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
“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
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
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
5、东汉华佗《中藏经》
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
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
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诊法
诊法:四诊(指望、闻、问、切)
(二)辩证
症:即症状,包括症状和体征。前者是病人自己感觉到的身体不适及异常变化,如头痛、咳嗽、胸闷等;
后者是医生检查病人身体所发现的异常征象,如面色白、舌质红、脉弦滑等。症是通过四诊获得的最有价值的病情资料,是中医诊断病证的基本依据。
证:即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反映,它以一组相关的症状和体征为依据,不同程度地揭示出患者当前的病机(由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力等综合而成)。如肝胆湿热证,临床表现为胁肋灼热胀痛、厌食腹胀、口苦尿赤或黄疸、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其病位在肝胆,病因在湿热,病机是肝胆湿热。
病:即疾病,是在病因作用下,正邪斗争、阴阳失调所引起的具有该病特定发展规律的病变全过程,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不同阶段前后衔接的证候。例如,温病是以急性发热。口渴尿黄等临床特征的外感性病,一般表现为由卫气证、气分证、营血证及血分证前后衔接组成的病变全过程。
辩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收集到的病情资料进行辨别、分析、综合,判断其证候类型的思维过程,即确定现阶段属于何证的思维加工过程。
(三)辨病
辨病,亦称识病,是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即作出病名的诊断。
(四)病历
古称医案、诊籍,是关于病人诊疗情况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原理:
(一)司外揣内
(二)见微知著
(三)以常达变
四、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审察
(三)病症结合
异病同治:异病之所以同治是因为出现了相同的证
同病异治:同病之所以异治是因为出现了不同的证
(四)动静统一
第一章望诊
第一节全身望诊
一、望神
1.概念:广义的神:是指生命活动的一切外在的表现,是对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
狭义的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精神、情感活动,即心所主之神,隶属于广义神的范畴。
2.意义:即可判断脏腑精血的盈亏和形体的强弱,也可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吉凶。
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二、望色
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一)常色:主色与客色
1.预测疾病的转归
凡面色明亮润泽、含蓄不露者为顺。
凡面色晦暗枯槁。鲜明暴露者为逆。
《望诊遵经》“色以润泽为本”,即以胃气为本之意。
《黄帝内经》论述面部色泽变化归纳表
青色:瘀血、寒证(气滞)、痛证、惊风及肝病。
1)面色淡青,多为虚寒证。面色青黑,多为实寒证、剧痛。
2)面色青黄,伴有协下作痛者,可见肝郁脾虚。
3)面色青灰,口唇青紫,伴心胸憋闷疼痛者,多属心阳虚衰兼心血瘀阻;若突然剧烈胸痛,冷汗不止,肢厥买微者,多属心阳暴脱;
若咳喘气促,呼吸不利,多为肺气壅塞。
4)小儿高热,若见眉间、鼻柱、口唇四周显现青色——小儿惊风或惊风先兆。
5)妇女面色青,肝强脾弱,少食多怒,或月经不调。
6)面青颊赤——寒热往来之少阳病;面青耳赤——肝火;青赤而晦暗——郁火。
【注】脾病见青色难治。
赤色:热证、戴阳证。
1)满面通红——为实热证,多见于①阳盛之外感发热;②脏腑实热。
2)两颧潮红娇嫩——为虚热证,多见于阴虚火旺的患者。
