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笔记(具体)[整理版]

中医诊断学笔记(具体)[整理版]

中医诊断学笔记(具体)[整理版]宝子们!今天给大家整理一份超详细的中医诊断学笔记哈,都是干货哟!一、中医诊断学概述。

咱中医诊断学那可是中医领域超重要的一部分呐。

它主要就是通过望、闻、问、切等各种方法,去了解病人身体的状况,就像给身体来个全方位的“大扫描”一样。

通过这些诊断方法,医生就能知道病人到底哪儿出问题啦,然后再对症下药,让病人快快好起来。

二、望诊。

1. 望神。

望神可是很关键的哟!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能反映出好多身体的信息呢。

比如说,有神的人那眼睛亮晶晶的,反应也灵敏,看起来就精神抖擞的;要是无神呢,就眼睛呆滞,反应迟钝,整个人都没什么精气神。

这就像汽车的发动机一样,发动机好,车就跑起来带劲,发动机不好,那车就跑不动咯。

2. 望面色。

面色也能看出不少门道哈。

正常的面色应该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的,就像刚煮熟的鸡蛋那种淡淡的黄色,透着光泽。

要是面色苍白,那可能是血虚或者气虚;要是面色红赤,有可能是有热证,就像身体里点了把小火苗似的;面色青紫呢,可能是有瘀血或者寒证。

3. 望形态。

看一个人的形态也能发现问题哟。

比如姿势正常、动作自如的,那身体一般没啥大毛病;要是弯腰驼背,行动迟缓,那可能是身体比较虚弱,或者有一些关节方面的问题。

就像一棵大树,长得笔直挺拔的,那肯定根系稳固,要是歪歪扭扭的,那可能根系就不太好了。

三、闻诊。

1. 听声音。

听声音能了解很多情况呢。

正常的声音应该是清晰、洪亮、圆润的。

要是声音嘶哑,那可能是喉部有问题,或者是外感风邪了;要是咳嗽,不同的咳嗽声音也代表着不同的病症。

比如干咳无痰,那可能是肺阴亏虚;要是咳嗽有痰,痰还比较多,那可能是痰湿比较重。

2. 嗅气味。

气味也不能忽视哈。

正常的身体应该是没有什么异味的。

要是口气臭秽,那可能是肠胃有积滞,就像垃圾桶里堆满了垃圾,会散发臭味一样;要是身上有汗臭味,还特别黏腻,那可能是体内有湿热。

四、问诊。

问诊就像是和病人聊天一样,得问清楚各种情况。

中医诊断学基本原则

中医诊断学基本原则

中医诊断学基本原则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核心之一,包括辨证论治和望闻问切两个方面。

其中,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是中医学的独特之处。

中医诊断学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施治:中医学强调辨证施治,即在诊断疾病时,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证分析,确定病因、病机、症状和体征等,然后针对病情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2. 中西医结合:中医学与西医学的诊断方法不同,但并不互相排斥,而是可以相互补充。

在实际诊断中,可以结合中西医的诊断方法,进行综合判断,提高诊断准确率。

3. 重视望、闻、问、切:中医学强调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诊断方法。

其中,望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神、脉象等;闻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腹部声音等;问指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切指按摩患者的腧穴,以判断体质和病情。

4. 治病调理:中医学强调治病调理,即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注重调理身体,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这种治疗方法是中医学所独有的,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复发。

总之,中医诊断学基本原则是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重视望、闻、问、切和治病调理。

这些原则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中医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 1 -。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

2、食饮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科之一,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四诊法:脉象学、舌诊学、面诊学、问诊学四个方面的综合运用,以了解病情、分析证型、确定治疗方法等。

2. 病因学:探讨病因病机和发病规律,以及病变与致病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诊断治疗提供指导。

3. 辨证论治:根据四诊法和病因学的分析,确定证型,进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饮食调养等。

4. 望闻问切:即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手段来了解患者的体征、表现和症状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5.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脉诊、舌诊、面诊等。

6. 诊断思路:强调以辩证为核心,唯证论治的诊疗思路,即抓住证候、辨明病因,选用对症治疗的方法。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是实现中医诊疗有效性的关键,他们通过对身体的各个方面观察并总结提炼,形成了一套综合而详尽的中医诊断体系,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基础学科,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和基础。

