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笔记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笔记

中医诊断学笔记

绪论概念: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运用一定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再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的一种方法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含义、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2、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学习方法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5、东汉华佗中藏经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着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着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着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一、审察内外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表现;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辨证求因病证结合,以证为主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证”和“症”和概念“证”指的是一组症状群,这类症状具有相同的性质,或由某一共同的病机所引起;辨证就是对疾病的本质作出决定如:痰热壅肺证肾阴虚证卫分证三、四诊合参四诊并重,不可偏废第三节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闻—听声音、嗅气味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切—诊脉和按诊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二八纲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辨证的方法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第四节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一、打好基础: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二、博览群书:以教材为主,兼看一些其它书籍三、参加临床实践:“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望诊注意事项:1光线2动作熟练、敏捷“一望而得”3有步骤、有重点先全身→分部;上→下,头→足第一节全身望诊一、望神二、望色三、望形态四、望姿态一、望神一望神的含意: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二望神的原理和意义•先天之精→神←滋养后天之精•神、精、气三者同盛同衰•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形健,形健神旺望神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三望神的要点•目光重点、神情、气色•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得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面色:面色润泽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得神失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晦暗暴露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失神假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假神1、神气不足:轻度失神虚证患者2、神志异常癫--抑郁型湿痰蒙闭狂--兴奋型痰火扰心痫--发作型肝风挟痰上扰望神的注意事项•1、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印象•2、做到神形合参•3、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4、注意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二、望面色•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一面部色诊原理面部色诊原理:面部血脉分部丰富“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1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2面色与脏腑有内在联系二面部色诊的意义1、判断气血的盛衰:2、识别病邪的性质:3、确定疾病的部位:气色正常:脏腑未伤,正气未挫,预后较好,其病易治气色不正常:脏腑已伤,正气已虚,预后不佳,其病难治色与泽的关系色与泽,又称“气色”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泽属阳,主气,反映脏腑精气和津液盛衰内经记载望色的方法1按照五色与五脏对应的关系青--肝赤--心黄--脾白--肺黑--肾按照颜面的脏腑分部位诊图1按照颜面的脏腑分部位诊图2三望色十法四常色与病色1、常色:健康人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1主色──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色泽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常色2、病色1五色善恶顺逆•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气血匮乏,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面,“气不至”,预后较差素问五脏生成篇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青如草兹、赤如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2 五色主病1、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面色淡青或青黑-阴寒内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阳虚衰面色青灰,突发剧烈心痛-心阳暴脱眉间、唇周青灰-小儿惊风五色主病2、赤色主热证,亦可主戴阳证实热:满脸通红、目赤虚热:午后颧红戴阳证:面红如妆五色主病3、黄色主虚证、湿证虚证:脾虚──黄胖黄而虚浮血虚──萎黄淡黄枯槁无光黄疸: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五色主病4、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淡白无华──气血不足恍白──阳虚水泛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凝滞大失血证五色主病5、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和瘀血肾虚:阳虚──面黑暗淡阴虚──黑而干焦水饮:眼眶黑瘀血:黧黑,肌肤甲错五色、脉、证合参•1.