3)“戴阳证”——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却两颧泛红如妆,嫩红带白,游移不定——虚热浮越,真寒假热之危重证候。【注】肺病见赤色难治。
黄色:脾虚证、湿热证。
1)萎黄:面色淡黄晦暗,面色消瘦者,枯槁无光——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2)黄胖:面色淡黄而虚浮者——脾气虚衰,湿邪内阻。
3)黄疸(阳黄):一身面目俱黄,小便亦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湿热熏蒸;
(阴黄):一身面目俱黄,小便亦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寒湿郁阻;
4)印堂、准头黄而明润——胃气来复,病将愈;
5)黄而枯瘦——胃病虚热;黄而色淡——胃病虚寒。
6)虚胀——腹胀而面黄肌瘦。
7)臌胀——面色苍黄,腹筋起而胀,或面萎黄而夹红点血丝如蟹爪——脾虚肝郁血瘀水停。
8)疳积——小儿面黄肿,或青黄,或乍黄乍白,腹大青筋。
【注】肾病见黄色难治。
白色:寒证、虚证、气血不足(夺气)、失血(脱血)。
1)面色淡白无华──气血不足
2)面色恍白伴面目肢体浮肿者──阳虚水泛
3)面色苍白,伴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者──阳气暴脱之亡阳证或大失血之人
4)里寒证剧烈腹痛、战慄——面色苍白;肺胃虚寒——面色淡白。
【注】肝病见白色难治。
黑色:肾虚、寒证、水饮、瘀血、痛证。颧与颜黑为肾病。
1)面黑淡黯,伴腰膝酸软——肾阳虚
2)面黑而干焦,伴头晕耳鸣者——肾阴虚;
3)眼眶周围发黑者——肾虚水饮,或寒湿下注之带下病;
4)面色黧黑而肌肤甲错者——瘀血;
5)黑而浅淡——肾病水寒;
6)黑而暗淡,不论病之新久——阳气不振;
7)面黑而手足不遂,腰痛难以俯仰——肾风骨痹疼痛;
8)口黧黑——肾绝。
【注】心病额见黑难治。
三、望形
(一)形体诊病原理及意义
筋、脉、肉、皮、骨称为“五体”,与脏腑关系密切,肺合皮毛,心合血脉,脾合肌肉,肝合筋腱,肾合骨骼。
(二)望形体的内容
1.形体强弱
(1)体强
临床表现:体质强壮。表现为骨骼粗大,肌肉充实、皮肤润泽、胸廓宽厚,精力充肺,食欲旺盛。
临床意义:说明内脏坚实,气血旺盛,抗病力强,即使患病,易于治疗,预后较好。
(2)体弱
临床表现:体质衰弱。表现为骨骼细小,肌肉瘦削,皮肤枯槁,胸廓狭窄,精神不振,食少乏力。
临床意义:说明内脏脆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弱,有病难治,预后较差。
2.形体肥瘦
(1)体胖:胖而能食——形盛有余;肥而食少——形盛气虚——多为脾虚有痰。
胖人大腹便便,每易聚湿生痰,易患中风暴厥之证。肥人多中风,因形厚气虚,郁滞生痰,痰壅气塞成火——暴厥。
(2)体瘦:形瘦食多—中焦有火;形瘦食少—中气虚弱;体瘦颧红,伴潮热盗汗—阴虚火旺。
若久病重病,“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脏腑精气衰竭,气液干枯,无神之恶候—病危。
瘦人阴虚,血液衰少,相火易亢——易患劳嗽。
四、望态
望姿态内容
1.姿态异常
(1)不同坐姿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坐而喜伏,少气懒言——肺虚少气;坐而喜仰,胸胀气粗——肺实气逆;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
—咳喘肺胀,或水饮停于胸腹;但卧不得坐,坐则神疲或昏眩,——夺气脱血或见眩晕病;坐而欲起——水气痰饮;坐卧不安——烦躁,或腹满胀痛。
(2)不同卧姿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卧时向外,身轻自能转侧多属阳证、热证、实热;卧时向内,身重难于转侧多属阴证、寒证、虚证。卧时蜷曲成团多为阳虚畏寒,或有剧痛;卧时仰面伸足多属阳盛发热。
2.体态异常
(1)神态异常
中风:以卒然昏扑、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謇不语。或不经昏仆而仅以㖞僻不遂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因气血逆乱或风中经络所致。若伴口开目闭,手撒遗尿,是中风脱证;伴牙关紧闭,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者是中风闭证。
中暑:炎暑盛夏,久暴烈日之下或高温作业之人,因感受暑热之邪,而表现为卒倒神昏,四肢厥冷,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