它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和问诊等方法,了解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因,从而确定病人的病证。

以下是中医诊断学的重点章节总结。

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辨证论治、病因病机、病因分类等。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内容,它强调从整体上观察病人的病情,辩证分型,并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病因病机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它研究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病因与病机之间的关系。

病因分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它将疾病按病因不同分为外感病、内伤病、中毒病、杂病等。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目色等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语音、呼吸声、咳嗽声等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问诊是通过与病人交谈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这些方法相互补充,综合运用可以得到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三、中医诊断学的常见病症中医诊断学的常见病症包括感冒、咳嗽、发热、腹痛、头痛等。

感冒是由外邪侵袭而引起的疾病,其症状包括发热、流鼻涕、咳嗽等。

咳嗽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其症状包括咳嗽、咳痰等。

发热是由于机体受到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体温升高,其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

腹痛是腹部出现疼痛的症状,其病因多种多样,中医诊断学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因,可以确定病人的病证,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中医诊断学的疾病辨析中医诊断学的疾病辨析包括内科疾病辨析、外科疾病辨析、妇科疾病辨析等。

内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和问诊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外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伤部位、疼痛程度、红肿情况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妇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月经情况、白带情况、腹痛情况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有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有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有1.辩证分型:中医诊断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通过辨证分析病情,将疾病分为不同的类型。

辩证分型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脉象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将疾病归类,以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

在辩证分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证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2.辨证求因:中医诊断学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是通过辨证来寻找疾病的病因。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部的气血、阴阳等平衡失调有关,通过辨证可以了解到疾病产生的原因所在。

例如,“阳盛阴虚”、“气血不足”等都是常见的中医辨证求因方法。

在治疗疾病时,针对病因进行干预可以从根本上纠正病情,促进康复。

3.辨证求证:中医诊断学的第三个基本原则是通过观察病情的转变来求证治疗的有效性。

中医治疗不同于西医的病因诊断,更侧重于辨证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脉象等是否得到改善,来评估治疗的有效性。

通过辨证求证,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此外4.辨证论治:中医诊断学要求在诊断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干预。

辨证论治是综合运用中医药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疾病的整体出发,针对不同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强调综合分析、个体化治疗,不仅注重病因病机的调查,还注重调整患者的体质,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5.具体辨病:中医诊断学要求在具体的实践中,通过观察、问诊和望诊等方法,对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别,分析病因病机。

在辨证鉴别疾病时,中医医师会观察患者的脸色、舌苔、脉象等,通过这些综合信息,判断疾病所在。

具体辨病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与西医诊断的重要区别之一总之,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医的特色和独特性。

辩证分型、辨证求因、辨证求证等原则,帮助中医医师准确把握疾病的特征,开展个体化的治疗,为患者提供合理有效的医疗服务。

这些原则是中医学治疗的基石,对中医的理论和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1. 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 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 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
(一)诊法 (二)辨证 (三)辨病 (四)病案
诊 断 记录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亦称为四诊——中医收集病情资料的方法,是辨证、 辨病的依据。
寒 证
不 渴


踡卧 清稀 大便稀溏 少动 色白 小便清长
舌淡苔 白而润 滑
迟或 紧
阳虚或 阴盛
热 证
渴 喜 冷 饮
红 赤

仰卧 稠浊 大便干结 躁动 色黄 小便短赤
舌红苔 黄而干

阳盛或 阴虚
虚证、实证的鉴别
病 因 病 程 体 质 精 神 声 息 声 底 息 微 声 高 息 粗 胀 满 疼 痛 二便 小便 清长 大便 稀溏 小便 不利 大便 秘结 舌象 舌质 娇嫩 苔少 或无 舌质 苍老 舌苔 厚腻 脉 象 虚 而 无 力 实 而 有 力 病 机 精 气 夺
气随血脱证与气不摄血证辨析: 均有出血与气虚证,但病因病机不同:气随血脱证,必以大出血在先, 发病急 ,出血量多而迅速,并有气脱亡阳的危重之证;而气不摄血证则发 病缓,出血量较少。从病机而论,气随血脱是出血过多,气无依托而气脱。 气不摄血是气虚而统摄血行无权所致。
病色 ——晦暗暴露
面白
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正常面色 面黑
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面青
主寒证、疼痛、气滞、血 瘀、惊风。
病色
阳 黄
鼻柱青 面 赤
(小儿惊风) 主热证
面 黄
萎 黄
阴 黄
两颧红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诊断学的概念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诊断技术及其原理的学科,是指中医在诊断病证时,根据病人的症状、病因及体征形态,通过查法,治法,和诊断进行病因鉴别辨治,其目的是为了找出病因,判断病情,以指导治疗的一门学科。