注意病色与常色的比较•2.注意整体色诊与分部色诊相结合•3.注意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小结1、神的含义、得神、失神、假神2、常色:主色、客色3、病色:五色善恶4、五色主病三、望形态扁平胸──肺肾阴虚或气阴两虚桶状胸──肺肾虚损、伏饮积痰鸡胸──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呼吸节律不整──多为重病腹部膨隆──肝气郁滞、水肿病、积聚腹壁青筋暴露──多属肝郁血瘀脐部突起──水肿、臌胀腹部凹陷──腹皮甲错,深凹着脊舟状腹:精气耗竭,多属病重四肢肿胀──多见于水肿病膝部肿大──热痹:风湿郁久化热鹤膝风:寒湿久留气血亏虚龟背──先天不足、或后天调理失宜背曲肩随──心肺精气衰败脊疳──极度消瘦,脊骨突出“膝内翻”“O”型腿“膝外翻”“X”型腿二者均属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小腿青筋暴露──多属血瘀手指变形──梭状指:风湿久蕴,筋脉拘挛杵状指:心肺气虚,血瘀湿阻四、望姿态•喜动仰卧常揭衣被者阳证•喜静俯卧喜加衣被者阴证•角弓反张肝风内动•循衣摸床,撮空理线邪热扰心四、望头颈五官九窍一望头面颈项与头发一望头面1、头形过小──囟门早闭过大──先天性脑积水均属先天性发育不良,多伴智力不全肾精亏虚2、囟门高突:“囟填”──多属实证、热证下陷:“囟陷”──多属虚证迟闭、不闭:“解颅”──肾气不足3、头摇4、面肿──水肿:阳水、阴水火肿:红肿焮热──火毒邪热上攻5、腮肿:耳下肿痛──感受时邪热毒6、口眼歪斜:中风三、望躯体2、望颈项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肝郁气结痰凝,或与地方水土有关瘰疬──颈侧颌下,肿块如垒,累累如串珠,历历可数;肺肾阴虚、感受风火时毒项强──温病火毒上攻,或太阳经证项软──肾气亏虚、或病危颈脉搏动──安静明显:肝阳上亢高血压、水肿病卧位怒张:哮喘、征忡心肾阳虚,水气凌心4、特殊面容:“惊恐貌”──小儿惊风、狂犬病“苦笑貌”──新生儿脐风、破伤风“狮面”──麻风病3、头发•发黑浓密润泽——肾气盛,精血充足•发黄稀疏干枯——精血不足•片状脱发——血虚受风•白发——肾虚禀赋•小儿发结如穗——疳积二望目五轮学说:心──内外眦的血络──血轮肝──黑睛──风轮肺──白睛──气轮脾──眼胞──肉轮肾──瞳人──水轮目部色诊目赤肿痛──热证眦赤:心火白睛赤:肺火全目赤肿:肝火、肝经风热上攻眼胞红肿湿烂:脾火白睛黄──黄疸湿热、寒湿、脂肪沉着目眦淡白──血虚、失血目胞色黑晦暗──肾虚目形主病目胞浮肿──水肿老人下睑虚肿:肾脾气虚,失于约束目窠凹陷──伤津耗液,气血不足眼球突出──瘿瘤、肺胀、肿瘤单侧目形主病针眼、眼丹──风热邪毒或脾胃蕴热上攻眼生翳膜白内障、胬肉攀睛昏睡露晴──脾虚、疳积目态主病瞳孔缩小──肝胆火炽、中毒川乌、有机磷农药瞳孔扩大──肾精耗竭、中风、绿风内障目翻上视、瞪目直视、戴眼反折──危重眼睑下垂──脾肾双亏、外伤三望耳正常人──耳廓红润,厚薄适中肾精充足1、色泽变化:润枯——润:肾气充足枯:先天肾阴不足淡白──气血亏虚,白而薄肾败垂危青黑──痛、寒干枯焦黑──肾精亏耗红肿胀大──肝胆湿热、热毒上攻耳背络红、耳根发凉──小儿麻疹先兆2、形态变化:肉厚润泽──先天之肾精充足耳薄干枯──肾精不足耳廓甲错──久病瘀血、肠痈3、耳道分泌物脓耳──耳内流脓:肝胆湿热,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四望鼻1、五色变化鼻头色青——腹中冷痛鼻头色黄——里有湿热鼻头色白——亡血鼻头色赤——脾肺二经有热鼻头色微黑——有水气鼻头色明润——无病或病将愈四望鼻2、形态变化与意义:鼻红肿生疮──胃热、血热鼻端色红生粉刺──酒齄鼻:肺胃蕴热鼻柱塌陷,眉毛脱落──麻风恶候鼻煽──肺热、哮喘、肺气将绝久病鼻流清涕──外感风寒或阳气虚弱鼻流浊涕──外感风热鼻流腥臭脓涕鼻渊──肝胆湿热鼻衄──肺胃蕴热、阴虚肺燥灼伤鼻络五望口与唇1、色泽唇色红润:胃气充足,气血调和淡白──血虚、气血两虚血不上荣深红──实热深红而干──热盛伤津赤肿而干──热极紫暗或暗黑──瘀血2、形态变化与意义1口唇干裂──热盛伤津,阴虚火旺2口角流涎──小儿脾虚湿盛或成人中风3口唇靡烂──色红:脾胃积热淡红:虚火鹅口疮:心脾积热4口唇生疮──疔、疮:火毒郁结5口腔粘膜斑点──麻疹粘膜斑口撮──上下口唇紧聚:小儿脐风、破伤风口僻──口角向左或右歪斜:中风口角掣动──动风之象六望齿与龈1、望齿牙齿洁白润泽──津液内充,肾气充足干燥如枯骨──阴液已伤胃阴或肾精牙齿松动──肾虚咬牙啮齿──动风、小儿虫积、胃有积滞2、望龈正常──色淡红而明润:胃气充足,气血调匀淡白──血虚、失血牙龈肿痛──胃火上炎齿衄──兼红肿:胃火上炎红肿不甚:脾虚失摄七望咽喉1、红肿痛:红肿、疼痛、溃烂、脓点乳蛾──实热肺胃热毒壅盛红色娇嫩,肿痛不甚──虚热肾水亏少,虚火上炎2、伪膜松厚、易剥、不出血:肺胃热盛坚韧、着实、刮不去、出血:白喉3、辨脓液咽喉局部红肿高大,有波动感——脓已成压之坚硬——脓未成八望下窍1、望前阴阴囊肿──水疝:阴囊水肿狐疝:疝气阴挺──子宫下垂:脾虚下陷阴部湿疹──肝胆湿热下注二后阴肛痈──湿热下注或外感热毒肛裂──燥热痔疮──风燥湿热肛瘘──同肛痈、痔疮脱肛──中气下陷五、望皮肤一色泽发赤──丹毒抱头火丹、流火、赤游丹发黄──黄疸:阳黄、阴黄发黑──肾阳虚衰白斑──白殿风:风湿侵袭,气血不荣二润枯皮肤润燥──干涩:津液已伤如鱼鳞片:肌肤甲错三肿胀肿胀──近按之如泥:水肿阳水、阴水按之随手而起:气胀气机不畅四痘疮1、天花2、水痘五斑疹斑──色深红或青紫,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下,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阳斑、阴斑疹──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碍手,压之褪色麻疹、风疹、瘾疹六白与水疱白碚—湿温等患者皮肤上出现的白色小颗粒,多由湿郁,汗出不畅所致痱子──湿郁湿出不彻暑湿、湿温热气疮──外感风热或肺胃蕴热缠腰火丹——多为肝火所致湿疹──湿热蕴结,复感风邪七痈疽疔疖痈:红肿高大,根盘紧缩阳证疽:漫肿无边,皮色不变阴证疔:形小根深,麻木痒痛疖: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六、望络脉正常络脉:色浅红,红黄相兼,隐隐于风关之内;其形态多为斜形、单支,粗细适中; 形色主病浅浮──主表邪浅、病轻沉滞──主里邪深、病重二色泽辨寒热紫热红伤寒,青惊白是疳三关测轻重风关──邪浅病轻气关──邪深病重命关──危重透关射甲──凶二望鱼际络脉三望指甲形色七、望排出物与分泌物一望痰涎涕唾1、痰与涕痰黄粘稠成块──热痰痰白清稀,灰黑点──寒痰痰清稀而多泡沫——风痰痰少而粘难咯──燥痰痰白滑量多易咯出──湿痰痰中带血、鲜红──热伤肺络脓血腥臭痰──肺痈咳吐涎沫,口张气短——肺痿鼻流浊涕——外感风热鼻流清涕——外感风寒久流浊涕——鼻渊2、涎与唾口流清涎量多──脾胃虚寒脾冷口中时吐粘涎──脾胃湿热脾热不自主流涎──中风后遗症“滞颐”小儿口角流涎──脾虚、胃热虫积二望呕吐物小结:名词解释:1、解颅囟填囟陷2、瘿瘤瘰疬3、斑疹痈疽疔疖简答:1、何谓“五轮学说”2、试述痰的性状与病机3、试述小儿指纹色泽的临床意义八、望舌•概念:是通过观察舌质、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目的要求:•1、掌握舌色、苔色的主病及其机理•2、掌握舌态、苔质的主病及其机理•3、了解相兼舌的分析方法•重点:舌色苔色主病•难点:舌态、苔质变化与主病舌诊历史简介•1、黄帝内经舌诊历史简介•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舌诊历史简介•3、宋代有了我国第一部舌诊专着•敖氏伤寒金镜录舌诊历史简介•4、叶天士温病条辨注重“温病察舌”一、舌诊基础•一舌的结构与舌象的物质基础舌的结构舌的结构•舌正面图舌的显微结构二脏腑经络与舌象1、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二脏腑经络与舌象形成的关系2、舌为脾之外候,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二舌与脏腑的关系3、肾藏精,足少阴肾经挟舌