多种认识”。

生成度: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主要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而不是老师灌输的结果。

掌握度:指学生掌握课堂教学知识点的情况应该是良好的。

整合度:目标整体达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多样,教学内容综合。教师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增、删、改,还可以重新建构单元,或是改变教材呈现方式等。

亲和度:指在教学中,老师和蔼可亲,幽默风趣,充满关爱、尊重、激励之真情。

四.追求有效教学追求的价值

新课程实施已近5年。5年里,教师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努力实施新的课堂教学行为,课堂由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死沉”到“热闹”,由“热闹”又到“常态”,不断地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