二、诊断技术
1、观察法
观察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技术,是根据病人外观及形态,挊摩病处及体征,仔细观察病人外貌、听诊等,以求掌握病情,作出诊断的一种技术方法。

2、问诊法
问诊法是诊断时,中医通过对病人的问诊,提出问题,获取关于病人的报告,以了解病人的症状、病因及体征形态,以便于判断病因,并作出诊断的一种技术方法。

3、妊娠诊断
妊娠诊断是指通过几种方式,如乳汁的检查、症状的观察、B超检查等,以确定患者是否怀孕的一种技术方法。

4、查法
查法是指在中医诊断中,根据病人的体征形态,结合病因,使用一些查法来判断病情,主要包括痰查、脉查、舌诊、按摩病处及诊断释义等。

五、临床应用
中医诊断学在临床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的判断病情,以指导治疗,减少误诊,提高治疗效果,增进医患双方的信任。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就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就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就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就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就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就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就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就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就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电子书,共62页

中医诊断学电子书,共62页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绪论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诊断即对人体健康状态和病证所提出的概括性判断。

它是由基础医学引申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具有基础理论密切结合临床实践的特点,是中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的防治取决于正确的诊断,正确的诊断来源于对患者四诊的周密诊察和精确的辩证分析,没有正确的诊断就不会有正确的治疗。

所以诊断在防治疾病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中医诊断学,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的积累,它的理论和方法起源很早。

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以“切脉、望色、听声、写(犹审)形”等为人诊病。

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不仅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而且提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全面考虑。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

公元二世纪,西汉名医淳于意首创“诊籍”即病案,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方药、日期等,作为复诊的参考。

公元三世纪初,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把病、脉、证、治结合起来,作出了诊病、辨证、论治的规范。

与此同时,著名医家华佗的《中藏经》也记载了丰富的诊病经验,以论脉、论病、论脏腑寒热虚实、生化顺逆之法著名。

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既阐明脉理,又分述寸口,三部九候、二十四等脉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载列各种疾病的证候1739论。

唐代孙思邈认为,诊病要不为外部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指出:“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宋、金、元时期,诊断学又有新的发展,宋代朱肱《南阳活人书》强调治伤寒切脉是辨别表里虚实的关键,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论述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辨证。

金元之世,专攻诊断者,颇不乏人。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是通过对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疾病的性质及其发生的病机。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四诊合参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目色等外部表现,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声、呼吸声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从而确定疾病的原因和特点。

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象进行触诊,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机。

2. 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目色等外部表现,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人的面色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舌质和舌苔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盛衰、脏腑功能的异常等。

目色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3. 闻诊闻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声、呼吸声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声音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咳嗽声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呼吸系统的病变。

呼吸声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呼吸系统的病变。

4. 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从而确定疾病的原因和特点。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调等有关。

通过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5. 切诊切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患者的脉象进行触诊,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机。

中医认为,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通过切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诊合参、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中医医生可以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确定疾病的性质及其发生的病机,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1.中医四诊法: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也被称为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观特征来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和呼吸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信息来诊断疾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

2.脉诊: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脉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等情况。

根据脉搏的弦、滑、涩、散、数、微等特点,可以判定病症的轻重、病因的归属等信息。

3.舌诊:中医诊断中,舌诊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人体内脏的功能状况可以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质地等来判断。

例如,舌苔黄腻可能表示消化不良,舌苔少津可能表示阴虚等。

4.望诊: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象等外观特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

例如,面赤可能表示热病,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虚等。

5.问诊:中医的问诊过程中,医生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从而了解疾病的起因和发展。