本精气神与舌象•舌苔和舌体的润燥与津液的盈亏有关•唾为肾液;涎为脾液金津、玉液舌诊脏腑部位分布图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一望舌的体位和伸舌姿势1、坐位或卧位2、自然伸出二望舌的方法1、先看舌尖,再舌中,舌侧,最后看舌根部2、刮舌:以鉴别舌苔真伪诊舌的注意事项1、光线影响:变色2、饮食或药品影响:染苔3、口腔对舌象的影响:齿痕、干燥等正常舌象及生理差异一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干湿适中--为气血充足,阳气旺盛二舌象的生理差异1、年龄因素:儿童多淡嫩;老人多紫暗2、体质因素:有先天性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等,但无任何临床表现3、性别因素:无明显差异4、气候因素:夏季炎热潮湿,舌苔略黄厚腻秋季气候干燥,舌象微干而欠润四、望舌质概念:即舌体的颜色、形态的变化分类正常舌象:淡红舌病理舌象:舌色变浅—淡白舌舌色加深—红绛舌、青紫舌1察舌神二望舌色•淡白舌•淡红舌•红舌•绛舌•紫舌•青舌1淡白舌2红舌实热虚热阴虚3绛舌4紫舌淡紫舌:为气虚寒凝,温运无力所致绛紫舌:热盛伤津,血凝所致淡红瘀点:气滞血瘀所致注意点:青紫舌主病的两重性绛紫舌色红,干枯少津--热盛血瘀淡紫舌色白,湿润多津--寒凝血瘀3望舌形•老舌、嫩舌•胖大舌、肿胀舌•瘦薄舌•点剌舌•裂纹舌1老嫩•老: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舌色较暗;--主实证•嫩:纹理细腻,舌色浅多津;--主虚证2肿胀:舌体较正常大而厚淡白而胖大--气虚、阳虚;红肿而胖大--心脾积热;3瘦小舌: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淡白而瘦小--气血两虚;红绛而瘦小,少苔或无苔--阴虚火旺;4裂纹舌舌表面有各种形状的裂纹红而干燥有裂--热盛伤津;淡白有裂--阴血不足;5芒剌舌乳头增生,肥大,高起如剌,邪热亢盛;舌尖--心火亢盛舌中--胃火亢盛4望舌态1强硬:热入心包痰浊内阻中风先兆2痿软:气血两虚阴液枯竭3震颤:气血亏虚肝风内动4吐弄:心脾有热动风先兆5歪斜:肝风内动痰瘀阻络6短缩:寒凝经脉热灼筋痿二、望舌苔舌苔为胃气上蒸所形成;正常为薄白苔舌苔的变化苔色的变化苔质的变化•白苔•黄苔•灰黑苔1白苔:主表证、寒证白而干裂如积粉--内热伤津,瘟疫暴起2黄苔:主里证、热证黄色有浅黄与焦黄的不同黄色越深则表示热越深3灰苔:主热证、寒湿证灰而干燥--热甚伤津灰而滑润--内有寒湿4黑苔:主里证热极或寒极多由灰苔发展而来黑而干燥--热极津枯黑而滑润--寒湿内盛2润燥:反映津液状况润苔--为津液未伤,过润则为水湿内停;燥苔--为津液已伤,主热盛;由润变燥--病情加重;由燥变润--病情好转;3腐腻:腐苔--如豆腐渣主胃气衰败;腻苔--如油状物主湿浊内盛;4剥脱苔:主胃阴大伤、正气受损全部脱落--镜面舌、猪腰舌部分脱落--地图舌淡白舌:红舌:绛舌:青紫舌:小结•淡白舌:主虚寒证•红绛舌:主热证有实热与虚热之分•青紫舌:主瘀血证有寒热之分舌色的现代研究1、淡白舌:与红细胞减少、白蛋白合成障碍、血浆蛋白偏低、组织水肿有关;2、红绛舌:A、高热、脱水、维生素缺乏,电解平衡失调等造成体内“阴”不足;可作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的参考;B、慢性病出现的阴虚舌以舌红少苔,舌体瘦薄,舌面干燥是由于舌的粘膜及小唾液腺萎缩、变性所致;3、青紫舌:与静脉瘀血、血流缓慢、血粘度增高、毛细血管扭曲畸形、微循环障碍因子有关;多见于肝胆系疾病和心脏病、癌肿患者;病例分析第二章闻诊概念:听声音、嗅气味目的要求1 掌握呼吸、语言、咳嗽、发声等变化及其临床意义;2 熟悉呕吐、呃逆、嗳气、太息、肠鸣等变化的一般临床意义,口气、汗以及病室气味等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第一节听声音声音的产生除了发音器官外,还与脏腑功能有关“言为心声”“气动则有声”“音声之器,在心为言,在肺主声,然由肾间动气上出于舌,而后能发其声”“听声审音,可察盛衰之存亡”正常声音•发声自然•声调和谐•柔和圆润•言与意符语声变化与情志的关系喜——发声快乐而和缓怒——发声急厉哀——发声悲惨而断续敬——发声严肃爱——发声温柔而愉悦病变声音一语声1、语声重浊:外感风寒,肺气失宣2、嘶哑音哑——发音困难失音——完全不能发音实证:肺气不宣,清肃失职金实不鸣虚证:肺肾阴虚,虚火灼金金破不鸣妊娠:胞胎阻碍经脉,肾精不能上荣病变声音3、呻吟:痛楚结合姿态来判断护处必痛4、惊呼:小儿-惊风、惊恐、疼痛、食积等成人-剧痛,病位在骨节、脏腑“喜惊呼者,骨节间病”痫病-口中如作猪羊声二语言1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热扰神明实证2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心气大伤虚证3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首尾不续, 见人则止——气郁痰结癫症语言异常4错语:语言错乱,说后自知——心脾两虚5狂言:语无伦次,骂詈不避亲疏——痰火扰心6语言謇涩:吐字困难,思维正常——中风先兆和后遗症三呼吸•虚、寒:气微而慢•实、热:气粗而快•喘:呼吸困难,气促,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实证:病邪壅塞肺气,气机不利虚证: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哮:呼吸急促,喉中有痰鸣声,时发时止宿痰内伏,复感外邪呼吸异常气短—呼吸急而短,数而不能接续,似喘而不抬肩,主症有虚实之分少气—呼吸微弱,短而声低,气少不足以息,多见于虚证;气虚所致“短气者,气短不能续息也;少气者,气少而不能称形也”四咳嗽咳——有声无痰;嗽——有痰无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实证—咳声重浊虚证—咳声无力,声低气怯外感:风寒、风热、风燥内伤:阴虚、痰湿、留饮,表现为肺失宣降, 脾失健运,肾失摄纳咳嗽咳声重浊紧闷——寒痰湿浊停聚咳声不扬,痰稠而黄——热证燥咳—干咳无力,痰少而粘湿痰咳嗽——痰白量多而易咳顿咳—阵发,气急,连声不断,终止作鹭鸶叫百日咳白喉—咳声如犬吠白喉五呕吐实热—声大、势猛、黄绿苦水虚寒—声小、势缓、清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六呃逆实热—呃声频作、声高有力虚寒—呃声低沉、气弱无力七嗳气食滞胃脘—嗳气酸腐,肝气犯胃—嗳气频作与情绪相关脾胃虚弱—嗳声低沉,纳呆乏力如囊裹水,振动有声--痰饮饥肠漉漉,得食则减--中气不足肠鸣消失,腹胀痛拒按--腑气不通八太息:又称叹息肝气不舒九喷嚏:新病为风寒侵袭,阳气无所发越久病突发喷嚏为阳气回复之证十鼻鼾:肥胖气道不利,痰湿内停热入心包或中风入脏十一肠鸣:第二节嗅气味一、病体之气一口气秽臭----胃热酸臭气---胃有宿食腐臭---牙疳或内痈二汗气汗出腥膻---湿热久蕴汗出臭秽---热毒内盛腋下汗气膻臊---狐臭三痰涕之气四呕吐物之气五排泄物之气二、病室气味臭气触人——多为瘟疫病尸臭味——脏腑败坏血腥味——失血腐臭——疮疡尿臊味——水肿晚期烂苹果味——消渴病闻诊小结1、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2、“金实不鸣”“金破不鸣”3、语言病变多属心,为神明失守所致实、热:狂言、谵语虚、寒:郑声、独语、错语4、喘、哮、咳嗽与肺病有关5、呕吐、呃逆、嗳气与胃气上逆有关6、尿臊味水肿病晚期7、烂苹果味消渴病晚期问诊第三章问诊第一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一、问诊的意义:通过有目的地询问,了解病情,协助诊断;二、方法:有目的,有步骤,重点突出,内容全面,避免套问、暗示; 要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态度要亲切,少用医学术语,尽量询问其本人;第二节问诊的内容一、一般情况二、主诉:例:①发热、咳嗽三天;②发热、咳嗽三月;③发热、咽痛伴颜面浮肿一周;问诊三、现病史一发病情况:时间、起因等二病变过程:病情演变情况三诊治经过:检查与治疗的情况四、问既往病史:五、个人生活史:六:家族病史:第三节问现在症状。

