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中国》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革中国》读后感
巍然孤飞
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映入我眼帘的的是该书封面的第一句话:“从来没有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如此系统地阐述中国几十年惊心动魄的变革”。
通过这句话使我判断这是一般有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类的书。
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有关经济类的书籍,在还未开始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经济类的书籍对于我这样一位从事工科专业的人来说是相当枯燥且乏味的。
但是当我硬着头皮开始尝试着进行阅读后发现,该书虽然主线阐述的内容是关于中国这几十年经济发展变迁以及改革开放措施,但是却将这些内容以年代时间为发展方向,将新中国有关于经济改革发展的历程同历史事件相结合将整个中国这几十年的经济变化融合到一起,读起来不仅不会使我感到乏味还让我对中国这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与奋斗历程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使我不禁感受到能够成长在新中国这片充满澎湃动力的热土之中是多么的荣幸,通过这一阶段的阅读我深刻的感觉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之路是如此的曲折艰难,从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发展到改革开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改革后的经济繁荣的体系我们国家经历了那么多的艰难险阻。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不仅是我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进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也对那一段历史有了更充分的掌握和学习。
在毛泽东时代的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是主要国家级经济体系。
现在看来这种经济体系似乎是落后的、不健全的。
但是通过阅读本书之后我又查找了
其他有关当时经济发展的相关资料后我认为,之所以认为之前的计划经济弊端较大是我们身处现在的环境下所体会的感受,但是如果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我认为在新中国刚刚解放的初期,我们得到的国家是呈现出残缺破败的景象,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物资匮乏。
而且当时的世界环境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因此计划经济的出现是必然的。
但是当国家发展到了解决了积贫积弱的环境后再固守计划经济那么弊端就随着时间的进程而日趋变大。
在当时的时期毛主席也在经济体系不变的基础上做出了相应的改革,而当时的尝试是对将中国从正统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中解放出来。
例如农业“大跃进”和工业“大炼钢铁”发展计划。
但是在当时的体制结构下,进展相对缓慢且由于不适宜的体系导致改革的失败。
而失败的结果便是使国家的人民尤其是农民遭受到巨大的灾难。
中国经济进入转折的阶段是在经历了“文革”之后国家领导人审时度势的了解到要更好的发展我们的国家便是要从经济体系下着手。
在这一阶段我们提出了有关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方针。
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改变但是通过对书籍的阅读可以发现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改革是要依托于政治发展体系的。
因此在当时的政治体系下华国锋领导的经济计划改革最终被批评为“洋跃进”。
虽然改革还是没有成功,且经历的时间不长。
但是这次经济改革也真正开创了我们国家经济改革的先河,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前期的基础并总结了经验教训。
回头再看当初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想要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的一点是将现代科学、文化和技术引
入中国。
也正是我们的领导人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开放我们的市场环境,不仅做到了“引进来”还伴随着出现了“走出去”。
通过我们的政府官员以及相关专家到世界发达国家对先进的农业、工业、商业进行了学习考察。
毫无疑问,在那个时期我们通过密集的对外接触尤其是与西方世界的交流,成为中国重新审视市场经济、资本主业和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同时也让人们发现了中国的发展潜力。
要在制度上做出一些改变和调整,才能更好的发展中国经济。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意义重大的一次会议。
正是这次会议的召开开启了中国市场转型的开始。
在这一时期的中国已经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桎梏,开始把发展经济作为了新时代的第一要务。
中国经过了多次改革尝试后终于着这一时期将发展的快车驶上了正确的道路中去并快速向前。
这一时期的改革中主要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关于基层结构的整合与优化。
在基层结构改革中主要有这几个项点。
一是实现了企业的自治。
修改了之前政府权力过于集中,国营企业自主权缺失。
通过提高企业的自治体系提高了企业的能动性和产品多样性。
二是着重进行农业改革。
由原来的公社化管理变成了包产到户,这一制度的改革是最为成功的,它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的成产潜力和生产自主积极性,不再受中央的调控相制约。
不仅使农民增加了收入还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效率。
因此这一改革是做出了极大的卓越贡献的。
三是开始尝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在之前的经济体系下,民营企业就意味着资本主义实力的抬头,是要坚决打击的。
但是国营企业在自主性和活力上都难以同民营企业相比较。
通过
乡镇企业的崛起,中国工业便不再是国营企业的专属舞台。
乡镇企业产生的积极影响远不止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它们将竞争引入了中国经济,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强效催化剂。
而另一个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改革项点是国家层面的经济改革发展。
总结起来就是建立特区,学习先进的经济体系并引进消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当时的广东是这一改革体系实施的先锋。
按照现在发展的角度来看,当时的广东地理条件是最为有益的,沿海省份有利于经济贸易的发展,同时距离香港,新加坡、东南亚的发达国家较近,便于经济发展与交流。
这正是由于经济特区建立的成功为后来国家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发展基础。
这本《变革中国》我现在暂时阅读到第三章中国经济体系改革起源里的第七小结,但是通过这阶段的阅读使我对中国经济发展变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中国能够有如此辉煌的今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几十年的发展期间里,我们走了许多错误的路线和弯路,但是现在我们步入了正轨,我们作为年轻的一代要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