问诊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方面。

6.切诊:中医的切诊是指通过对脉搏的触摸来判断人体各脏腑功能的状况。

例如,肝脉代表肝的健康状况,脾脉代表脾的功能状况等。

7.病因学:中医诊断学中,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的学科。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密切相关,包括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寒凉伤阳、病毒感染等。

8.病机学:中医诊断学中,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展过程和病理变化的学科。

它包括了病机关系、病机转变、病机对证候等方面的内容。

9.辨证施治:中医诊断学中,辨证施治是根据疾病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是以辨证施治为特点的医学,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

辨证的方法包含辨证分型、辨证论治等。

总之,中医诊断学包含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脉诊、舌诊、望诊、问诊、切诊等手段,通过观察、听诊、嗅闻、问询等方法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对人体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中医诊断学包括四诊合参、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内容。

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它是指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种方法综合分析,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其中,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疾病表现。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以及腹部等部位的声音来判断疾病的变化。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习惯等方面的问题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情变化。

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脉象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面色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状况和疾病变化,如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面色红润可能是气血旺盛。

舌质和舌苔可以反映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情变化,如舌质红可能是火热症状,舌苔厚腻可能是湿热症状。

脉象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和脏腑功能,如脉象细弱可能是气血不足,脉象滑数可能是湿热症状。

闻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用听觉来判断患者病情的方法,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声音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和脏腑功能,如声音低沉可能是气血不足,声音高亢可能是肝火旺盛。

呼吸可以反映患者的气机运行情况和病情变化,如呼吸急促可能是气滞不畅,呼吸困难可能是痰湿阻塞。

问诊是中医诊断学中通过询问患者问题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如症状、病程、饮食习惯等。

问诊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问诊的问题应该具体、有针对性,避免模糊不清或重复。

医生在问诊时需要细心倾听患者的回答,并结合患者的望诊、闻诊和切诊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切诊是中医诊断学中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情变化。

中医将人体的脏腑功能分为十二个脏腑,每个脏腑都有相应的脉搏特点。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判断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脏腑功能以及病情变化。

中医诊断学绪论课件

中医诊断学绪论课件
嗅气味
嗅患者的口臭、体臭、排泄物等 气味,判断病情的类型和程度。
问诊
问寒热
问汗
问饮食
问睡眠
询问患者的寒热感觉, 判断病情的性质和部位。
询问患者的出汗情况, 判断病情的类型和程度。
询问患者的食欲、口味、 饮食偏好等,判断病情
的性质和部位。
询问患者的睡眠状况, 判断病情的类型和程度。
切诊
切脉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判断病情的性 质和部位。
中医诊断学绪论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医诊断学概述 • 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 • 中医诊断的原则与技巧 • 中医诊断的现代研究与发展
01
中医诊断学概述
中医诊断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总结词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收集 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信息,以判断疾病的原因、性质和部位,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中 医诊断学的重要性在于它为中医治疗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环节。
整体观念有助于医生从宏观角度把握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四诊合参
四诊合参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的综合运用,是中医诊断学 中的重要技巧。
通过望诊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苔等,闻诊听患者的声音、气息等, 问诊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等,切诊触诊患者的脉象、肌肤等,医生可 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中医诊断学与其他医学的关系
总结词
中医诊断学不仅在中医学科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与 其他医学体系也存在密切的联系。例如,在某些方面 与西医诊断学的理念和方法有相似之处,同时也有自 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此外,中医诊断学还涉及到中 国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开窍于目,肝胆不好的人,眼睛发干,发涩,无光泽,许多人甚至“猛眨”眼睛。