《中医诊断学》重点笔记

《中医诊断学》重点笔记

中医诊断学(重点笔记)《中医诊断学》第一章绪论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诊断即对人体健康状态和病证所提出的概括性判断。

它是由基础医学引申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具有基础理论密切结合临床实践的特点,是中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的防治取决于正确的诊断,正确的诊断来源于对患者四诊的周密诊察和精确的辩证分析,没有正确的诊断就不会有正确的治疗。

所以诊断在防治疾病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中医诊断学,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的积累,它的理论和方法起源很早。

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以“切脉、望色、听声、写(犹审)形”等为人诊病。

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不仅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而且提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全面考虑。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

公元二世纪,西汉名医淳于意首创“诊籍”即病案,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方药、日期等,作为复诊的参考。

公元三世纪初,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把病、脉、证、治结合起来,作出了诊病、辨证、论治的规范。

与此同时,著名医家华佗的《中藏经》也记载了丰富的诊病经验,以论脉、论病、论脏腑寒热虚实、生化顺逆之法著名。

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既阐明脉理,又分述寸口,三部九候、二十四等脉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载列各种疾病的证候1739论。

唐代孙思邈认为,诊病要不为外部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指出:“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宋、金、元时期,诊断学又有新的发展,宋代朱肱《南阳活人书》强调治伤寒切脉是辨别表里虚实的关键,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论述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辨证。

中医诊断学笔记303条

中医诊断学笔记303条

中医诊断学笔记303条1、称“庭”的是:额2、称“藩”的是:颊侧3、其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称:主色4、随气候生活条件而改变的面色称:客色5、失神的表现是:精神萎靡,两目晦暗6、得神的表现是:面色荣润,目光精彩7、脾虚湿阻的面色多表现为:黄胖8、小儿疳积的面色可表现为:乍黄乍白9、肾精久耗者最常见:面色黑而干焦10、瘀血证最常见:面色青紫11、黄疸:面目一身俱黄12、萎黄:面黄枯槁无光13、望色十法中色浊主:病在阴14、望色十法中色泽主:生15、面色白,多为:阳气虚衰16、面黄虚浮,多为:脾虚湿蕴17、心血瘀阻见:面色口唇青紫18、脾虚湿阻可见:面黄虚浮19、脏腑精气衰竭则:肉消著骨20、中焦有火则:形瘦食多21、瘫痪的特征是:四肢不用,麻木不仁22、痿证的特征是: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23、痹证的特征是:关节肿痛,肢体动作困难24、热邪壅肺则:鼻翼煽动25、肺胃热毒则:咽喉红肿溃烂26、肝风内动可见:横目斜视27、小儿慢脾风多见:昏睡露睛28、肾精耗竭可见:瞳仁扩大29、黑珠属肝称:“风轮”30、白珠属肺称:“气轮”31、瞳仁属肾称:“水轮”32、筋之精为:黑睛33、骨之精为:瞳仁34、血之精为:眼络35、耳流白脓为:缠耳36、耳流臭脓为:耳疳37、气阴两亏,虚火上浮,可见:色淡红不肿,微痛反复发作38、肺胃热毒壅盛可见:咽红肿疼痛,甚则溃烂39、肺胃热毒伤阴重证可见:咽喉出现白色假膜,刮之不去或随即复生40、肾在舌分属部位是:舌根41、心肺在舌分属部位是:舌尖42、湿热内阻可见:舌苔黄厚腻43、痰饮水湿内停可见:舌苔水滑44、胃阴耗损,胃气虚弱:舌苔剥45、舌淡白、胖嫩而滑,多属:脾肾阳虚46、舌瘦薄、色淡者多属:气血两虚47、提示胃气大伤,胃阴枯竭为:舌光无苔48、提示正气渐复为:舌苔由厚变薄49、舌苔由薄转厚为:邪气入里50、舌苔厚腻骤然消退为:胃气绝51、胃之气阴两伤可见:镜面舌52、湿热可见:黄腻苔53、热盛津伤可见:燥苔54、瘟毒内盛可见:粉白苔55、湿病化热,津液暴伤可见:苔白糙裂56、素体阴虚火旺复感风寒之邪可见:绛舌薄白苔57、气营两燔的舌象:绛舌黄白苔58、里热挟湿的舌象是:红舌苍老滑苔59、风痰病机是:肝风挟痰60、寒痰病机是:寒伤阳气,气不化津61、湿痰特点是:痰多色白滑62、寒痰特点是:痰白而清稀63、疹的特点是:高出于皮肤,摸之不碍手64、斑的特点是:平铺于皮下,摸之不碍手65、湿疹的病机是:风湿热留于肌肤66、缠腰火丹的病机是:肝火妄动,湿热熏蒸皮肤67、隐疹的病机是:营血虚,风中经络68、小儿指纹紫为:内热69、小儿指纹色淡为:虚证70、热扰心神则见:谵语71、心气大伤,精神散乱则见:郑语72、太息表明:肝气郁结73、呃逆表明:胃气上逆74、实热证则:咳吐粘痰黄水75、虚寒证则:咳吐清水痰涎76、胃阴虚则:干呕77、食滞则:呕吐酸腐78、呼吸困难,短促急迫为:喘79、呼吸气急而短,不足以息,数而不能接续者为:短气80、喘息气粗,声高息涌为:实喘81、咳嗽胸闷,纳呆,泛恶,头晕目眩,苔腻脉滑者为:痰饮82、湿温特点是:午后热甚,身热不扬83、阳明实热特点是:日晡热甚,汗出大便干结84、阴虚火旺则:午后低热85、湿热交阻则:身热不扬86、阳虚可致:自汗87、阴虚可致:盗汗88、里热亢盛则:蒸蒸汗出89、气血运行不周则:半身汗出90、头顶痛属:厥阴经91、前额痛属:阳明经92、有形实邪闭阻气机为:绞痛93、湿邪困遏气机为:重痛94、真心痛的诊断依据是:胸痛持续不解,面色青灰95、肺痈的诊断依据是:胸痛而咳吐脓血96、肺痈为:胸痛、身热、咳吐脓血腥臭痰97、肺阴虚为:胸痛、潮热、盗汗、咳痰带血98、肝火炽盛可致:胁肋灼痛,面红目赤99、肝气郁结可致:胁胀痛,太息易怒100、胃脘冷痛多因:寒邪犯胃101.胃脘隐痛多因:胃阴虚。

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

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

中医诊断学绪论一、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5、东汉华佗《中藏经》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一)诊法诊法:四诊(指望、闻、问、切)(二)辩证症:即症状,包括症状和体征。

前者是病人自己感觉到的身体不适及异常变化,如头痛、咳嗽、胸闷等;后者是医生检查病人身体所发现的异常征象,如面色白、舌质红、脉弦滑等。

症是通过四诊获得的最有价值的病情资料,是中医诊断病证的基本依据。

证:即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反映,它以一组相关的症状和体征为依据,不同程度地揭示出患者当前的病机(由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力等综合而成)。

如肝胆湿热证,临床表现为胁肋灼热胀痛、厌食腹胀、口苦尿赤或黄疸、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其病位在肝胆,病因在湿热,病机是肝胆湿热。

病:即疾病,是在病因作用下,正邪斗争、阴阳失调所引起的具有该病特定发展规律的病变全过程,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不同阶段前后衔接的证候。

例如,温病是以急性发热。

口渴尿黄等临床特征的外感性病,一般表现为由卫气证、气分证、营血证及血分证前后衔接组成的病变全过程。

辩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收集到的病情资料进行辨别、分析、综合,判断其证候类型的思维过程,即确定现阶段属于何证的思维加工过程。