其华在爪(指甲),也就是表现在指甲上,肝胆好,免疫系统好,通常指甲会比较光滑,有光泽,坚硬,否则是灰指甲,易断,或有真菌感染。

还有肝是主筋(肌键)的,手背上的青筋暴露,代表肝胆不好,情绪上来看是易发怒的。

有些人情绪说来就来,没说两句就拍桌子瞪眼的,通常是因为肝火太旺了,肝不好的人口味爱吃酸的,脸色发青的,暗无光泽。

心脏(小肠):舌为心之苗。

舌是心脏的表现,怎样通过舌来看,心脏好不好呢?如果舌头比较淡、白的话,是代表心血不足,供血不太好。

如果心血瘀阻,舌头是暗紫色的。

有人舌头溃烂是心火旺的表现。

其华在脸,心脏正常的人脸色是白里透红的。

有的人的脸惨白、淡而无光的是因心脏供血不足。

脸呈暗紫色的,是心火太旺,有瘀阻的地方。

情绪上是喜的,经常微笑,没人也笑,这是心脏不太好的一种表现。

口感是爱吃苦的,苦瓜、杏仁、西柚汁等。

脸色发红(紫红色),特别是一些红光满面肥胖者,通常都有心血管方面的阻碍。

脾(胃):开窍于口、唇,其华在肌肉。

脾胃好的人嘴唇是淡红色,有光泽的,不好的呢是淡、白、萎黄,这种颜色让我们来判断脾胃好不好。

胃不好的人容易有口气,特别是胃炎或溃疡的人。

脾是负责四肢的,脾胃好,肌肉是轻健有力。

否则,肌肉松驰、无力。

情绪上是爱思的。

总是皱着眉毛,好像比总理还操心,一点小事都想不开,这是脾胃不好而造成的。

另外,口味是爱吃甜的(比一般人吃的甜度要高),脸色发黄。

是病态的蜡黄,无透明度、无光泽的黄色。

肺是开窍于鼻。

鼻是用来呼吸的,吸入新鲜空气,排出废气。

鼻不好的人,会影响体内正常的循环,会引发肺的疾病,呼吸系统的疾病也会诱发鼻腔的炎症。

其华在皮毛,肺是给皮毛供应营养的,肺不好,皮毛就枯槁,不光滑,粗糙,汗毛生长方向杂乱,脸上的毛孔粗大。

情绪是悲忧的。

无事忧愁、爱哭。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也就是一个例子,大家知道她有严重的肺结核,她的眼泪是从春流到秋、又从秋流到冬……口味爱吃辛(辣)的东西,脸色是发白的,脸无血色,象一张白纸一样。

肾按中医的说法是主骨,开窍于耳,其华在发。

肾不好的人,易耳鸣,听力也会渐受影响。

老年人常出现失聪(耳聋)的症状,就是肾功能虚、衰的体现;肾是给骨胳提供营养的,有些人去医院什么也检查不出来,但就是浑身不舒服,这都是肾虚造成的全身酸软、无力。

肾不好的人口味是爱吃咸的,口重,易恐惧,担惊受怕,大惊小怪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脸色发黑(铁黑),在医院肾透析中心的病人大都是这种脸色。

脸发黄:表明脾胃,消化系统功能弱;脸发白:表明肺,呼吸系统功能弱;脸发红:表明心脑血管系统功能弱;脸发青:表明肝胆,免疫系统功能弱;脸发黑:表明肾脏、膀胱系统功能弱。

然后,看肾区,因为肾是先天之本,颧骨往后至耳后到下巴周边是肾区,这是最大的一个区域。

“全民补肾”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了,由于环境的污染,肾的负担确实太重了,若此部位有痣或痦子证明此人肾功能先天不足,易引起腰、腿及背部酸疼。

此部位有很深且大的斑,极有可能是肾结石。

肾区发黑,或有红血丝,青春痘,或有斑,或眼角有很深的鱼尾纹,耳旁有竖褶子,这些都是肾虚的表现。

肾区如有痣或痦子且脑区竖纹很深,吃饭口味重,爱吃咸,证明此人易患高血压或预示将来易患有心脑血管疾病。

肾主骨,看肾重点看酸痛区,嘴角两边代表肩肘,向下代表上下肢,下巴位置代表的酸痛区依此是颈椎,胸椎,腰椎和尾椎,合嘴时稍用力,下巴出现小坑或者有“疙瘩”的人,您问他是不是经常腰酸背痛?一定不会错。

尤其女性经期前后会出现酸痛,乏力的感觉。

再来看男、女性生殖系统,反射区域在人中及嘴唇四周部位。

若40岁以上的男性的上嘴唇比较厚,或上嘴唇有粉刺,且好了又生者,下巴特别圆而突起,说明本人和家族易患前列腺增生或肥大若女性嘴角不断地溃烂,这边好了,那边烂,可能是卵巢炎或附件炎。