(三)辨病辨病,亦称识病,是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即作出病名的诊断。

(四)病历古称医案、诊籍,是关于病人诊疗情况的书面记录。

中医诊断学笔记

中医诊断学笔记

中医诊断学笔记中医诊断学笔记第一章:中医诊断学概述1.1 中医诊断的定义与意义1.2 中医诊断与西医诊断的区别1.3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1.4 中医诊断的方法论第二章:中医四诊观察法2.1 中医四诊观察法的基本概念2.2 望诊2.2.1 面部特征的观察2.2.2 面色变化的分析2.2.3 目光的观察2.3 闻诊2.3.1 嗅觉的应用2.3.2 听诊与听诊技巧2.4 问诊2.4.1 病史的详细询问 2.4.2 体格检查2.4.3 病因的探究2.5 切诊2.5.1 脉诊的基本知识 2.5.2 脉诊的常见方法 2.5.3 脉诊与病症的关系第三章:中医辩证论治法3.1 中医辩证的基本概念3.2 辨证的方法与步骤3.3 八纲辨证3.3.1 阳虚与阴虚辨证 3.3.2 外寒与内寒辨证 3.3.3 外热与内热辨证 3.3.4 寒热阴阳辨证3.4 六经辨证3.4.1 表里辨证3.4.2 三焦辨证3.4.3 上下辨证3.4.4 脏腑辨证3.5 辩证施治法3.5.1 药物治疗3.5.2 针灸疗法3.5.3 排毒与养生第四章: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法4.1 中医四诊合参法的理论基础4.2 四诊合参法的具体流程与步骤 4.3 四诊合参法在常见病症中的应用 4.4 四诊合参法的临床注意事项第五章:中医现代诊断技术5.1 中医诊断仪器的发展与现状5.2 中医现代诊断技术的分类与原理 5.3 中医现代诊断技术的应用领域5.4 中医现代诊断技术的优缺点分析本文档涉及附件:无附件。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2.诊断:确定疾病种类、病因和发展阶段的过程。

3.辩证:根据病情表现和相关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4.望闻问切:指中医四诊观察法的四个方面,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5.脉诊:通过触摸与判断人体脉搏的节律、速度与力度等方面的特征,以判断病情。

6.辨证施治:根据辨证结果进行相应治疗,采用中药、针灸等方式进行干预。

中医诊断学学霸笔记

中医诊断学学霸笔记

中医诊断学学霸笔记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涵盖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以下是一些中医诊断学的重点知识点,供您参考:
1. 望诊:观察病人的神态、面色、舌象、脉象等,以判断病情。

其中,望舌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观察舌质、舌苔和舌下络脉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2. 闻诊:通过听病人的声音、气味等来判断病情。

例如,声音嘶哑可能是肺热的表现,口臭可能是胃热的表现。

3. 问诊: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以获取详细的病情信息。

问诊时需要注意病人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以便更好地了解病情。

4. 切诊:通过触摸、按压等手法来检查病人的身体状况。

例如,切脉可以了解病人的脉象,从而判断病情。

5. 八纲辨证:根据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纲来分析病情。

例如,表证可能是由于外感风寒引起的,里证可能是由于内伤疾病引起的。

6. 脏腑辨证:根据不同脏腑的特点和功能,分析病情。

例如,肝病可能会出现胁痛、目赤等症状,心病可能会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

7. 经络辨证:根据经络的走向和穴位的特点,分析病情。

例如,手太阳小肠经可能会出现颈项强痛等症状,足太阳膀胱经可能会出现腰痛等症状。

以上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同时,也建议您多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加深对中医诊断学的理解。

中医诊断学笔记

中医诊断学笔记

中医诊断学笔记
中医诊断学笔记:
望诊:医生运用视觉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四肢、肛门、生殖器、皮肤、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情况、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闻诊:医生运用听觉诊察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恶心、呕吐、嗳气、肠呜等声音,以及运用嗅觉诊察患者发出的异常气味及排出物的气味等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问诊:医生询问患者有关疾病的情况、自觉症状(现病史)、既往病史、个人史、家族史情况等,还要了解到患者的职业、民族、长久居住地等情况,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异常感觉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

切诊:医生用手触按患者的脉搏、肌肤、胸腹、四肢脊柱、腧穴等部位,探测脉象变化及有关部位的异常征象从而了解疾病的诊察方法。

中医诊断学笔记

中医诊断学笔记

中医诊断学笔记一、舌诊(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老舌:实证嫩舌:虚证。

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

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

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

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⑥弄舌:动风先兆或小儿智力障碍。

(4)望舌苔:1、苔色:白苔:表证、寒证。

黄苔:里证、热证灰苔:里热证、寒湿证。

中医诊断学笔记1

中医诊断学笔记1

中诊(一)名解:1. 戴阳证:为久病重病患者,原本面色晦暗,突见两颧泛红如妆,是因阴胜格阳,虚阳上越所致,属病危。

2. 镜面舌:舌苔剥落殆尽,舌面光滑如镜者,称为镜面舌,是剥苔最严重的一种,多见于重病阶段。

3. 金实不鸣:新病音哑或失音,多因外感风寒风热,或痰湿内蕴,致肺气不宣,清肃失司所致,属实证,古人喻为“金实不鸣” 。

(久病音哑或失音,多因肺肾阴亏,精不上承,属虚证,谓“金破不鸣” 。

)4. 消谷善饥:指食欲亢进,进食量多,但食后不久即感饥饿的症状。

多因胃火炽盛,腐熟太过所致。

多见于消渴病,或瘿瘤。

填空:1. 平脉的特征:有神、有胃、有根。

2. 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

3. 老和嫩是疾病虚实的标志之一。

老舌多见于实证,嫩舌多见于虚证。

4. 潮热分型:日晡潮热(申时即下午3-5 时发热明显,见于阳明腑实证,故又称阳明潮热)、湿温潮热(午后发热明显,并有身热不扬,多见于湿温发热)、阴虚潮热(午后或夜间低热,常伴颧红、盗汗、舌红少苔等,多属阴虚火旺)。

选择:1. 得神:目光明亮,目珠灵活,神清,表情自然,面色荣润,含蓄隐隐,形体适中,体态自如,是脏腑精气充足,神旺的表现。

少神:两目乏神,目珠少动,神清,精神不振,面色少华,形体瘦削或肥胖,是脏腑精气不足,神气不足的表现。

失神:目光晦暗,目珠呆滞,神昏萎靡,表情淡漠,面色无华,晦暗枯槁,形体羸瘦,动作艰难,是精少气虚神衰的表现。

假神:目光晦暗突然目光变亮,神志昏迷突然神志清楚,面色晦暗突然颧赤如妆,不欲语言突然言语不休,是正气将脱,虚阳外越,阴不敛阳,阴阳即将离决的表现。

神乱:包括焦虑不安,狂躁妄动,神识痴呆等,多见于癫病、狂病、痫病、脏躁等。

2. 青色-主寒证、痛证、气滞、血瘀和惊风。

赤色-主热证(实热、虚热)、戴阳证。

黄色-主脾虚、湿证。

(黄疸-颜色鲜明如橘皮为阳黄,属湿热;颜色晦暗如烟熏为阴黄,属寒湿)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中医诊断学笔记

中医诊断学笔记

中医诊断学笔记中医诊断学笔记
⒈简介
⑴中医诊断学的定义
⑵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内容
⑶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性
⒉中医诊断学基本概念
⑴四诊合参
⑵辨证论治
⑶望、闻、问、切四诊方法
⑷辨证与断病的关系
⒊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
⑴阴阳五行学说
⑵五脏六腑理论
⑶病因学说
⑷病证学说
⑸辨证方法和要领
⒋中医诊断学的临床应用
⑴望诊的基本方法和要点
⑵闻诊的基本方法和要点
⑶问诊的基本方法和要点
⑷切诊的基本方法和要点
⑸中医辨证与辨证施治
⒌中医诊断学中的常用手法和检查
⑴脉诊的方法和意义
⑵舌诊的方法和意义
⑶面诊的方法和意义
⑷体格检查的要点和常见指标⒍中医诊断学中的典型疾病诊断
⑴血瘀证的诊断与辨证
⑵痰湿证的诊断与辨证
⑶气虚证的诊断与辨证
⑷阳虚证的诊断与辨证
⑸温病皮肤病的诊断与辨证
附件:
⒈案例分析:中医诊断学典型病例集锦
⒉中医诊断学练习题及答案
⒊诊断学实践指导手册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中医:指中华传统医学,包括中医诊疗和中药疗法。

⒉四诊合参: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⒊辨证论治:中医诊断的核心理论,通过辨别疾病的病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⒋阴阳五行学说:中医理论基础之一,描述了宇宙和人体的阴阳平衡及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⒌五脏六腑理论:中医理论基础之一,用于描述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精选《中医诊断学》重点笔记.doc

精选《中医诊断学》重点笔记.doc

精选《中医诊断学》重点笔记.doc文档介绍:二、诊断学原则1。

审察内外,整体察病2。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3。

四诊合参,从病辨证四诊:也叫诊法,是诊察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

望诊,是对患者全身或局部进行有目的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嗅气味以辨别患者内在的病情,问诊,是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者的询问以了解病情及有关情况。

切诊,是诊察患者的脉候和身体其他部位,以测知体内、体外一切变化的情况。

根据以上四诊合参的原则,不能以一诊代四诊,同时症状、体征与病史的收集,一定要审察准确,不能草率从事。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张景岳称为“阴阳”、“六变”。

四诊所得的一切资料,须用八纲加以归纳分析:寒热是分别疾病的属性;表里是分辨疾病病位与病势的浅深;虚实是分别邪正的盛衰;而阴阳则是区分疾病类别的总纲。

它从总的方面,亦即最根本的方面分别疾病属阴属阳,为治疗指明总的方向。

辨证:包括病因、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

各种辨证既各有其特点和适应范围,又有相互联系,并且都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加以深化。

诊断与病案:诊断分常见疾病诊断和征候诊断两个方面。

疾病诊断简称诊病。

就是对患者所患疾病以高度概括,并给以恰当的病名。

征候诊断即辨证,是对所患疾病某一阶段中证候的判断。

病案,古称“诊籍,又叫医案,是临床的写实。

它要求把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治疗经过与结果等,都如实地记录下来,是临床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病案分析统计,经验总结,医院管理等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因此,临床各科都应有完整病历、病案记录。

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一、整体望诊整体望诊是通过观察全身的神、色、形、态变化来了解疾病情况。

(-)望神1.得神2.失神3.假神4.神气不足5.神志异常(二)望色1.常色常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常色又有主色、客色之分。

(1)主色所谓主色,是指人终生不改变的基本。

中医诊断学笔记(完整版)

中医诊断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二)见微知著“见微知著”,语出《医学心悟》。

《灵枢》将面部分为明堂、阙、庭、蕃、蔽等部,把上至首面、下至膝足、内而脏腑、外而胸背的整个人体皆分属于其中,并说:“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

”这便是察面部的情况,以测全身病变的具体描述。

《素问》“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难经》更强调“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于是详细审察寸口脉的三部九候,以推断全身疾病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耳为宗脉之所聚,耳廓的不同部位能反映全身各部的变化;舌为心之苗,又为脾胃的外候,舌与其他脏腑也有密切联系,故舌的变化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及邪气的性质;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目可反映人体的神气,并可察全身及脏腑的病变等。

中医学含有当代“生物全息”的思想,认为人体的某些局部,可以看作是脏腑的“缩影”。

(三)以常衡变常,指健康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

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素问》“五色脉变,揆度奇恒。

”恒,指正常、常规;奇,指异常、变动;揆度,观察比较、推测揣度的意义。

要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知常达变。

中医望色、闻声、切脉等以诊断病变,均含有这方面的道理。

健康与疾病,正常与异常,不同的色泽,脉象的虚、实、细、洪,是相对的,是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别的。

这就是所谓以我知彼,以观太过不及之理的诊断原理。

张从正诊病,重视症状的鉴别诊断,如对各种发疹性疾病的鉴别颇为明确。

明清。

对于诊断中的脉诊与舌诊发展尤为突出,同时对于诊病的原理、辨证的方法,更有进一步的阐发。

明·张介宾著《景岳全书》,内容十分丰富,论述甚为精辟,尤其是其中的“脉神章”、“十问歌”、“二纲六变”之论等,对后世的影响甚大。

李时珍所撰《濒湖脉学》,取诸家脉学之精华,详述27种脉的脉体、主病和同类脉的鉴别,言简意深,便于习诵,为后世所推崇。

中医诊断学笔记

中医诊断学笔记

第一章诊法第一节问诊一、问寒热(一)、寒热的概念寒,指病人自觉身寒怕冷。

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不缓解者,称为恶寒,多见于表证;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可以缓解者,称为畏寒,见于里寒证;恶风:遇风觉寒,避之可缓。

热指体温增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或某局部发热。

(二)、寒热的机理寒热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

寒邪致病,多见恶寒症;热邪致病,多见发热症。

机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所以问寒热,就可以了解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

(三)、常见的寒热及临床意义1.恶寒发热: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的症状,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部分里热证也可能出现恶寒发热,如疔疮,热邪内陷、邪正斗争。

)3但热不寒:指病人只发热不觉冷,或反复发热者,多属阳盛或阴虚所致属里热证(也有表里同病、虚阳外浮等)。

壮热:身发高热,持续不退,甚至不恶寒,反恶热者。

正盛邪实,邪正斗争剧烈,里热亢盛,蒸达于外(* 表证阶段忌用冰敷)。

①伤寒病阳明证(风寒表邪入里化热);②外感温热病气分阶段(风热内传,邪正相搏)。

潮热—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者微热—热势不高,或仅自觉发热,体温不高4.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是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界限分明。

为半表半里证的主要特征。

①发无定时:寒热往来,交替而作,发无时间规律。

多见于伤寒少阳病。

②发有定时:寒战和高热交替发作,发有规律,一日一作,或两、三日一作。

伴有剧烈头痛,口渴多汗等症,见于疟疾病。

二、问汗(汗:调和营卫、滋润肌肤、调节体温、邪出之路,气化通畅之征)(一)、表证有汗无汗1、表证有汗:①外感风/热之表热证,风性开泄,热性升散,热蒸津液外泄;②外感中风表虚证,风性开泄,(气虚而致)玄府开张,腠理不密(阳气亏虚、卫表不固),津液外泄。

2、表证无汗:见于外感风寒之表寒证,寒性收引,玄府闭塞;寒湿束表证:寒湿袭表,腠理闭塞。

(* 燥邪:无汗或少汗)(二)、里证有汗无汗里证无汗:①里实寒证—寒主收引,玄府闭塞;②外感温热病—邪热耗伤营阴,汗出无源;③阴血亏虚证—阴液亏虚,汗出无源,津血亏虚,化汗乏源;④里虚寒证—阳虚无力蒸化津液,阳气亏虚,无力化汗。

中医诊断学笔记

中医诊断学笔记

1.潮热: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下午3~5时(即申时)热势较高者,称为日晡潮热,常见于阳明腑实证,故亦称阳明潮热.由于胃肠燥热内结,阳明经气旺于申时,正邪斗争剧烈,故在此时热势加重。

午后和夜间有低热者,称为午后或夜间潮热。

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的感觉者,称为骨蒸发热。

多属阴虚火旺所致。

2.微热:长期微热,劳累则甚,兼疲乏、少气、自汗等症状者,多属气虚发热。

时有低热,兼面白、头晕、舌淡、脉细等症状者,多属血虚发热。

长期低热,兼颧红、五心烦热等症状者,多属阴虚发热。

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兼胸闷,急躁易怒等症状者,多属气郁发热,亦称郁热。

小儿于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微热,至秋凉自愈者,多属气阴两虚发热。

3。

寒热往来①寒热往来无定时--多见于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

②寒热往来有定时--常见于疟疾.4. 战汗:病人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为正邪剧争所致。