口唇肤色发白,多为贫血,经量过少。

女性上唇外出现竖沟,说明闭经过早而形成子宫萎缩。

如果发现女性口唇有痣,或斑,唇线不清,一定建议去做妇科检查。

膀胱的反射区域在鼻下人中两侧的鼻根部位。

此部位发红,有红血丝、青春痘、生疮等,证明有膀胱炎,会出现小便赤黄、尿频尿急等症,膀胱炎也可引起腰部酸痛。

女性患膀胱炎,有时是由于妇科有问题。

鼻根发红,但尿不频、急且整个鼻梁骨发红,可能是鼻炎。

肾开窍于耳,如果耳周围有很深的竖褶子,说明听力下降,如果有痣,说明容易耳痒,耳鸣,耳朵有问题一定推荐服用:《固元》(补肾)。

如果耳垂特别红润,透明,鼻头坑坑洼洼且肾区有红血丝及鼻翼发红,大眼皮浮肿,嘴爆皮,舌中间有红线可能是糖尿病,或者家族易患糖尿病,肾区看完后,再看脾胃区,因为胃是后天之母。

鼻头是代表脾,鼻翼代表胃。

鼻头红(酒糟鼻)实际是脾胃不好。

脾不好,胃肯定不好,“十人九胃”,若鼻头发红或酒糟鼻者或鼻头肿大或毛孔粗大,可能是脾热或脾大,一般感觉头重,脸颊疼,心烦等。

若鼻头发黄或白,是脾虚,会出现汗多、畏风、四肢懒动,倦怠、不嗜食等。

您可看得到,很多人两鼻翼都会有皮肤粗糙、发暗发黑,都说明以前,尤其青年时期,胃部保养不好。

若鼻翼发红,是胃火,易饥饿,口臭。

有红血丝且比较严重,一般是胃炎。

若鼻翼灰青,是胃寒,与其握手时能感到此人手指尖发凉,此人受风寒肚子痛,拉稀等。

而鼻翼部青瘪者,一般以前胃胃痛,形成病根,可能是萎缩性胃炎,而萎缩性胃炎引发胃癌的可能性较大。

胃部不好也可反射到腰背部酸痛,四肢懒动,倦怠。

如果父母一方胃不好,孩子十岁以前,容易多动,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爱吃甜食。

如果现在发现脸色发黄,口唇发白,发干,脱皮,鼻翼发红然后看肝胆区,眉毛的后段二边(太阳穴)三角区和鼻梁中间是代表:肝,(您可观察许多老人,因肝功能衰退或病变,老人斑都长在这个区域)。

鼻梁两侧的位置为胆,肝胆是相照的,如肝不好胆也会受牵连。

胆不好的人在鼻梁两侧都会有斑点或肉瘤,代表肝胆有毛病。

若此部位有红血丝状、青春痘,或早晨起床后嘴里发苦,说明胆部有了轻微炎症;若有斑,可能有胆囊炎。

若此部位有竖褶子、或笑时有竖褶子,说明此人胆囊有问题。

若此部位有痣、痦子,证明胆功能先天不足。

眼袋晦暗亦证明胆不好。

若肝胆两个部位发青暗或有斑,或者凹凸不平,也有可能是脂肪肝。

若这两个部位或其中一个部位有青春痘(疙瘩),证明此人肝火旺,情绪不稳定、更年期等。

若这两处都有明显的斑,且脸色晦暗无华,看起来很难看,人也比较清瘦,即说明此人有肝病(肝炎或肝硬化)。

眼睛外侧划下来到鼻孔的位置,是代表大肠系统。

女人为什么会长蝴蝶斑呢?一是因内分泌失调,二是因女人怀孕时会压迫大肠,引起便秘,最后的结果是毒素排不出来,在体内重新吸收。

中医认为,养颜必须先排毒。

《顺一行》能帮助排出体内大量的毒素:让许多的女性恢复美好的容颜。

若此部位有红血丝、青春痘、斑、痣、痦子,说明此人大肠排泄功能失调,一般会大便干燥、便秘或便溏,若此部位有呈半月状的斑,证明此人是便秘或痔疮。

鼻根下部线和外眼角下垂线交点处是直肠反射区,此处有斑是痔疮,若此处发红或有白点,有直肠癌变的可能。

大肠内侧代表小肠,小肠主要负责吸收的,脾胃不好的人,小肠自然也跟着不好,若此部位有、青春痘、斑、痣或痦子,证明小肠吸收功能不好,一般人会瘦弱,小肠区域有明显的红血丝,很多可能是低血压引起的,或者家族有血压不正常的遗传基因。