常见于温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的阶段,是病变发展的转折点.若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提示邪去正复,疾病向愈;若汗出而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脉来急疾,提示邪盛正衰,病情恶化。

5. 手足心汗:指手足心汗出的症状。

手足心汗出最多,可因阴经郁热熏蒸;阳明燥热内结,热蒸迫津外泄;脾虚运化失常,津液旁达四肢而引起。

6。

头痛阳明经与任脉行于头前,故前额连眉棱骨痛,病在阳明经;太阳经与督脉行于头后,故后头连项痛,病在太阳经;少阳经行于头两侧,故头两侧痛,病在少阳经;足厥阴经系目系达巅顶,故巅顶痛,病在厥阴经等。

7. 口渴与饮水①口渴欲饮口渴咽干,鼻干唇燥,多因燥邪伤津所致.口干微渴,发热,脉浮数者,多见于温热病初期,邪热伤津不甚。

②大渴喜冷饮,壮热,大汗出者,为里热炽盛,津液大伤的表现。

③口渴咽干,夜间尤甚,颧赤盗汗,五心烦热者,是阴虚津亏表现.④口渴而多饮,小便量多,形体消瘦者,属消渴病。

⑤渴不多饮,兼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者,属温病营分证。

⑤渴喜热饮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者,多由痰饮内停所致。

中医诊断学 笔记

中医诊断学 笔记

中医诊断学笔记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核心学科之一,主要探讨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诊断疾病。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医诊断学的笔记要点:
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皮肤、分泌物等来诊断疾病。

例如,面黄肌瘦可能提示脾胃虚弱,舌苔厚腻可能表示体内湿气重。

闻诊:通过听病人的声音、气味等来诊断疾病。

例如,声音嘶哑可能表示有喉痹,口臭可能提示胃热。

问诊: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来诊断疾病。

例如,胸闷、心痛可能是心绞痛的症状,失眠多梦可能与心肾不交有关。

切诊:通过切脉来诊断疾病。

脉象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例如,脉浮紧可能表示外感风寒,脉细数可能提示阴虚火旺。

八纲辨证:根据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进行辨证,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部位。

例如,表证可能表示疾病初起,里证可能表示疾病深入。

脏腑辨证:根据不同脏腑的功能和表现进行辨证,以确定疾病与哪个脏腑有关。

例如,心悸、失眠可能与心有关,胃痛、腹泻可能与胃有关。

气血辨证:根据气血的充盈和运行状况进行辨证,以确
定疾病是否与气血有关。

例如,气滞可能表示气机不畅,血瘀可能表示血脉不畅。

经络辨证:根据经络的循行和穴位的表现进行辨证,以确定疾病是否与经络有关。

例如,沿着某条经络的疼痛可能表示该经络受阻。

以上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方法,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完整版)中医诊断学速记

(完整版)中医诊断学速记

中诊一、舌诊(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老舌:实证•嫩舌:虚证。

•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

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

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

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⑥弄舌:动风先兆或小儿智力障碍。

(4)望舌苔:1、苔色:白苔:表证、寒证。

中医诊断学笔记

中医诊断学笔记

概念: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运用一定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再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的一种方法【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含义、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2、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学习方法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5、东汉华佗《中藏经》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着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着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着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一、审察内外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表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辨证求因病证结合,以证为主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证”和“症”和概念“证”指的是一组症状群,这类症状具有相同的性质,或由某一共同的病机所引起。

辨证就是对疾病的本质作出决定如:痰热壅肺证肾阴虚证卫分证三、四诊合参四诊并重,不可偏废第三节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闻—听声音、嗅气味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切—诊脉和按诊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辨证的方法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第四节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一、打好基础: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二、博览群书:以教材为主,兼看一些其它书籍三、参加临床实践:“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望诊注意事项:(1)光线(2)动作熟练、敏捷“一望而得”(3)有步骤、有重点先全身→分部;上→下,头→足第一节全身望诊一、望神二、望色三、望形态四、望姿态一、望神(一)望神的含意: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二)望神的原理和意义•先天之精→神←滋养后天之精•神、精、气三者同盛同衰•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形健,形健神旺望神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三)望神的要点•目光(重点)、神情、气色•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得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面色:面色润泽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得神失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晦暗暴露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失神假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假神1、神气不足:轻度失神虚证患者2、神志异常癫--抑郁型(湿痰蒙闭)狂--兴奋型(痰火扰心)痫--发作型(肝风挟痰上扰)望神的注意事项•1、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印象•2、做到神形合参•3、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二、望面色•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中医诊断笔记

中医诊断笔记

一、中医诊断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二、问诊:关于寒热的重点:1、风寒表证的主要临床病症特征是——恶寒重、发热轻。

2、风热表证的主要临床病症特征是——发热重、恶寒轻。

3、伤风表证的主要临床病症特征是——发热轻而恶风。

4、里实寒证的主要临床病症特征是——但寒不热。

5、里虚寒证的主要临床病症特征是——畏寒不热。

6、里实热证的主要临床病症特征是——壮热。

7、阳明实热的主要临床病症特征是——日晡潮热。

(申时PM:3-5时)8、阴虚发热的主要临床病症特征是——骨蒸潮热。

(午后或入夜)9、微热(低热)的主要分类——气虚;阴虚;血虚。

10、郁热的主要临床病症特征是——具有情志因素。

11、疟疾发热的主要临床病症特征是——寒热往来。

12、少阳病发热的主要临床病症特征是——寒热往来——病机为‘半表半里’。

关于汗的重点:1、自汗——气虚;阳虚——自汗时出,活动尤甚。

2、盗汗——阴虚;血虚——入睡汗出,醒则汗止。

3、绝汗——亡阴;亡阳——病情危重,大汗不止。

4、战汗——正邪相争——恶寒战栗而后汗出。

——病情的转折点。

5、头汗的根本病机分类——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蕴结;虚阳上越。

6、手足出汗——阴经郁热熏蒸;阳明热盛;脾虚湿盛。

7、半身出汗的特点——汗出自健侧。

关于疼痛的重点:1、区别疼痛的性质:胀、刺、冷、热(灼)、重、酸、绞、空、隐、窜。

2、阳明头疼——前额连眉棱骨。

3、太阳头疼——后头连项。

4、少阳头疼——两侧头疼。

5、厥阴头疼——颠顶头痛。

6、胁痛——责于肝胆。

7、胸痛与真痛心的区别——疼痛剧烈,‘手足青至节’(寒邪)。

8、区分胃脘、腹疼痛——前者为心下;后者为脐周。

头晕的重点:区分肝阳、湿热、气虚、阳虚、痰热、肾虚、瘀血。

心悸的类型:心胆气虚;心阳不振;心气缺乏;心血缺乏;心脉闭阻。

耳鸣的类型:耳鸣如蝉——多虚证。

耳鸣如潮——多本虚标实。

目眩,既‘眩晕’——视物旋转。

目昏,既‘目暗’——视物昏暗不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诊(一)
名解:
1.戴阳证:为久病重病患者,原本面色晦暗,突见两颧泛红如妆,是因阴胜格阳,虚阳上越所致,属病危。

2.镜面舌:舌苔剥落殆尽,舌面光滑如镜者,称为镜面舌,是剥苔最严重的一种,多见于重病阶段。

3.金实不鸣:新病音哑或失音,多因外感风寒风热,或痰湿内蕴,致肺气不宣,清肃失司所致,属实证,古人喻为“金实不鸣”。

(久病音哑或失音,多因肺肾阴亏,精不上承,属虚证,谓“金破不鸣”。


4.消谷善饥:指食欲亢进,进食量多,但食后不久即感饥饿的症状。

多因胃火炽盛,腐熟太过所致。

多见于消渴病,或瘿瘤。

填空:
1.平脉的特征:有神、有胃、有根。

2.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

3.老和嫩是疾病虚实的标志之一。

老舌多见于实证,嫩舌多见于虚证。

4.潮热分型:日晡潮热(申时即下午3-5时发热明显,见于阳明腑实证,故又称阳明潮热)、湿温潮热(午后
发热明显,并有身热不扬,多见于湿温发热)、阴虚潮热(午后或夜间低热,常伴颧红、盗汗、舌红少苔等,多属阴虚火旺)。

选择:
1.得神:目光明亮,目珠灵活,神清,表情自然,面色荣润,含蓄隐隐,形体适中,体态自如,是脏腑精气充足,神旺的表现。

少神:两目乏神,目珠少动,神清,精神不振,面色少华,形体瘦削或肥胖,是脏腑精气不足,神气不足的表现。

失神:目光晦暗,目珠呆滞,神昏萎靡,表情淡漠,面色无华,晦暗枯槁,形体羸瘦,动作艰难,是精少气虚神衰的表现。

假神:目光晦暗突然目光变亮,神志昏迷突然神志清楚,面色晦暗突然颧赤如妆,不欲语言突然言语不休,是正气将脱,虚阳外越,阴不敛阳,阴阳即将离决的表现。

神乱:包括焦虑不安,狂躁妄动,神识痴呆等,多见于癫病、狂病、痫病、脏躁等。

2.青色-主寒证、痛证、气滞、血瘀和惊风。

赤色-主热证(实热、虚热)、戴阳证。

黄色-主脾虚、湿证。

(黄疸-颜色鲜明如橘皮为阳黄,
属湿热;颜色晦暗如烟熏为阴黄,属寒湿)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黑色-主寒证、痛证、血瘀证、肾虚证和水饮。

3.五轮学说:瞳仁属肾,称水轮;黑眼属肝,称风轮;目眦及血络属心,称血轮;白睛属肺,称气轮;眼睑属脾,称肉轮。

(睑缘赤烂为脾有湿热;全目赤肿为肝经风热上攻。


4.鼻流清涕者多属外感风寒。

鼻流浊涕者多属外感风热。

5.唇色呈樱桃红色者多见于煤气中毒。

唇色淡白,多为血虚或失血;唇色深红,多为热盛。

6.乳蛾:咽部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疼痛,甚者溃烂有黄白色脓点,或有假膜,且易剥离者,为乳蛾。

7.瘿瘤:颈前喉结处有肿块突起,或大或小,或单侧或双侧,随吞咽上下移动者,为瘿瘤。

瘰疬:颈侧颌下肿块如豆,推之可移,累累如串珠者,称为瘰疬。

8.色深红或青紫,点大成片,平铺于皮下,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为斑;色深红或紫红,粟粒状疹点,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为疹。

9.元-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

西晋王叔和(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10.舌尖反映上焦心肺病变;舌中反映中焦脾胃病变;舌根反映下焦肾的病变;舌两侧反映肝胆病变。

11.淡红舌:反映气血调和,见正常人。

若疾病时为疾病初期,病情轻浅。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

红绛舌:主热证。

青紫舌:主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停。

齿痕舌:主脾虚,湿证。

齿痕舌伴舌体胖大,舌色淡白者,主虚主寒,为阳气虚弱,水湿内停。

12.谵语:指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烦躁多言。

属热扰心神之实证。

郑声:指神识不清,语多重复,时断时续蛾,声音低弱,属脏器衰竭,精神散乱之虚证。

13.恶寒发热多见于外感病初期阶段,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壮热属里实热证;寒热往来是邪正相争,为半表半里证的特征。

14.自汗:指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经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后尤甚的症状。

多见于气虚证、阳虚证。

盗汗: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入睡时汗出,醒后汗止。

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15.胀痛-气滞;冷痛-寒邪阻络或阳气不足;绞痛-有形实邪阻闭气机;刺痛-瘀血;灼痛-属热证(实热和虚热);隐痛-多属虚证。

16.(头痛连项者,属太阳经);两侧头痛,属少阳经;
前额痛连及眉棱骨者,属阳明经;巅顶痛者,属厥阴经。

17.饥不欲食:指患者有饥饿感,但不想进食,或进食不多。

多因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

18.完谷不化:大便中含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19.左寸-心右寸-肺
左关-肝右关-胃
左尺-肾右尺-肾
20.数脉:脉来急促,一息五六至;
缓脉:一息四至,脉来缓慢;
洪脉:脉来极大,充实有力,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气分热盛,亦主邪盛正衰。

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

主痰饮、食滞、实热。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主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

亦主虚劳,胃气衰败。

(举例:1、实热2、肝胆3、痛病4、痰饮一选1)
濡脉:浮而细软。

主诸虚,又主湿。

促脉: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结脉: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代脉: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21.囟门高突:称囟填,属实证。

囟门凹陷:称囟陷,
多属虚证。

囟门迟闭:称解颅,多因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脾胃虚弱,发育不良所致。

22.腻苔:主湿浊、痰饮、食积,多由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所致;腐苔:因食积、痰湿浊邪上泛,阳热有余而形成。

23.热痰:痰黄粘稠,因热邪内盛,煎熬津液所致。

寒痰:痰白清稀,因寒邪客肺,肺津失布,聚津为痰。

湿痰:痰白滑量多易咯出,因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而为痰。

燥痰:痰少而粘难咯,因燥邪犯肺,耗伤肺津,或肺阴亏虚,虚火内生,烁津为痰。

24.病室有血腥气,见失血症;尿臊气,见水肿病晚期;有烂苹果样气味,见消渴病晚期。

25.真脏脉:在疾病危重期出现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又称怪脉、败脉、死脉、绝脉。

是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的征象。

26.八纲证候之间的关系:证候相兼、证候错杂、证候真假、证候转化。

27.肺气上逆以咳、喘、痰为主症;胃气上逆以呃逆、呕恶、嗳气为主症;肝气上逆以头痛眩晕、昏厥等为主症。

28.血瘀证:疼痛:刺痛,痛处拒按,固定不移,常在夜间痛甚。

肿块:色青紫,触及质硬而推之不移。

出血:血色紫暗或夹血块。

瘀血色脉征:面色黎黑或唇甲青紫或皮下紫斑或肌肤甲错等。

29.饮停胃肠为痰饮;饮停胸胁为悬饮;饮停心包为支饮;饮溢四肢为溢饮。

阳水多因外感风邪或水湿浸淫所致,来势迅猛,属实,与肺脾有关一般从眼睑开始肿,继而遍及全身,上半身肿甚;阴水多因脾肾阳虚,病久正虚,属虚实夹杂,与脾肾有关,下肢先肿,腰以下为甚。

30.阳虚:气虚/寒/水湿内停
肾精不足:生长发育迟缓/成人早衰/生殖功能减退(加寒象则是肾阳虚;加热象则是肾阴虚)
肾气不固:小便不固/男子精元不固/女子经带不固/胎元不固
综合选择题:
1.阴虚火旺的舌象:舌体瘦薄,舌红绛少苔。

2.水湿内停的舌象:舌体胖大。

3.气血两虚的舌象:舌体瘦薄,舌色淡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