再往上看,眉毛分成二段,中间这一块,代表呼吸系统(肺)。

如果这个部位毛孔粗大、或发红,代表呼吸系统有问题。

长期吸烟的人会长斑、色素。

若额头中间比较凹,且颜色晦暗、或发青、或有斑,说明此人肺部有疾病,呼吸不畅;如有粉刺,证明此人近期患过感冒或喉咙疼。

若两眉头部位有痣、痦子或发白或明显的川字纹,则证明此人易患咽.喉炎、或扁桃体炎,或胸闷气短,或肺有病,同时也可遗传给自己的子女。

肺功能不好的人,一般大肠排泄功能不好额头上方三分之一处(发际边)是代表心脏系统,此处出现青春痘:(疙瘩),或和面部额色不一样,说明此人心理压力比较重。

若出现斑;说明心脏有疾病(如:心肌无力);有痣、痦子,说明心脏功能先天不足。

心脏的反射区域在两眼角之间的鼻梁处,此处出现横纹或横纹比较明显,可能心律不齐或心脏状况不好;若出现的横纹深而且舌头上面也有很深的竖纹(沟),可能是有比较严重的心脏病。

心脏病者一般小肠功能不好;还能引发血管、脑、甲状腺、甲状旁腺等疾病。

下耳唇有皱纹是冠心病,嘴唇发紫是心脏病脑的反射区域在两眉头之间,此处出现竖纹,竖纹很深并且本部位发红的话,证明此人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头痛、神经衰弱、多梦、睡眠不良、心悸、烦躁等,眼睛周围发暗,证明大脑供血不足或睡眠休息不好。

胸(乳)的反射区域在两眼角与鼻梁之间。

若男性此部位晦暗或发青,说明他胸闷气短。

若女性此部位晦暗或发青,说明她经期时乳房胀痛。

上眼皮内侧部位有痣、痦子或闭上眼睛此部位有粉痘状的突起,说明女性乳房有小叶增生、男性胸膜炎。

若女性眼角部位有小包,说明女性乳腺增生或乳腺积瘤。

中医运用视觉,对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诊断疾病的方法。

为四诊之一。

在临床上,望诊同闻诊、问诊、切诊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并对疾病作出正确的判断。

理论根据望诊是根据脏腑、经络等理论诊察疾病的方法。

人体外部和五脏六腑关系密切,若脏腑功能活动有变化,必然反映于人体外部的神、色、形、态等各方面。

五脏六腑和体表由十二经脉贯通在一起,又分别和全身的筋、骨、皮、肉、脉(五体)相配: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肌肉,心主血脉,肾主骨。

五官亦与五脏相关:鼻为肺之窍,目为肝之窍,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窍,耳为肾之窍。

因此,观察体表和五官形态功能的变化征象,可推断内脏的变化。

同时还可反映全身精气的盈亏。

精、气、神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头部和双目,兼反映于全身形态、语言气息、面部色泽乃至脉象、舌象等方面。

精充、气足、神旺,是健康的征象;精亏、气虚、神耗,是疾病的表现和原因。

因此,望诊不仅可诊察内脏病变,还可了解人体精、气、神的动态变化情况。

内容分为总体望诊和分部望诊。

总体望诊是观察全身神、色、形、态,分部望诊则通过局部的变化征象了解相关的病变。

临床上,总体望诊和分部望诊无严格区分。

在具体步骤上,可先行总体望诊,再有序地进行分部望诊。

望神以目光、面部表情和精神意识活动为重点,是判断临床预后、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

(见望神)望面色以面部颜色光泽变化为主要内容,包括面部的青、赤、黄、白、黑五色变化与出现的部位,可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变化和病邪所在的部位。

(见望面色)望形态为通过观察病人形体和姿态进行诊断的方法。

①望形体。

主要是观察形体的强弱胖瘦和躯干肢体外形。

形体特点一般可反映人体阴阳、气血禀赋,如瘦长者多阴虚阳盛,矮胖者多阳虚阴盛,不胖不瘦、身长适中者,则阴阳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